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调研分析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城市设计论文桂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论文“梦里水乡,再续前生”——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分析【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大众的重视,同时它们也是见证城市变迁的“空间化石”。
苏州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如何进行更新开发改造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平江路采取以居住为主,商业旅游为辅的“稳静态”更新改造模式成为了全国各地历史文化街区争相模仿的对象。
正确处理好居住、商业和旅游三者的关系,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价值得以延续的关键。
历史文化街区居住形态本身要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也需要得到极大的关注。
【关键词】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稳静态;更新改造1研究背景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集中体现古城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区域,成为了古城保护的重中之重。
除物质因素的建筑风貌和景观环境外,历史文化街区还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城市生活中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活”的历史地段。
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模式基本上是以保护、延续、展示其独特的风貌和特色为指导思想来实现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文化、商业和旅游成为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三大主要手段,这样的开发模式必然会对历史文化街区以居住为主、以商业休闲为辅的原始形态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形态作为最主要、最基本的“原生态”之一,对于整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和特色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开发更新过程中,居住形态的变化对开发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正是因为平江路对居住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人本身的情感方面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稳静态”更新模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研究分析价值。
平江路历史风貌2历史形态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
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平江路店铺调研报告

平江路店铺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平江路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条历史文化名街,被誉为“一街十景”。
这条街道两旁有众多的商铺,包括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纪念品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平江路上的店铺情况,本次调研对该地区的商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包括了店铺种类、商品价格、消费者群体、店铺评分等问题,并亲自前往平江路实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3. 调研结果3.1 商铺种类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统计了平江路上各种类型的店铺。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问卷结果,平江路上的店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特色小吃店:涵盖了苏州本地特色小吃,如苏式月饼、鸭血粉丝汤等。
- 手工艺品店:出售一些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和纪念品,如刺绣、剪纸等。
- 茶馆:提供各种茶叶品味和茶具的销售服务。
- 服装饰品店:销售一些时尚服装和饰品。
- 老字号:有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店铺,如陶瓷店、药店等。
3.2 商品价格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平江路上的商品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相对较高。
主要原因是平江路地理位置独特,游客众多,商铺租金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店铺的零售价格也会随之提高。
3.3 消费者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平江路上的消费者主要来自各个年龄段的游客。
其中,年轻人购买时更加注重潮流和时尚,中老年人则更关注商品的实用价值和品质。
3.4 店铺评分我们根据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结果,为平江路上的店铺进行了评分。
评分综合考虑了店铺的服务态度、商品品质、价格合理性等因素。
根据评分结果,我们选取了评分较高的三家店铺进行了推荐。
- A店:该店铺为一家老字号陶瓷店,经营了几十年的陶瓷工艺品,产品质量可靠,店主热情好客。
- B店:这家小吃店提供了正宗的苏式月饼和红糖糕点,食材新鲜,口味独特,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 C店:这家茶馆提供了各种茶叶品味和茶具的销售服务,茶叶品质上乘,店内环境舒适,是品茶休闲的好去处。
走进苏州平江路和山塘街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山塘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文化遗产。这条街道上的"玉涵 堂",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 家谭纶的故居。此外,还有许多 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如"拙政 园"、"狮子林"等。来到这里, 不仅可以欣赏到江南园林的秀美 ,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 氛围
地道美食,口 口相传
在山塘街,你可以品 尝到地道的苏州美食 。这里的小吃摊、餐 馆多以传统工艺制作 美食,口感正宗。特 别推荐尝试一下苏州 的特色小吃如糖醋排 骨、肉末蒸蛋等,以 及当地的粽子、糖葫 芦等传统小吃
2
1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全长约7里
2பைடு நூலகம்
这条街道依山傍水,有着"七里山塘"的美誉
和平江路不同,山塘街更显得安静、古朴,让人能沉
3
下心来品味江南水乡的韵味
依山傍水,风景如画
山塘街的名字来源于 它的地理特征。街道 的一边是起伏的山丘 ,一边是潺潺的河流 。走在山塘街上,可 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独 特的景色。街道两旁 的房屋多以明清建筑 为主,黛瓦白墙,错 落有致。每个角落都 充满了诗情画意
走进苏州平江 路和山塘街
1
平江路——古色古香的历史长廊
2
山塘街——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
3
总结
苏州,这座位于中国东部的城市, 以其古典园林、水乡古镇、丝绸 之府闻名于世
而在这座城市里,隐藏着两条古 老而富有韵味的小路——平江路 和山塘街
1
平江路,位于苏州市中心,全 长约2.5公里
这条小路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 文化中心,许多历史悠久的商
3
平江路和山塘 街是苏州最具 代表性的两条 街道
它们各具特色 ,却都弥漫着 江南水乡的韵 味和历史文化 的气息
平江路改造再利用分析

平江路改造再利用分析平江路现状分析经过对苏州平江路为期一天的考察及搜集资料,我对平江路的改造和再利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有一些具体的分析与看法。
最近这些年,因为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城市传统民居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古城千百年来幸存下的传统民居正遭受着所谓的旧城改造带来的建设性破坏.。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不惜破坏掉传统民居来提高居住水平。
但这样却使我们失去了一些历史上的瑰宝,也会逐渐忘却先人们的思想结晶。
苏州也不例外,先前进行了很多改造,导致原来古色古香的古城变得十分的商业化,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对于现在唯一的水韵古街平江路的保护与改造,这使得我们今天仍能欣赏到河路并行的格局,小桥流水的美景·····现在我就具体谈谈平江路的改造与再利用。
在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整体启动之前, 街区的衰败程度已相当严重。
由于城市居民对现代生活条件及方式的追求, 带有阴暗潮湿等先天不足的传统民居无疑无法满足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 以致于最终留守在传统民居中的往往以中老年人居多,这样虽然保护了民居但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才决定开始做改造。
但是苏州平江路就像是一副另类的“双面绣”:一面是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一面是破旧、狭窄、拥挤、落后的状况,我们得权衡好其中的关系。
实际上政府是站在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进行了一些保护。
政府没有只把平江路当作文物来保护,而是保护了它有用的合理的部分,同时更新了它的一些不符合现在生活需要的部分。
比如说居住环境差,政府就着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对房子进行了认真的整修,是采用了很独特的“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简言之就是整旧如旧,让平江路不是没用的老古董,而是在保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有个新兴的发展,这一点很是令人赞同。
具体一点说,在房屋的外观上,政府对已经变形难用的门进行了全面的更换,以满足现代建筑门窗的节能与密闭要求;再通过重新粉刷墙体, 修复原有屋顶形式与屋面构造, 修复屋面小青瓦等措施, 基本恢复了建筑原有的外观与风貌。
平江路调研报告

关于平江路的调研报告一、摘要本次调研利用周末时间,对平江路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周边交通,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及各店铺分布和特色。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要初步了解苏州地区的基本特色,文化氛围,及古街的商业模式,以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关键词历史文化,周边交通,地理位置,店铺分布、特色。
三、调研正文1、历史文化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
其河名为平江河。
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
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2、周边交通紧邻苏州博物馆、拙政园。
可步行约10分钟即到。
拙政园可乘游1、游2、游5线,202路(原2路)、313路(原3路)、923路(原23路)、529路(原29路)、40路、78路拙政园站下。
3、地理位置平江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隅观前街东区。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
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看看地图,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3、店铺分布及特色1. 稻驿亭地址:苏州平江区平江路151号推荐理由:藏在巷子里面的卖红豆沙小铺,感觉就像以前那种挑着担子穿街走巷,有人要的话就放下盛一碗给你的那种小摊。
南京平江路:步行街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南京平江路:步行街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南京平江路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南京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条步行街道。
平江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这条街道的名字来自于江苏省以及南京市的一条江河——平江。
平江路是南京市的老城区,也是南京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南京的传统与现代,是南京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
南京平江路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而闻名,沿街有众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
在这条街上,游客可以感受到南京古城的独特韵味。
例如,在平江路上的几处古建筑中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如清代的庙会总府、钱塘扬帆等。
这些建筑为南京平江路增添了一抹古老的色彩,使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在南京平江路上,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商店,为游客提供了品味传统文化的机会。
比如,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的“杨记花生仁”、“斑鸠小锅贴”和“弘糖糕点”等。
这些老字号商店传承着南京的美食文化,提供着正宗的南京美食,让游客们品尝到地道的南京味道。
除了历史文化,南京平江路也是一条充满商业活力的步行街。
街道两旁矗立着高楼大厦,各种购物中心、品牌商铺林立其中,时尚的购物环境吸引着大量消费者。
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特色店铺,都能在这里找到。
南京平江路的商业区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是购物和消费的热门去处。
此外,南京平江路每年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每年的平江路旗袍文化节。
旗袍作为南京的传统服饰,是南京文化的象征之一。
每年旗袍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旗袍爱好者,他们身穿各种款式的旗袍,展示了旗袍的独特魅力,也为南京平江路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在平江路上,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艺人在街头表演,各种文艺节目层出不穷。
街头艺术家、音乐家和舞者的演出,使南京平江路充满活力和动感。
这些文化表演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享受,也为街道注入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南京平江路是一条步行街,不仅车辆禁行,而且整条街道铺设有石板路面,步行者可以尽情漫步其中。
平江路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

平江路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
全长1606米,却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
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造,但主打的却是修旧如旧的牌。
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
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不见高楼钢筋。
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
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
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
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日常住宅,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
偶然一枝柳树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颇有拂波之意。
河道窄处两岸似乎援手可握,宽处可容一船周转裕如,也不过隔水可呼。
从平江路向南,走几步便能听到古琴悠扬,是一琴馆,据称请了吴派传人来讲授琴艺。
取道中张家巷,不几步,又是一种江南丝竹之声,喜气热闹。
循声向前,是一处评弹博物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即是书场。
赶得巧,花上几块门票,听上一段弹词,看台上人说噱弹唱,也不由人听得神采飞扬。
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又见一处昆曲博物馆。
崇脊筒瓦,牌匾显赫,还挂着大红灯笼,似与一般传统的建筑相似,乍一看也没觉得什么稀奇,事实上要走进去才觉得好。
庭院里宽畅,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北为朝南的大厅,南面正中是一个古戏台。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城巷河桥”记载:“平江路南起干将路东段花桥,北接华阳桥过东北街和百家巷相通。
全长1606.8米,路宽3.2米。
原石子路面,1985年改小方石人字形路面。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取名。
”其实在宋代以前,此路并非叫平江路,而是叫十泉里。
据《吴门表隐》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北各一,徐家衖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今无),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也就是说,今天在苏州赫赫有名的平江路,并不是自古就叫平江路的,它的来历源于此路沿线的十口井,故称为十泉里。
那么,啥时候才有“平江路”之称的呢?我们从弘治年间的《吴江志》卷二“沿革”找到一段文字记载,很有信息量。
说吴江县境: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属苏州。
三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松陵镇,置吴江县,县之建始此。
吴越始命司马福立南、北二城。
唐庄宗同光二年,属中吴军。
宋太祖开宝八年,属平江军,县仍其旧。
徽宗政和二年,属平江府。
高宗建炎二年,车驾次长桥,命张俊以兵八千守吴江。
四年二月,遭金人兵难。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中书右丞相伯颜伐宋至平江,命千户宁玉守长桥。
十八年,属平江路。
成宗元贞二年,以户口计,升为州,秩正五品。
顺帝至正十六年,淮东张士诚据之,筑城五里,属隆平府。
说明在“宋太祖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已经有了“平江”之称,从行文上看,平江军是个行政建制,是吴江县管辖者。
在“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改称平江府了。
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改称为平江路。
平江路原来并不是一条路名《吴江志》还收录了莫旦撰《苏州赋》云:“郡县于秦汉,军州于陏唐。
宋元兮平江,我朝兮苏州”,并在“宋元兮平江”之后自注云:“政和三年,升平江府;至元十八年,升平江路。
”显然,《吴江志》在何时改称平江府的时间上,前后不一致,前者称“政和二年”,后者说“政和三年”。
查《乾隆苏州府志》“建置沿革”,可知也作“政和三年”,因此,这个年份应该是正确的,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建置”卷正是采用了此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江路 水巷 商业街 原型
平江路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
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风格疏朗淡雅。
苏州宋元时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800多年前南宋《平江图》上,平江路是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经历史文化街巷保护改造,现在的平江路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商业街。
一、水岸关系
1、建筑——街道——河道
多层次的铺地将较宽的街道限定出不同层次:
绿化(休憩)——慢行停留——主街——慢行停留——店前区
2、街道——建筑——河道
二、线性空间
沿街界面连贯,多有小超市、饮食摊或中低定位的小店。
稍微的退进形成店前区,多为露天茶座和餐饮,消费档次不一。
建筑间距离拉开成为小巷,气氛立刻由闹转静。
里面有很多小旅馆,过渡商业街和本地居民的生活区。
间隙中的美景,里外隔巷相望。
里面感觉大隐于市,世外高人。
三、空间节点
沿河一侧的小型空地,是适宜人们三两聊天的休憩场所。
尺度较大的广场有大量的种植,与对岸产生视线交流,适宜小群体在户外吃饭喝咖啡。
观光游船码头,白天接待大量游客,位于街口,位置和外形易于识别。
拱桥衔接两岸处产生缓冲空间,适当结合亲水景观,可达性与亲水性提高了周边商业的品质。
四、不足之处…
1、沿河东侧商业发达,但西侧商业零散。
两岸连系需要加强。
东岸河道西岸
2、河边沿街面商业发达,小巷方向人烟稀少。
街区纵深方向发展不足。
沿街巷口
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