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专题古代文化常识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 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最新2019高考文化常识160(讲义版)

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83.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
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 [拓展] 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84.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
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85.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
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
(√)86.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87.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二)节日习俗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88.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拓展] (1)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
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89.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
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好的收成。
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拓展]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唐寅《元宵》90.(2017·全国卷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

可编写可更正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2)一、称呼编写1、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辈或有声威的人命名,姓与名联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祖先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声威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由于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在下边几种状况下,则可直呼其名: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传记》②自称时,如:否则,籍何以致此。
《鸿门宴》③表示对某人小瞧或鄙视时。
2、字。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辈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 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 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敬爱。
3、号号又叫别名、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差别是:前者由父亲或长辈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感情;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谥号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有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喊谥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一般由朝廷赏赐。
5、谦称—称自己人物身份谦称国君寡人朕贵爵孤一般人仆不才愚鄙人敝人妇女妾指自己家人加“家”“舍”各年纪段称号序称号年纪序称号年纪号号1襁褓不满周岁10弱冠男子二十岁2黄口婴儿11而立之年三十岁3孩提二三岁12不惑之年四十岁11可编写可更正4始龀七八岁13知天数之年五十岁5垂髫幼年14耳顺(花甲)六十岁6总髻幼年童年15古稀之年七十岁总角7总发童年少年16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束发8豆蔻年女子十三四岁17期颐之年百岁华9及笄之十五岁(为成年)年二、纪年纪时1、古代纪年方法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挨次相当,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合约等。
2、纪时法祖先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此刻的两小时。
从 23 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挨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日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2019年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经典备考材料

2019年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经典备考材料一、称谓【雅称】一种美称。
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尊称】也叫敬称。
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他家房居称“尊府”。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古代帝王自称“孤、寡”。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
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等;自家父母为“家父、家母”。
(一)对别人和别人亲友的尊称(敬称)1.在被称呼人的姓、名、字号等核心称呼前面或后面加“子”、“公”、“君”、“老”、“父”、“令”、“尊”、“贤”、“仁”、“足下”、“尊驾”、“夫子”、“阁下”、“先生”、“大人”等。
如:子墨子、范文正公、谢君、张老、渔父、尊夫人、贤伉俪。
令堂(对方母亲)、令尊(对方父亲)、令爱(对方女儿,也叫令千金)、令郎(对方儿子)、令兄(对方哥哥)、令妹(对方妹妹)、令弟(对方弟弟)。
注意:公、君、足下、尊驾、夫子、阁下、先生、大人等词还可以单独用来称呼别人,表示尊敬。
2.称字、号、别号、谥号如:(苏)东坡,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别号。
苏轼也常被人称为苏子瞻,子瞻是苏轼的字。
范文正公,“文正”是范仲淹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谥号)。
3.称对方的书斋名如:聊斋先生,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4.称籍贯如:孟襄阳,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地。
柳河东,河东(今山西永济)是柳宗元的籍贯地。
5.称官名、爵位、做官地如:杜工部,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
文少保,文天祥曾任太子少保。
寇莱公,北宋名臣寇准封爵莱国公。
陶彭泽,陶渊明曾在彭泽任县令。
6.对皇帝、皇族成员、诸侯王的尊称称皇帝的“庙号”、年号,如“太祖”、“太宗”、“洪武皇帝”(朱元璋)等。
2019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ppt

四、风俗礼仪
2、古代礼仪 (1)政治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 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 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 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祭地礼仪 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四、风俗礼仪
2、古代礼仪 (1)政治
③宗庙之祭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 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祭祀时行九拜礼。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 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明代称孔子为 “至圣先师”。清代,立文庙,称孔子 “大 成至圣文宣先师”。
(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今湖南长 沙)、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白鹿 洞书院(今江西九江)。
二、官职制度
1、中央官制 ①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 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三 公说法有司马、司徒、司空;太傅、太 师、太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三省六部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 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 袭未改。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称爵名】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 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 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称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等级 较高的嫔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 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 正公。皇帝的谥号常为“××帝”。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4、为官成绩突出 ⑴升、迁、擢、陟、晋、进:提升、 迁任、提拔、晋升、进用 ⑵加、封、赏:加封、封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文言句式等得分点。 (1)句中,循:遵守。事:服侍,侍奉。党:亲族。(2)句中,臧否:褒贬。 以:介词,用。乱:打乱,扰乱。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 ,古代官员遭逢 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
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 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
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 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葬。
返回3Βιβλιοθήκ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近年来,高考对文史知识的考查渐渐增多,单独命题屡有出现,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 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 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
• 对文史常识的复习,关键是靠平时的阅读积累,要在大量的阅读与训练中形成对古代 文化语境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可通过有意识地分门别类的整理,集中记忆,加强识 记。
古诗文阅读
返回
返回
栏目一 考情梳理 · 一目了然 栏目二 专题学案 · 一一突破 栏目三 知识清单 · 一览无余
栏目导引
返回
考情梳理
【考法综述】
• 古代文化常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 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 惯例。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 是非常复杂的。
解析: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 意。其次,理清画波浪线句子中 的人物关系。①谢弘微“童幼时, 精神审,时然后言”。②过继后 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明。③谢 混向谢思夸赞谢弘微“此儿深中 夙敏,方成佳器”。同时注意, 表示时间的词语“童幼时”,提示 语“曰”,虚词“之”。
返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解析: 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 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 “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 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 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 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 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 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返回
专题探究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宋史·曾公亮传》(略) ,完成文后题目。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
• 当然,在高考上遇到不太了解的文史常识时,也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
返回
当 堂 训练
专题学案
(2017·全国卷Ⅰ)阅读《宋书·谢弘微传》,完成 1~4题。
D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返回
跟进矫正
阅读《晋书·何攀传》 ,完成下面的题目。
解析: 本题考查古 代文化常识。涉及古 代官职、君主制度、 古国情况等。“有司” 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 级官员。
返回
就题点拨
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门设题考查,在全国新课标三套卷中皆有出现。就现有题例分析,应该从 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梳理常见的文化常识 对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并且追 求精准的记忆,这是破解难题过程中的关键。 2.分析题例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题例中已经使用了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来年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 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 3.掌握几种常见的设误方式 (1)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 庶。) (3)张冠李戴。(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4.比较筛选错误项 反复分析比较各选项的解说,用已知的文化常识对各选项进行筛选排除,缩小确定范围,推 断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 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
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 进行推断。B.姻亲,是指由于婚姻
用。
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