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件:专题3 题型突破篇 第2讲 古代文化常识题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共32张PPT)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 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 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职位,是秉承君主主旨综理全国政务的
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D.刺史本是中央的官员,东汉以后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朝代称为
太守、知州、知府、知县,藤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
【答案】D 知县是管理县政的最高 ,职位低于知府。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 识2-- 古代官 职课件(共32张P PT)
辞官退休常见考点清单: 1.“致仕”有双解,辞官和退休。 2.“解官”是辞官,“解褐”与之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 识2-- 古代官 职课件(共32张P PT)
爵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 因时而异。
三公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 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 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 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 识2-- 古代官 职课件(共32张P PT)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
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35张PPT)

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当初,华恒任州大中正,同乡人任让轻薄放纵,被华恒罢黜。等到任让 在苏峻军中,依仗权势杀人很多,见到华恒却很恭敬,不敢胡作非为。 钟雅、刘超死后,也将轮到华恒,任让尽心相救,所以华恒得以脱险。 等到成帝行冠礼,又将立皇后。战乱之后,典籍全毁,结婚加冠的礼 仪,无所依据。华恒探寻旧典,撰定礼仪,加上郊庙祭祀、尊儒学行典 礼的朝廷礼制,全部得以实施。升任左光禄大夫,开府、常侍官职不 变,华恒坚决推让没有被任命。适逢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华恒谨慎俭 朴,虽官居显位,常穿粗布衣服、吃粗陋的食物,年老尤其如此。死时 家无余财,人们因此很尊敬他。
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4.能助解文言短文的陌生词语 方法:利用选项,助解短文。 有些文化知识非常陌生,实际上这类词语不是作为考查对象出现 的,而是作为帮助理解文言短文的角色出现的,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往往 是正确的。借助题目中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疏通文 本。如“典例2”题中对“辟雍”的解说。
典例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①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太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司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恒议,汉献帝居许昌,宜于此修立。司徒荀组、骠骑将军王导同恒议,
遂定郊祀。太宁初,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督石头水陆诸军事。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当初,华恒任州大中正,同乡人任让轻薄放纵,被华恒罢黜。等到任让 在苏峻军中,依仗权势杀人很多,见到华恒却很恭敬,不敢胡作非为。 钟雅、刘超死后,也将轮到华恒,任让尽心相救,所以华恒得以脱险。 等到成帝行冠礼,又将立皇后。战乱之后,典籍全毁,结婚加冠的礼 仪,无所依据。华恒探寻旧典,撰定礼仪,加上郊庙祭祀、尊儒学行典 礼的朝廷礼制,全部得以实施。升任左光禄大夫,开府、常侍官职不 变,华恒坚决推让没有被任命。适逢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华恒谨慎俭 朴,虽官居显位,常穿粗布衣服、吃粗陋的食物,年老尤其如此。死时 家无余财,人们因此很尊敬他。
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4.能助解文言短文的陌生词语 方法:利用选项,助解短文。 有些文化知识非常陌生,实际上这类词语不是作为考查对象出现 的,而是作为帮助理解文言短文的角色出现的,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往往 是正确的。借助题目中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疏通文 本。如“典例2”题中对“辟雍”的解说。
典例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①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太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司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恒议,汉献帝居许昌,宜于此修立。司徒荀组、骠骑将军王导同恒议,
遂定郊祀。太宁初,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督石头水陆诸军事。王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共139张PPT)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 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中语境:乃博考三.代. 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 学》内外篇。)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 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 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解析:践阼,指即位、登基,并没有“用武力打败 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答案:C
2.(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 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 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
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 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 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文中语境:芝以年及悬 车,告老逊.位.。)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 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
答案:D
3.(2018·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 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2 步法”解决文化常识题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 4 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 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 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 能力。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可遵循以下“2 步法”: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 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 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解析:践阼,指即位、登基,并没有“用武力打败 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答案:C
2.(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 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 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
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 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 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文中语境:芝以年及悬 车,告老逊.位.。)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 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
答案:D
3.(2018·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 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2 步法”解决文化常识题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 4 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 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 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 能力。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可遵循以下“2 步法”: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比如利用《张衡传》整理以下几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
1.古代官职的任命、调动、贬谪等 ●转:调动官职。例: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例: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例:视事三年。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例:上书乞骸骨。
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我们复习备考带来了不 小的阻碍。所以,我们整理笔记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 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天文历法、礼仪知识等标准进行 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 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或者,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 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 “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 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比如利用《张衡传》整理以下几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
3.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例: 永元中、顺帝初、阳嘉元年、永和初。 4.古代地理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例:游于三辅。 ●京师:指洛阳。例:因入京师。 ●两都、二京:指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例: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 京赋》。
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 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我们不妨高度关注教材中如 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初高中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家及作品介绍;②课 文注释中的重要文化常识;③课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总之,立足 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笑牵牛”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朝 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古代地理
•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并 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 为九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 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 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 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 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 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 前后”。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
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古诗与星宿
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 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 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 时七夕笑牵牛。”
日
9.至日-----
10.腊日-----
11.除夕-----
姓
古代地理
•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并 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 为九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 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 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 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 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 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 前后”。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
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古诗与星宿
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 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 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 时七夕笑牵牛。”
日
9.至日-----
10.腊日-----
11.除夕-----
姓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

应该是“名”与“字”有关系,陶渊明,字元亮;苏轼,字子
瞻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 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
满清之前,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
⑤庙号是指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 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 × )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 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 √ )
⑧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 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
⑨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 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 三元”。( √ )
⑩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 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 “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 )
①晋侯.秦伯.围郑(
)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③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
④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言语(
)
⑤拜为上.卿.(
)
答案:①侯、伯:春秋时期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
等。②左尹:为楚国之卿,类似丞相之职。③都尉:武官名。④丞:
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⑤上卿:古代官名,一般
)
答案:⑤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⑥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⑦小子:表示轻蔑的
称呼。 ⑧仆:谦辞,旧时男子称自己。 ⑨公:敬辞,尊称男子。
⑩贱妾:古代妇女谦称自己。
2.【练在课外】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①“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正妻为嫡母,在 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 ②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 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 ) ③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号”和“名”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 )
瞻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 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
满清之前,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
⑤庙号是指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 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 × )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 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 √ )
⑧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 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
⑨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 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 三元”。( √ )
⑩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 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 “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 )
①晋侯.秦伯.围郑(
)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③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
④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言语(
)
⑤拜为上.卿.(
)
答案:①侯、伯:春秋时期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
等。②左尹:为楚国之卿,类似丞相之职。③都尉:武官名。④丞:
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⑤上卿:古代官名,一般
)
答案:⑤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⑥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⑦小子:表示轻蔑的
称呼。 ⑧仆:谦辞,旧时男子称自己。 ⑨公:敬辞,尊称男子。
⑩贱妾:古代妇女谦称自己。
2.【练在课外】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①“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正妻为嫡母,在 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 ②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 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 ) ③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号”和“名”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 )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九.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 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 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 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 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 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 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 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一.雅号
“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 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 ”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 囚”孟郊、“诗狂”贺知章、“诗奴”贾岛等。
二、姓名和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皇帝死后有庙号。如欧阳 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 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五.地理常识
一.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 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 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3题型突破篇第2讲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 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 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2.乡试 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 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 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A [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通览4个选项,B项可依据平时 积累直接判定,无须结合语境。B项中的“诏令”可调动《陈情 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中对“诏”的积累,由此推断 该项正确。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C、D两项,可剖析语素分 辨,“礼乐”指“礼”和“乐”,即礼制和音乐;“就国”中 “就”指到……去,“国”指封地,由此可判断C、D两项正确。A 项,“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 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然后是墨家、道家和法家。]
3.会试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 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 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 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 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 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三十岁称______________,四十岁称______________,五 十岁称______________,六十岁称____________,七十岁称 ____________,八九十岁称____________,一百岁称 ____________。女子十三四岁称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项对 点 练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二)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例如记忆官职变动: 任、拜、除、征 → 迁、擢、拔 → 调、转、徙 → 罢、贬、左迁 (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或降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三)分清易混法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例如“谥号”“庙 号”“年号”等的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 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 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 居住览4个选项,B项可依据平时 积累直接判定,无须结合语境。B项中的“诏令”可调动《陈情 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中对“诏”的积累,由此推断 该项正确。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C、D两项,可剖析语素分 辨,“礼乐”指“礼”和“乐”,即礼制和音乐;“就国”中 “就”指到……去,“国”指封地,由此可判断C、D两项正确。A 项,“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 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然后是墨家、道家和法家。]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 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 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 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 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 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 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 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 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 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 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 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 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4.填写下表的空缺处。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1.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耳顺 古稀 耄耋 期颐 豆蔻
2.匈奴 首领 正妻 赞普、可汗 3.孝廉 贤良文学 茂才 4.①丞相 ②尚书 ③工部
二、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 接判断,只有个别选项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代文 化常识题主要考查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题型突破篇
关键能力 研题—思维建模方能触类旁通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 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本考点文 化常识涉及的面越来越广,重点考查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历史常 识、礼制常识等。一轮复习要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 必要的答题方法。
2.“单于”“阏氏”是__________民族对他们的 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__的称呼。吐蕃和回纥的最高首领 称____________。
3.汉朝选官制度为察举制,科目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后来该制度实际上多为世家 大族所垄断。
1.三十岁称______________,四十岁称______________,五 十岁称______________,六十岁称____________,七十岁称 ____________,八九十岁称____________,一百岁称 ____________。女子十三四岁称____________。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 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 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2.乡试 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 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
一、古代文化常识平时识记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数不胜数,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 要掌握一定的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 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 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 “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 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3.会试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 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 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 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 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 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步骤”: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第1讲三、[典 题试做]”),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 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 命令、文告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