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亚
3第三章 古代西亚

重点问题 思考与讨论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二、西亚古史分期
底格里斯河 幼发拉底河
三、西亚古史主要特点
四、西亚古史史料 五、西亚古史史学史
美索不达米亚
亚述 巴比伦 阿卡德 苏美尔 苏美尔人 阿卡 德人 塞姆人 印欧语人
六、参考资料和学习重点
1、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前3000年代 两河流 域南部出现早期国家并渐趋统一,两河北部和腓尼 基也产生了国家 2、公元前2000年代 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 的统一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兴盛,以色列和犹太 王国也经历了其繁荣阶段。 3、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 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 国和波斯帝国先后崛起。 4、公元前1000年代后期——公元7世纪 希腊 罗马先后侵入并统治西亚,伊朗高原先后崛起 安息王国和萨珊波斯。
返回
亚 述
返
五、亚述帝国终结者---新巴比伦王国
(一)王国的建立和尼布甲尼萨二世的 统治
前626年建国 新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是尼 布甲尼萨二世(605-562)。前588年他进攻犹 太王国,围困耶路撒冷18个月并于586年攻克。 巴比伦之囚。 著名的空中花园(林苑) 七大奇迹之一 新 的说法 有人提出,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而 在亚述的尼尼微。花园的建造者是辛那赫里布。
界古代史参考论著\古代西亚
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和文化》《长河落日》
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 1
周谷城《世界历史》1979-
再谈《汉摩拉比法典》杨炽 《世界历史》1990-2
重点问题
一、苏美尔早期国家和乌鲁依尼木基那改革 二、最早的独裁者与最早的法典 三、汉摩拉比及其法典 四、穷兵黩武的亚述帝国 五、亚述帝国终结者--新巴比伦王国 六、紫红之国--腓尼基
古代西亚文明总结

古代西亚文明总结引言古代西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明之一,其影响深远而持久。
西亚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繁荣的贸易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总结古代西亚文明的主要特点、历史发展和文化遗产。
古代西亚文明的历史发展古代西亚地区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其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约32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知名的王国,乌尔王国。
该王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贸易、农业和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乌尔王国的繁荣时期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多个王国的兴衰交替。
比如,巴比伦和亚述等王国崛起并统治了该地区数百年。
这些王国的兴衰还伴随着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例如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以及对奴隶制度的持续发展。
相对于亚述和巴比伦这样的大中央王国,古代西亚地区的城邦制也展现了独特的政治模式。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崛起并征服了整个西亚地区。
波斯帝国强调宽容和多元文化,推行宽松的统治政策,使得该地区的贸易、艺术和科学蓬勃发展。
然而,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将希腊文化引入西亚地区。
希腊化时期的西亚文化融合了希腊和东方文化的特点,创造了独特而繁荣的艺术和哲学。
古代西亚文明的主要特点古代西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王国的交替和文化的交汇。
以下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主要特点:1.农业与灌溉:古代西亚地区的农业发展依赖于大规模的灌溉系统。
灌溉农业的兴起使得农业生产充分发展,为城市的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
2.改革和法典: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王国在历史上进行了重要的政策和社会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法典之一,对法律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贸易与商业:西亚地区的贸易网络非常发达。
古代西亚 学习笔记

古代西亚两河西亚文明亦即两河流域文明,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一、古代西亚的地理环境二、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是指亚洲西南部各地区,由东至西分别为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再往南则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在古代世界史上,这一地区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他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
两河流域地区的环境大致为:河水不定期泛滥,洪水灾害频繁,土壤盐碱化,地势开阔,无天然地理屏障。
二、古代西亚的居民(了解)古代西亚的居民成分十分复杂,我们为方便可以按照他们使用的语言来分类:第一类:非闪非印欧:如苏美尔人第二类:闪族人:如阿卡德人、亚述人第三类:印欧人:如赫梯人、米底人以上居民都经历了历史上的迁徙过程,他们的迁徙大致是由游牧地带向农耕地带前进;迁徙是一批一批、彼此交错进行的;三、古代西亚历史的分期与特点1大致历史进程(注意这只是一个大体演进过程):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中巴比伦王国——亚述——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帕提亚帝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阶段,便于记忆第一阶段:大致为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主要是上古区早期文明形态,以城邦国家为特点第二阶段:大致为古巴比伦王国——中巴比伦王国——亚述——新巴比伦王国,这一时期以区域性的王国为特点第三阶段: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帕提亚帝国,跨洲际的帝国2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特点:目前看来,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居民成分复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都较短;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各国均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各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定;四、古代西亚史史料(了解)(一)古典著作1、希罗多德《历史》的前五卷是最重要的史料(二)文献史料1、楔形文字泥版文书;2、碑铭石刻(比如苏美尔王表、贝希斯敦铭文等)(三)考古学资料1、古代城市遗址;2、大型宫殿和神庙建筑;3、雕刻壁画等艺术品;4、墓葬。
第三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学思之窗
●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
● 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 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上古部分》
● 史料中的安努、恩利尔和沙马什都是两河流域重要的神灵。想一想:为什么汉谟拉比要宣称自己是 根据神意立法?
● 那尔迈调色板
● 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图中那 尔迈头戴王冠,正击打敌人;鹰表示鹰神荷鲁斯,鹰 脚下的莎草表示被打败的尼罗河三角洲的居民。古 代埃及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主要人物,图中 那尔迈比其他人都高大威猛。
卡尔纳克神庙多柱式大厅想象图
● 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尼罗河东岸,经过历代法老不断加修扩建,最终形成一 个庞大的神庙建筑群。这座多柱式大厅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有134根粗 大的石柱。
史料阅读
● 一首阿拉伯诗歌中,作者凭吊青年时代的爱情生活:二位稍停步,共吊情人 处。里瓦沙丘上,当年度朝暮。人去故土在,历历旧景物。黄沙卷狂风, 庭迹一如故。
●
--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
● 在科学上,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 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 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 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是 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人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 科书。在15世纪最后30年内,该书就重印了15次。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 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人首飞牛石雕
古代西亚知识点总结

古代西亚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古代西亚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包括了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等国家。
该地区地势多为平原和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降雨稀少。
1.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之间,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其地形主要是两河流域平原。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沃土,适宜农耕,因此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叙利亚地区叙利亚地区则是一片干旱的荒漠地带,但却是重要的贸易交通枢纽。
叙利亚地区地处地中海东岸,依山傍海,气候温和,适宜聚居和农耕。
二、历史古代西亚地区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39年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
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包括苏美尔、亚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
这一文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崛起,发展出了曼德拉建筑、楔形文字、城邦国家和宫廷文明等成就,对后世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代阿兰古代阿兰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文明,位于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
古代阿兰文化继承了苏美尔和巴比伦文化,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三、文化古代西亚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方面。
1. 语言文字古代西亚地区的语言文字非常繁荣,包括楔形文字、亚述文字、阿拉米文字等。
其中,楔形文字是在苏美尔文明中产生、在巴比伦文明中发展的一种古代文字系统,对后世的文字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宗教信仰古代西亚地区的宗教信仰非常多样,包括苏美尔的宗教信仰、巴比伦的宗教信仰、亚述的宗教信仰等。
这些宗教信仰包括了对各种自然现象和宇宙力量的崇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体系。
3. 建筑艺术古代西亚地区的建筑艺术以巴比伦、尼尼微、阿兰的遗迹为代表,以金字塔、宫殿、神庙等建筑为主,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宏伟的建筑规模,展现了古代西亚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四、宗教古代西亚地区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包括了苏美尔的宗教、巴比伦的宗教、亚述的宗教等。
第二章古代西亚史

第二节 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与统一
1、苏美尔时代
苏美尔文明的产生:美索不达米亚国家形成的过程大体上经历 了三个文化时期:欧贝德文化期(约公元前4300-3500 年,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是该地由野蛮向文明转变的过渡时 期,母权制社会正向父权制社会过渡);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 3500-3100年,出现小城市和神庙建筑。晚期出现象形 文字和标志所有权的陶制圆筒印章);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 (公元前3100-2700年,文字普遍应用,出现泥板文书, 并有男奴和女奴的词汇)。
政治制度:苏美尔各国都有自己独立的王朝,如乌尔第一 王朝等。城邦的政治机构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长老 会议和人民大会发展而来,即城邦首领、长老会议和人民大会。
城邦首领有“恩”、“恩西”、“卢伽尔”三种称号。恩 和恩西是国家主神代理人的称号,职责为代神理财、管理神庙经 济、主持修建公共工程等。也可能拥有军权和司法权。卢伽尔原 意为“大人”,后有“主人”和“王”之意。他们的职位一般都 是世袭的。相比之下,卢伽尔的权力更大一些,只有强大国家的 统治者或霸主才有资格称卢伽尔。但他们都不是专制君主。长老 会议由贵族组成,人民大会则由成年男子组成,它们限制和制约 着王权。
前苏联在古代西亚史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在50 年代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编写的《世界通史》第一、二卷中,不同 版本的《古代东方史》中,以及在《古代史通报》等杂志中,反 映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苏联学者力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古代西亚的各种事件、人物、阶级、阶层,给人们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他们的许多成果也为西方学者所承认。前苏联也培养 了一大批亚述学家,工作在亚述学的各个领域中。
最终打开楔形文字之谜的是以英国东方学家罗林森为首的一 些学者。1835年,罗林森在波斯摹写了许多楔形文字的铭文, 其中包括著名的贝希斯登铭文。他在对格罗特芬德的研究一无所 知的情况下,正确地断定了十八个波斯楔形文字字母。到183 9年,他已能读懂贝希斯登铭文中的200多行波斯文。波斯楔 形文字的破译和其他楔形文字材料的不断丰富,使释读其他各种 楔形文字成为可能。1857年,罗林森、兴克斯、欧佩尔特等 共同合作,释读阿卡德文成功,为亚述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汇总

2、赫梯国家的强盛与衰亡(公元前 15世纪—前8世纪)
扩张:公元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初,赫梯 国家进入最强盛时期。赫梯大肆进行扩张, 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约公元前1312年, 赫梯王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争夺叙 利亚,会战于卡叠什,赫梯获胜,成为西 亚的一个霸主。
《赫梯法典》:奴隶制法典,反映了赫梯 的社会状况。有奴隶的赏赐情况和奴隶主 拥有奴隶数量的情况。其实质是保护奴隶 主的私有财产,保护土地的私有权。与 《汉谟拉比法典》相比,对奴隶主的保护 和对奴隶的镇压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对 自由民和对奴隶犯罪的明显不同的处罚。 赫梯的灭亡:公元前8世纪赫梯被来自西北 的“海上民族”和亚述所灭。
冈比西斯:居鲁士之子,继续向埃及扩张。 但他是一个无道昏君。 高黑塔运动:公元前522年,人民起义,祭 斯高黑塔趁机夺取政权。
二、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夺取政权。 1、贝希斯顿铭文: 2、波斯帝国:公元前514-前513年,大流 士的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 大洲的大帝国。 3、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内容
1、古代西亚的地理环境:包括两河流域 (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波斯 高原、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 部分,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 卡德,南部称苏美尔。
2、苏美尔城市国家的产生与特征 苏美尔人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者。 公元前5000年中期,苏美尔人就进入了铜 石并用时代,至公元前3000年代左右,是 苏美尔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国家形成的 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个文化时期:埃 尔-欧倍德时期,乌鲁克时期和捷母迭特-那 色时期。
第三节 亚述帝国
一、亚述国家的兴起(约公元前3000年) 二、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前605 年)
古代西亚国家

古代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月沃地”
二、古代西亚国家
1、结合图1-5新月沃地,说一说古代西亚国家的分 布情况。(河流、民族、重要城市)
2、说一说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统一情况? 3、说一说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历史地位?
自然 环境
位置 气候
新月沃地
河流
文 明 历 程
政治:古巴比伦王国
文
《汉谟拉比法典》
明 文字:楔形文字
成
字母文字
就 建筑:空中花园
历法:太阴历
其他:……
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教科书
(2)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
思考: 腓尼基人建立
的古代小国在今天 大致哪一带?
大致 黎巴嫩一带
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过哪些古老的文字? 它们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古代北非:象形文字 古代西亚:楔形文字、字母文字 贡献:文字的出现有力的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出现,形成22个字母 ,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3、汉谟拉比法典
以楔形文字写成的《汉谟拉比 法典》部分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君权神授——维护统治的策略
早期的国家统治者的权力往往和神 权结合。君权神授,王权神化,给 统治者的统治权力蒙上合法的外衣 ,使统治者的权力合法化。
(三)巩固统治的措施:《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的石 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一 座神殿里。
法典特点
3、实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原则,“如果一 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 接受赃物者也处死刑。”
4、颁布一些福利措施,“如果没有抓获拦路 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 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的长 官偿还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战争期间,巴比伦和埃及都爆发了反波斯的起义, 埃及还一度恢复了独立。波斯从此走向解体。
•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和4世纪前半期,波斯统治阶级 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
• 马其顿兴起后,亚历山大东侵,波斯帝国终在公元 前330年被灭亡。
• 拉比时期:建造犹太教会堂;拉比整理《圣经》为正典。 • 《圣经》由律法书(《摩西五经》)、先知书、圣录三部经典24卷组成。
六、波斯帝国
• (一)帝国的崛起 • 1. 居鲁士二世:灭米底亚,征服埃兰,灭吕
底亚、新巴比伦 • 2.冈比西斯:远征埃及和努比亚 • 3.大流士 • 镇压高墨达运动,《贝希斯顿铭文》(p.184) • 征服印度河流域、色雷斯,第一个地跨欧亚
三、文明及国家的起源
• 1、“何谓”文明?
• 在这里是指史前时代结束之后的阶级社会,是相对于无阶级 社会的“野蛮”而言的。
• 因此,文明产生的过程,也就是由“野蛮”到“文明”的过 程,就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的过程。
• 2、文明的特征
• 人类学者认为其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 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 学等等。
4、乌尔第三王朝
◎ 前2113-2006年。 ◎ 阿卡德王国灭亡以后,经 过库提人的短暂统治,苏美尔 人再度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统 治者,是为苏美尔人最后的复 兴。
苏美尔人城邦乌尔成为新 的政治中心;
乌尔第三王朝统治两河流 域南部诸地。 ◎ 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 摩利人。
乌尔第三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是乌尔纳姆,《乌尔纳姆法典》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二)大流士改革:
• 原因:波斯帝国版图辽阔,民族成份极其复杂,阶级牙盾和 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 而波斯的统治阶级又十分年轻、国家机器十分薄弱。因此, 统治并不稳定。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这在历史上称作大流士改革。
•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分别委派总督和军事长官管理行政和 军事。
• (三)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兴衰
• 希伯来主要用于称其 语言、文学,以色列多用于政治、历史, 犹太则指其民族和宗教
• 1. 公元前2000年代初,亚伯拉罕进入巴勒斯坦。雅各12 子,约瑟埃及为相。
• 2. 摩西“出埃及”,流浪西奈半岛;约书亚入侵迦南
• 3. 扫罗为王,抵抗腓力士丁人入侵;大卫征服巴勒斯坦, 统一12部落为一国
◎ 前2371年,乌鲁卡基那的 统治结束,两河流域的古代 历史由苏美尔城邦时期进入 阿卡德王国时期。 ◎ 前2371-2191年。 ◎ 阿卡德人是塞姆人的一支, 貌似阿拉伯人。
◎ 萨尔贡: 发迹于基什城邦,即位后建新都阿卡德城,降服苏美尔
人建立的乌尔、乌鲁克、拉伽什诸城邦, 统治两河流域南 部即巴比伦尼亚地区。 ◎ 前2191年,亡于来自东北部山区的游牧群体库提人。
2、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 前745年,政治军事改革:将征兵制改为募 兵制;将军队分为多个兵种,由国家提供装 备;缩小行省总督的权力;改变对征服地区 的政策,改杀戮政策为迁居政策。
• 3、亚述的军事文化:尚武、好战、残酷 • 4、亚述帝国的灭亡
四、新巴比伦王国
1、概况 ◎ 前626-539年。 ◎ 迦勒底人,亦属塞姆人的一支。 ◎ 疆域:巴比伦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 2、尼布甲尼撒二世:
• 3. 打断了西亚北非原因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同时 其建立“世界帝国”的思想又为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 提供了借鉴。
(六)波斯帝国的继承者
• 1.安息王朝:前247年-公元224年,前一世纪 时,与同时代的罗马、印度、中国并立的四大 帝国
• 开辟丝绸之路:张骞;班超 • 2.萨珊王朝: 224-651年,为伊斯兰所灭
人“北京人”—C、早期智人“尼人”—D、晚期智人“克 罗马农人”
二、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 1、早期农耕中心及其作物(pp.16—17) • 西亚:最早发源地,大麦、小麦、小扁豆 • 东亚:粟、水稻 • 中南美洲:玉米、豆类、马铃薯 • 2、农业革命的影响(p.18) • 3、新石器时代 • 生产工具:磨光石器、陶器 • 定居生活 • 婚姻形态:母系氏族、对偶婚“从妇居”。
• 3、由野蛮到文明的进程
•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私有制、阶级产 生——国家
文明的类型
• 布罗代尔:强调文明的物质内容
• 地域范围(空间):气候、物种、农牧业、衣食住行方式 • 文明等同于社会 • 文明就是经济 • 思维方式(集体心理)
• 亨廷顿:强调文明的精神方面内容,“文明是
人类最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化的 核心是宗教。中华文明(儒教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 明、基督教文明
• 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统辖各省军事,组建由波斯人组成 的禁卫军。
• 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 • 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规定贡赋的数额。 • 修筑驿道,通达帝国各地。 • 为适应帝国统治需要,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帝国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的通知基础,扩大了帝国境 内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帝国 境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对被征 服地区的民众来说,它意味着更残酷的 统治。
主要练习题
• 名词: • 1.乌鲁卡基那改革;2.萨尔贡;3. 《乌尔纳姆法典》; • 4. 《汉谟拉比法典》;5. 《吉尔伽美什史诗》; • 6.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7.尼布甲尼撒二世; • 8.铁烈平改革;9.腓尼基字母; • 10. 《贝希斯顿铭文》;11、犹太教;12.琐罗亚斯德教 • 问答题 • 1.大流士改革 • 2、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三)琐罗亚斯德教
• 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 • 主张二元论:世界上有善(阿胡拉·马兹
达)、恶(阿胡拉·曼尼)二神;二神始 终处在斗争之中;崇拜光明和火,称为拜 火教,袄教。 • 救世主概念:世界末日、救世主降临,末 日审判、来世说,对犹太教产生重要影响。 • 经典《阿维斯塔》
(四)帝国的灭亡
• 从生产力发展变化角度划分为农业文明 和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 古典文明时期
•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
• 公元前1000年代至公元后500年代,其中前8至3世纪 为“轴心时代”
• 公元初开始,4至5世纪达到高潮的蛮族入侵、民族 大迁徙是古典时期和中古时期的分界
• 创教:摩西出埃及、走西奈,西奈山授命传十诫 和律法,开创一神教; 大卫统一,定都耶路撒冷,建耶和华圣殿,安放柜约;所罗门建造第一 圣殿。建立了雏形的教义、教规和典章。
• “先知运动”:国家分裂、灭亡,第一圣殿被毁,巴比伦之囚,重返耶 路撒冷,15先知以神的名义阐发政治见解、宗教伦理,《先知书》
• 第二圣殿时期:前516年建第二圣殿,希腊化时期内部分裂为四派,公 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
国,终结了西亚北非古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 所谓两河流域亦称美索不达米亚: 以巴格达为界,北亚述南巴比伦;巴比伦北为阿卡德,南为苏美尔。 文明中心不断北移
两河流域历史概述
• 苏美尔文明:前5000—前2700年,城邦林立 • 阿卡德王国:前2371-2191,统一巴比伦尼亚,为外
族所灭 • 乌尔第三王朝:前2113-2006 • 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1595,统一两河流域 • 加喜特人的统治400年 • 亚述帝国:前1000年-612 • 新巴比伦:前626-539 • 波斯帝国
二、古巴比伦王国
1、阿摩利人汉谟拉比的征服 2、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高效的官僚体系,由国王直接任 免官吏,派王室官员和国王私人代表监督 地方行政,各地官员以书信形式与国王保 持密切联系;组建常备军,实行份地与军 事义务相结合的制度,保证军人土地不受 侵犯;兴修水利,加强对神庙经济的控制; 编纂和颁布法典,维护社会秩序。 3、《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最古法典中最完备的一部成文法 。法典由 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条文共 282条。把当时已经形成的奴隶制关系、 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 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 明确固定下来。
4、古巴比伦王国社会
• (1)等级制度(三个等级): • 阿维鲁,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 穆什根努,为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 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 • (2)土地制度 • (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 5、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 文字 • 文学:《吉尔伽美什史诗》 • 科学知识:10进位和60进位记数法
• 4. 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为北以色列南犹太
• 5. 以色列前722年为亚述所灭
• 6. 犹太:前586“巴比伦之囚”;波斯居鲁士允重返耶路 撒冷;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前63年为罗马附属国; 70年为罗马一个行省。
7.古代犹太教
• 信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信奉《塔纳赫》(即《圣经》)、《塔木德》 (即《犹太教法典》),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尊奉由摩西从耶和 华那里传授来的教义及教规,行割礼,禁食不洁之物,反对拜偶像,过 安息日、逾越节、赎罪日等。
史前人类
• 一、 人类的进化 • 1、理论(p.3) • 达尔文:进化论; •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
动创造人;人类发展的阶段 • 2、进化过程
• (1)攀树的猿群:原上猿、埃及古猿、森林古猿 • (2)正在形成中的人:腊玛古猿;南方古猿 • (3)完全形成的人:A、最早的人属“能人” —B、直立
三、亚述帝国
• 早期亚述:公元前3千年年代末至前2千年代初, 国家形成
• 中期亚述:前15世纪至前11世纪,一度衰落 • 帝国时期:前1000年代—前612年,铁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