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大纲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 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 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 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天京。期 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 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 “执行力”非常强。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 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 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 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 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 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 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 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 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 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 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 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作为晚清半圣,曾国藩带出了一批猛人,李鸿章(曾国藩家书即出自他兄弟之手)、左宗棠(虽然左宗棠恃才放旷而且后来关系搞的很僵,但左一开始的确是被曾极端推崇保举上来的)、胡林翼、曾国荃、罗泽南、彭玉麟、李续宾、鲍超等国家栋梁、知名将领。
他是如何选人用人的?曾有一本《冰鉴》,专门讲如何识人。
中国人只对家人说心里话,家书中,他有哪些御人术传给家人呢?论人才的重要性:“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他的人才选拔标准:“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故《说文》君字、后字从口,言在下位者,出口号令,足以服众也。
”要多有人才备选方案:“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用人需谨慎:“其物议沸腾,被人参劾者,每在于用人之不当。
沅弟爱博而面软,向来用人失之于率,失之于冗。
以后宜慎选贤员,以救率字之弊;少用数员,以救冗字之弊。
位高而资浅,貌贵温恭,心贵谦下。
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于咎戾,不坠令名,至嘱至嘱,幸勿以为泛常之语而忽视之。
”当头儿的,一定不要怕烦手下:“凡善将兵者,日日申诫将领,训练士卒。
遇有战阵小挫,则于其将领责之戒之,甚者或杀之,或且泣且教,终日絮聒不休,正所以爱其部曲,保其本营之门面声名也。
不善将兵者,不责本营之将弁,而妒他军之胜己,不求部下之自强,而但恭维上司,应酬朋辈,以要求名誉,则计更左矣。
余对两弟絮聒不休,亦犹对将领且责且戒、且泣且教也。
”既要宏观,也要注意细节:“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给弟弟的信中常提到各种担忧。
当头儿的常有忧色是好事,说明在思考和准备未来:“余日内所患者三端”。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作为晚清一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世为官之道颇受现代人推崇。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
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
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
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
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
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
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并且准确率极高,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
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
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
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
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
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
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
曾国藩用人之道(二)

曾国藩用人之道(二)曾国藩是中国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深谙治国、用人之道,在治理地方、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用人哲学、用人要求、用人实践等方面,深入剖析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一、曾国藩的用人哲学曾国藩认为,用人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希望用人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
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用人策略。
他认为,用人要善于挖掘人才,要在人才的特长、个性与适应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人才的优点充分发挥。
同时,曾国藩强调,用人还要有长远眼光,不仅要看重当前的能力和业绩,更要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潜力,培养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潜力。
二、曾国藩的用人要求1、忠诚为上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必须首先具备忠诚的品质,才能胜任工作。
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取决于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曾国藩从不唯亲唯故,见贤思齐,任用的人才必须不仅忠于他,更要忠于国家和民族。
2、勤奋尽责对于曾国藩来说,勤奋尽责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珍惜自己的职位。
同时,要求用人要有责任感,对工作尽职尽责。
曾国藩强调,“假使听力和一切器官都敏捷,而没有勤奋努力的精神,是不可能成就伟业的”。
3、理性思维曾国藩注重用人的智力素质,重视用人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他认为,用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不能盲从、依赖于他人。
曾国藩注重培养用人的分析思维、判断能力和预见性,同时也鼓励用人勇于创新和实践。
4、心理素质曾国藩注重用人的心理素质。
他认为,用人的心理素质对工作的发挥很大影响。
曾国藩尤为注重用人的心态和情绪的调节,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心态,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曾国藩的用人实践曾国藩在治理地方、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自己的用人之道,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1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周益锋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其本人而言,他早年精通学问,学作圣贤,后从戎理政,位居高官。
在学问方面,他对于历史、古文、书法、理学、典章制度方面都有造诣。
曾国藩一生中令人可圈可点的还有他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看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
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说:“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义,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可见,曾国藩对人才十分重视。
如果一时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曾国藩认为可以通过培养、雕琢,造就有用之才。
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使得曾国藩的幕府成了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他幕府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官至一品,这些人都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和培养的。
二是知人善用,待人宽厚。
曾国藩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在任用人才的问题上,他敢于突破个人恩怨,唯才是用。
知人善用是曾国藩用人的最大特点。
他经常说,什么样的人,只能干什么样的事,千万强求不得。
所以曾国藩任用的人才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展示才能。
这一点,连太平军首领之一的石达开也不得不佩服。
石达开曾说:“曾国藩不明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曾国藩认为,用人之道,“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因此,在用人时,曾国藩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破格提拔一些讲求经世致用以及敢于提意见的“直臣风骨”的人才充任各级官员。
在给曾国荃介绍如何用绅士的信中,曾国藩写道“用绅士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又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贵在奖以好言,优之以廪给,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深藏而不露一字。
久久善劝者,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
”这种以礼待人,仁义为先的用人方法,使曾国藩有着很好的用人环境。
三是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深知,用人之道仅有宽、恩是不够的。
要将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须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所欲常常告诫诸弟与子侄者,惟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
八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也。
三不信曰:药医也,地仙也,增巫也。
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的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摘自《曾国潘家书》咸丰十一年(公元1851年)三月初四曾国潘在军情紧急之时,他还不忘写信叮嘱诸弟: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
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曾国潘修身治家的思想,应该说是基于其祖父。
曾家是中国传统社会耕读家庭的典型。
曾国潘继承了祖父、父母倔强刚毅的性格,又将他们拙诚、仁孝、勤劳的品格发扬光大。
曾国潘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之人。
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查人本质的眼力有人用八句话总结曾国藩的用人精髓,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
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
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第二句是“真假看嘴唇”。
口为出纳官,不嫌大。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
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
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
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五句是“主意看指爪”。
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
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
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
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课程大纲)
讲师简介:缪文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济南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
先后在青岛市政府和高校工作20多年,曾担任处级领导干部十几年。
国学功底深厚,领导力实践经验丰富。
擅长讲授中国传统领导力、曾国藩领导力等课程。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
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
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
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殊为不易。
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位极人臣,谤满天下,也誉满天下。
如果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卓越的职业经理人。
置身于一个经营每况日下、内部管理山头林立,内耗严重,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而他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功冲破各种藩篱障碍,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韧性和个性。
而与职业经理人可以跳槽不同的是,曾国藩没有选择,读破万卷书,只能“货与帝王家”,别无二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的奋斗史,限制条件更多,更苛刻,偶然性的因素更少,而来自于他自身修炼的必然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第一,善于学习。
第二,意志坚定。
第三,修身养性。
第四,任用纳才。
第五,知道进退
三、曾国藩的用人理念
曾国藩成大事,用人方面就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成大事就是“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一个好汉就要三个帮,其实更多的人才聚拢在你的身边,就能够延长你的智慧,弥补你的不足,这也是帮助你打天下最重要的一点,第一等人才不能得到,在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当中慢慢的训练,使他们达到第一等的样子,所以属于以多的人才,以多得助手成大事第一要事。
曾国藩把人才划分为三类:第一等的人才和第二等的人才,以及第三等的人才,经常讲,第一等人才就是可遇而不可求,花多少的重金就很难找到第一等人才。
天下人才更多是属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但是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能够达到第一等人才的。
依据的标准是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第一等人才。
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力行超乎众人、这是第二等人才。
聪明绝顶,辩才无碍,就是第三等人才。
首先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里面讲过曾国藩自己能够立得住,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是曾国藩主要得成功之处,也是用人基本理念。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只有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给雄鹰以蓝天,给猛虎以深山,才能让人才尽心尽力,忠心报国,建立功业。
一个是英雄人物,无论再多么伟大,没有一个团队就无法做大的事情。
四、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曾国藩最擅识人。
李鸿章称曾:“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左宗棠自愧“知人之明”不如曾。
识别人的方法有很多,但就识人者的态度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仰观式,一种是俯近式。
仰观式就是等人上门,居高临下,不注重亲自接触、观察,听从下属、亲朋介绍,以好恶、私情、关系论人,其结果是任人唯亲。
俯近式是一种务实的识人法,领导者主动和下属接触,了解情况,掌握其特点,以公心论人,以原则衡人,以客观待人,其结果是任人唯贤。
曾国藩识人,采取的是俯近式。
曾国藩可以说是古今俯近式识人的典范,他一生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人才,切实做到“四到”:身到、眼到、口到、心到。
身到,就是经常接见下属和前来投效他的各类人员,或者走到他们中间去,听其言观其行。
眼到,就是对凡要使用的人才,一定亲自目测。
口到,就是与要认识、了解的对象谈话;心到,就是用心思考、仔细甄别,对所见之人作出判断。
五、曾国藩如何驾驭强势人才
一是扬人之善。
积极颂扬强势人才的优点,容忍与谅解他们的缺点。
二是容人之量。
容许强势下属自立门户,而不是将他们牢牢拴在自己的脚边。
三是严格要求。
也就是严绳。
帮助强势人才规范自身的行为,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六、曾国藩如何培养接班人
接班人培养问题。
接班人不单单是政治家所要考虑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要把班接好,中国这种条件大家很清楚,看人有没有连续性有没有保障就看接班人。
许多民营企业家为此事犯愁。
宗馥莉、王思聪和刘畅的案例。
曾国藩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候把接班人培养好,这是最大的期许,当你的事业走到穷途末路或者自己要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再想培养接班人很难的,所以曾国藩是在最盛的时候培养接班人,而且把接班人培养和他的位置大体差不多的时候,曾国藩在这些方面确实做的好,他的使命是把太平天国平定下去,湘军就要解散,湘军不解散,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清朝整治对象,自己的脑袋都可能不保。
七、曾国藩的分权艺术
分权是高超的领导艺术。
善分权者,举重若轻;不善分权者,不堪重负。
诸葛亮“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的这种领导方式是集权。
分权则相反,它将权力分散开去,让分到权力的领导者各司其职,共同承担。
曾国藩善于分权,通过权力的纵向分解,调动各级将吏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事业的成功。
曾国藩分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建设,二是任用人才。
前者使分权得到制度保证,后者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保障。
八、曾国藩商量式领导艺术
曾国藩敢于任事,善于任事。
敢于任事是胆识,善于任事则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他极其称赞湘军创始人之一王鑫战前召集诸将商议军事决策的做法,并将他的做法推荐给年轻的将领。
作为一名统帅,他喜欢“多问多思,思之于己,问之于人”。
每当决策时,都和别人反复商量,讨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筹谋应对之策。
他的这种做法,就是商量式领导艺术。
一个优秀的、卓越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发掘追随者的智慧,以取得决策的最佳效果。
曾国藩商量式领导艺术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九、案例分析和案例支持
一是任正非案例。
二是洪秀全案例。
三是李鸿章案例。
四是蒋介石案例。
五是胡林翼案例。
六是刘铭传案例。
七是彭玉麟案例。
八是鲍超案例。
九是江忠源案例。
十是李元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