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_刘庆柱_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_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初中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学情调研模拟试卷(附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学情调研模拟试卷(附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质量检测模拟试题第I卷(选择题56分)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A.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B.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C.科举制的深远影响D.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2.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

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A.开凿大运河B.发展生产C.加强中央集权D.改革制度3. 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为此,唐太宗( )A.戒奢从简、轻徭薄赋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D.完善了三省六部制4.贞观初期,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意在劝诫太宗( )A.重视生产B.减省刑罚C.虚心纳谏D.注重文教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反映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A.以民为本,仁政爱民B.广纳贤才,知人善任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开放包容,兼收并蓄6.有一位皇帝,创立了殿试制度,在位期间重用贤才,励精图治,使国力不断增强,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这位皇帝是(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7.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任命礼部侍郎(正四品下)取代吏部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来主持科举考试,从而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这说明唐朝( )A.士族地位提高B.社会阶层固化C.六部分工不明D.重视人才选拔8.下面是小史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时查找的有关盛唐气象的资料。

据此判断,该小论文研究的主题是( )A.文学艺术丰富多彩B.民族差异彻底消除C.社会风气开放包容D.中外交往日益密切9.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约占7%。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概述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著名商路,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许多考古发现揭示了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物和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交流、经济和文化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本文旨在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十大考古发现。

这些考古发现横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包括马家窑文化遗址、敦煌莫高窟、大月氏古墓群等等。

通过对这些发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多样性、交流活跃度以及其对古代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然后,我们将详细描述十大考古发现的具体内容,包括其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总结,分析其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我们将以结束语作为本文的结尾,概括全文重点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兴趣,加深对古代交流与文化发展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让我们一同踏上丝绸之路的考古之旅,探寻古代世界的文化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本部分将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十大考古发现。

针对每一个考古发现,将分别介绍其发现的历史背景、具体的考古发现内容和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意义。

在介绍每项考古发现时,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系统阐述其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价值。

为便于读者理解,每个考古发现将分别安排一个小节进行介绍。

3. 正文:此部分继续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剩余考古发现。

同样,针对每个考古发现,将分别介绍其发现的历史背景、具体的考古发现内容和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意义。

为提供详实的信息,将引用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确保文中内容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每项考古发现也将分别安排一个小节进行介绍。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历经漫长岁月,贯穿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

自古以来,它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考古发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

一、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里的壁画和雕塑多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有关。

在考古挖掘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佛教文物,还发现了许多来自印度、西域等地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卷、砚台等,充分证明了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

二、玉门关玉门关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之一。

在考古挖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其他珍贵文物。

这些宝贵的发现证明了古代贸易的繁荣程度,也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三、敦煌郑吴窑敦煌郑吴窑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一座古代陶瓷窑址。

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瓷器残片以及印有外国文字的陶片。

这些发现表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陶瓷生产地之一,也证明了当时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四、龟兹古国龟兹古国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许多古代佛教遗址、古墓和文物。

这些遗址和文物包括佛塔、佛像、经卷、装饰器皿等。

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当时佛教的繁荣程度,也表明了龟兹古国与丝绸之路的联系与交流。

五、敦煌藏经洞敦煌藏经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藏经洞之一。

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佛教经卷和文物。

这些经卷包括印度、波斯等地的佛经,充分说明了敦煌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来自丝绸之路各个地方的文物和文献,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卷、砚台等,进一步证明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往来。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非常丰富多样,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贸易的繁荣程度,而且也揭示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影响。

这些考古挖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和保护丝绸之路的遗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丝绸之路的课题研究

丝绸之路的课题研究

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意义
01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还促进了文化、宗教和 科技的交流,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加强国际合作与外交关系
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了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03
推动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促 进了商品生产和贸易的繁荣。
D
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
01 02
陆路丝绸之路
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陆地贸易路线,以长安(今西安)为 起点,穿越河西走廊,经敦煌、吐鲁番等地至乌鲁木齐,再向西延伸至 中亚、西亚和欧洲。
海路丝绸之路
以中国的沿海城市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至西亚,再延伸至欧洲各地 的海上贸易路线。
03
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城市和港口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如敦煌、楼兰、
增进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旅游,人们 可以深入了解沿线国家的 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促 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历史遗迹
对于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修缮, 确保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民 俗活动等,应积极传承和发扬。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在丝绸之路沿线,各种文化传 统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文化特点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涉及宗教、艺术、语言和科技等多个领域。例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通过 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道教和儒教也影响了沿线地区。此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音乐、绘画、雕塑等 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发展。

2020湖北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阶段检测题(1) 中国古代史

2020湖北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阶段检测题(1) 中国古代史

2020湖北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阶段检测题(一)中国古代史(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北京)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A.已从事农业生产B.以捕鱼狩猎为生C.住半地穴式房屋D.会人工种植水稻2.(2019·苏州)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A)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19·淮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B)A.原始农耕时期,半坡人以种植水稻为主B.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C.宋朝时期,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D.元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4.★(2019·广东)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B.分封制度基本瓦解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5.★(2019·玉林)“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

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B )A .“无为而治”B .儒法并用C .重用外戚D .“以德化民”6.(2019·益阳)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下列我国古代人物与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B )A .华佗——《本草纲目》B .司马迁——《史记》C .宋应星——《农政全书》D .罗贯中——《红楼梦》7.(2019·嘉兴)嘉兴有条大运河。

嘉兴段运河历史上属江南河,史书载:“大业六年,隋炀帝敕穿江南河。

”由此可推断( C )A .材料中的史书可能是《史记》B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修此河场景C .此河贞观之治时已发挥作用D .宋应星为此河开凿提供技术指导8.★(2019·北京)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D )A.抵御了匈奴侵扰B .削弱诸侯国势力C .促进了南北交流D .有利于巩固统一9.★(2019·南通)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

2023北京通州初三(上)期末历史(附解析)

2023北京通州初三(上)期末历史(附解析)
(1)依据材料一,写出中世纪英国食谱数量变化趋势;并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
材料二 土豆的起源地是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它通常被晒干当作救荒的代食品。在16世纪中叶,土豆大规模地越过大西洋,被运到欧洲。大约在1588年,即在无敌舰队抵达英国的那年,土豆被带到英国。在随后的年代里,战争又使得土豆的种植再度扩展,欧洲的每次战争都使土豆的种植范围扩大。最终在18世纪时,逐渐成为欧洲地区人们的主食。土豆的引进,对于担心饥荒的欧洲来说,谷物不再是维系生命的主要依靠。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它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欧洲饮食文化意味着一个重大的转折。
(2)依据材料二,写出盛唐时期石窟造像艺术 特点。
材料三
大足石刻宝顶山佛湾东岩的卧佛,全长31米,是中国最大的室外石刻卧佛。
造像形象已经完全汉化,不再具有印度佛像的特征。整体风格具有显著的宋代风格特色,体现巴蜀地区审美意趣。服饰造型更是贴近当时普通百姓的着装风格。有的着道衣,多为宋代文人或道士所穿;有的着右衽广袖袍,多为宋人野老闲居时的服饰;有的着直掇,多为宋代隐士、僧寺行者所穿。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8.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这些庙宇融合了汉、藏、满、回等民族的建筑风格,其中“普陀宗乘之庙”的匾额是由乾隆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写的。这段材料表明了清朝()
A.东南边疆的巩固B.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C.经济的恢复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A.《资本论》B.《权利法案》C.《人权宣言》D.《共产党宣言》
20.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以下内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历史学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历史学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历史学中的丝绸之路研究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重要的文化、商业和交流通道,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丝绸之路的研究在历史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还展示了古代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学中的丝绸之路研究进行探讨,分为以下几个章节: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经济意义、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价值评估。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二世纪,起源于中国,因中国丝绸的贸易而得名。

早在古代,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丝绸业的国家之一。

丝绸之路最早的贸易品就是中国的丝绸,它通过西亚、中亚、南亚直至欧洲,成为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经济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汇集地,也是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的重要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铜器等优质产品被引入西方世界,西方的玛瑙、宝石、马匹等商品也被引入中国。

这种商品的交流不仅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发展,还推动了技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三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汇集了印度、中国、中亚等地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而伊斯兰教则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东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价值评估丝绸之路在历史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丝绸之路成为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互动的舞台。

其次,丝绸之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贸易、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现代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借鉴。

最后,丝绸之路的研究也为人类历史的多元性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案例,推动了历史学领域的发展。

结论:通过对历史学中丝绸之路研究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纽带,也是经济、文化、技术传播的重要渠道。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探究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探究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探究丝绸之路,这个看起来很充满神秘感和故事的词语,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概念。

它的名字,来源于公元19世纪,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冯·热纳的创作。

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和中亚、波斯、阿拉伯、印度、罗马以及希腊等国家间交通往来的商路和文化交流的古道。

在丝绸之路上,中原文明走向世界,世界文明也影响中国。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而以下就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探究。

一、丝绸之路的发端丝绸之路的起源源于3000多年前,是一个悠久而源远流长的历史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东南沿海、南方地区、河南和山西一带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楚墓文物中,南方文化集团在早期已经形成了纺织工艺和丝绸生产技术。

而这些技术,逐渐传向了中原地区,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在最早的时候,丝绸之路只是一条线路从秦国的长安往西,途中经过敦煌、青海、末什泼、伊犁河谷、喀什达坂、塔里木盆地,最终到达了印度。

自此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向北、向西、向南扩展,成为了一个跨度广泛、移民多样、贸易频繁、文化交锋的综合性交通网络体系,带动了中国、西域和各主要西部文明的交流。

二、丝绸之路的演变第一条丝绸之路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成为了复杂而完整的交通网络,以中亚贸易中心的烏魯木齊为中心,向西进入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并进入地中海地区,一直向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形成了从中国远东到地中海之间最大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之一。

这条路线共计7200公里,沿途有36个国家和地区,历时1800年,被誉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交流之一”。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作用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是沿着这条路路运输出口的,而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地儒雅瑰丽的物品,则也通过这条路线对中国产生美丽的影响。

通过它,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世界各地的经济与文化之间也产生了交流融合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

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

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

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

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

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

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

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

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

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

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

如果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

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

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B.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
用。

C.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

D.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

B.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C.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

D.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

B.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C.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

D.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

1.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条件不足,原文认为“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是在“公元4至11世纪”不是“始终”。

D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只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而不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

故选D。

3.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

故选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