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平江路留下了苏州记忆

合集下载

15515899_一座古城的保护心路

15515899_一座古城的保护心路

别策划记者 丁云别策划 SPECIAL 058 MODERN SUZHOU中央领导批示后的1982年春节过后,由国家建委、经委、计委、城建总局、旅游总局、文物局、财政部、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等部门组建的中央调查组抵达苏州。

同时抵达的还有江苏省委成立的调查组,深入现场观察踏勘并分专业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了解摸清古城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中共江苏省委随后根据苏州市实际困难专题向中央写了报告。

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于批复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的报告》,文件指出:资金问题主要是依靠苏州自力更生解决,国家和省适当给予补助不足部分。

解决了苏州的燃眉之急,保护苏州古城开始出现了转机。

1982年6月7日,吴亮平随考察团再度来到苏州,除了吴亮平以外,考察团成员中还有钱伟长、沈其宸、单士元、郑孝燮等,均对苏州无不关心。

古塔,苏州的精神之塔不能倒不止苏州园林。

早在1936年,刘敦桢即对苏州玄妙观大殿、虎丘二山门、报恩寺塔和大殿、罗汉院双塔、瑞光塔、文庙以及开元寺无梁殿,做了实地勘察。

随后勘察了拙政园、怡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留园等古典园林,撰写了《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这也是有关苏州古建筑最早的一份系统勘察报告。

在建国初期大拆大建的背景下,苏州古城的保护和更新主要集中在对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对古城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以及宗教文化意义的建筑例如忠王府、双塔、报恩寺塔、玄妙观三清殿等进行保护维修。

“破四旧”时,全市文物、古迹、寺庙、园林遭严重破坏,但一些文物建筑亦坚持保护修缮,如报恩寺塔、灵岩寺塔。

解放后,虎丘塔千疮百孔,几乎变成两半。

从东面往西面看,对面的光线从塔身中间透过。

虎丘塔前有石观音殿遗址,台阶下来东面有块外面方,中间圆的石头,也有裂缝。

当时传说,如果阳光照到这里,虎丘塔就要倒了。

1953年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底层塔墩部分突然崩塌,出现了显著倾斜,当时,刘敦桢还受聘为苏州市政府顾问,实地调查勘察后写出维修建议书。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一、保护背景1.1区位背景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是苏州古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地段之一。

平江路街区与苏州古城的关系(参考资料1)1.2时代背景平江路街区卫星图(goolg earth截图)平江历史街区可谓苏州古城的缩影,至今仍遗存着自宋代起,到明代成熟的河街格局。

大量的路名、桥名与桥位与宋《平江图》相一致。

不过,平江路虽古貌犹存,却和许多城市旧区一样面临衰败。

大多数房屋建于清末民初,年久失修,蚁害水患,蛛网式的线网密布,现代化生活设施缺失。

另外,一些盲目建设的工厂、垃圾站和监狱对整体风貌破坏严重。

平江路的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

二、保护规划与实践的效果与评价平江路项目得到了世界级最高褒奖—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是阮仪三教授的得意之作,他说:“历史街区作为传承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应对其进行合理的修缮和利用,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不仅留存了历史的特色和城市的记忆,也留住老百姓的感情。

”2009年国庆前夕,平江路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

三、保护规划与实践3.1 指导思想与理论3.1.1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平江路具有极高的历史风貌价值,街区内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都是研究水乡 文化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所以,“整旧如故”,延续平江路风貌、文脉自 然而然的成为保护指导思想图1、图2 :保护规划与实践后的平江路街区江南风貌(参考资料3)风貌完全保护下来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历史街区的采用“人房分离” 的做法,这样历史街区的房子好像是保留下来了,但是人没了,它的文化氛围就 变了。

苏州平江路有哪些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

苏州平江路有哪些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

苏州平江路有哪些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苏州平江路,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

平江路的青石板路,见证过无数的故事与传奇。

其中,就有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

金圣叹才华横溢,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而闻名。

他的评点犀利且独到,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在平江路的岁月里,或许他曾在某个静谧的角落,沉浸于文学的世界,构思着他那些惊世骇俗的评论。

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冯桂芬,也是与平江路有着深厚渊源的名人之一。

他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平江路的古宅中,他或许曾与友人畅谈国事,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也为变革之路思考着方向。

平江路还曾迎来过明代画家沈周。

沈周的画作意境悠远,笔墨精湛。

他对江南山水的描绘,充满了诗意与温情。

也许他曾在平江路的小桥流水旁取景,将这江南的婉约之美定格于画卷之中。

文学家叶圣陶也是平江路历史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怀。

在平江路的生活经历,想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除了这些文化名人,平江路还与一些历史上的政治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明代的申时行,曾在朝为官,历经风云变幻。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或许也曾在平江路的某个庭院中,暂得片刻宁静,思考着国家的大政方针。

平江路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名人的过往。

他们在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足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这些名人的到来,为平江路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他们的思想、作品和事迹,成为了平江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平江路也因为他们,而更加充满魅力和吸引力。

走在平江路上,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名人的气息。

那古老的建筑,或许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那街边的店铺,也许曾是他们购物的场所;那潺潺的流水,说不定也曾映照过他们的身影。

如今,平江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些名人的足迹。

人们在这里漫步,试图从历史的遗迹中,捕捉到那些名人的风采和智慧。

阮湧三:保护一座“活的”古城,使其赓续绵延

阮湧三:保护一座“活的”古城,使其赓续绵延

046 MODERN SUZHOU对于成长在平江路边钮家巷的阮湧三来说,古城的保护工作,起始于城建测绘工作和之后古城区域性重建更新项目中担任与兄长阮仪三在保护古城的道路上相遇。

挥余热,援手组建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基金会和名城中心有关书文编辑等工苏特别策划LSPECIA现代苏州 2022.10(上) 047更新民居,在新技术下让苏式建筑更宜居可以用新型结构材料(如铝合金)替换稀缺的原木门窗,既可以解决木质门窗易变形腐朽的老大难问题,又能更好地密闭和采光;也可以采用新型的墙体结构和屋面铺装,但仍然以苏式民居建筑的风貌呈现……在民居的“微更新”中,阮湧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他更希望能够建造出一批崭新的新苏式民居。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区里的老宅,虽然古色古香,其实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

”他说,“这是为什么?首先是因为清代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是一段动荡的岁月,人们并没有精力来翻修住房。

老苏州说‘房子要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落架翻新,平时经常捉捉漏’,但我们有太长一段时间没有动过。

其次,因为清代之后的民居也在不断翻新,早已‘更新’掉了大批明代甚至更早之前的民居房屋。

所以,我们能否设计和建造一些既适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生活需求而又不突破姑苏古城风貌的新苏式民居呢?”在阮湧三看来,把房子再去刻意修成几落几进之类,在当代已无必要。

如今既无大家族成员“群居”,也不会奴仆成群,现代民居能容纳四五口之家并有便利的水电气等生活条件足矣。

当然也不能简单化地造一些成行成列的军营式小区,这可以解决当时住房拥挤的燃眉之急,但不是苏州民居风格。

而苏式新民居所能反映的,应是21世纪苏州百姓的生活环境与民居风貌。

在一两百年后,也许可以成为印刻着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历史遗产。

说到这里,阮湧三翻出了一张老同学在平江路附近建造的住宅照片。

这是按照规划部门审批要求,在原房基地上新建的一幢坡顶两层楼的自住房,面积不大,但房间足够,同时增加了沿街底层车库,还有一个袖珍池园,整体保持着苏式建筑的传统风貌,既具有苏州传统文化气质,又不失日常居住舒适感。

13787623_阮仪三说,古建保护也有真伪

13787623_阮仪三说,古建保护也有真伪

084 MODERN SUZHOU三月,八十多岁的阮仪三风尘仆仆地回到苏州。

苏州人对他太熟悉了。

而他,比现在的苏州人更了解苏州城。

“我小时候苏州城只有25万人,很多空地,很多坟堆,晚上还去看鬼火。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曾对阮仪三说,上海犹太人聚集地能报世界遗产,他不解。

以色列人解释,犹太人在其他地方的世界遗产都是公墓、集中营,绞架台,只有上海虹口区那块地方,是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着实感动了他。

2002年,当地产开发与历史遗迹相冲突时,阮仪三费尽心力,最后找上海市长,花很大的功夫将此保留。

这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努力促成了大量中国古城古镇的保护,包括苏州。

文化遗产别搞成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次,阮仪三谈起古建的真伪之问。

源于大家对古建筑重又燃起热情,建很多古建筑。

但到底什么是古建保护,很多人搞不清。

仿古建筑当然是真建筑,但不是古代建筑,不是明清建筑。

苏州1980年做了保护规划,1982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在古城范围内基本不动,所有的房子一律不超过24米。

为保护76米高的北寺塔,还有双塔、瑞光塔等。

直到现在,苏州古城14.24平方公里内不建高层建筑,不搞工厂,边上街道基本保持原样。

苏州成为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能够完整留存了古城的城市。

西湖美丽,但周围高楼林立。

当时专家建议高楼放到钱塘江边上去,不要放在西湖边上无果。

西湖后来成了世界遗产,是文化景观遗产,不是文化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人整个摧毁。

但在被毁前,华沙人已经预见到,他们动员了华沙大学师生,把整个华沙全部测绘下来。

战后重新建设了这个城市,阮仪三说,古建保护也有真伪记者 丁云完全原样整体恢复。

现在的华沙是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不承认重建的东西,而华沙是重建的,但有华沙精神。

重建消息传出后,全世界流浪在各地的波兰人、华沙人回到故国用双手重建家园,在欧洲引起重大反响,兴起了古城复兴运动。

巴黎城100平方公里以内的建筑物基本没动,按中国人的说法等于明清建筑。

平江路:复活的城市记忆

平江路:复活的城市记忆

平江路:复活的城市记忆
倪小伟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是中国古代城垣的标本之一。

平江路更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

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防格局,并至今保存活力。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倪小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7
【相关文献】
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与治理模式——以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改造为例[J], 王慧;张甲;陶柏延
2.苏r州r平江路r把记忆安放进时光墨色 [J], 古月
3.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融性研究 [J], 王筱琦;翁沁怡;左丹丽;曹钰滟
4.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融性研究 [J], 王筱琦;翁沁怡;左丹丽;曹钰滟;
5.基于城市欲望下的苏州平江路街区街具POE模式探索 [J], 祝欢;翟辉;郭燕兰;刘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平江路观后感

苏州平江路观后感

苏州平江路观后感去了趟苏州平江路,就像掉进了一幅活着的江南水墨画里。

刚到平江路的入口,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旧时光。

脚下那青石板路啊,坑洼不平,却每一块都像是在讲着古老的故事。

我走在上面,鞋底和石板轻轻碰撞,发出“嗒嗒”的声音,就像是在给这个古老的乐章打着节拍。

路两边的小河那叫一个清澈,河水慢悠悠地流着,像是个散步的老头儿,不慌不忙的。

河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船桨划动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涟漪,就像河水在偷笑时露出的小酒窝。

船夫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伯伯,他们一边摇着船,一边还会哼几句苏州小调,那调调,软软糯糯的,顺着河水就飘进了人的心里,听得我骨头都酥了。

街道两边的店铺那叫一个有特色。

有卖苏绣的,那些绣品精致得不像话。

我凑近看了看,一针一线就像有魔法一样,把花鸟鱼虫都绣得活灵活现的。

绣娘坐在店里,手像蝴蝶一样在布面上飞舞,我都看呆了,感觉自己那双手就像是两根大木棍,啥也干不了。

还有卖糖画的小摊位,那糖画师傅就像是个大艺术家。

只见他舀起一勺糖浆,在铁板上三两下就画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糖浆在阳光下亮晶晶的,我都舍不得下嘴吃,就这么举着看了半天,结果最后还是没忍住,一口咬下去,那甜蜜的滋味就在嘴里散开了,就像把整个平江路的甜蜜都吃进了肚子里。

再说说那些古旧的房子吧。

白墙黑瓦,墙皮有些斑驳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房子的门窗都是那种老式的木雕,雕着各种花样,我一边走一边看,感觉自己像是在参观一个露天的木雕博物馆。

有些房子门口还种着花花草草,花儿开得正艳,和这古旧的房子搭配在一起,就像是一位沧桑的老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别有一番情趣。

平江路上的人也是形形色色。

有像我这样来旅游的,拿着手机到处拍照,眼睛里满是新奇。

还有本地的居民,大爷大妈们坐在门口唠家常,他们说的苏州话我是一句也听不懂,但就觉得那语调听起来特别舒服,像是唱歌一样。

还有些年轻人穿着古装在那里拍照,他们往那古街上一站,就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一样,我都有点恍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现代还是古代了。

苏州何处可以感受到最悠久的吴文化底蕴

苏州何处可以感受到最悠久的吴文化底蕴

苏州何处可以感受到最悠久的吴文化底蕴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吴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源远流长,要探寻最悠久的吴文化底蕴,有几个地方不容错过。

首先,平江路是感受吴文化底蕴的绝佳去处。

平江路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之一,沿着平江路漫步,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岁月的磨砺,光滑而又温润。

路两旁是白墙黑瓦的传统民居,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这些民居大多依水而建,门前便是悠悠流淌的小河。

河水清澈,偶尔能看到一艘小船缓缓驶过,船头的船夫悠然自得地摇着橹,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

平江路上还有许多传统的店铺,有卖丝绸的,有卖苏绣的,有卖特色小吃的。

走进一家丝绸店,触摸着那柔软光滑的丝绸,仿佛能感受到古代苏州织女们的巧手和智慧。

苏绣更是苏州的一绝,那精美的绣品,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吴文化底蕴。

而在小吃店里,品尝一块软糯香甜的梅花糕,或是一碗鲜香可口的奥灶面,味蕾也在这独特的苏州味道中感受到了吴文化的魅力。

其次,虎丘山也是吴文化的重要见证。

虎丘山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进入虎丘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山门,门上的牌匾字迹苍劲有力,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沿着山路前行,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石刻和碑亭。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剑池,传说吴王阖闾死后曾将三千把宝剑陪葬于此,因而得名。

剑池的水幽深而神秘,仿佛隐藏着无数的故事。

站在虎丘塔下,仰望这座古老的斜塔,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人建筑技艺的赞叹。

虎丘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变迁,是吴文化的重要象征。

再者,苏州博物馆也是了解吴文化的好去处。

这座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将现代建筑与传统苏州园林元素完美融合。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工艺品,应有尽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苏州的历史发展脉络,更体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仪三:平江路留下了城市的记忆汐2015-12-30 14:17:36背景平江路2009年6月入选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评选活动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全国200多条街区参评。

苏州平江路入选理由: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堪称中国古代城垣的标本之一。

平江路更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

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至今保持活力。

2006年,平江历史街区项目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获奖理由: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城的保护比一个个文物的保护价值更大苏周刊:苏州平江路当选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并且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当选的,您认为它一枝独秀的理由是什么?阮仪三:我积极地推动平江路当选。

它是认真地在整治,而且是在全城的范围内作为重点,在苏州古城的保护的背景下。

1986年我就提出54个街坊的划分,划的时候有很大的争论:怎么能划这么小?国家建设部的专家也来问我,中规院也来问我,说你们划这么小,不对的。

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苏州都是自然河网的格局,双棋盘的格局,划小了我就控制住了。

这个是玄妙观,这个是双塔,一个街区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就能抓得住,有自己重要的特点。

还根据城市格局的特点把苏州古城的特色反映出来。

当时提出的观点是全城保护,全城,也仅仅是风貌的整体控制,平江历史街区这一条河一条街一条河一条街,全城就完整地留存了这一块。

《平江图》是世界遗产,你得有实物留下来。

这个城是我从小经历的,像这种城市全国没有的。

以前比它好,比它精彩的也有,现在都弄光了。

温州和它一样,而且还要早,汉朝做的规划,弄光了。

北京很好,也弄光了。

扬州的道路网是鱼骨式的,也弄光了。

从全城的格局来讲,全城的风貌来讲,从全城的高度控制来讲,苏州绝顶好。

拙政园里能看见北寺塔,我们从上海到苏州去,一进到苏州范围,在火车上就看见北寺塔了,从南京到上海,一到苏州公路上也能看到虎丘塔,这都是重要的风貌控制,绝对不允许出现遮挡视线的高层建筑,所有古城内的建筑高度不好超过24米,这样才做到了景观风貌的控制。

我们说借景,拙政园里借北寺塔的景,留园里借虎丘塔的景,完全把城市空间轮廓控制住才有。

这一点只有苏州做到了,在全城范围内做到。

你得有一个区域,有一个地区,这才叫城。

城的保护比一个一个文物的保护价值更大。

苏周刊:作为平江历史街区的总规划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这个项目的?阮仪三:从1986年划54个街坊开始,以后就有多次的同济大学的教学课程设计,而且留下了人。

我常常把苏州的规划课题列为课程或毕业设计,来探索研究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当时我带的学生邓小兵(苏州新区规划局长),他做的规划就是苏州山塘街;后来带的俞娟(苏州规划设计院总工)、刘浩(苏州园区规划局前总工)、相秉军(苏州市规划局总工)等,都做过苏州的规划课题。

平江路的规划原稿就是相秉军和刘浩两个人做的,然后不断地修改。

平江路37号街坊和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我都带着学生连做过三遍。

这些学生不少后来都留在苏州的规划设计部门工作。

苏周刊:有报道说您曾经四次修订规划,这是什么原因,您对平江路是否也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阮仪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譬如范围扩大,这一次范围又扩大了。

现在南到干将路,北面到白塔东路,西面到了临顿路。

古老的苏州要更新,要在旧的土壤上滋长出新的东西,我的《姑苏新续》这本书里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的生活有现代人的需求,当然要更新,但是从平江路来讲,它还是个特例,它是要完整地留存历史的风貌,但是生活要延续,要提高人民生活。

你说它怎么会成功的?就是耐下心来搞好历史风貌的整治以后,不急于开发商业旅游的经验。

我们很多地方,保护整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就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

可以发展旅游,可以取得经济利益,但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平江路好在它是耐下心来逐步地整治,然后研究怎么适应街道的特色,去发展现代的旅游的功能。

现在旅游的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以后,有选择了,这样它就形成了比较浓郁的文化气氛,不是单纯的商业吆喝式的,原来的文化内涵也逐步地显现出来了。

历史留存不是花瓶苏周刊:您规划保护的古镇,如今几乎无一例外成了旅游热点。

您认为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阮仪三:高档的旅游是带有人文情怀的,是文化的旅游。

把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是永世不朽的。

我们坏就坏在,很多地方搞旅游,本末倒置,把这些东西搞掉,来造仿古的。

从1989年开始全国做了两千多个所谓人工景点、主题公园,百分之八九十垮掉了,这一点很值得大家思考。

但是所有历史景点的开发利用,不说100%,至少80%是好的。

当然也有的里面造了不少假古董,这是另一个问题。

苏周刊:也就是说,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东西,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阮仪三:是啊,永远站得住脚,而且它会越来越好。

苏周刊:您特别反对仿古、造假古董?阮仪三:对。

不要照搬人家的东西,要造我自己的东西。

从来没有看到过宋朝人去造唐朝的东西,明朝人去造宋朝的东西。

明式家具到了清朝就变成清式家具,老古董就藏在那里。

古建筑的斗拱也是,孔庙前面有13个碑亭,每个皇帝去朝拜孔庙都立一块碑,从宋朝到清朝,你去看那个碑亭,是不同的皇帝立的。

我们懂建筑的一看,这是宋朝的斗拱,这是辽代的斗拱,辽、金,接下来是元朝的、明朝的,都是亭子,都是碑,斗拱都不一样,栏杆也不一样,那简直是建筑教科书,古人不搞仿古复古。

我们现在呢?仿唐仿宋仿明不算,还说“重现汉唐风貌”,你怎么可能重现?你说我仰慕汉唐风貌,再创时代辉煌,那就对了;很好地吸收汉唐的精华,那就对了。

模仿汉唐,为了钱,为了旅游,这一点不好。

苏周刊:平江路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但是一度拥挤的居住格局又影响了它的风貌,如何将保护历史文化与提升居民生活相结合?阮仪三:从我们城市遗产保护来讲,人是很重要的因素,过多的人口要逐步疏解。

原来的住宅变成了商店,内容就变了,使用性质也变了,当然我们过去也有的,前店后宅,前面是街后面是河,也有很多是住宅,在历史街区里有人住了以后,情况就变了,除了为旅游服务以外,还要为自己本身服务。

以前平江路,我从小生活过的,以前也是热闹的商业街,但都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大一点的多一点的东西都到平江路去,平江路后面一条河比较大。

夏天买西瓜,冬天买柴草,我们联合几家人家,把船牵过来,船就摇到钮家巷里面来,大家一道来买。

以前都是这样的。

苏周刊:但是这种风貌也是不可能恢复的了,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变了。

如何处理新和旧的关系?阮仪三: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是变化的,所以保护还要更新,先要搞清楚哪些可以变,哪些可以不变。

但是有一点,人在里面生活,留存这个环境,有了人之后自然会适应这种需求。

河以前是用于交通的,现在变成了不是以交通为主的。

比如现在你到平江路去看,好多人在那拍写真,他们觉得这儿非常漂亮,成为人们追求的风景,我去了几次,每天至少碰上五六对,这也是新的需求。

码头水埠不是倒马桶洗菜了,变成了另外一种风景点的内容,这个留存下来,也就是向人们诉说历史,向人们传递历史的信息。

当我们下一步逐步整治以后,我相信平江路往里面深入以后不会全部都是商铺,不会全来开商店。

平江历史街区是在城市中间的重要的地段,保护下来之后并且让它继续成为城市的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和现代的城市相融合,和城市的现代发展相吻合。

同时这一历史地段的留存,留下重要的城市记忆,留下过去生活和现代生活的衔接和交融。

苏周刊:您提到它的活力,是不是就是指这一点?和现代生活的交融?阮仪三:是,它可以和现代生活交融,不是像好多地方,是硬做给人家看的,我们对历史留存,不能做花瓶。

同时人看人也是重要的风景。

我是努力在创新苏周刊:平江路的改造一直非常谨慎,据说动一砖一瓦都要经过您同意。

阮仪三:对,周庄也是这样,所有的新房子都要我签字。

现在上海部分地区也是这样,历史街区所有的新建筑,我签字。

苏周刊:您有成就感吗?阮仪三:没有成就感,觉得责任感非常强。

我们仅仅留住一点东西。

更重要的是,留下来干什么?你看看这外面,一派新气象,但是哪个能留下来,留个一百年?没有,一个苏州园林,两三百年的历史肯定留下来了。

苏周刊:您说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去造古典园林,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有什么样的建筑?阮仪三:应该很好地吸收古代传统的精华,吸收祖国文化遗产,同时应该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同时把你的智慧用进去,结合时代风貌。

我们到欧洲去,看到德国建筑就是德国式的,法国建筑就是法国式的,绝对不一样,包括古建筑也包括现代建筑。

我们中国现在到处都一样,扬州、杭州都一样,你说这是洋房子还是中国房子,你说这是中国式的还是外国式的?不伦不类。

缺乏地方特色,文化特色。

苏周刊:其实您不反对创新?阮仪三:我是努力在创新,外面请我去做假古董,我一概拒绝。

你看看我的江南古典园林这本书(指《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版),我对贝聿铭的做法极其赞扬。

我也有一些苏州老同学说博物馆不好看。

我说我带你们去看,我作讲解,看过之后大家都说好了。

当时我自己也吃不准,我当面问贝先生,我说贝先生,我看下来,觉得有三点:第一你用了苏州屋顶的坡度,1:2,还有小青瓦的色彩,但又不是小青瓦,是在小青瓦的基础上有你自己的创意;第二个,完全使用了白墙黑瓦、两层楼这种比例的体型;第三,你用了苏州住宅厅堂式和园林式住宅的形制,但是又没有照抄苏州住宅和苏州园林。

贝大师说:小老弟,就是这个意思。

平江路我们修了几个新东西,平江客栈、汪氏义庄、董氏义庄,还有董氏义庄前面的牌楼,这几个我们做的新东西,在保持原来风貌的基础上,用了新的手法。

苏周刊:平江路这几个新建筑,您认为好在哪里?阮仪三:第一个就是整个控制它的风貌,它的高度、色彩、体型,和周围建筑是完全一致的,包括苏州博物馆,它在苏州整个的城市氛围中,一点也不突兀,完全融合在原来的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强调要用原来的材料,平江路的建筑,外面的砖是老砖,屋顶尽量用老瓦。

第二个就是,既然是新东西,就应该有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可以用的,同时,它的外貌上外形上和它的内涵上要很好的吸收它自身的传统特色,譬如它的空间手法,具体的布局特色,还有一些窗门的比例关系,要很好地运用它的特点;但是既然新的,要适应现代需求,就不要窗子那么小,窗格子那么密。

第三点,像汪氏义庄既然已经毁掉,不要去复原,复原是现代人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方法去仿造古代的东西,这总是仿不像的,即使仿得很像,外形像,精神是落伍的,因此你可以用现代的手法,延续古代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