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考研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总结
遥感名词解释

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地面范围就越大,容易发现地球上一些重要目标物空间分布的宏观规律。
2实效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物体的动态变化。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综合地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同时考虑到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向下兼容。
4经济性: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局限性:电磁波谱段利用不充分,显示特征不确切,空间上离散化,时间上不连续,地面调查不完整。
总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利用的电磁波谱段越来越多,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其感测的目标更广。
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1、遥感器的内部畸变:由遥感器结构引起的畸变2、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像: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3、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4、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像点位置的移动;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距离下点愈远畸变愈大,对应地面长度越长。
5、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6、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遥感数字图像增强1)对比度变换: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的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处理方法。
因为亮度值是辐射强度的反映,所以也称之为辐射增强对比度扩展的辐射增强:通过单个像元的运算从整体上改善图像的质量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度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2)空间滤波: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属于几何增强处理,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3)彩色变换:不同的彩色变换可大大增强图像的可读性,常用的三种彩色变换方法:1、单波段彩色变换;2、多波段彩色变换;3、HIS变换单波段彩色变换(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多波段彩色变换: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彩色影像。
遥感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4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P1013. 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P1014. 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遥感名词解释30个

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5.绝对白体能反射所有的入射光的物体。
6.灰体大多数物体可以视为灰体。
7.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
8.发射率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9.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0.地物波谱特性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
11 MODIS波段不连续波段36个地面分辨率较低每1-2天可覆盖全球一遍。
12小卫星小卫星指目前设计质量小于500kg的小型近地轨道卫星,其空间分辨为1一3m (全色)和4-15m (多波段)。
13.成像光谱仪基本上属于多光谱扫描仪,其构造与CCD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和多光谱扫描仪相同,区别仅在于通道数多,各通道的波段宽度很窄。
14.距离分辨力是在脉冲发射的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15.方位分辨力是指相邻的两束脉冲之间,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16.几何变形是指图像.上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坐标系统中的对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17.粗纠正遥感图像的粗加工处理也称为粗纠正,它仅做系统误差改正。
18.精纠正在粗加工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地面控制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影像的几何精度。
19.间接法方案是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亦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输出像素点位,反求原始图像坐标中的位置。
20.最邻近像元采样法该法实质是取距离被采样点最近的已知像素元素的(n)亮度N作为采样亮度采样法最简单,辐射保真度较好,但它将造成像点在一个像素范围内的位移,其几何精度较其他两种方法差。
(完整word版)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3。
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4。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电磁波谱。
5.地物的光谱特性:任何地物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反射、发射、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少数还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
6.地物的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7.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8.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9.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10.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
11.散射:我们把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
12: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13.近极轨卫星:Φ约等于90°,对地球覆盖范围广(如陆地资源卫星。
)14.赤道卫星:Φ=0°或180°,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15.太阳同步卫星:卫星与太阳同步,光照角保持不变化;卫星轨道上每一点的平均太阳时保持不变。
(相同的纬度,所有点具有相同的太阳时)16.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始终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同一地区。
17.垂直投影:物体影像是通过相互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
18.中心投影: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
位于物镜两侧19.像片的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20.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由于地形起伏,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2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法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参数,通过传输、变换、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
2、主动遥感:遥感仪器主动向目标物体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3、被动遥感:不依靠人工辐射源,直接由遥感仪器接收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反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4、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绝对黑体的吸收率等于1,反射率等于0,与物体的温度和电磁波波长无关。
5、太阳常数: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内,垂直于太阳射线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全部太阳辐射能,其平均值为1.36×10³w/m²。
6、摄影成像:使用光学镜头成像,用感光胶片记录物体影像。
根据使用波长细分为可见光摄影、近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
7、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征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8、直方图匹配:又叫直方图规定化,是指使一幅图像的直方图变成规定形状的直方图而进行的图像增强方法。
9、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某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10、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11、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度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定律的数学式为:M(T)=σT 4,式中σ为斯忒藩-波尔兹曼常数,σ=5.67×10-8(w·m—2·K—4),该定律说明,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加1倍时,其总辐射度将增加为原来的16倍。
武汉大学2013遥感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总体而言,这种分类方法的效果比较好,而且计算简单,可对像元顺序扫描分类。 5、叙述遥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参考 2009 A 卷,论述题,注意包括现状和发展趋势方面论述的方面。
2004 年武汉大学遥感学院初试真题《遥感》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 光谱反射率 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物体的反射波谱限于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 尤其是后两个波段。一个物体的反射波谱的特征主要取决于该物体与入射辐射相互作用的 波长选择 .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有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 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湿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等。 2、 发射率 发射率ε = W′/ W ε 是一个介于 0 和 1 的数 即:发射率ε 就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3、 重复周期(卫星) 重复周期指的是卫星拍摄某地后,经过 x 天将再次回到此地上空拍摄此地。 4 、 卫星姿态 卫星姿态是指卫星星体在轨道上运行所处的空间位置状态。卫星在失重的环境下飞行,如 果不对它进行控制的话,它就会偏离轨道。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卫星的姿态控制就 是控制卫星的飞行姿态,保持姿态轴的稳定,并根据需要改变姿态轴的方向。由于各种干 扰,卫星在空间的姿态角和姿态角速度往往会偏离设计值,这时就要进行控制和调整。姿 态的稳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三轴稳定。依靠姿态控制分系统使卫星偏航轴方向始 终保持与当地铅垂线方向一致,以保对地观测传感始终对准地面;②自旋稳定。卫星自转 轴对空间某点取向固定,使其姿态保持稳定;③重力梯度稳定。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转 动物体的转轴逐渐达到平衡状态,与重力梯度方向一致,即同当地垂直线方向一致,以保 持卫星姿态的稳定。 5 、 辐射校正 辐射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 的过程。是指对由于外界因素,数据获取和传输系统产生的系统的、随机的辐射失真或畸 变进行的校正,消除或改正因辐射误差而引起影像畸变的过程。 6 、 高光谱影像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 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 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高光谱影像是采用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获取,波段数为 36—256 个,光谱分辨率为 5—10nm,地面分辨率为 30—1000m。目前这类卫星大多是军方 发射的,民用高光谱类卫星较少。应用:主要用于大气、海洋和陆地探测。 7 、 ERS-1 ERS-1 欧空局于 1991 年发射。携带有多种有效载荷,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风 向散射计等装置,由于 ERS-1(2)采用了先进的微波遥感技术来获取全天候与全天时的图 象,比起传统的光学遥感图象有着独特的优点。 8 、 Quick Bird 参考附录介绍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作业院系:医学院护理系姓名:张岩学号:2011514438一、名词解释1.遥感(RS):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主动遥感: 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如合成孔径雷达(SAR),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
3.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
4.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微波波段(300~1GHz/0.8~2.5cm),热红外波段(8~14um),中红外波段( 3.5~5.5um),近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3~1.3um,1.5~1.8um)。
5.解译(判读)标志:在遥感影像上,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影像特征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这些都称为判读或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包括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1】直接判读标志 :(1)形状(2)大小(3)颜色和色调(4)阴影(5)位置(6)结构(图案)(7)纹理(8)分辨率(9)立体外貌【2】间接判读标志(1)水系(2)地貌(3)土质(4)植被(5)气候(6)人文活动6.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指人们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的先验知识,而仅凭数据(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即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的分类;其分类的结果只是对不同类别达到了区分,但并不能确定类别的属性,亦即:非监督分类只能把样本区分为若干类别,而不能给出样本的描述;其类别的属性是通过分类结束后目视判读或实地调查确定的。
遥感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2.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3.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电磁波谱。
5.5.地物的光谱特性:任何地物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反射、发射、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少数还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
6.6.地物的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7.7.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8. 8.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9. 9.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10. 10.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W 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 黑的比值。
11. 11.散射:我们把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
12. 12: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13.13.近极轨卫星:Φ约等于90°,对地球覆盖范围广(如陆地资源卫星。
.)14.14.赤道卫星:Φ=0°或180°,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15.15.太阳同步卫星:卫星与太阳同步,光照角保持不变化;卫星轨道上每一点的平均太阳时保持不变。
(相同的纬度,所有点具有相同的太阳时)16.16.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始终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同一地区。
17. 17.垂直投影:物体影像是通过相互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
18. 18.中心投影: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
位于物镜两侧19.19.像片的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体:黑体概念是理解热辐射的基础。
黑体被定义为完全的吸收体和发射体。
它吸收和重新发射它所接收到的所有能量(没有反射)。
它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均为1。
也就是说,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能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称为黑体。
灰体:太阳辐射:太阳是一个电磁辐射源,是遥感的主要能源。
作为一个炽热气体球的太阳.其中心温度15 x 106K,表而温度约6000 K。
太阳辐射的总功率为3.826 x lO26W,太阳表而的辐射出射度为6.284 x 10W m-2。
太阳的辐射波谱从X 射线一直延伸到无线电波,是个综合波谱。
单位时间内,垂直于太阳射线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全部太阳辐射能。
其数值为1.36x 2护w.m-z。
此值实际为大气圈外太阳光的光谱辐照度在全波段范围内的积分值。
D是以日地平均距离为单位的日地之间的距离o B是太阳天顶角(与法线的夹角)。
当B为某地正午时分太阳天顶角时,.E为到达某地的最大地面辐照度Em。
二。
地面接收的太阳辐照度与太阳夭顶角有关。
在忽略大气损失的情况下,可近似认为地面辐照度E与cosB成正比。
之n}oosB 式中;£。
是太阳常数,一个描述太阳辐射能流密度的物理量。
地球辐射:地球辐射可分为短波辐射(0.3一2. Sam)及长波辐射(6}m以上)。
图1.7显示地球的短波辐射以地球表面对太阳的反射为主,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可忽略不计。
地球的长波辐射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在这区域内太阳辐照的影响极小。
介子两者之间的中红外波段(2.5---6}em)太阳辐射和热辐射的影响均有,不能忽略。
对于地球的短波辐射的反射辐射而言,其辐射亮度与太阳辐照度及地物反射率有关。
黑体辐射:电磁波谱:电磁波谱是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来划分的。
它包括从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Y射线、宇宙射线等。
波谱区的划分没有明确的物理定义,因而界线并非严格、固定,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渡关系。
遥感所利用的电磁波谱范围主要是紫外UV(0.3- D.38um)一可见光VIS(0.38--0. 74um)一近红外NIR (0.74一1. 3,um)一短波红外SWIR(1.3一3um)一中红外(3--6um)一远红外FIR ( 6 - 15um)一微波MW { lmm- lm)。
其中紫外一远红外(0.3一15um)为光学波段,它又包括紫外一短波红外的反射波段(0.3一3um}及发射红外波段((3一l5um)。
前者,遥感器所接收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地面物体的反射辐射,其中的紫外一近红外波段(0 . 3 --0. 9um)又称摄影波段,可用之直接摄影成像,只是紫外〔UV)容易被大气吸收与散射,遥感用得不多;后者,遥感器所接收的能量主要来自地面物体自身的发射辐射,它直接与热有关,所以又被称为热红外波段。
当然它也接收部分的太阳辐射和地物的反射辐射。
其中6.0-8.Oum由于水汽的强吸收而非大气窗口,遥感难以利用。
地物的光谱特性:地物的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特征是随波长而变化的。
因此人们往往以波谱曲线的形式表示,简称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可以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光谱仪、摄谱仪、光谱辐射计等,经实验室或野外测得。
植物、土壤光谱为例说明典型地物波谱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水体的光谱特征光谱特性曲线:微波遥感:斯特落一玻耳兹曼( Stefan-Boltzmann)定律: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表面温度的函数。
斯一玻定律表达了物体的这一性质。
此定律将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M( T)=δT4式中:M(T)为黑体表面发射的总能量,即总辐射出射度(瓦/米2. W.m-2) δ为斯-玻常数,取值5 . 6697 x 10 -8「瓦/(米2·开4), W.m-2.K-4; T为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开,K).此式表明,物体发射的总能量与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增加是很迅速的。
当黑体温度增高1倍时,其总辐射出射度将增为原来的16倍。
在这里我们仅强调黑体的发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
维恩( Wien's)位移定律: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 λmax=A/T式中: λmax为辐射张度最大的波长,单位为微米(um};A为常数,取值为2898微米·开(um.K); 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K).此式表明,黑体最大辐射强度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
如当对一块铁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铁块的逐渐变热铁块的颜色也从暗红~橙~黄~自色.向短波变化的现象。
普朗克(Pianck}辐射定律:对于黑体辐射源,普朗克成功地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波长(λ)的关系,Planck定律表示为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取值6.626 x 10-}`'焦1秒(J"s)} k为玻耳兹曼常数,取值1.3806 x 10-23焦/开((J.K-);c为光速,2.998 x 10g米/秒(m",一F): λ为波长(米,m);为热力学温度(开,K)太阳常数:E0是太阳常数,一个描述太阳辐射能流密度的物理量。
它指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内,垂直子太阳射线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全部太阳辐射能。
其数值为1.36 x 103W .m-2。
波粒二像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特例。
光的波动性充分表现在光的干涉、衍射、辐射中,则显示出粒子性。
光是电磁波的一个偏振等现象中;而光在光电效应、黑体辐射中,则显示出粒子性。
热惯量:热惯量是一种综合指标。
它是物质对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的一种量度。
即量度物质热惰性(阻止物理温度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高热惯量的物质,对温度的变化阻力较大。
热惯量常用P表示,单位为卡/(厘米2·秒1/2 ,度)。
物质热惯量P由下式给出:式中:K为热导率(卡/厘米·秒·度);。
C为比热〔卡/克·度〕;,为密度(克/厘米3)。
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指由观察者和辐射源(或目标与遥感器)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电磁发射频率与回波频率的变化。
当一个频率为r的电磁辐射源和观察者之间距离l(随时间)变化时.则观察者接收的信号频率r‘不等于r,其差△r = r‘一;称为多普勒频移。
若2<。
两者距离缩小,则△。
>。
;若1>0.则△r<0,多普勒频移为负的。
其关系可用下式表达:Dr二r兰cosB5.6)式中:。
为辐射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速度;:为光速,即电磁辐射的速度; B为辐射源一观察者间连线与运动方向的夹角。
透视收缩: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指的是充分认识地物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相关性,在遥感图像上寻找目标识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提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川。
叠合光谱图:又称多波段响应图表,是建立在光谱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首先进行各波段各类别光谱特征的统计分析,主要计算均值、方差,再将分析计算结果表示在图表上。
误差矩阵:误差矩阵(也称混淆矩阵)用来表示精度评价的一种标准格式。
误差矩阵是n行n列的矩阵,其中。
代表类别的数量,一般可表达为以下形式(表6.4): 其中:p}i是分类数据类型中第i类和实测数据类型第J类所占的组成成分;h},二万fi。
为分类所得到的第*类的总和; P十J=艺p。
为实际观测的第1类的总和;P:样本总数。
辐射通量(Radiant flux),又称辐射功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而的辐射能量,常用协表示,单位为瓦(w),即焦/秒().s_,),表达为=dQ/dt辐射出射度(Radiant exitance又称辐射通量密度。
指而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卜,沂一刁~竺,七,‘叫心少味,J目”,钾甲pl .JJ职户」、目~~,一.」‘内,从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示,单位为瓦/米2 1W.m一2),表达为叼即物体单位面积L发出的辐射通量,常用M表二d"ldA·辐射照度(Irradiance)。
简称辐照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常用F_表示,单位为瓦/米21 W" m2),表达为·辐射强度(Radiant intensity)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
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即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通量,常用1表示1位为瓦/球面度(W"sr-}),表达为·辐射亮度( Radiance ) ,简称辐亮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即辐射源在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如图1.4 (a)所示,常用L表示,单位为瓦/米2·球面度(W"m一zsr’y。
表达为空间分辨率} Spatial Resolution 选择平台的主要依据是地面分辨率,又称空间分辨率。
前者是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
后者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面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或指遥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线性距离的度量。
它们均反映对两个非常靠近的目标物的识别、区分能力,有时也称分辨力或解像力。
一般可有三种表示法filn)像元(pixel)。
指单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面积大小,单位为米(m)或公里(2)线对数( line pairs)对于摄影系统而言,影像最小单元常通过lm。
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确定,单位为线对/二m。
所谓线对指一对同等大小的明暗条纹或规则间隔的明暗条对(33瞬时视场(IFC1V}o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I}度(mrad)} IF(J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光谱分辨牢(Spectral Resolution)遥感信息的多波段特性.多用光谱分辨率来描述。
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即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司是关于遥感影像间隔时间的一项性能指标。
遥感探测器按一定的时间周期重复采集数据,这种重复周期,又称回归周期。
它是由飞行器的轨道高度、轨道倾角、运行周期、轨道间隔、偏移系数等参数所决定。
这种重复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称为时间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