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 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重积累,会推断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突破点一联想推断法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典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
第2步:广联想,巧推断。
第3步,再审查,定答案。
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的复习范围及途径1.分类总共主要有四大类: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2.途径(1)课内①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教材内容及注释。
(详见本书P118~P123)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2)课外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详见本书P124~P128)掌握文化常识“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常见的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
2.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分清。
突破点二分类识记法突破古代文化常识题(一)按照出处联系课文语境识记参考答案突破点一[典例]思维流程:第2步:首都臣下回答君主问话时的一种礼节下对上及平辈间答案:D突破点二(一)[例1]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1C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
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
B.江左,古指江西。
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
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隋唐时指洛阳。
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一)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 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 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 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 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B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最初是周代诸侯秦国的君主,后世也有多 人受封或自立为秦王,如李世民。 B.轻骑:骑指骑兵,古代作战,一人一马为一骑; 轻骑指骑兵数量少,战力不强。 C.己西:“己”为天干名,“西”为地支名,干支 结合可记年、月、日,这里是记日。 D.陇:这里指陇山,在现甘肃、山西交界的地方。 现在的“陇”可用作甘肃的简称。
B 轻骑,指装备轻便的骑兵,不是指“骑兵 数量少,战力不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坟素,与“坟典”“坟籍”“坟策”意义相近, 均可用来泛指古代典籍。 B.台阁,台、阁等建筑物的合称,汉时指尚书台, 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敕书,古代官府发布的一种公文,用于朝廷或 地方任官封爵或告诫僚属。 D.衮章,衮指古代君王等人穿的礼服,衮章是衮 衣上的纹样,也借指三公。
A、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 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 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 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践祚,也称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 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参考答案1.B【解析】“出”是指京官外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
2.C【解析】C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故C错误。
3.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
故选D。
4.D【解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故选D。
5.B【解析】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
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
故选B。
6.C【解析】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
故选C。
7.B【解析】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
“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
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
“二京”指长安和洛阳。
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
范晔南朝宋。
故选B。
8.C【解析】C项,“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
故选C。
9.B【解析】B项,“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100含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100含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谊,东汉最富辞采的散文家、政论家,他开创了“史论”文学的先河。
所著的政论文《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B.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子弟。
C. 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 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2.下列哪一项不是南京的别称?()A. 临安B. 建康C. 金陵D. 江宁3.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 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D.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C. 《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D. 《陈情表》中提到“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5.下列关于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指爵位。
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注:本题读者留言说答案有争议,请自己语文老师帮助解决)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四)政区与官职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五)节日与习俗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六)宗庙与祭祀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七)礼仪与风俗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八)人名与称谓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7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九)文集与典籍81.“风骚”:风,《诗经》里的“国风”;骚,《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乐府双璧”。
()88.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十)另类与其它91.按照一般说法,“五谷”是指稷(小米)、黍(黍子)、麦(大麦小麦)、菽(豆)、麻(大麻子)。
()92.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93.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94.“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95.“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96.“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7.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98.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 )99.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