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记忆——苏州古牌坊

合集下载

苏州枫桥景区沈度诗碑介绍

苏州枫桥景区沈度诗碑介绍

苏州枫桥景区沈度诗碑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州枫桥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枫桥镇,是一处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旅游胜地。

枫桥景区以枫桥为中心,周边还有古朴的村庄、寺庙、园林等景点,让游客领略到苏州古城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江南水乡风情,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千古佳句。

沈度诗碑是枫桥景区内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枫桥景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

沈度诗碑位于枫桥景区内的沈度园,是一座用碑石镶嵌在牌坊上的古碑,上面刻有著名的古代文人沈度的诗句。

沈度是唐代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江南之花”,沈度诗碑也因此成为苏州文化的一部分,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和游客前来参观。

沈度诗碑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碑文内容为沈度的《枫桥夜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江南水乡枫桥夜泊的心情,写尽了江南秋夜的寂静与美丽。

沈度诗碑不仅是一块碑文,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见证了唐代文人的才情和江南古镇的韵味。

沈度诗碑的碑石为青石,形制古朴典雅,雕刻精美细腻。

碑体上清秀而俊逸的字体,显现出文人雅士的风采与气度。

碑石镶嵌在一座牌坊上,旁边栽有参天古树,古树下还有一座小亭,风景如画。

游客在这里可以静心品味沈度的诗意,感受到唐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沈度诗碑不仅是一处历史的遗迹,更是一座文化的瑰宝。

它将沈度的才情与诗意永远地镌刻在了这座江南古镇上,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年春秋两季,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沈度诗碑前,感受沈度的诗意和江南的风情。

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人们可以尽情地沉浸在诗意与美景之中。

苏州枫桥景区沈度诗碑是一处蕴含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景点,它见证了江南古镇的兴衰变迁,也传承了唐代文学的风采。

沈度诗碑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人前来观赏,成为了苏州枫桥景区的一大亮点。

前来游览枫桥景区的游客们不妨在游览完枫桥和园林后,来到沈度诗碑前,感受一下唐代文人的诗情画意,领略一下江南古镇的青瓦白墙和参天古树。

苏州寒山寺的石刻文化

苏州寒山寺的石刻文化

苏州寒山寺的石刻文化寒山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寒山寺的石刻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下面将对其石刻文化进行详细介绍。

寒山寺的石刻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传寒山寺的石刻始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发展和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山寺的石刻越来越多,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印经寺庙之一寒山寺的石刻文化不仅在数量上相当丰富,而且在内容上也非常多样化。

主要的石刻包括佛像、佛教经文和佛教故事等。

其中最显著的是佛像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寒山寺的千手观音石像。

这座石像高约十八米,由南京的一位著名石刻家雕刻而成。

这座石像造型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展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寒山寺的石刻文化还包括佛教经文的刻石。

这些刻石在现代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佛教经文的重要工具。

这些石刻的内容包括佛经、佛陀像、佛教传记和佛教故事等。

其中一些石刻非常古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寒山寺的石刻文化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石刻中有许多描绘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士和各种传统乐器的形象。

这些石刻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记录,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上述内容,寒山寺的石刻文化还包括神话故事、山水风景等。

这些石刻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苏州寒山寺的石刻文化丰富多样,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些石刻既是对历史的珍贵记录,也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证明。

如果你对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寒山寺的石刻文化绝对值得一看。

牌坊余秋雨——精选推荐

牌坊余秋雨——精选推荐

牌坊余秋⾬牌坊余秋⾬ 善良,这是⼀个最单纯的词汇,⼜是⼀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都能领会,⼜深奥到⽆⼈能够定义。

它与⼈终⽣相伴,但⼈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余秋⾬ 余秋⾬《⽂化苦旅》——牌坊 ⼀ 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很多牌坊。

牌坊是⼀种⽯质⻔架,⼀般有两层楼那么⾼。

每年乡间举⾏全⺠欢庆的“庙会”时,也会在寺庙⻔⼝临时⽤⽊条搭建⼀种牌坊,上⾯装饰得很花哨,⼏天庙会⼀过,就拆掉了。

永远不拆的就是那种⽯质牌坊,最⽼的据说有五百年了。

在乡间的各种⼯匠中,⽯匠的地位最⾼。

这是因为,其他⼯匠的活⼉⽐较家常,⽽⽯匠的活⼉都⽐较重要。

⽯匠⾥边⼜分三等,最低⼀等砌凿墓碑,中间⼀等砌凿⽯桥,最⾼⼀等砌凿牌坊。

就像世间很多⾏业⼀样,活⼉越多的等级越低,活⼉越少的等级越⾼。

这事⼜带来⼀番蹊跷,等级越低的⽇⼦反⽽越好过,等级越⾼的⽇⼦反⽽过得不好。

砌凿墓碑,与家家户户有关。

各家各户在做丧事时也都舍得花钱,很少讨价还价,因此这种⽯匠特别富裕。

只不过,⼤家都暗暗知道,这种墓碑⽯匠往往与盗墓贼有点往来。

盗墓贼为什么总是选得很准?为什么连暗藏的豁扣、活砖也⼀清⼆楚?还不是这种⽯匠露了⼝⻛。

盗墓贼在乡⺠⼝中叫“掘坟光棍”,⽅圆⼏⼗⾥最出名的掘坟光棍叫“夜仙”,因此乡⺠也就把墓碑⽯匠叫做“夜仙班”,⼜简称“仙班”。

名声最好的是牌坊⽯匠,乡⾥乡外都敬着⼏分。

牌坊是让⼈仰望的,他们也就跟着让⼈抬头了,尽管他们总是⼗分清贫。

牌坊⽯匠活⼉少,并不奇怪,因为⽴牌坊是⼀件稀罕事,多少年都碰不上。

与别的地⽅的“状元牌坊”、“御赐牌坊”不同,这⼉乡间的牌坊,⼏乎都是为⼥⼈⽴的,为⼀些已经亡故的⼥⼈。

⼀座座牌坊,都在表彰这些⼥⼈“从⼀⽽终、寡⽽不嫁”的事迹,因此⼜叫“贞节牌坊”。

但是,乡间寡妇很多,能⽴牌坊的却是极少数,需要有⼀系列苛刻的标准。

这事情,连族⻓、村⻓、保⻓、甲⻓都定不了,必须由他们上报,让“乡绅公会”决定。

⽐较起来,那座远近闻名的“范夫⼈牌坊”最⼤。

古牌坊的介绍

古牌坊的介绍

古牌坊的介绍
你知道吗?北京的四大名楼有:天安门,故宫,景山,什刹海。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很出名——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北部,它是我国古代皇帝祭天和求雨
的场所。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才把它建成现在这个
样子。

天坛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坛坛墙长约260米,北面坛墙
长约210米。

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气势磅礴。

它的最大特色是: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堪称最伟大的创造。

南坛坛墙用巨石砌成,
高近5米,坛墙和南北两侧的墙基厚达4米多,其中最大的一块
重达50吨。

坛墙上嵌着许多石头雕刻的图案。

坛墙和墙基上还
排列着石制的神兽、神道和石栏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
可动摇。

南坛坛墙外是一条宽约3米的护城河。

护城河上有五座桥,
分别叫“五龙桥”、“金水桥”、“翔鹤桥”和“凤仪桥”。

这些名
字是根据五行来命名的:五龙桥对应着五种颜色——青、红、黄、白、黑;凤凰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而金则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 1 —1 —。

描写古牌坊的唯美句子短句(精选2篇)

描写古牌坊的唯美句子短句(精选2篇)

描写古牌坊的唯美句子短句(篇一)古牌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和精湛技艺,更是承载了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

下面为您带来一些唯美句子,描绘古牌坊的魅力。

1. 一座座古老的牌坊,如诗如画般点缀在历史长河中。

2. 朱红的门楣上,蕴含着岁月的流转和文明的积淀。

3. 石雕的飞檐上,刻满了琐碎的岁月痕迹,仿佛诉说着古代的故事。

4. 古牌坊仿佛是时光的守望者,无声地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和时代的更迭。

5. 它们伫立在古老的街巷之间,与历史交相辉映,恍若时光隧道。

6. 闪耀着岁月光辉的古牌坊,带给人们一抹宁静与安宁。

7. 每一处雕刻都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每一处石砌都是建筑师的智慧体现。

8. 古牌坊的华美与庄重,形成了一幅幅独特的美学画卷。

9. 晨光洒落在古牌坊上,柔和的光线勾勒出她雅致的线条。

10. 古牌坊承载着百年的繁华与沧桑,每一块石头都见证着历史的岁月。

11. 仿佛一封封时光信笺,传承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珍宝。

12. 仿佛凝固在瞬间的光影,每一寸木雕都显得那么独特而精巧。

13. 古牌坊的华丽与高耸,如同古代文明的象征与荣光。

14. 无论风雨还是阳光,古牌坊都亘古不变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15. 门楣上的石刻,宛如流淌的时间,一字一划留下了岁月的印记。

16. 古牌坊彰显着中国传统的庄重和优雅,每一处雕刻都是文化的精髓。

17. 整齐的石柱,宛如一座座守护者,庄严地守望着古代的繁华。

18. 飞檐流瓦、雕梁画栋,每一寸空间都充满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情感。

19. 古牌坊散发着古老的香气,将人们带入一个遥远的时空。

20. 四周的围墙仿佛是历史的边界,将过去和现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21. 搭着曲线的门檐,恍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22. 古牌坊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巧妙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3. 烟雨笼罩的古牌坊,如梦境般美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24. 门前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满是记忆和情感的印记。

苏州甲辰巷砖塔 作文

苏州甲辰巷砖塔 作文

苏州甲辰巷砖塔作文《苏州甲辰巷砖塔:岁月中的古老朋友我一直觉得苏州是个特别有韵味的地方,像个装满宝藏的大盒子,随便一掏就能掏出个几百年的故事。

而这甲辰巷砖塔,就像躲在角落里的一颗低调的宝石。

初次见它啊,那是一个阳光挺好的午后。

我沿着甲辰巷,七拐八拐地找它。

周围都是那种很苏州的小房子,白墙黑瓦的。

突然,它就出现在我眼前。

那砖塔看起来有点旧旧的,不过这种旧并非是破败的感觉,更像是一位老人身上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质朴。

这砖塔不高,大概也就几层的样子。

塔的砖头每一块都有着细密的纹路,摸上去粗糙得很,就像摸到了很久之前工匠粗糙的大手。

我就绕着塔细细地打量着。

塔底有些许苔藓,绿绿的一小片一小片,用手轻轻一按,湿乎乎的。

旁边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草,颤颤巍巍地从石缝里冒出来,好像在倔强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我好奇地抬头往上看,塔顶的那些砖歪歪扭扭地凑在一起,但却稳稳当当。

飞檐上还停留了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在那叫唤。

仿佛它们正在和砖塔分享着最近到处觅食的趣事呢。

我就站在这塔下好一会儿,就像是小时候在听爷爷讲故事那样专注。

这砖塔呢,就这么静静地站在市井之中。

周围邻里的生活可离不开它呢。

你看那晾晒在旁边绳子上花花绿绿的衣服被子,仿佛是它的多彩新衣。

有个老奶奶拎着菜篮子路过,还对着砖塔嘀咕几句,就好像在跟老朋友打招呼,说着今天的菜又新鲜又便宜。

从那以后,我每次路过这甲辰巷,必然会去看看这砖塔,心里就觉得暖呼呼的,看来我也把这砖塔当成我在苏州的一个特殊朋友了。

《再访甲辰巷砖塔:熟悉的老伙伴》那天感觉无所事事,忽然就又想到了甲辰巷砖塔。

就像突然想念许久没见的老伙伴一样,脚不听使唤就往那儿去了。

来到塔前,上午的阳光洒在塔上,有那么几缕光线还调皮地从砖缝里钻进去。

我这次来啊,还比上次带了点“小心思”。

我带了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就想把这砖塔的样子再仔细地描绘描绘。

我找了个小角落,一屁股坐下来就开始画。

画的时候才发现这塔想要画好可真不容易。

千年牌坊 万丈夏布

千年牌坊 万丈夏布

《拜石古牌坊访纱粗夏布》(上集)香港卫视“片头”镜头展现牌坊片头:红色大门缓缓开启,开门的声音同时配上。

而后再展现陈强老人和两小孩从大门外向大门深处走进,至到他们的背景消失……(约一分钟左右)导语配音:——石牌坊群,位于四川省东南部、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的隆昌县。

石牌坊在鼎盛时,多达近两百座,现存17座,计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贞洁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观赏坊(各1座)八大牌坊种类。

一座座保存完好的石牌坊,也成就了隆昌县一个响亮的名号——“中国石牌坊之乡”。

这为隆昌历史传统文化产品中的瑰宝,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贡献价值。

(全景镜头,此外剪辑南关的牌坊群、北关牌坊群、二中前牌坊,各大公园门口的牌坊,陆续展示出来。

约两分钟左右。

)配音——隆昌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

牌坊沉淀和蕴涵华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特写镜头,此处剪辑展现分布在城区各处牌坊的特色图案、文字、造型及陈强老人、小孩分别漫步在牌坊的古道上的镜头约一分钟左右)配音——由于有历史的原因,曾经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在各种文化载体都先后被摧毁、损坏和遗忘。

那隆昌的牌坊群在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后,它的原材料是怎么来的?其精湛的技艺又能传承于今、发展于世呢?近日,记者追溯着隆昌石牌坊的传奇色彩和精湛技艺,来到位于川东南的隆昌县境内,去追溯和感悟石牌坊曾经的辉煌与兴衰,寻找它能留存于世、发展于今的神奇溯源……(特写镜头,此处剪辑展现隆昌县城区全景、夜景、牌坊仰拍镜头、杨徐斌的石材厂内生产的镜头和记者采访杨徐斌的镜头。

三苏坟景点介绍

三苏坟景点介绍

三苏坟景点介绍三苏坟,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松陵山地带,是由苏东坡、苏轼、苏辙三兄弟墓所组成的一处名胜古迹。

这里因三位苏氏文学家而得名,也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自然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三苏坟背靠松陵山,面临阊门水,占地面积5.17公顷。

景区内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是我国文化旅游的一大重点。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雕苏轼像,庄重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环视四周,质朴古朴的清代石坊,高大的石柱,显得雄伟壮观。

向前走到第一块墓碑前,就是苏轼的墓,墓碑上“奉命副使充北兗州长史苏子瞻墓”七个大字,令人生出敬意。

苏轼的墓前,不时有游人祭拜,瞻仰思古。

穿过苏轼墓的右侧,便是苏东坡和苏辙的墓。

从山子谷中急流咆哮的小溪的对岸,爬上一段长约400米的坡路,冠绝山峦间两尊醒目的墓碑,分别是苏东坡的墓和苏辙的墓。

苏东坡墓位于苏辙墓的上游,墓前有一座亭台,建筑古朴庄重,下面有“诗楼”石刻,表达出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走入亭内,三面墙上的巨型水墨画分别描绘了三苏的事迹,令人回到千年前,仿佛目睹了他们的历史时代。

这里也是拍摄三苏墓的最佳地点之一、在苏东坡墓山坡处还有一座“莲池”,水清鲜美,池畔长满芦苇和莲花,别有一番风情。

走向苏辙墓不远处,便是瞭望平川的“敬亭山”,它位于山的正中央,海拔85米,是太湖流域的一道天险。

上面有一座仿明代风格的亭台,亭外槐树成荫,亭下原有一口古井,被称为苏辙“小翁李统水坐”。

据说苏辙墓前有“览水”石刻,井水欲为何物大自然的风貌从各种角度让人有着不同的想象。

穿过敬亭山,不远处即可到达苏辙墓,苏辙墓位于敬亭山的下方,四周垂柳红花,墓前有“承制通判充太常寺少卿苏舜钦墓”六个大字,庄重肃穆。

苏辙墓的后方还有一片翠绿的草地,野花草木遍地开放,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还有一片樱花林,春天时节,粉色的樱花让人感觉如在梦中。

三苏,是中国文坛上有着崇高地位的文学大家,从唐宋八朝至明清两代,一脉相传,大扬国文,被后人尊称为“夏风秋月之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苏州古牌坊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具体、最能诠释历史文化的载体。

那些饱经风霜的牌坊,让我们找到城市的历史记忆,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徘徊于牌坊之间,如同历史老人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向人们叙述着人间的往事兴衰。

在传统文化不断失落的今天,尚且留存在苏州大街小巷中的古老牌坊,正逐渐成为都市背影中的文化碎片。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苏州古牌坊文图/盛建国唐肇虞孝子坊57文化遗产牌坊最早是由作为聚居的里或坊的大门演变而来,墙去门留,坊门独立,以坊命名街区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坊,邑里之名,从土方声。

”《玉篇》中说:“牌,牌榜。

”“榜”同“牓”,就是匾额,合在一起称“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

牌坊作为建筑物的符号、宏伟壮观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对比、精致的雕刻、繁复的结构,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

牌坊也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文字和图案上沉淀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因而它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历史上苏州是牌坊最多的城市之一,从宋代《平江图》碑中可以看到当时苏州城内有坊表65座,明代洪武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34个,清乾隆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99个,同治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235个。

走在小巷中,抬头见牌坊,低头过牌坊,这是常事。

近代苏州书画名家吴湖帆曾说:“观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观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

”直到现在苏州还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的说法,这二十四坊大致是:三元坊、南官坊、滚绣坊、采真坊、濂溪坊、井义坊、通关坊、孝义坊、干将坊、富仁坊、嘉余坊、庆元坊、仁德坊、桂河坊、通和坊、黄鹂坊、清嘉坊、吴趋坊、合村坊、迎春坊、闾邱坊、大成坊、碧凤坊、天官坊,其中吴趋陈张氏节孝坊陶高氏节孝坊陶张氏贞孝坊58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坊巷,在皋桥西南堍,宋李寿朋曾重建过,晋时陆机、梁元帝、明时高启,都有《吴趋行》,咏苏州的风土人情。

曾担任过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苏州牌坊之多,有着极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诗中有“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描绘了整个苏州城的牌坊。

遗憾的是这些坊巷的牌坊如今多数已不见了,有的被拆毁推倒;有的因年代久远,自动倒塌,石料挪作他用;有些残存的牌坊,文字模糊,坊名湮没,坊既不在,名自然不存了。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资料,苏州现存古牌坊只有30座,其中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有26座,残存仅二根立柱的有三座,一根立柱的有一座,其中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当数文庙的棂星门石牌坊。

功德坊:表彰官员出色的政绩宋代,钱塘人元降退休后居于苏州,知府在他住处的巷口建滚绣坊,为宋代六十五古坊之一,位于带城桥北堍西侧。

范庄前身“范氏义庄”门前原来还有一座雕刻、构造精致的四柱三间五楼石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额题“世济忠直”,枋间刻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俗称“先忧后乐”坊,1966年毁。

1989年为纪念范文正公千岁诞辰,在天平范文正公忠烈庙前仿建“先忧后乐”石坊一座。

申祠牌坊原在马医科申氏祠堂前,石柱木构,檐下斗拱密集如网,上下额枋浮雕鸟兽花卉,明代木构牌楼现在苏仅此一座。

虽然申祠的牌楼早已搬到了北寺塔,更多的人知道的是知恩报恩的朴实,却很少有人知道发生在那位状元身上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的往事。

通和坊吴县直街南端,有一座两柱一间三楼石牌坊,俗称严讷牌楼。

严讷是常熟人,因为曾冒充吴县籍参加秀才考试,被当街打屁股。

入朝为官后贵极人臣,对于当年受辱之事难以忘怀,遂在当年遭受笞刑的地方,立起了这座牌坊。

苏州胥门接官厅前,原有一座“民不能忘”牌坊,是为纪念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而建的。

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坊匾上雕“民不能忘”四个大字,在经历了将近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后,于1976年因防地震而被拆除,2009年“民不能忘”牌坊在百花洲公园重建,该坊属于四柱三间式牌坊,正间额刻由瓦翁先生所赠的“民不能忘”四字,中柱上刻有“居官当思尽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众”。

山塘街张国维祠堂前耸立着一座“泽被东南”石牌坊,原来的牌坊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现按老照片修复的,虽为重建,但其式样、规模、朝向和原来的非常相似。

宗仁主义坊位于山塘街787号“鲍传德庄祠”前,建于民国初年。

牌坊为单门两柱冲天式,花岗石砌筑,柱端雕刻卷云纹。

坊额“宗仁主义”,上款:“大总统题给”,下款:“民国八年三月”,是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表彰众议院议员鲍宗汉置田赡族,创建鲍氏传德义庄而题给。

功名坊:记载金榜题名的辉煌宋淳熙十一年,林山票为廷魁,苏州郡守谢师稷为表彰他获得的殊荣,在乐桥之南,竖立武状元坊。

明成化八年吴宽高中会元,在鱼行桥北立会元坊。

沧浪亭北有个三元坊,这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地方官为连中“三元”的钱建立的两柱一间冲天款石牌坊,这也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那一年也正是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所以这不仅被视为钱个人难得的荣耀,更被皇帝看成“圣朝盛事”,当即赋诗以纪其事:“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

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并下旨让苏州府建造牌坊,以资纪念。

三元坊后来成为附近那一段道路的名称。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元牌坊没有了,但在太湖东山陆巷,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却耸立着三座高大巍峨的牌坊,分别是解元、会元和探花坊,人们习惯地称它为三元牌坊。

用粗壮厚实的花岗岩为柱,以沉香木为牌楼,镶嵌在狭小的巷道里。

节孝坊:见证着封建社会的节孝文化道德畸形的贞节牌坊,背后的故事,未必一定是畸形的。

民国年间编纂的《吴县志》记载,明清两代的“节孝坊”就有191个。

节孝坊对于女人来说是不幸生活的历史见证。

山塘街以节孝坊多而闻名,在光绪年间还留有51座,形成了一个牌坊群落,至今街上尚有十余座。

540号吕氏节孝祠牌坊,建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

清朝中期有一位姓袁的妇女嫁到吕家,八年后丧夫,袁氏守节37年,抚养儿子成人。

道光七年,她的孙子为她建祠于山塘桐桥之东,如今牌坊被砌进了墙壁。

603号是清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祠,正中立一间两柱牌坊,正楼石匾额刻“节孝”两字。

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启祚妻程氏在室时,父病疡,氏亲吮其毒,染病几殆。

年二十七,夫亡誓殉,奉姑命,抚七岁孤成立,守节三十二年。

”唐肇虞孝子坊在696号西侧,乾隆二十四年建祠立坊,以赞赏他对母亲的至诚孝心。

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二柱,上、中、下横枋上分别雕有飞凤流云、双龙戏珠和狮子绣球图案。

陶张氏贞孝坊在701号,为清乾隆十七年旌表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而立,现存单间二柱,柱上镌有一联:“馨香垂奕禩;绰楔表坚贞。

”萧烈妇坊在704号,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两柱,刻楹联:“三吴共仰冰雪操,千载常瞻绰楔荣。

”陈张氏节孝坊在707号,为旌表陈松妻张氏而立,现存单间两柱,现在横枋下面包裹在民房之中。

俞胡氏节孝坊原在840号俞节孝祠故址前,现已迁至陈张氏节孝坊左前侧靠山塘河边上。

存单间两柱,坊柱刻有柱联:“纶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霜。

”清道光年间刊行的《吴门表隐》一书著录的苏州城乡数以百计的坊表中,位于今平江历史街区的有16座,其中13座为节孝坊。

方申氏贞节坊,位于小柳枝巷6号旁。

用花岗石雕刻砌筑,一间二柱三楼,正楼石匾额刻有“圣旨”两字,坊柱上刻有对联:“高堂侍疾身俱瘁;闺阁完贞血欲诒”。

陶高氏节孝坊,位于胡厢使巷中家桥北堍,双柱单门三楼,高低错落的石檐微翘,横文化遗产59泽被东南牌坊宗仁主义坊文庙棂星门坊60枋上雕有精美的仙鹤。

黄孝子节妇坊位于苏州望星桥北堍,一间两柱三楼石坊,柱镌一联:“孝全赤子性,节并太姑贞。

”另外,天库前29号隔墙里有一牌坊,形制是在两根竖立的石柱中间横架三根石条,石条刻着龙纹,中间的石条上有“旌表处士颜学洙妻孔氏节孝之”,右侧的石柱上刻着“不愧守贞圣教”,左侧刻着“无惭约礼家风”。

赛儿巷8号的古牌坊和山塘街嵌在房里的牌坊一样,如同姐妹牌坊,在古石牌坊的顶部,居中的一个“圣”字很是清晰。

那些刻着历代名人墨客风韵洒落之题字的牌坊,代表了那个时代幽深凝重的色彩;那些建筑艺术大气磅礴、巧夺天工,雕刻图案精湛苍劲的牌坊,已成了苏州传统构筑文化的象征。

而我们在这些古牌坊间驻足观赏时,留下的是我们深深的回忆和无尽的思索。

古牌坊残影文化遗产61探花牌坊Array赛儿巷牌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