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_图文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咱今儿个就来说说北京的南锣鼓巷。
这地儿啊,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历史街区。
一、保护的方面1. 建筑外观南锣鼓巷保留了大量的四合院建筑。
这些四合院可是老北京的宝贝啊。
你看那灰墙青瓦,古色古香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保护的时候,可没少下功夫。
那些老墙要是有了破损,都是按照传统的工艺来修复的。
比如说补砖,用的砖都得是那种和原来风格一致的老砖,可不能随便拿个现代的砖头就往上糊。
而且,四合院的门脸儿,什么雕花啊,门墩儿啊,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
就像守护着老北京的记忆之门一样。
2. 历史文化元素这里面的胡同名字那都是有故事的。
像雨儿胡同,当年齐白石老爷子就在这儿住过。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元素,在胡同里就有各种小牌子,上面写着这些胡同的历史典故。
游客们一边走,一边看这些牌子,就好像穿越回了过去。
还有那些传统的老北京手艺,像捏面人儿的、吹糖人儿的,也都保留了下来。
你走在巷子里,就能看到老师傅们熟练地摆弄着手里的材料,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出来了。
这可不仅仅是手艺,更是老北京的文化传承呢。
3. 空间格局南锣鼓巷的胡同格局那是相当规整。
东西两面各有8条平行的胡同,就像鱼骨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
这种空间格局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没有被破坏。
政府通过规划,限制了一些大型建筑的建设,保证了胡同的宽度和四合院之间的间距。
这样一来,走在胡同里,你不会觉得拥挤,还能感受到那种老北京的宁静和悠闲。
二、更新的方面1. 功能转换以前啊,这些四合院就是普通居民住的地方。
现在呢,一部分四合院被改造成了特色小店。
比如说有的四合院变成了文艺范十足的咖啡馆。
你想啊,坐在四合院的院子里,喝着咖啡,晒着太阳,周围是老北京的建筑,这种感觉多棒啊。
还有的四合院变成了民俗博物馆,把老北京的生活用品、传统服饰都展示出来,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2. 商业活力注入南锣鼓巷的商业那是相当繁荣。
各种各样的小吃店、特色纪念品店琳琅满目。
不过呢,这商业也是有规划的。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稿)一、总则1.规划目的为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护和弘扬苏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的苏州基因,推动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苏州名城价值特色,凸显苏州文化自信;为拓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进一步完善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加强保护管理与实施,改善人居环境,指导城市保护和更新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发展需求,提升城市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为苏州市域,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范围为苏州历史城区。
3. 规划期限与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规划期末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二、名城价值与特色综述1.文脉千年延续,吴(地)文化发祥地、核心传承地。
史前文明灿烂;吴(地)文化绵延不绝。
2.鱼米水乡典型,江南水乡文化景观综合体现地。
拥有完整的太湖东部流域水利建设工程系统,各类圩田体系为江南精耕细作农耕文明的杰作;古代江南水乡聚落体系演变的活态标本,古代江南水乡经济市场网络的完整体现地;江南水乡城、镇、村“山水相伴、人水相依”的人居环境、空间格局的典型代表地。
3.人间天堂繁华,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工商业都会。
4.城址格局依旧,古代中国水网地区城市建设典范。
苏州古城现有古城遗存与宋《平江图》中记载的城市格局、道路、水系和主要名胜大体相同,城址至今未变;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既代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又反映了平原水网地区城市选址和规划建设的成就,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苏州古城城河围绕城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保存基本完整;苏州园林和古城内水系关系密切,水影响了园林选址、理水手法和园林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历史老街平江路-图文

苏州历史老街平江路-图文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
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
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苏州平江路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
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看看地图,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编辑本段特色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
全长1606米,却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
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造,但主打的却是修旧如旧的牌。
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考

专家、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 的指导 下 , 苏州平 江历 史街 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不 是简单地仿古复古 、 旧如 旧, 修 而是保存其真 , 在
强调保护 的同时也认真考虑它 的可持续发展 。平江路汪氏诵 芬义庄牌楼及钮 家巷 口董 氏义庄 的修 复很好地体 现 了这一理念 ,
而 筑 园会 馆 “ 旧瓶 装 新 酒 ” 的处 理也 不 能 不说 是 一 妙 笔 。 汪 氏诵 芬 义 庄 牌 楼 为 苏 州 市 14号 控 制 保 护 建 筑 。过 去 苏 州 水 乡 主 要 交 通 工 具 是 船 , 氏诵 芬 义庄 是 大 户人 家 , 河 设 有 0 汪 沿 牌楼及水墙 门, 为平 时水 上 出入 的 主要 门户 。长 期 以来 , 它被 沿 河 搭 建 的 民居 遮 盖 破 坏 ,0 4年 春 在 平 江 历 史 街 区 保 护 与 整 治 20
第 3 第 5期 O卷
21 0 0年 1 O月
苏
州
大
学
学
报( 工
科
版)
V0 . 0 I3 No 5 .
0c . 2 0 t 01
J OURNAL OF S HOU UNI RS T UZ VE I Yf ENGI NEE NG CI RI S ENCE EDI I T ON)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市规划局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第1条水道系统1、水网格局的保护⑴保护原则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做优水景观,发挥水经济。
⑵整体意向——“三环连扣涵风物;路河伴行傍画楼”三环即平临环:平门小河——王天井河——干将河——临顿河——齐门河——外城河;盛桃环: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盛家带河——官太尉河——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城河环:外城河。
通过处理临水、沿街建筑立面,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导入传统产业及休闲功能等措施,使三环水系、特色街巷、环城风貌带紧密结合,彰显“涵风物”、“傍画楼”的意境。
⑶保护措施①保护现有河道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河道,改善水质,定期疏浚,形成流动的水;整修古桥、驳岸、河埠等相关环境要素,保持水巷的尺度、比例和两岸建筑风格;增加开敞空间、亲水空间,充分发挥其旅游、休闲、景观和生态的价值。
②合理恢复历史河道恢复中张家巷河、王天井河以及古城西北部内城河,延续古城骨干水道历史格局,恢复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
保持路河空间关系,两侧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沿河建筑高度与河面宽度应保持适当的尺度比例,体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优美意境。
③挖掘、串联不同主题功能,组织特色水上游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特色空间的打造,组织水上旅游(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平门小河——王天井河、齐门河——临顿河)。
2、与水相关的要素保护⑴水质:坚持“源头治理是根本,河水流动是关键,强化管理是保证”的原则,治理水环境、促进水流动、预防水污染,建立覆盖整个古城的水系保洁网络,推行保洁监督和维护。
⑵驳岸:驳岸应充分体现苏州古城的风貌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缓坡式驳岸、直立式驳岸和具有传统风貌的驳岸。
“修旧如旧”探源——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2021-05“修旧如旧”探源——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林大彰摘要:苏史街区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之一,“修旧如旧”后的苏双平江历史街区获得国内外的认可的事实表明,对“修旧如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历街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章通过梳理中外“修旧如旧”的发展脉络、现状,湖及分析国际上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我国历街地区类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运用的“修旧如旧”方法,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又遵循了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关键词:修旧如旧;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江苏历街文化街区景观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17YSC002)研究成果。
在近几十年保护古城众多文化遗产的过程之中,保持完好的历史街区极其珍贵。
历史街区包含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街区内的建筑、街道、饮食、贸易……全方位体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审美喜好等,是最为原真的城市名片。
2005年,中国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是当年唯一一个获奖的历史街区项目。
作为一个受到中外认可的历史街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平江历史街区在保护和改造的过程中始终采用“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
“修旧如旧”是一个保护我国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本文对这个方法的缘起和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有助于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西方视旧为美的理论的缘起及发展“修旧如旧”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个技术性的要求,从字面理解“修旧如旧”,就是把已经损坏的旧东西经过修理之后,还要达到像旧东西的效果。
但是,让人类明白旧的价值,旧的美,直至运用“修旧如旧”的方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含有“修旧如旧”意念的雏形最早出现于英国18世纪中后期的“如画”概念:1792年,如画主义的创建人威廉・吉尔平提出“参差不齐是美丽和如画最本质的不同点”叫1795年尤维达尔•普莱斯谈到:“美丽基于光滑、渐变、年青和新鲜,如画则基于参差不齐、突变、老化甚至糟朽(decay)……砖石越破损,越被天气染得斑斑驳驳,越糟朽,在其灰缝里扎根固着的植物与匍匐植被越多,就越如画。
研究论文: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108336 旅游管理论文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法定名词。
2008年7月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第524号)》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
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形象,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
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现状1.1街巷格局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遗留了自宋代起至明代成熟的河街格局,河街两侧遗存着众多水乡民居,一直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开放式街区,被列为绝对保护区,虽历经修缮,但风貌基本保持一致[2]。
在经过2002年由市委、市政府启动的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后,批准通过了阮仪三教授领衔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在保护整治的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功能置换,撤出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公司工厂,对区域内原有建筑和景观“修旧如旧”。
主干道平江路沿线建筑在整治的基础上,沿街设立店铺,形成以文化创意小店为主的休闲、观光街道。
1.2功能分析通过更新置换,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已由原来单一居住功能向城市旅游、休闲等功能转变,政府发动招商引资,积极旅游推广,扩充街区的业态类型,丰富文创类产品,通过发展文创类业态,力图把该地区打造成集“文、旅、商”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
1.3旅游资源1.3.1水系景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平江河和新桥河两大河道。
平江河是该区域内核心自然景观,与主干道平江路平行,是展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水陆并行棋盘格局和水乡生活文化的载体,是最重要的保护和开发地带,也是平时游客的主要集中地。
另外,新桥河连通平江河和护城河,沿河街面得到修整,并开通了从平江路主干道至耦园的水上游项目。
现有的13座古桥历史悠久的古桥横跨于河道上,也是该区域内重要的旅游景观。
平江河上的胡厢使桥与胡厢使河上的唐家桥互成犄角,形成一对“双桥”,中张家桥与其背面的节孝坊相依相伴,是古城内仅存的两处桥坊成景之一。
“互联网+”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研究

“互联网+”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自身发展。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也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本文将对“互联网+”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情况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是苏州古城区内的核心景区之一。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以平江路为中心,包括宝带桥、东北街、虎丘路等街道,涵盖了苏州古城区内大部分的特色文化景点。
这里有众多古老的建筑、传统的园林、历史悠久的庙宇和寺庙,同时也是苏州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代表。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了苏州市的标志性景区之一,也是国内外游客到访苏州必去的地方之一。
1. 移动支付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户们也纷纷加入到移动支付的行列。
游客在游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时,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快捷支付门票、购物、餐饮等费用,方便快捷。
移动支付还可以为商户提供更多的促销和优惠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
2. 电子导游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些景点和商户还引入了电子导游系统。
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设备租赁的形式获取电子导游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景点介绍、历史文化资料、路线推荐等信息,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3. 互联网商务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产品也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
一些商家利用电商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吸引了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便利的购物方式。
4. 美食分享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美食店铺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美食推广和分享。
店家通过发布美食图片、介绍美食特色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提高了店面的知名度。
一些商家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形式发布相关资讯和促销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巷空间分析
城市肌理与路河并置格局
遗产与紫线
年代
高度 现状
质量
高度 控制
3.保护前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平江历史街区面临“四差”状况: 一是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密,房屋破旧; 二是基础设施差,用地不合理,功能不配套; 三是生活环境差,河道受污,环境脏乱; 四是建筑风貌差,不协调建筑多,文物古迹损毁严重。
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_图文.ppt
1.苏州古城与平江历史街区背景介绍
2.文化价值、古城肌理、街巷格局、民居意向
保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意义
u首先,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与文化资源。 u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 u另外,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 加了旧城的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
4.保护的历史进程
吴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建阖闾大城,建城至今2500多年没有变迁。 宋1113年,建平江府,我国现存最早的碑刻城市地图绘制于1229年 元 1276 平江路成为行政中心 明1542设苏州府,至今250年
建筑分类
规划首先以保护级别 为标准把历史街区建 筑分为文物建筑、历 史建筑、一般建筑和 新建建筑4类,每一 类都具有各自不同的 保护要求,从而对应 着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此保证街区的整体 风貌和空间格局在能 维持历史上原真状态 。
文物建筑(全晋会馆)
一般建筑
历史建筑(董氏义庄) 新建建筑
对症下药
旁边工厂旧址新建建筑
汪氏诵芬义庄牌楼
功能置换
功能置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 历史街区内进行功能置换的主要建筑类型为居住性民居。 小型民居建筑占地 少,布置自由,类型多样,建筑结构简单,可作为小型商业、酒吧及艺术家 工作室等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少数建筑可通过改建加层加楼梯的方 法提高使用价值。
大中型住宅在空间上有 这样两个特点:
1、厅堂高大精致,因 此常常利用这一点置换 成为博物馆及高档会所 ,如贝家祠堂、山塘街 会馆等;
2、苏州民居大院大都 由数个或者数十个院落 组合而成,每个院落由 一进房屋、一个天井组 成,这类民居常常被置 换为旅馆类建筑,多进 房屋作为客房使用。
细节
建筑色彩控制 上注重微观:目前从整体来说街区的色彩还比较和谐统一,但是 对细部的强调还远远不够,比如对屋檐、窗户的强调,对窗框和玻璃颜色的统 一,对墙面广告、霓虹灯、店铺招牌的规范设置,甚至空调外机的隐蔽安放等 还要加强控制。此外,适当采用新结构材料,如玻璃、钢结构等,在可控制的 范围内与旧建筑形成对比,体现时代感。
线
点
“修旧如旧” “以存其真”。
1.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 计不是简单地仿古复古、修旧如旧, 而是保存其真, 在强调保护的同时也 认真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
2.整旧如旧,不仅要恢复到明清时的 面貌,同时保证它的真实性,而不 是假古董,实现生活的现代化,提 高活力。
3.“原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 “整体 性”和“个体保护”相结合,分级保护 原则
街区建设控制区——为确保核 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 性,为整个街区保护与发展 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建设 控制的地区。
区
对于平江历史街区的规划层次
①片[整片保护]:从整体上保 护欲控制历史街区,包括保 护范围规定、历史风貌保护 、空间环境保护、建筑高度 保护、保护更新要求以及历 史文化特征的继承和发扬等 。
文物建筑
历史建筑
一般建筑
一般建筑整治前后
新建建筑 采取形似的建筑
采取神似的建筑
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拆除前后
环境方面
案例
对于一些破败的历史老宅,规 划没有采取模仿古建原样重建 的措施,而是顺应江南民居的 特点,将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 旅游发展的特色客栈和会所, 使古宅得以再生与“复活”。
钮家巷方宅
城
对于整个苏州市采用“一体两翼”作为宏观上规划,古城西侧开 辟新区,东侧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减轻古城 区的人口压力,改善古城民居环境。
对于所有古城区划定一城 两线三片保护范围,一城(古 城)二线(山塘、上塘)三片 (虎丘、留园、寒山寺)。
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的划定
街区核心保护区——街内有文 物古迹、历史建筑物、构筑 物及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 心地段。
方针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u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u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u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u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u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包括非物质的) u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
②线[沿线修景]:保护与整治沿 河、沿街重点地段的风貌与 环境。
③点[点修缮]:严格修缮各级文 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 、历史街区环境。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划定
片
在“一体两翼”的基础上,确 定“统一规划,分片设计,逐步 改造的思想,将古城区划分为 54个街坊。进行有计划、有步 骤的改造。
这种划分是依据河道进行的, 是范围缩小便于控制。各个街 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规 划保护策略。
(《苏州平江街区保护更新规划》)。 1997 年,委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了《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 1998年, 平江历史街区正式被列为国家级的历史街区 2000年,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96-10)》,将古城保护范围确定为一城二线三片 2002年,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启动 2003年,苏州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新修订了《苏州古城平江
旧材料的利用
墙、屋顶、门窗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 平江路街景保护与整治工程已开始实施。 2004 年,平江路的保护与整治工程竣工。 2005年,批准通过了同济大学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 2006 年平江历史街区项目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09 年平江路获得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0 年,完成了平江路(河)及两侧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等工程
(2002年平江历史街区保护图,分为全国省级市 级,控保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控保地带)
5.保护的方法原则与规划的制定实施
规划与人口动迁
规划上合理划分了街区 内的居住、商业、文物 古迹、旅游服务、基础 设施、绿化和更新发展 用地的比例,街区内各 类用地性平衡分布。
每条街巷的具体地块划分——以潘儒巷为例
1958年,在北京拆城墙的影响下,同济大学师生正式提出保护苏州古城 1986年,,首次做出苏州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市政府多次委托高校和设计单位进行研究与设计 1995 年,苏州市政府提出“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古城保护方针。 1996 年,依照贝聿铭大师的建议,召开了平江保护区规划专题研讨会,提交了“龙睛规划”
加层
为了获取更大的建筑空间,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层和设置夹层。加层适合于基 础和结构保存较好的一般建筑。这些建筑所处位置土地价值高、密度大,建 筑外部缺乏多余的场地。加层可有效提高其土地利用率,也可丰富街区景观 。
苏州历史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虽然历经百年,但是主体结构往往完好无损。 在通过结构安全性鉴定的前提下,在上面加建一层一般并无大碍。下图是平 江路 212 号临街建筑群(保护级别属于一般历史建筑)的加层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