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合集下载

数字孪生的历史文化古城更新建设的案例

数字孪生的历史文化古城更新建设的案例

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为历史文化古城的更新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以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古街区为例,阐述数字孪生在古城更新建设中的应用和案例。

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古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中心,历史悠久,保留了大量古建筑、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遗迹。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古街区面临着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老化、游客拥堵等问题,需要进行更新建设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为古街区的更新建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古街区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古街区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数据分析和管理。

在更新建设中,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古街区管理部门实现以下目标:1. 优化规划设计: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模拟古街区的环境、人流、交通等情况,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优化道路布局、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提高古街区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2. 保护历史文化:数字孪生技术可以记录和展示古街区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体验。

同时,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监测古建筑的结构安全和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保护历史文化遗迹。

3. 提高管理效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古街区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控环境、人流、交通等情况,确保古街区的安全和秩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数字孪生模型: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建立古街区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古街区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和数据分析。

2. 规划设计优化: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古街区的环境、人流、交通等情况,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同时,根据数字孪生模型的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提高古街区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3.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记录和展示古街区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体验。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精选课件
23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 水道的分类(水道与街巷以及民居的关系): 2、一河一街之滨河街巷: 街(或巷)与河一行,街侧临河也砌筑石驳岸,有的还有石栏保护,民居布置在街河两 侧,形成了水陆交通两便的滨河街巷。
2 街-河-人:街河之间有码头、踏步联系街、河、人。
民居-河:面水布置的民居开门就见河,同时出门踏街巷,兼得水陆之便。 街-河:街河驳岸边种植行道树,设置石拦,装点了这滨河街巷的环境空间。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精选课件
6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传统街区 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形成的各种功能。对苏州古城街区的真
实性的分析,同样是分析以上这些元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精选课件
17
——苏州古城街巷
街巷一般由石块构成筑路
2
面和排水沟道。分为青石 板、弹石路等,当然也有
一些是砖铺砌的道路为了
延续古城风貌,有必要在
新修的街巷路面中采用石
材来铺筑。
精选课件
18
——苏州古城街巷
苏州古城主要南北向,街是略偏东,这与城市南北主轴略偏东 吻合。东西向街与南北向街基本垂直,形成了街的格网,巷是 格网里的步行道,东西向巷居多,形成了扁方格形的城市街巷
精保选护课件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9 意义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老街、老巷、老房子、老院子……充满了地方味的建筑样式,老街巷子的走势,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包括一些老地名,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是各地区韵味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现代城市文明对千年古城咄咄逼人的挑战,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街古巷依旧是逼仄狭窄,依旧是乱石坑洼、砖缝不平。

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情,现代化的救护手段无法展开,生煤球炉和拎马桶也实在令人厌烦,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时代把一个大题目摆到当代人面前,古城向哪里去?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面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些政府、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开发现代化的住宅区或商业街,完全不顾传统风貌、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变得相像起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那些富有的城市特色的风貌,还在毫不足惜地湮没,被鲁莽粗暴地改变,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雷同而粗俗。

正像《法国商报》一名记者批评北京建筑时写道:“在极短的时间窜起来的住宅,大多像兵营,灰蒙蒙,单调得没有特色……上世纪以来,令来中国的人们着迷的魅力已经消失殆尽。

”报纸上也曾刊载文章说,有艺术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历史古城中大量的方盒子和摩天楼拔地而起,这些古城风貌被破坏殆尽。

”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古城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这个批评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为此,笔者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模型/doc/8511284410.html,/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和所有的老城一样,也面临着亟待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扩展交通容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

但苏州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去赶时髦,去抄袭什么“欧陆风情”、“广场大道”,而是要求新的建筑要按照保护古城风貌要求,在严格控制高度的同时,对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_图文

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_图文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街巷空间分析
城市肌理与路河并置格局
遗产与紫线
年代
高度 现状
质量
高度 控制
3.保护前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平江历史街区面临“四差”状况: 一是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密,房屋破旧; 二是基础设施差,用地不合理,功能不配套; 三是生活环境差,河道受污,环境脏乱; 四是建筑风貌差,不协调建筑多,文物古迹损毁严重。
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_图文.ppt
1.苏州古城与平江历史街区背景介绍
2.文化价值、古城肌理、街巷格局、民居意向
保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意义
u首先,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与文化资源。 u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 u另外,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 加了旧城的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
4.保护的历史进程
吴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建阖闾大城,建城至今2500多年没有变迁。 宋1113年,建平江府,我国现存最早的碑刻城市地图绘制于1229年 元 1276 平江路成为行政中心 明1542设苏州府,至今250年
建筑分类
规划首先以保护级别 为标准把历史街区建 筑分为文物建筑、历 史建筑、一般建筑和 新建建筑4类,每一 类都具有各自不同的 保护要求,从而对应 着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此保证街区的整体 风貌和空间格局在能 维持历史上原真状态 。
文物建筑(全晋会馆)
一般建筑
历史建筑(董氏义庄) 新建建筑
对症下药
旁边工厂旧址新建建筑
汪氏诵芬义庄牌楼
功能置换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西塘古镇为例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西塘古镇为例

画历 史 街 区 的发 展 蓝 图 。有 的 将 历史 街 区 确 定
为 。 史 文化 保 护 区 ” ,有 的 在 城市 规 划 中 强 历
调兼 顾 傈 护 历史 铸 区 与 改善 地 居 民的 生 活 质 量。 部 分 城 市 以市 场 运作 的 手 段 . 力图 以 保
护指 导 改 造 开 发 ” . “以 开 发 、 改 造 带 动 保
po i s Dr t cto r ode a d 0De a l lce J o e in o s n r t… l
K E Y W O R D S
he r t i a自 e p r e t on . o ec o1 I
d0
文化 暂 的 芷
再地 蛳 火 箍 的 护 实 咄 一 1 小
护 、更 新 ” 。从 实 践 看 .一 些 地 方取 得 7 较 好
“_ *t R o … I 日 T j a … 自 * 岫 l n rt l …h 1 dai 日 dn 『 D
s_ … ∞_ 。 _ ^ ‘. r A 6
\ ,

苏 州平 江 历 史街 区 与 嘉 善县 西 塘 古镇 的 保 护与
鲫 j n 身 特 色 的 许 “ 路
m a a em e t n per t n n g n d o a a i ~ o
乏 成 功 1饱 失 议 . 1
m et o dg W i h he … h t t r eg …
i …
uI u r a d t aJ n
t a i e ena he pr ct c m g… h i er t  ̄g日 pr t t on … o @c i
n t and op  ̄ i er t 0n of of en  ̄ f t f ect 8nd 日d

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

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

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以耦园古建筑保养及环境整治为例(程洪福*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与建城2500余年的苏州古城基本同步产生,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闻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抢修、整修或重修。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府继续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复和保护古典园林。

正是由于历代园林工作者不遗余力的保护,才使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相继于1997年、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既是对苏州园林保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给后续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修复既是一个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创新。

2008年,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对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实施古建筑保养及环境整治。

本文以此次修复为例,探讨新时期如何做好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一、历次修复概况耦园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小新桥巷,始建于清初,名涉园。

清同治年间,安徽巡抚沈秉成购得涉园废址。

沈秉成信仰道教,精通周易,按照八卦方位图对耦园建筑进行布局,形成东西两园耦合的格局,取名耦园,寓意夫妇偕隐、伉俪唱和,被誉为“写在地上的爱情诗”。

东花园以黄石堆叠假山,表现阳刚之美,西花园以太湖石堆叠假山,表现阴柔之美,寓意阴阳和合。

独特的布局以及东花园城曲草堂、双照楼、黄石假山、山水间区域组成的一组景观是耦园的精华所在。

1961年上半年,园林管理处着手修复东花园,修复了山水间、筠廊、黄石假山等处景点,基本形成现存格局。

1979年、1986年,分别修复东西花园,但因经费不足,尚未全部修复。

中西部曾被用作园林修建队办公地、园林技工学校、园林管理局职工住宅和红木仓库。

期间,中西部因使用功能不同,建筑格局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日新月异”,加剧了对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旧城保护问题日渐突出。

文章以苏州平江路老街道更新改造为例,在进一步明确旧城保护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深层次地探讨如何以一种“小规模改造和有机更新并举”的方式来保护平江老街区,再现江南吴文化的对策,使城市中的老街区再次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关键词:老街区;传统文化;环境景观;有机更新;小规模改造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damage of the city landscape and street area with historical culture was accelerated. The problem of old city protection is gradually obviou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Pingjiang Old District reform as an example, with further ascertain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old city protection, a kind of ”small scale reform and organic update” is studied to protect the old street area of Pingjiang so as the “Wu culture” could be reappeared, all which could make th e old streets in the city once again become new landmark of the city.Key words: old street district; tradit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landscape; organic update; small scale reform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更新交替不断,旧有城市文化和全球趋于雷同的新钢筋水泥建筑的冲突日益明显,“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城市无特色、无文化、看不出故乡韵味,这些状况让我们感到迷失和迷惘……在如此环境下,对城市仅剩下的一些老街区,是毁灭还是保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何种方式来协调这种新与旧的冲突,让城市居民在这样一个更替的年代保留一丝怀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历史文化瑰宝,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修旧如旧”探源——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修旧如旧”探源——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2021-05“修旧如旧”探源——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林大彰摘要:苏史街区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之一,“修旧如旧”后的苏双平江历史街区获得国内外的认可的事实表明,对“修旧如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历街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章通过梳理中外“修旧如旧”的发展脉络、现状,湖及分析国际上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我国历街地区类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运用的“修旧如旧”方法,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又遵循了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关键词:修旧如旧;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江苏历街文化街区景观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17YSC002)研究成果。

在近几十年保护古城众多文化遗产的过程之中,保持完好的历史街区极其珍贵。

历史街区包含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街区内的建筑、街道、饮食、贸易……全方位体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审美喜好等,是最为原真的城市名片。

2005年,中国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是当年唯一一个获奖的历史街区项目。

作为一个受到中外认可的历史街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平江历史街区在保护和改造的过程中始终采用“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

“修旧如旧”是一个保护我国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本文对这个方法的缘起和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有助于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西方视旧为美的理论的缘起及发展“修旧如旧”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个技术性的要求,从字面理解“修旧如旧”,就是把已经损坏的旧东西经过修理之后,还要达到像旧东西的效果。

但是,让人类明白旧的价值,旧的美,直至运用“修旧如旧”的方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含有“修旧如旧”意念的雏形最早出现于英国18世纪中后期的“如画”概念:1792年,如画主义的创建人威廉・吉尔平提出“参差不齐是美丽和如画最本质的不同点”叫1795年尤维达尔•普莱斯谈到:“美丽基于光滑、渐变、年青和新鲜,如画则基于参差不齐、突变、老化甚至糟朽(decay)……砖石越破损,越被天气染得斑斑驳驳,越糟朽,在其灰缝里扎根固着的植物与匍匐植被越多,就越如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7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a
8
首先,居住性传统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 与文化资源。 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也是 苏州文化特色的结晶。 另外,苏州古城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还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 创造条件。
a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10切性
2、居住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房屋的自然衰败现
象普遍而且严重,苏州 古城的民居大部分为清 未民国初年所建造,距 今已经 100 余年,许多 房屋年久失修。
a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11切性
1986 年的《规划》确定 “统一规划,分片设计,综 合治理,逐步改造”的指导 思想,将古城区划分为54 个街坊,并进行大量的研究 论证,开始由探索到实践,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
保a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9 意义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
2 1、 前街后河 ,兼得水陆两便的运输之利。
2、 前街后巷,巷里常是作坊、库房和家人的出入口。 街市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市民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出现了各有特色的街
市,满足了城市应有的各种功能。 巷:
巷是街与民居联系的连接节点,构成了格网状的步行系统,由于民居以南 北朝向为优,因此东西向巷为多数。 1、巷的尺度: 巷的长度在 250~350 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在60~80 米, 刚好为一般规模宅院的布置长度。巷宽的约 3~4 米,窄的约 2 米。巷构成了安 静的居住环境。 2、巷与民居的关系: 深宅大院多半是巷里的纵深几进,横跨几落的建筑群体, 配有私家花园。大宅占地大,有条件有几个方向的出入口。还有众多的普通民居, 是一些中、小户人家根据用地大小和形状,以及自身的财力,进行建造,布局多
a
15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凯文 林奇认为
2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
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 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a
16
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构成城市意象的
三个层次为:识别性、结构和意义,其
基本的组成元素是路径、边界、区域、
如何 保护、更新、发展……
a
5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 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 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 需求。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街区 传统风貌区 文保控制带 河道控制带 改造更新带
街坊示意图
a
12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根据各个街坊在苏州古城内的实际情况,苏州市在对各街坊的规划处理上采 取了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
平江保护区的 21、22 街坊,借鉴形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总结 传统的空间组合手法,力求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解决了在比较 窄小的街巷中安置各种市政管网的问题。 在处于商业和交通枢纽中心的 52、53 号街坊规划中,运用市场 这个经济杠杆 安排用地,充分、全面地考虑交通、人流、商业之间 的关系。
节点、标志物。
在古城内,城市意象(风貌)在物质形
2
体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地块和街道所确定的城市形态、
建筑群体的组群关系等。
2、由尺度、规模、形式、建造、材料、
色彩和装饰所确定的建筑的外貌和内涵。
3、历史街区与其周边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4、城市地区在经历相当长时期以后所
a
13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原则与方法
3.
2 依据《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a
14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的认识 ——真实性
真实性的量化,表现为各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定。以下是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对真实性的界定: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a
6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传统街区 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形成的各种功能。对苏州古城街区的真
实性的分析,同样是分析以上这些元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a
17
——苏州古城街巷
街巷一般由石块构成筑路
2
面和排水沟道。分为青石 板、弹石路等,当然也有
一些是砖铺砌的道路为了
延续古城风貌,有必要在
新修的街巷路面中采用石
材来铺筑。
a
18
——苏州古城街巷
苏州古城主要南北向,街是略偏东,这与城市南北主轴略偏东 吻合。东西向街与南北向街基本垂直,形成了街的格网,巷是 格网里的步行道,东西向巷居多,形成了扁方格形的城市街巷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a
1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 “建筑是有民族性的”
——梁思成
情南 风
a
2
目录 contents
1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况
2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3
平江街区案例分析
4
总结
a3Βιβλιοθήκη 苏 州 城 介 绍a
4
保护与更新概况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环境质量 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薄弱, 供水需求失衡,管网老化,有近 6 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三 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
2 系统。
街面以“动”为特征,为沿街店铺,同时又是车辆的主要通道, 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的居住环境。
a
19
——苏州古城街巷
街: 苏州古城旧有的街道宽度一般为 10 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 300-400
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的带店民居。 苏州的街一般有“市”的功能,称之为街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