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学原理概论(1)

合集下载

灾害学概论

灾害学概论

十一: 十一:防灾减灾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在交叉中相互促进, 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在交叉中相互促进,并求得共同 发展甚至有所突破。灾害研究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自然科学、 发展甚至有所突破。灾害研究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自然科学、 工程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 工程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 正因为灾害科学涉及面如此之广, 正因为灾害科学涉及面如此之广,所以灾害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就比较 尽管其界定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 11月 1992年 晚。尽管其界定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 日发布的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已将“安全科学技术” 1日发布的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已将“安全科学技术”正式列入一级学 代码620)。“安全科学技术” 620)。 科(代码620)。“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理论的诞生对城市防灾学科的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现行“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框架中的灾害理论、安全理论、 有重大意义。现行“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框架中的灾害理论、安全理论、安全 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工程等分支学科, 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工程等分支学科,均可以为防灾学学科建 设提供支撑条件。20世纪90年代 中国学位委员会在整理、调整博士点学科时, 世纪90年代, 设提供支撑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位委员会在整理、调整博士点学科时,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列为工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 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列为工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中的一个二级 学科。 学科。 十二: 十二:土木工程学科的防灾减灾的主要内容 土建工程(城市)防灾规划。 (1)土建工程(城市)防灾规划。 土木工程结构抗灾理论。 (2)土木工程结构抗灾理论。 土木工程结构防灾、抗灾技术理论及应用。 (3)土木工程结构防灾、抗灾技术理论及应用。 土木工程减灾技术。 (4)土木工程减灾技术。 土木工程结构在灾后的检测与加固。 (5)土木工程结构在灾后的检测与加固。 高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6)高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城市灾害学

城市灾害学

城市灾害学作者:安全文化网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点击数:781 更新时间:2006-11-21城市灾害学是以城市防灾减灾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看起来孤立的城市灾害(事故)事件之间,通过“链”而紧密联系并构成灾害系统。

城市灾害学作为一门学科至少要回答如下问题才不失学科的科学性及创新性,即①城市防灾减灾总构想;②城市灾害特点,如危害性、相关性、多样性、地区性、突发性、群发性、模糊周期性、社会性等;③城市灾害的性质;④城市灾害致灾机理及形成要素;⑤灾害模型论如模型概念、系统动力学、风险分析、危机控制、层次分析法等;⑥城市减灾工程决策与减灾对策分析,如灾害预测与灾害经济学等。

美国数学家、人类现代控制论创始者维纳认为,以实验的态度提供一些异端的和犯忌的见解,这是科学家的职责,初创中的城市灾害学将应用量化工具及模型使之科学化程度更高。

(1)城市灾害“时一空”特性研究灾害具有一种超越灾区而将危害波及一个更大时空的特性。

就时间特性而言主要包括灾害发生速度、灾害持续时间、灾害演变过程等内容。

速度和时间具有一致性。

灾害发生速度快则持续时间短;慢则持续时间长。

据此有突发性灾害和缓发性灾害之别。

前者如地震、水灾、火灾等在短期内发生,危害效果、破坏强度十分明显;后者如城市地面沉降、人口爆炸、沙漠化等长期缓慢,个别事件的危害不易察觉,带有隐蔽性,而整体效应十分显著。

缓发性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突发性灾害的灾度,如沿海城市地面沉降问题,宁静之时不觉其危害,一旦地震、台风等灾害悄然而至,地面沉降的灾害效益立即显形,从而造成更大损失。

突发性灾害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的破坏会造成区域整体系统的结构性振荡。

突发性灾害和缓发性灾害互相作用,共同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构成威胁和危害。

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能量聚集、发展、演变的过程,而且周期长、中、短不一。

灾害的空间特性与时间特性同样十分鲜明。

各地区城市化速度、水平高低不同,同样强度的灾害对城市经济、人口、社会发展的破坏和损失明显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城市防灾学。。

城市防灾学。。

城市防灾学。

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三大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2利比希法则: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及整个健康状况都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必需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法则: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4、○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生活提供的生态位。

它是城市给人们提供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3生产生态位:指与人类生产有关的生态位,如资源条件。

○4生活生态位: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生态位,例如资源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等。

5、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6、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即物质循环。

7、生态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被另一种生态类型替代的顺序过程。

8、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原理9、○1一次能源:又称原生能源,指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矿物燃料、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日常生活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属此类。

○2二次能源:又称次生能源,是指原生能源经过加工转化的能量形式,如电力、柴油、液化气等。

10、○1设计烈度:指在工程设计中,根据安全和经济需要加以调整的基本烈度。

一般建筑物可采用基本烈度为设计烈度。

如遇场地条件不良或建筑物重要性,可以将场地基本烈度适当地提高作为设计烈度。

○2基本烈度: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3甲类抗震建筑:特殊要求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乙类抗震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丙类抗震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丁类抗震建筑: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

城市防灾学ppt课件

城市防灾学ppt课件

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度、高度大于30m、坡面凹 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下,指在自然和人为因 素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压缩,在一定的地 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工程地质现象。
泥石流
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为泥石 流
以黏性土为主,喊少量砂粒、石块,黏度大,呈稠泥 状的为泥流
the 1990 Luzon earthquake in the Philippines
Roces et al. 1992
the 1988 Armenian earthquake
Armenian et al. 1997
the 1976 earthquake in Guatemala
Glass et al. 1977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为水石流
城市海洋灾害
风暴潮 海啸
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鼠疫 霍乱 肝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出血性肠炎 疯牛病 禽流感 SARS AIDS …
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城市灾害,对城市居民 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 各种预防措施。
灾害学概论
什么是灾害? 你所知道的灾害有哪些? 造成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地球系统的自身演变规律
渐变 灾变 渐变
灾害的定义
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均可以 称之为灾害。
灾害的分类
自然灾害 灾害产生于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或几种具有破坏性的自
然力(这种自然力往往是人类不易抗拒或不可抗拒的),通过非正常 的方式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人为灾害
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 处地震的大小 面波震级:根据面波计算出来的震级,以符号MS表示,是通用的震级。 中国规定以它为标准,国外报道的地震震级一般也为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根据体波计算的震级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如生产上的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的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

城市防灾学

城市防灾学

1什么是城市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该系统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系统应具备哪些功能?答:建立系统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开放性、可扩展性、先进性、使用性。

系统的功能:(1)建立灾害信息数据库及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

(2)城市灾害相关信息的查询和处理;(3)评价城市防灾能力现状;(4)灾害预测及模拟;(5)灾害风险分析及灾害预测;(6)灾害损失评估;(7)防灾减灾对策及决策支持系统。

2什么是城市灾害应急预案?基本要素有哪些?答:城市灾害应急预案是指面对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和救援计划。

基本要素: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灾害情报体系、救灾抢险体系、应急医疗体系、应急避难体系和交通管理体系。

3城市灾害按内容分主要有哪些灾害?答:城市灾害按内容分主要灾害: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破坏,恐怖事件(9.11),环境灾害,生物灾害(SARS)4城市灾害有什么特点?答:1. 经济及社会危害性。

(1)城市人口多财富集中,致使面对灾害的脆弱性突出,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及财产损失。

(2)城市功能网整体性强,一个功能失效,常波及整个体统的功能。

2. 突发性及高度扩张性。

3. 多样性及复杂性。

4. 区域性 。

5. 群发性。

6. 模糊周期性。

7. 修复难度大,恢复期长。

8. 防灾难度大。

5城市灾害风险性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答:风险分析的目的: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

6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答:(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

(2)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

(3)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

(4)天文灾害:天体碰撞,太阳活动异常等。

(5)其他如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也属于自然灾害。

7主要的人为灾害有哪些?答:(1)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2)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X总学时:X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一门融合了城市规划、灾害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机制,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程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应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课程设计任务,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3、学生应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城市灾害概述1、城市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等。

(2)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2、城市灾害的特点(1)灾害的连锁性和衍生性。

(2)灾害的集中性和严重性。

(3)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城市灾害的形成机制(1)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

(2)人为因素,如城市建设、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基础1、灾害学理论(1)灾害系统理论。

(2)灾害风险理论。

2、城市规划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

(2)韧性城市理论。

3、工程学理论(1)结构工程学。

(2)岩土工程学。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方法与技术1、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方法,如专家评估法。

(2)定量评估方法,如概率分析、损失评估模型等。

2、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方法(1)目标导向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