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期中复习

温病学期中复习
温病学期中复习

温病学期中复习提纲

★标示重点

▲标示次重点

☆标示次次重点

没标的,看着办。

★重要条文:

1、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P464

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桂《温热论》P326

3、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吴鞠通《温病条辨》P422第四段

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叶天士《温热论》P323

第一章绪论

★1、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王孟英)

★2、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

★3.《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4.《难经·五十八难》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5.刘河间在外感热病的理论证治方面大胆地立新论、创新法、制新方。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一、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二、温病命名:

根据季节:春温,冬温

根据时令主气:风温,暑温,湿温

根据季节+主气:秋燥

根据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伏暑

⑴根据病因病性分类: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⑦暑热疫⑧温疟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温夹湿③伏暑④湿热疫⑤湿疟⑥霍乱

⑵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⑶温病与伤寒

①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联系和区别

A、伤寒、温病均有广义、狭义之分

B、温病可隶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义伤寒

②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

▲⑷温病与温毒

①温毒的含义:一为病名概念,指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一为病因概念,指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温毒作为疾病名称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②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系

温病是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作为具有显著温热特点的一类疾病,温毒自然隶属于其范围。

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风温与狭义伤寒鉴别表)

☆风热病邪:1.多先犯肺卫 2.易伤肺胃阴津 3.病情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可径犯阳明 2.易耗气伤津 3.易闭窍动风 4.易兼夹湿邪

★湿热病邪:1.病变以脾胃为主2.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温热病邪: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2.里热内迫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温毒病邪:1.具火热之性2.攻串流走3.蕴结壅滞

☆疫疬病邪:1.致病力强 2.多从口、鼻而入 ,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3.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易引起流行

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5.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温病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新感引动伏气) ▲发病因素:体质、自然、社会因素 ▲感邪途径:1.皮毛;2.口鼻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比较表)

第四章

热病邪直接犯阳明,湿热病邪直犯脾胃等;③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即温热病邪伏于气分而内发;④邪热由营分转出气分

★营分证形成原因:①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②肺卫之邪乘虚直接内陷营分;③内伏于营分的伏邪自内发出;④温邪不经卫气分而直接深入营分,如暑热病邪可直犯心营而发生神昏,称为昏暑厥。

☆血分证的形成原因:①营分邪热未解,营热羁留,病情进一步发展而传入血分;②卫分或气分的病邪直接传入血分;③血分的伏邪自里而发,直接出现血分证。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第六章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

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

辨舌苔:

1.白苔:

★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为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已大伤所致,多属里热实结之证。

★白碱苔,指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为温病胃中有宿滞而兼夹秽浊郁伏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

★积粉苔——指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华润黏腻,刮之不尽,舌质呈紫绛色。湿热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也是由湿遏热伏所致,其病变虽然属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的溫疫病。

★白霉苔——主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多见于温病后期,预后较差。

2.黄苔:(主里、实、热),里热已重的重要标志。苔薄主邪轻,厚主邪重,润主津伤不甚,干燥主津已伤,浊腻主湿,厚燥主实结。素体湿热盛者,平时就可有黄苔或黄腻苔。

3.灰苔:灰而燥苔主实热之证;灰而润苔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4.黑苔:病情危重的重要标志。

舌苔黄腻或黄浊:黄苔满布而细腻润泽,或黄而垢浊。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湿热并重而盛于气分的阶段。

辨舌质:

★镜面舌:指舌上无苔,色绛而光亮如镜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征象。

★杨梅舌:因其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故名。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多见于烂喉痧邪热已入营血的重证,也可是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

★猪肝舌:为肝肾阴竭之征象。温病见这种舌象,主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

斑疹病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陆子贤

斑疹诊查“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

斑疹色泽与病情关系“紅轻、紫重、黑危”——雷少逸

斑疹疏密“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

★辨白?:

白?: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形如粟米,色如珍珠,突出与皮肤,内含少量浆液,所以外观晶莹。多分布于颈、胸、腹部,四肢头面少见。成因:叶天士所说“湿热伤肺”、“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

★发热:

1.发热恶寒:见于温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肺卫;湿热之邪初犯卫气)

2.寒热往来:见于湿热性温病(痰热在少阳)

3.壮热:邪入气分

4.日晡潮热:下焦蓄血;湿温病;温病后期阴虚内热

5.身热不扬:湿热病邪蕴阻卫气;湿温病初起

6.发热夜甚:温病熱入营分

7.夜热早凉:温病后期(热入营血分)

8.低热:温病后期(阴伤虚热征象)

口渴:原因:津液不足或津液不布。口渴不欲饮四种类型:①口渴不欲多饮;②口干喜热饮;

③口干反不甚渴饮;④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四类为乙班老师课上强调,课本中无)★汗出异常:戰汗见名词解释。戰汗的四种转归:①汗出身凉(正能胜邪);②身凉汗出(正不能胜邪);③战而不汗(中气亏虚);④隔日再战(病邪未衰)

“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章虚谷

呕恶:(略)

胸腹不适:(略)

大小便异常:(略)

神志异常:(见名词解释)温病发生神志异常多为热、湿、痰、瘀等病邪闭阻心包所致。痉:(区别实风内动和虚风内动)

实痉五症(临床特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

虚痉三症(临床特征):手足抽搐无力,手足蠕动,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

★★★论述题:温病的治则(包括条文解释)、治法、代表方?

一般治则: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则补之。

卫气营血辩证

治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邪在卫分用“汗”法,“汗”发即解表透邪之法,就温病而言,主要以辛凉解表为主,一般不用辛温发汗之品。但对有湿邪在表者,又当用辛温芳香化湿之剂,如厚朴夏苓汤。对表气郁闭较甚而恶寒较明显、无汗的表热证,亦每在辛凉之剂中配合少许辛温之品,如淡豆豉、荆芥等,以增加透邪疏表之力。“到气才可清气”强调了清气之法是针对邪入气分之证所用。由于气分证阶段病邪性质较复杂,且病位各有不同,所以治疗除了清气法之外,还有化湿、攻下、宣气等法。至于对营分证用透热转气法,是指在清营之剂中配伍轻清宣透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使营分之热能透出气分而解。对血分证的治疗,强调在凉血的同时应注意散血,这一方面是针对血分证中每有瘀血形成的病机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凉血之品可能引起妨碍血行之弊。(1.卫分治法:汗法,方用银翘散、桑菊饮。2.气分治法、代表方剂:清气法,方用白虎汤。3.营分治法:透热转气,方用清营汤。4.血分治法:

凉血散血,方用犀角地黄汤。)

三焦辩证

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治则提出治上焦病应“轻”,其含义除了用药应主以质轻透邪之品外,同时也包含了治疗上焦病症所用的药物一般剂量较小、煎煮时间较短等含义。对中焦病证的治疗应注意“平”,体现了对该病证的治疗应以祛除病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同时,由于中焦病证每为湿热之邪所致,对其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治湿与治热不可偏于一方,也含有“平”之意。对下焦病证治疗主以“重”,是指所用方药性质沉降重镇,多用介石类药物,且用药剂量也较大、煎煮时间较长等。

治法、代表方剂:上焦治法: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另外,温病治疗还注重祛除病邪、固护阴液。

☆一、泄卫解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二、清解气热法:——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

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三、和解祛邪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

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

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

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

★★简答题

四、祛湿泄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

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

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

★★★论述题:通下逐邪法有哪几种?主治和代表方剂分别是什么?

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

1、通腑泄热:是用苦寒攻下之品攻逐肠腑湿热燥结的治法。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主治热结阳明,内结肠腑

2、导滞通便:是用通导肠胃湿热积滞之品导泄胃肠湿热积滞,疏通肠道气机的治法。(枳实导滞汤)——主治湿热积滞胶结于肠胃

3、增液通下:是用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之品以泻下肠腑热结的治法。

(增液承气汤)——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

4、通瘀破结:是用活血通瘀攻下之品以破散下焦瘀血蓄结的治法。

(桃仁承气汤)——主治湿热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

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

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七、开窍醒神法:

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

☆八、熄风止痉法:

1、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2、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

☆九、滋阴生津法:

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增液汤)

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十、固正救脱法:

1、益气敛阴(生脉散)

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1.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3.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P44倒数第一段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病程较长。P45第七行

☆分消走泄:是以宣气化湿之品宣展气机,清泄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法。主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既不外解,又不传里,而导致三焦气化失司者,症见时寒时热,寒热时起时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P104倒数第五段

☆透热转气:是指在清营之剂中配伍轻清宣透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使营分之热能够透出气分而解。P100第四段

▲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P17第二段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P28倒数第一段▲温疫:温是指疾病的性质,疫是指疾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一起流行。故瘟疫就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瘟疫是一切疫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疫,也包括寒疫、湿疫、燥疫)P27倒数第二段

★战汗:指热势亢盛而持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本症为邪气。P87第二段

☆厥脱: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前者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脱证则指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而外脱。由于脱证常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故合称为“厥脱”。P92倒数第二段

☆开达膜原:是用疏利透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之邪的治法。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膜原:王冰释曰:膜者,膈间之膜,原者,谓膈肓之原。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 )P104

★往来寒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为热在半表半里,少阳机枢不利之征象。

☆发热夜甚:指发热在入夜后热势更甚,为温病热入营分,劫灼营阴,甚至深入血分之征象。营血属阴,邪热消烁营血,故夜间发热较重。P84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P84倒数第三段

☆日晡潮热:潮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3~5时为甚。多见于热结肠腑之证。P84第五段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表现不显著,即虽然体温升高而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面不红赤而反淡黄,口不渴而反黏腻,大便不结而反溏。P84倒数第四段

☆神昏谵语:简称昏谵。神昏指神志不清,严重者意识丧失,谵语指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多见于热扰心包或热闭心包证。P91第二段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P91第三段

☆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朦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则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多见于湿温等湿热性温病P91第一段

☆凉血散血:是用凉解血分邪热,活血散血之剂以清散血分瘀热的治法。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P107第五段

★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P80第二段

★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P8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斑胃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温病学》期中应考

2007级中医乙班《温病学》期中应考复习思考题 姚明龙66 一、名词解释 1、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2、温毒: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 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3、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 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 4、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5、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伏气内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6、战汗:战,振栗,寒颤;汗即汗出。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 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分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厥脱: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前者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或不温,重者逆冷到膝、 肘,轻者到踝、腕。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由于脱证常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故合称为“厥脱”。 8、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 痰热、湿浊阻遏的症候,症见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 9、食复:指温病瘥后,脾胃虚热,余热未尽,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之品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 复作发热。 10、夏暑发自阳明:暑热乃火热之气,燔炎酷热,伤人急速,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而无卫分证过程,一 病即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症候。 11、白: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在湿热病、暑湿病、伏暑病中多见。 分为晶和枯。 12、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包络,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 绛等。 13、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的病理变化。症见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舌质红或绛等。 二、重要条文: 1、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2、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4、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陆子贤 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可言气,营之后方可言血——叶桂《温热论》 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吴鞠通《温病条辨》 7、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答题说明: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不得分。 1.反映肝肾阴竭的舌象是:() A.白霉苔B.舌红绛苔黄腻 C.舌紫绛白苔满布D.舌紫晦而干绛 2.杨梅舌的特征是:() A.舌紫晦而干B.舌纯绛鲜泽 C.舌焦紫起刺D.舌绛而干燥 3.斑色类鸡冠花色,反映:() A.邪热炽盛B.热毒深重 C.火郁内伏D.元气衰败 4.湿遏热伏的热型是:() A.日哺潮热B.发热夜甚 C.夜热早凉D.身热不扬 5.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舌象是:() A.苔白腻而舌绛B.苔黄厚腻 C.苔白如碱状D.苔白厚腻如积粉 6.苔白腻舌质红绛的临床意义为:() A.热入营血B.胃燥气伤 C.热重湿轻D.湿遏热伏 7.舌尖红赤的临床意义是:() A.热入心包B.心火上炎 C.胃阴衰亡D.心营热毒极盛 8.多见于烂喉痧的舌象是:() A.舌绛枯萎B.舌紫晦而干 C.苔黑焦枯D.舌焦紫起刺 9.牙齿燥如枯骨可见于:() A.胃热津伤B.胃火冲激 C.肾火上炎D.肾阴枯竭

10.下列哪项不是斑的特征:() A.平展于皮肤B.压之色不腿 C.点大成片D.消退后可脱屑11.关于斑疹的治疗,下列哪项提法不妥() A.里实壅遏,斑疹蔽伏不透,宜通下腑实 B.斑疹并见,治宜透疹为主,兼以化斑 C.疹宜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D.斑宜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12.时有汗出的临床意义是:() A.湿热相蒸B.热郁不甚 C.气分热炽D.邪正相争 13.邪伏阴分的热型为:() A.身热夜甚B.寒热往来 C.夜热早凉D.低热 14.热灼营阴的发热特征是:() A.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B.日晡潮热 C.身热不扬D.发热夜甚 15.战汗的病机是:() A.邪犯肌表,腠理开泄B.湿与热合,相互交蒸 C.气分热炽,津液外泄D.邪恋气分,正气鼓邪16.不列哪项不是阴虚动风的典型表现:() A.角弓反张B.口角震颤 C.手足蠕动D.心中悸动 17.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神志异常的特征是:() A.神昏谵语B.昏愦不语 C.谵妄如狂D.神志昏蒙 18.神志如狂见于:() A.内闭外脱B.热郁胸膈 C.湿蒙心包D.下焦蓄血 19.战汗发生的阶段是:()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

1温病学2.温病3伏寒化温4新感温病5.气营两燔6.气血两燔7 湿蒙心包8 身热不扬9 神昏谵语10. 神识昏蒙11开达膜原12. 分利湿邪13 轻法频下14 透热转气15风温16逆传心包17.伏邪自发18. 新感引发19 暑温 简答题 1、对温病的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应如何理解? 3、简述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诊断 4、春温热灼营分、阳明热盛及阳明腑实均可见“谵语”,如何鉴别。 5、试述吴鞠通所创五个加减承气汤的适应症。 6、春温和风温后期均有伤阴之象,其证候表现、治法、方药上有何不同? 7、简述暑温病的发病特点。 8、暑温病后期暑伤心肾的主要病机是什么?如何辨治?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何谓湿温病?湿温病是怎样形成的? 11、简述湿温病的病机有何特点? 12、伏暑病邪结肠腑的病机及证候表现有何特点?应如何治疗?能否用承气汤类攻下?为什么?(两个简答) 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薛生白所说的“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湿温病邪在中焦气分阶段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类型,三者在临床表现上有何共同点?在证候表现及治则、方药上又如何区别?(会选其中一部分来考) 二、热闭心包和湿蒙心包在因脉证治上全面区别、论治? 三、伏暑病暑湿郁阻少阳证应如何治疗?与伤寒小柴胡汤证的证治有何区别? 病例分析题 1.黄某某,男,35岁,工人。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烧、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血化验白血球18.0 ×109/L,中性0.87,淋巴0.10、单核0.03。西医诊断为右下大叶性肺炎,曾用抗菌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发热恶寒,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请诊断中医病名、证型,并讨论主要病机、治法、适宜方药 2.王某,女,45岁。因发热口苦,胸胁不舒6天,于2001年2月5日就诊。患者于6日前因劳累自觉发热,周身酸楚,测体温39℃,曾服速效感冒胶囊、阿莫西林而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症见:身热不退,口苦而渴,伴心烦,时有恶心,胸胁满闷不舒,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胆B超及化验肝功,未见异常。请作出诊断(病名、证型), 分析病机、治法、方药 3.黄某某,女性,14岁,学生。于1983年2月15日下午,因高热、头痛伴剧烈呕吐1天,由急诊入院。患者于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在门诊治疗未见好转,今晨起诸症状加重,呕吐频频,由其父送来急诊。接诊时体温40℃,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肌肤斑点,颈项强直,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查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舌红苔黄干,脉洪数。 要求: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治则、方药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两阳相劫:病机名。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7、瘟疫:疾病名。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等。 二、简答 2、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初起证侯,发病季节,治则,治禁。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终审稿)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 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论述题 1、清代温病四大家的主要著作与主要学术贡献各是什么?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广州医学院:温病学试题(5)

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5)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二、词解(每题2分,共8分) 1、新感温病: 2、身热不扬: 3、逆传心包: 4、气血两燔: 三、填空题(每题3分,共12分)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邪在下焦,虚风内动的辨证要点。 2、斑的成因是,其治法为。 3、春温的治疗原则。 4、叶天士:“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 ,以粪燥为无湿矣。”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临床上热盛动风与阴虚动风如何鉴别?

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热入心包证? 如何鉴别和治疗? 五、病案分析题(8分) 陈××,男、21岁,于8月23日来诊。 病史:患者三天前因天热口渴,在路边购饮凉茶二碗。回家后觉脘痞腹胀、怕冷,继则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曾自服银翘片,退热片,保和丸等,但症状未能缓解。来诊时症见:发热(38.6℃),不恶寒,汗出不畅,头重体倦,胸闷恶心,腹胀不欲食,口不渴饮,大便溏日2—3次,小便浑浊,舌苔白厚而腻,脉缓。 (答题要求:作出诊断、辨证、分析证候,拟出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每题1分,答案要全部写在答题卡中,否则无分) (一)A型题 (答题要求:在每个题干的5个各选答案中挑选1个最佳的答案) 1、A1型题(单个肯定的最佳选择题) (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刘河间 C、王孟英 D、薛生白 E、吴又可 (2)张风逵说:“暑病首用辛凉”,其代表方应是: A、辛凉轻剂一桑菊饮 B、辛凉平剂一银翘散 C、辛凉润剂一桑杏汤 D、辛寒之剂一白虎汤 E、辛寒之剂一麻杏石甘汤 (3)下述心烦,哪一项属于黄连阿胶汤证的表现? A、心烦懊,身热,苔微黄,脉数。 B、心烦躁扰,时有谵语,身热夜甚,舌绛。 C、心烦不得卧,身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D、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 E、心烦,干呕,口苦而渴。 (4)风温的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时病论》 D、《温病条辨》 E、《外感温病篇》 (5)春温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难经》 C、《千金方》 D、《诸病源候论》 E、《伤寒补亡论》 (6)在下列对暑温病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欠妥的? A、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气分热盛证候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温病学复习大纲(1)

第一章绪论 【考核知识点】 1.郭雍最早提出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两种类型。 2.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清热为主治疗热病的先河,为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王安道明确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评价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温病学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叶天士《温热论》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问世。 5.吴又可的《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创杂气病因学说。 6.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7.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大力倡导三焦辨证。 8.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9.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成《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10.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的概念。 2.温病的四个特点。 3.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表现为:(1)起病急骤,传变迅速;(2)以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危重证候;(4)易伤阴液。 4.新感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即发,病发于表,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5.伏气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6.暑温是新感温病,但初起却是里热证,分析其原因。 7.理解“夏暑发自阳明”。 8.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9.温毒的概念:一是指病因,即温毒病邪,是由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二是指病名,即由温毒病邪所导致的具有肿毒特征及较强传染性的一类温病。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审证求因”为基础,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来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范围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范围 (2012级中医学专业) 题型 一、单选题 例如: 1.厦门大学中医教育创办于_____年。 A.1921 B.1956 C.1978 D.1996 E.2002 2.下列不属于清代温病学家的是_____? A.吴昆 B.叶桂 C.薛雪 D.吴鞠通 E. 王孟英 3.“消渴”相当于现在的______病? A. 糖尿病 B. 肝炎 C. 胃炎 D. 甲亢 E. 伤寒 4.《甲乙经》厘定的穴位是______个? A. 349 B. 720 C. 361 D. 185 E. 354 5.《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_____专书? 二、填空题 例如: 1.中国最早的医学校是隋朝的_____。 2.《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_____科专书,由唐代蔺道人所著。 三、名词解释 例如:

分值及结构 大陆生:一、单选题(40题×1分);二、填空题(60格×0.5分);三、名词解释(10题×3分) 海外生:一、单选题(40题×1.5分);二、填空题(60格×0.5分);三、名词解释(5题×2分) 复习要点举例 注:1.考卷所有题目都会出现在老师的PPT课件中。当然95%以上在教材中也有。

会议上,通过了_______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 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117.1929年,第一次中央卫生工作会议通过的“废止旧医”提案,内容包括_____。 A.现有旧医全部登记,今后不再新批旧医执业。 B.已登记旧医须在5年内进行补充教育,取得合 格证书后才能营业。 C.年满50、营业20年以上,可免补充教育,但 15年后得永久停业,且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和 发给死亡诊断书。 D.媒介不得宣传中医。 E.中医不得办学校。(ABCDE) 118.1929年____月_____日,全国各地中医团体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并赴京请愿,以 抗议政府通过的废止旧医提案。这一天后来成为 中华民国中医师节。 119.______是马培之著作? A.《外科传薪集》B《医醇剩义》 C.《中国针灸治疗学》 D.《内经讲义》 E.《医学衷中参西录》 120.西医发展的三个阶段是:①古代______,②近代______,③______。 121.西医最初传入中国是通过____? C A.留学归国人员 B.商人 C.传教士 D.政府 领使馆人员 E.中国医生122.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主要医家是____。ABCD A.唐宗海 B.朱沛文 C.恽铁樵 D.张锡纯 E.余岩 123.传教士将西医带到中国的最初目的是_____。E A.拯救中国病患者 B.消灭中医 C.帮中国人戒鸦片毒 D.推销西药 E.帮助宣传基督教,从而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124.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方法是____。 (ABCD) A. 建立诊所和医院 B. 创办医学校 C. 吸引 留学生 D. 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E. 成立医学团体 第八章 125.国家的中医政策 126.老五校 127.吉姆斯·雷思顿 128.青蒿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