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奖赏与惩罚的尺度》读后感-冯丽敏
《童年的秘密》奖励与惩罚的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奖励与惩罚的读后感《读〈童年的秘密〉中奖励与惩罚有感》《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儿童世界认知的新大门。
尤其是其中关于奖励与惩罚的部分,真让我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我们常常觉得奖励和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两大法宝。
就像我们走路时的两根拐杖,好像缺了它们就不行似的。
可读完这部分内容才知道,我们可能大错特错了。
奖励,听起来多美好啊,就像给孩子一颗甜蜜的糖果。
我们以为孩子得到奖励就会像小蜜蜂看到花蜜一样,更积极地去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
可实际呢?有时候奖励就像个陷阱。
我见过一个小孩,他本来很喜欢画画,画得天马行空的,特别有创意。
可自从他妈妈说,画得好就给他买新的画笔作为奖励后,他画画就变得小心翼翼了,就盼着能符合妈妈的标准拿到奖励。
这孩子的画变得规规矩矩,没了以前的灵气。
这就好比本来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突然被关进了一个精美的笼子里,虽然笼子好看,可它失去了广阔的天空啊。
再说说惩罚。
我们总觉得惩罚就像给犯错的孩子头上敲一敲警钟,让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
就像在岔路口立个牌子,告诉他们此路不通。
可惩罚有时候却像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伤了孩子的心。
我邻居家有个小男孩,调皮捣蛋的。
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爸爸特别生气,罚他在墙角站了一个小时。
从那以后啊,这孩子变得特别胆小,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的,生怕又犯错被惩罚。
这就像一盆冷水,一下子把孩子心中探索世界的那团小火苗给浇灭了。
孩子的心灵是那么脆弱,惩罚就像一阵狂风,可能把他们内心那些美好的东西都给吹走了。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不管不顾吗?当然不是。
其实啊,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他们有自己成长的规律。
奖励和惩罚不能像我们以前那样简单粗暴地使用。
我们要像一个有智慧的园丁,用心去呵护这棵小树苗。
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我们不需要给他一个物质的奖励,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就像阳光洒在小树苗上,这就足够让孩子感受到肯定和鼓励了。
奖励的惩罚与惩罚的奖励——读《奖励的惩罚》有感

励 损 害 了 内 在 的 动 机 。 大 量 的 研 究 表 明 , 果 用 如
[ ] 尔菲・ 美埃 艾恩. 的惩罚. 奖励 程寅[ ] M. 艾雯译 _ 海 : _ J 上海三联书店 , 0 . . : 2 61 0 0
o
收 稿 日期 :0 9 1— 0 2 0 — 2 1
0
作者简介: 何华字 ,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 , 10 6 , 5 0 0 )主要研究方 向为教育管理 。
的 , 励 有 时 就 是 一 种 惩 罚 , 惩 罚 也 可 以 成 为 奖 而
种 奖 励
一
莆
新
、
奖 励 的惩 罚
的 情 景 。本 来 , 子 们 踢 足球 是 自身 的 兴 趣 爱 好 , 孩 但 老 人 用 奖励 改 变 了 这一 切 , 后 , 子 们踢 足 最 孩 球 仅 仅 是 为 了 得 到 金 钱 !其 实 , 励 隐 含 着 惩 罚 奖
通 , 越 控 制 思 维 , 予 学 生 关 爱 , 清 “ 以 奖 罚 ” “ 何 奖 罚 ” 关 系 , 助 学 生 形 成 强 超 给 厘 何 和 为 的 帮
大 的 、 主 的 内 在 驱 动 力 。 进 学 生 的 健 康 成 长 成 熟 自 促
关 键 词 : 励 的 惩 罚 : 罚 的 奖 励 : 制 奖 惩 控 中图分 类号 : 1 文 献标志 码 : G4 A 文 章 编 号 : 6 3 9 9 ( 01 ) 2 0 6 — 5 ]7 — 0 4 2 0 0 — 0 0 0
性 的一 面 对 于 原 本 具 有 内 在 兴 趣 的 活 动 是 不 需
琵
一
【 阿伦 森 效 应 】 位 老 人 , 休 后 在 湖 区 买 了 一 退
把奖赏变成惩罚

函
( 来源 : 精 益 管理 网 )
4 5
被 电击 。如 此长 达 4个 钟 头。
经过乙和尚一番劝说 、 开导之后, 甲和尚就打消
了惩 罚蝎 子 的念 头 , 随手将 它放 了。 三天之 后 的又 一个 晚4 0分 开始 接 受 治 疗
的, 起初她每隔 4 0 秒钟打 一个喷嚏。 在第一个 3 0分
她 开 始这 样打 喷 嚏 。她 已经养 成 一种令 她 无 法免 除 的反 常 的行 为 习惯 , 因为她 的喷 嚏可 以获 得 奖 赏 , 即
体会不到受伤害 受痛苦的滋味, 常常表现得漠不关 心,甚至表现 出奉劝和说教的高姿态。一旦轮到 自
己 身上, 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所谓的 人性。
蝎 孚什 时候该死
甲乙两个 和 尚一起值 更 时 , 甲和 尚感 到脚上 有
东西在爬 , 用手一抚, 被蝎子蛰了, 疼痛难忍之际, 他
马 上端 来蜡 烛 ,捉住 了那 只蝎 子 。乙和 尚就连 声 阿
弥 陀佛 , 非 常冷静 地说 : “ 出家人 慈 悲为怀 , 放 它一 条
时, 扩 音器 便 将 喷嚏 的音 波传 到 一个敏 感 的 电掣 上 ,
钟, 她打 了 2 2 次 喷嚏 ; 第 二个 3 O 分钟 , 只打 了 1 2次 喷嚏; 第 三个 3 0 分钟, 减 少到 3次 ; 第 四个 3 O 分钟, 只打 了 1 次 ;到下 午 3 点 钟 时 ,她 的 喷嚏 完全 停 止
值更时, 乙和 尚刚往 蒲墩 上 一 坐 , 哎 呀 一 声站 起 来 , 他 的屁股 也 被蝎 子 蛰 了。没 等 甲和 尚端 来 蜡 烛 , 乙 和 尚就 气 急败 坏地朝 蒲墩 上 乱踩 一番 。待烛 光 映亮
善用奖赏慎用惩罚后进生教育教学反思

善用奖赏慎用惩罚后进生教育教学反思
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孩子,都会有优点和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
如果教师只看孩子的缺点和短处,“哪壶不开提那壶”,就会使孩子逐渐学会自我否定、撒谎与反抗;如果教师常常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评价孩子,多用奖赏与赞美,孩子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肯定,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教师的期望。
惩罚与批评像一帖膏药,或许它可以立即见效,但如果运用不好,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痕。
教师必须牢记:惩罚与批评是手段不是目的。
惩罚与批评的结果是让孩子认识到要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
所以,不要在气头上惩罚孩子,绝对不能体罚孩子;批评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与惩罚孩子;惩罚的强度要与孩子不当的行为相称等等。
在后进生的教育上,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真诚希望在我们的关心与帮助下,他们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童年的秘密》奖励与惩罚的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奖励与惩罚的读后感《读〈童年的秘密〉中奖励与惩罚有感》我读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其中关于奖励与惩罚的部分呀,可真是让我有好多好多想法呢。
在我们的生活里呀,奖励和惩罚就像两个小怪兽,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
我先说说奖励吧。
在学校里,要是我考了一百分,老师就会给我一个小奖状,或者是一颗小星星。
这时候呀,我就特别开心,感觉自己像个小英雄。
我就会想着,下次还要考得这么好。
这就像是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快乐的种子,它让我更有劲儿去学习了。
可是呢,奖励有时候也有点怪。
就像有一次,我帮助同学捡起了掉在地上的文具,老师表扬了我,还奖励了我一朵小红花。
本来帮助同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儿,被奖励之后呀,我就会想,我是不是为了小红花才去帮助同学的呢?这就有点变味了。
就好像本来是一朵自由自在开放的小花,突然被关在了一个小笼子里,只能为了奖励而开放了。
再说说惩罚吧。
有一回我在课堂上讲话,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让我站了一会儿。
哎呀,当时我可难受了,脸红红的,觉得特别丢人。
我心里就想,我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从这个角度看呀,惩罚好像是在给我敲警钟呢。
但是呢,惩罚也不全是好的。
我有个同学,他总是因为作业写得慢被老师批评。
慢慢地,他变得更害怕写作业了,每次写作业的时候就像一只胆小的老鼠,战战兢兢的。
这就好像是本来想把一棵小树扶正,结果用力太猛,把小树给弄伤了。
我就想啊,奖励和惩罚到底应该怎么用才好呢?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讨论过这个事儿。
我的好朋友小明说:“我觉得奖励就应该像甜甜的糖果,是意外的惊喜,而不是每天都有的东西。
”我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的。
如果奖励太多了,就像糖吃多了会蛀牙一样,会让我们变得只想着奖励,而不是真正享受做事情的乐趣了。
另一个小伙伴小红说:“惩罚呢,不应该是那种让我们很害怕的东西,而应该是能让我们知道错在哪里的提示。
”是呀,要是惩罚只是让我们害怕,那我们就只想着怎么逃避惩罚,而不是改正错误了。
我还想到了我在家里的情况。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给孩子合理的奖励与惩罚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给孩子合理的奖励与惩罚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和技巧。
一、认识奖励和惩罚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中,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对于塑造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奖励可以激励孩子良好的行为,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增强自尊心和成就感;而惩罚可以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保护孩子的安全,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
二、奖励的方式和技巧1. 肯定和鼓励:当孩子取得进步和良好表现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者其他实质性的奖励,如物质奖励或者参与感强的活动。
2. 制定奖励计划: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并制定奖励计划,明确孩子可以获得奖励的条件和标准。
这既可以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目标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 提供选择权: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
这可以增加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也能让他们在主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权衡利弊。
三、惩罚的方式和技巧1. 明确规定和界限:家庭教育中,明确的规定和界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家长应当明确告知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为不良行为设定明确的惩罚措施。
2. 适度的惩罚力度:惩罚应当适度,不可过度惩罚。
过度惩罚可能引起对孩子心理的伤害,产生抵触情绪,适度的惩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进行反思。
3. 教育性惩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可以选择一些教育性的惩罚方式,如反思、道歉、赔偿等。
这能让孩子在惩罚中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四、奖励与惩罚的平衡家长在给予孩子奖励和惩罚时需要保持平衡。
过多的奖励可能让孩子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孩子过分关注外在的回报,而忽视内心的成长。
过度的惩罚则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因此,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具体行为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读《奖励的惩罚》后感

我读《奖励的惩罚》(PUNISHED BY REWARDS)河北平山中学马进东作为一名教师,不要轻易地使用奖励,也不要轻易地使用惩罚。
不然,显得我们没有水平。
奖励和惩罚,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控制,能很有效地让他人顺从。
奖励和惩罚,都能轻而易举地让你的学生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如果你拿出一叠百元大钞并给你的学生承诺:假如你把所有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和分布都熟记于心,我就把这些钱送给你。
学生可能立即开始背诵。
如果你用一把上堂的枪顶住学生的脑袋,告诉他如果不立刻把所有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和分布背下来,你就会扣动扳机。
结果一样,学生立即开始背诵。
也就是说,如果奖励足够让人心跳,或者惩罚足够让人心惊,没有什么指令会被他(或我)拒绝。
这就是为什么好多老师和家长坚信奖励和惩罚对孩子有效的原因。
通俗行为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做此就能得彼。
如果要让学生学习更努力,我们就用“优”、“A”或小红花来诱惑他们。
奖励本身在一些情况下是无害的,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可或缺的。
奖励不但有效,而且特别好用。
如果发现学生上课时吵吵闹闹而为此大动肝火,能扪心自问,让他们乖乖地坐那么长时间是否合理,或者自问,问题是否归结于自己对噪音的烦躁,都还是需要一点勇气和思量的。
能用尊敬的口吻给那些6岁的孩子解释自己要求的理由是需要努力和耐心的。
帮助他们养成自控能力并求举止有责,也是需要才能和时间的。
但仅宣布“孩子们,安静下来,你能就能得到…”却是无需勇气、无需思量、无需努力、无需耐心、无需才能或时间就可以办到的。
一言以蔽之,通俗行为主义很有市场的原因:简单好用,欲罢不休。
惩罚被定义为企图用令人不愉快的手段迫使某人改变行为,对于惩罚已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和老师认为是坏消息。
我们应该停止惩罚和批评,而应努力发现“人们良好或正确的表现”并奖之,在教育领域,这已成为公开的事实。
在现实中,我们很难不碰到这样的劝告和建议,他们都基于一个这样的假设:存在着非此即彼的选择,即大棒或者胡萝卜,“挨巴掌或者吃糖”。
《奖励的惩罚》读书心得

《奖励的惩罚》读书心得教育泛滥的今天,我们给了孩子过多的爱,《奖励的惩罚》读书心得。
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师到家长,我们一味扬孩子之长,避孩子之短。
随着赏识的泛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乃至极度自负的孩子王。
我们反思,这样的爱与赏识其实是一种只有奖励的教育方式,当我们发现孩子是非不分,没有丝毫承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时,我们深感到困惑。
《奖励的惩罚》一书的阅读,让我获得很多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人拉纳的儿子十分淘气,他用石头砸教授家窗户玻璃,拉纳夫妇并没有因此来道歉,而是让小拉纳自己抱着一块玻璃,低着头来到教授家。
爸爸妈妈说,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面对这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可怜模样,教授摸摸他的头,真不忍心训斥他,结果还给他一些点心带回家去。
事后,拉纳先生对教授非常不满。
对此,教授很不理解。
拉纳先生说:您这样对待孩子,使我们很为难,本应受到训斥的孩子,却反而受到您的抚慰,希望您考虑一下这对孩子将来的影响。
请您原谅,我想您看在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以严厉的管教吧!按说,您应该为您的宽容道歉。
拉纳先生正是深知惩戒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他对教授的谈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的目的什么,无非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好奖赏与惩罚的尺度
——读《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有感
西航三校冯丽敏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鲜花与掌声固然需要,但批评和打击也应伴之左右,只有这样,孩子生活的小船才能保持平衡,才能不在阳光明媚时头脑发昏,不在狂风暴雨时一败不起。
要想掌握好孩子成长的天平,把好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奖赏与惩罚尺度至关重要,最近读了《怎样让学生爱学习》一书,感触颇深。
首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对孩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奖赏的时机。
赵丽琴老师在《怎样让学生爱学习》一书中写道:研究表明,当学生完成的是常规任务而非新奇的任务,有具体意图的任务而非偶发性的任务,或者是刚开始一项新的学习任务时,运用奖赏效果会更好。
同时,对于那些机械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资源比较匮乏,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奖赏就比较好。
如让学生抄写生字、练习口算、背诵课文、记忆英语词汇等。
而对于那些学生本就很容易投入的任务,如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上网等,学生本身就会很感兴趣,再提供奖赏激励学生就不太明智。
这一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相反的现象,对于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老师也会兴致很高,便会设置一些特别的奖励,而对那些常规性的学习任务,老师会觉得这是最基本的学生必须做好的,不必奖励,这样学生会因为失去兴趣而不用心完成,导致效果较差,甚至有应付的现象。
比如,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在低年级开始学习写字时非常认真,字写得很漂亮,但随着年级增高,字反倒写得很难看,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写字教学与激励一定要坚持始终,切不可因年级的升高而忽略。
其次,奖赏之光应照亮每一个孩子,但应有不同的奖赏标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赏的机会,但针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奖赏标准。
再把眼光投向我们的日常教学,便会发现,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偏爱一些所谓的好孩子,而冷落那些表现不够好的孩子。
班级葵花榜往往会出现有的孩子葵花多得没处贴,而有些孩子名后的葵花寥寥无几,甚至个别孩子葵花数为零。
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同时,我们教师还应注意对优等生的奖赏应另立一些努力进取、深入钻研方面的高层次标准,与一般孩子的奖赏标准区别开来,这样更具奖赏的实效性。
而对于那些学习较困难、进步较慢的孩子应适当降低奖赏标准,使他们获得平等的奖赏机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做事的自信心。
再次,我们教师要恰当把握惩罚的针对性及其方式和力度。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惩罚只能限于那些学生可以有所改进的行为,如上课说话、作业马虎等,而学生学习结果及方法方面的问题就不宜采用惩罚。
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解题步骤方法不对的问题采用批评、斥责、羞辱等方式就会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
但我们反思一下日常的教学,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在我们一些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老师也许别无他意,只是习惯性的语言方式,岂不知却起到了相反的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惩罚的及时实施和连贯性。
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的作业,必须及时予以惩罚,否则,时过境迁再进行惩罚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看到教师因开会等其他学校事务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失去及时惩罚的机会,甚至时过忘记,这样就会使惩罚的效果大打折扣。
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演变为不良习惯,难以纠正。
最后,我们教师还应特注意:惩罚并不等同于体罚。
体罚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通过给学生造成肉体上的痛苦来对学生的非期待行为或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而我们所说的惩罚只是促使学生改进不良习惯,取得进步的一种手段,不会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我们一定要严格把握二者的区别,切忌体罚学生,让适当的惩罚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辅助力量,起到应有的良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