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

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调:嘲笑。

(④夏月:夏季。

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戟”及其他。

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

“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

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

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

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

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

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有亡.斧(丢失)(2)俄.而(不久)2、翻译下列句子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

②扰乱:动乱。

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④刘琮:刘表之子。

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

⑥吴会:吴国。

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九州”之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

但说法不一。

《尚书。

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①布,衣素②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④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注】①曰:名叫。

②素:白色的。

③缁(zī):黑色。

④扑:打、敲。

⑤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天雨.()(2)子亦犹是.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

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1.(1)下雨(2)这样2.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3.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怪他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严君平不仕严遵字君平,蜀人也。

隐居不仕,常卖卜①。

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

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

”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

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

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

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

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注释]①卜:卜卦算命。

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

③人定:半夜时分。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正道。

④卜:此指选择。

⑤阙:同“缺”。

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译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

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

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

’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

”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专力则精,杂学则粗(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译文】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

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

”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

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

”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予辍然②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xuān)遗忘。

④戒:警告。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母方.织()(2)其母引刀裂.其织()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失:____________ (2)此:____________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能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译文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来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1)正,刚好(2)割断2.(1)谊(2)是3.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蒲松龄之妻!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

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

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

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

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

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

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

②孺(rú)人:妻子。

③台阁:宰相。

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

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

⑥褊(biǎn)心:私心。

⑦穆如者:端庄的人。

此指妻子。

⑧夫人:此指贵夫人。

⑨觖(jué)望:不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目贵明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辏[còu]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注释】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

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

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

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

(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

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阅读训练】1、解释①贵:(以……为贵)②聪:(听力好)③智:(思维敏捷)④塞:(受蒙蔽)2.翻译: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及意思是:耳聪目明。

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释:放下。

②藉:垫衬。

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

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部下,属员。

⑥实:事实,真相。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⑴藉.背(垫、衬)⑵顾.州纪风(回头看)⑶咸.无答者(都)⑷得其实.矣(结果、事实)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同释重担息树阴。

一同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阴下面休息。

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用手杖(棍子)击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

3、评价一下李惠。

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多。

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人杰审案等等。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ɡàn ɡ]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

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

后又借指雏鸟。

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④戆(zhu nɡ):愚。

败:祸乱,祸害。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大雀从.黄口(跟随)2.孔子顾.谓弟子曰(回头)3.利.食而忘患(贪图)4.善惊以远.害(远离)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君子而远小人有相似之义。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

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

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

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

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2.①(A)②(B)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①布,衣素②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④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注】①曰:名叫。

②素:白色的。

③缁(zī):黑色。

④扑:打、敲。

⑤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天雨.()(2)子亦犹是.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

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1.(1)下雨(2)这样2.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3.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怪他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文征明习字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lǜ](3),书(4)遂(5)大进。

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zhá](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

(《书林纪事》)【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译文】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

(书法、于是,就)②平生于书..。

(对于、对、写字)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临摹、临贴,照着字画模仿)④或.答人简札。

(有时)2.翻译下列句子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稍微有一点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②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