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填空、选择、简答)

1.聚合物反应和聚合物生产的特点:

①反应机理多样,动力学关系复杂,重现性差,微量杂质影响大。

②除了要考虑转化率外,还要考虑聚合度及其分布,共聚物组成及其分布和序列分布,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等。

③要考虑反应时候的聚合物流动、混合、传热、传质等问题。

④要考虑反应器放大的问题。

2.本课程研究内容:

1)聚合物反应器的最佳设计。

2)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

第二章(所有题型)

化学反应器:完成化学反应的专门容器或设备。

1、反应器分类:

1)按物料相态分类(这个老师重点上没说)

2)按结构型式分类

3)按操作方式分类

间歇反应器:在反应之前将原料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直到反应达到规定的转化率,即得反应物,通常带有搅拌器的釜式反应器。优点是:操作弹性大,主要用于小批量生产。

连续操作反应器:反应物连续加入反应器产物连续引出反应器,属于稳态过程,可以采用釜式、管式和塔式反应器。优点是:适宜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较强,产品质量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半连续操作反应器:预先将部分反应物在反应前一次加入反应器,其余的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连续或断连续加入,或者在反应过程中将某种产物连续地从反应器中取出,属于非稳态过程。优点是:反应不太快,温度易于控制,有利于提高可逆反应的转化率。

(PS:造成三种反应器中流体流动型态不同是由于物料在不同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不一样。返混:是指反应器内不同年龄的流体微元之间的混合,返混代表时间上的逆向混合。)

2、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流动型态

平推流反应器:

⑴各物料微元通过反应器的停留时间相同。

⑵物料在反应器中沿流动方向逐段向前移动,无返混。

⑶物料组成和温度等参数沿管程递变,但是每一个截面上物料组成和温度等参数在时间进程中不变。

⑷连续稳态操作,结构为管式结构。

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⑴各物料微元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不相同。

⑵物料充分混合,返混最严重。

⑶反应器中各点物料组成和温度相同,不随时间变化。

⑷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 。 非理想混合流反应器:(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中在反应器中的死角、沟流、旁路、短路及不均匀的速度分布使物料流动型态偏离理想流动 )

3、均相反应动力学

(PS :在连串反应中,R 的浓度会有最大值,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为:1

21

2

max )

ln(

k k k k t -=,最大浓度为:

1

220max

)

(2

1

k k k A R k k C C -=

4、理想反应器设计

1) 反应器设计的三个基本要求:

a. 提供反应物料进行反应所需要的容积,保证设备有一定的生产力。

b. 具有足够的传热面积,保证反应过程中热量的传递,使反应控制在最适温度下进行。

c. 保证参加反应的物料均匀混合。 2) 反应器设计基本原理: 物料衡算:(流入量)—(流出量)—(反应消失量)—(累积量)=0 热量衡算:(随物料流入热量)—(随物料流出热量)—(系统与外界交换热量)+(反应热效应)—(累积热量)=0

3) 基本过程:根据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可以得到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程式,再结合动力学方程式

计算反应器体积。平常我们计算的是恒温恒容下的,步骤如下: ? 由反应器操作特点,写出物料衡算式;

? 由物料衡算式和化学动力学方程式计算反应所需时间反τ; ? 由辅助生产时间τ辅和τ反,计算生产周期:辅反生τττ+= ? 由及每小时处理的物料量ν0,求出反应器的有效体积 生τ?=0v V R ? 由反应器装料系数φ求出反应器实际体积:?

R

V V =

4) 几种重要反应器的设计过程(在这里只列出主要的几个公式,这个是重点中的重点,建议大家看

书22~~36页)

5) 多级串联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物料衡算式:i Ai Ai Ai V r C v C v +=-010?Ai

Ai Ai A i i r x x C v V )

(100--==τ(对第i 级反应器中

的A 组份)

假设Vi 都相等,则N τττ=??????==21N

A A k C C N )

1(0τ+=

?(N 代表第N 级)

也可得到N

A k x N )1(1

1τ+-

=

6) 容积效率:同一反应在相同的温度、产量和转化率下,平推流反应器和理想混合流反应器所需

的总体积比。工业上用来衡量单位反应器体积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

m p

m p

V V ττη=

=

? 零级反应时, 1=η,两种反应器体积相等,即反应器型式对反应速度没有影响 。

? 除零级反应以外,其他正级数反应的反应器容积效率小于1。

? 当转化率一定时,反应级数越高,容积效率越低,故对于反应级数高的反应宜采用平推流反应

器 。

5、理想混合反应器热稳定性

反应器的热稳定性是指当反应过程的放热或除热速率发生变化时,过程的温度等因素产生一系列的波动,当外扰消除后,过程能恢复到原来的操作状态,则反应器具有热稳定性,或具有自衡能力,否则为热不稳定的或无自衡能力。

体系具有热稳定性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 放热速率与除热速率相等,即:稳态条件c r Q Q = ② 稳定条件

dT

dQ dT dQ r

c > 影响热稳定性的因素:

1、化学反应的特性,如k 、△H 、E 等

2、反应过程的操作条件.如0v 、0A C 、T 等。

3、反应器的结构,如A ;

4、操作条件,如0v 、T 、W T 、K 等

T 与W T 的最大温差:E

RT T T T W 2<

-=?反应器内的温度与冷却剂的温度差必须小于E RT 2

,这是热稳定性的又一条件。

6、停留时间分布

返混:不同停留时间的微元之间的混合。(和前面介绍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个更简洁,返混造成了停

留时间的分布。) 造成返混的原因:

a. 由于物料与流向相反的运动造成的。

b. 不均匀的速度分布。

c. 由于反应器结构所引起的死角、短路、沟流、旁路等造成。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E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t F

dt t E t F t

?=0

)()( 1)()(0

==∞?∞

dt t E F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跃迁示踪法、脉冲示踪法。(51页)

平均停留时间:???∞

==0

)()()(dt t tE dt

t E dt

t tE τ∑∑=)()(t E t tE

方差:22

20

22)

()

()(ττσ-=-=∑∑?

t E t E t dt t E t t

若以对比时间τ

θt

=作为自变量,则此时方差为无因次方差2

2

2

τσσt =,当:

02=σ时,为平推流;

12=σ时,为理想混合流;

102<<σ时,为非理想混合流。

第三章(所有题型)

1、聚合度及其分布函数定义及关系

数均聚合度: ,

重均聚合度:

Z 均聚合度:

]

[][][]

[]

[02

2P M M P P j P j j j j

n -=

=

∑∑∞

=∞

=∑∞

==2

]

[][j j P P ]

[][]

[]

[]

[02

2

2

22

M M P j

P j P j

P j j j j j j W -=

=

∑∑

∑∞

=∞

=∞

=∑

=∞

==

2

223]

[][j j j j Z P j P j P

瞬时数均聚合度:

瞬时重均聚合度:

瞬时Z 均聚合度:

?

=

x

n

n n n dx p x

P p P 0

1的关系:与 W P 与W p 的关系:

瞬时数基聚合度分布函数:

瞬时重基聚合度分布函数:

M

p P P W r jr jr jr j f j j

j =

=

)((其中M r 为聚合速率)

二者关系:

n

n W p j jf j f )

()(=

数基聚合度分布函数:

]

[][]

[]

[)(P p P P j F j j j n =

=

P

M j Pj

j Pj

n r r r

jr

p ==

∑∑∞

=∞

=2

2M

j Pj j Pj

j Pj

w r r j jr

r j p ∑

∑∑

=∞=∞

==

=

2

2222

=∞

==

2

223j Pj

j Pj Z r j r j p dx p x P W

x

W

?=01M

n Pj n

M

Pj P

Pj Pj

Pj

n r p r p r r r r r

r j f ==

=

=

∑)(

重基聚合度分布函数:][][][]

[]

[)(0M M P j P j P j j F j j j W -=

=

积分式:

?

=

x

n n n

n dx p j f x

P j F 0

)()( dx p j jf x dx j f x j F n

n W W ??==)

(1)(1)(

2、平均聚合度及聚合度分布与动力学链长的关系

歧化终止、无链转移反应时:

v p n = , v p W 2= , v p z 3= ;其中v 为动力学链长。

)exp(1)(v

j v j f n -= , )ex p()()(2v j

v j p j jf j f n n W -== 偶合终止、无链转移时:

v p n 2= , v p W 3= ;

)exp()(2v j v j j f n -= )ex p(2)(32v

j

v j j f W -=

3、粘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在高转化阶段时,体系粘度增大,产生凝胶效应出现了自加速现象。此现象在自由基本体聚合

和沉淀聚合中尤为明显。对均相体系产生凝胶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体系粘度增加,链自由基卷曲,活性端基被包裹,双基扩散终止困难,t k 下降,而引发速率几乎不因粘度的增加而减小,故使聚合速率加速。

粘度对聚合过程的影响: a.

低转化阶段,此时认t p k k ,均不受扩散控制影响。

b. 中间转化阶段(从出现凝胶效应起),此时t k 受扩散控制影响,而p k 末受影响。

c.

高转化阶段(从p k 受扩散控制起),此时t p k k ,均受扩散控制影响。

4、缩聚反应

反应程度:0

0N N

N p -=

(表示已反应的官能团数与原始官能团数的比)

间歇操作时:

缩聚反应聚合度分布函数可以写为:)1()(1

p p j F i n

-=-

12)1()(--=j W p p j j F

缩聚产物的平均聚合度为:p

Y P n -==

11

1 , p p P W -+=11

分布指数:p P P D n

W

+==

1 由上面的一些式子可以看出,缩聚产物的聚合度分布与温度无关,仅仅是反应程度p 的函数,随着p 增大,聚合度分布变宽。随着反应程度趋近于1,W n P P ,的值也激增,工业上为了制的高分子量的缩聚产物,应尽可能把反应产生的低分子物质排出体系外,以使反应程度趋近1。

理想混合流操作时:

p P n -=11 , 22)1()1(p p P W -+= , p

p P P D n W -+==112 理想混合流操作时数均聚合度与间歇操作相同,但是重均聚合度比间歇操作高,故理想混合流

操作时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比间歇操作时宽。

5、非均相聚合反应(重点,内容有点多,都打出来没多大意思,大家结合书看看吧)

最典型的两大非均相聚合体系:乳液聚合、悬浮聚合 引发剂:乳液聚合(水溶性引发剂)、悬浮聚合(油溶性引发剂)、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固体催化剂)

引发机理:自由基型、离子型 1)、乳液聚合:

聚合机理:根据间隙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可以把整个乳液聚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分散阶段(聚合前段);2、乳胶粒生成阶段(聚合I 段);3、乳胶粒长大阶段(聚合II 段);4、聚合完成阶段(聚合III 段)

乳胶粒生成期:诱导期结束到胶束消耗尽,此时不再有新的乳胶粒生成,聚合体系中的乳胶粒数不再变化。

反应恒速期:胶束消失到单体液滴消失,单体液滴中的单体不断扩散入乳胶粒中,使粒子中的单体浓度维持不变,直至单体液滴消失聚合速度下降。

降速期:单体液滴消失至聚合反应结束,由于无单体经水相扩散进入乳胶粒,故乳胶粒中进行的聚合反应只能靠消耗粒子中贮存的单体来维持。 乳液聚合的单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⑴ 单体可以增溶溶解但不能全部溶解于乳化剂的水溶液; ⑵ 单体可以在增溶溶解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 ⑶ 单体与水和乳化剂无任何作用 ; ⑷ 对单体的纯度要求达到99%以上 ;

⑸ 在乳液聚合中,单体的含量一般控制在30%~60%之间 。 间歇乳液聚合聚合速率:A

p p M N N

n M k dt dM r ][=-

=式中][p M 为乳胶粒中单体浓度,n 为每个乳胶粒中自由基的平均个数,N 为单位体积中乳胶粒的个数。

提高连续乳液聚合乳胶粒数的方法:(N '为连续乳液聚合乳胶粒数,N 为间歇乳液聚合乳胶粒数) ① 使第一釜的平均停留时间为τmax 以生成N '最大

② 可在主反应器前串联一管式反应器或串联一组停留时间极短的釜式反应器作为预反应器, 使主反应器中的N '提高到与N 相当

③ 采用种子聚合或增加乳化剂用量 乳液聚合反应器设计要点:(这里是老师ppt 上的,课本上117页还有,记住几个就可以了) a. 反应器满釜操作防止器壁形成粘壁物; b. 减少反应器内部结构,反应器表面光滑; c. 使用轴向循环搅拌浆叶(传热及混合),设置全夹套(传热及粘壁);

d. 为保证反应体积增加能有效的增加传热面积,反应器不必按几何相似放大,d/r=2/1—30/1;

e. 满釜操作,不存留气—液相界面;

6、聚合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从生产角度看,聚合过程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保证达到希望的转化率,一般希望转化率越高越好,但由于产品质量或反应速率的限制,常

常只能适可而止;

b. 应有高的反应速率,以使反应器有高的生产能力;

c. 应保证聚合产物达到要求的平均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以满足加工应用和制品质量的要求;

d. 对均相聚和应保证聚合物粒子达到一定的颗粒度和粒径分布。 温度的调控

1) 控制聚合反应的放热速度

? 调整聚合配方,使聚合反应保持匀速进行

? 间歇操作时,采用逐渐或分批加入单体或引发剂 ? 多釜串联反应器时,逐釜加入单体或引发剂 2) 强化反应器散热过程 ? 增加反应器传热面积

? 提高夹套侧冷剂液膜给热系数

? 合理选用反应器材质,及时消除反应器壁的聚合物垢层 ? 对高粘反应体系,采用特殊的聚合反应器 3) 选用适当冷却介质,提高传热温差 聚合速率的调控

a. 调节单体及引发剂浓度,改变单体及引发剂的加料方式

b. 加入一定量的阻聚剂,以控制聚合进程

c. 调节聚合温度

d. 改变聚合配方

e. 在连续聚合时,可改变返混程度

f. 对于乳酸聚合可用调节乳化剂量来调节聚合速率

g. 调节反应压力

聚合度与聚合度分布的调控

1) 调节反应温度、单体、引发剂浓度,避免波动; 2) 连续聚合时可改变返混程度,使用分子量调节剂; 3) 使用分子量调节剂;

4) 乳液聚合可通过调节乳化剂来调节聚合度;

5) 对缩聚反应应严格控制组分问的等摩尔比及去除反应副产物,以得到高分子量产物 。 粒径及粒径分布的调控 a. 调节搅拌强度;

b. 调节搅拌釜内流体的循环次数;

c. 调节搅拌转速;

d. 改变聚合配方;

e. 采用种子聚合;

f. 改变反应器的返混程度 ;

第四章(填空、选择)

流变学就是研究物质的变形和流动的科学,其任务是使物质所具有的复杂变形或流动现象更明确

化、系统化、定量化、进一步把产生这些现象的机理上升到分子结构上解释。

牛顿流体:流动曲线是通过座标原点的一直线,其斜率即为粘度。水、酒精、酯类、油类等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流动曲线不是直线或虽为直线但不通过座标轴原点的流体。粘度随剪切速率而变。 高聚物浓溶液、熔融体、悬浮液、浆状液等大多属于此类。

牛顿粘性定理:在稳态下,施于运动面上的力F ,必然与流体内因粘性而产生的内摩擦力相平衡,施于运动面上的剪切应力τ与速度梯度dy du 成正比,可写为:

dy

du A F μτ==

其中dy du 表示剪切速率,常用γ

表示,μ为粘度。 依时性非牛顿流体

1.触变性流体:该流体的粘度不仅随剪切速率而变化而且在恒定剪切速率下,它的粘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并达到一个恒定值。当剪切作用停止后,粘度随时间而增高经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可以恢复到最初的粘度值。

2.震凝性流体:这是一类比触变流体更不常见的流体它具有和触变流体相反的流动行为,称为反触变行为。在任一给定的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随时间的增加将趋近一个最大值,达到最大值所需时间取决于体系的性质,往往在10~200分钟范围内。 只有在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才能促使流体

中某种结构的形成从而出现震凝性。 非依时性非牛顿流体

幂律模型:n K γτ =或N m τγ

= 其中n 为非牛顿指数或者流动行为指数,表示偏离牛顿流体流动的程度。

1=n 时为牛顿流体;1n 为胀塑性流体。

第五章(填空,选择,简答)

搅拌反应器的作用:

a. 推动液体流动,混匀物料。

b. 产生剪切力,分散物料,并使之悬浮。

c. 增加流体的湍动,以提高传热速率。

d. 加速物料的分散和合并,增大物质的传递速率。

e. 在高粘体系,更新表面促使低分子物排除 、

1、搅拌釜内的流体流况(在整个搅拌容器中流体速度向量的方向 )

宏观流动:指流体以大尺寸(凝集流体、气泡、液滴)的微元在较大的范围中(整个釜内空间)的流动状况,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也称循环流动。 效果:混合、搅拌、悬浮

循环流动存在三种典型的流况,径向流动、轴向流动、切线流动

微观流动:指流体以分子尺度或接近分子尺度(小气泡、液滴分散成更小的液滴)在小范围空间(气泡、液滴大小的空间)中的流动。

产生原因:由于搅拌桨的剪切作用而引起的局部混合作用,它促使气泡、液滴的细微化最后由于分子扩散达到微观混合。

效果:分散,增大不同物相的接触面积,加快传热、传质

2、搅拌雷诺数与流体流动状态的关系

搅拌雷诺数:μ

ρμρ

2

Re

ND Dv N ==式中,D 为桨叶直径,N 为搅拌器转速。

雷诺数不同的不同流动状态:

A 区间(10Re

B 区间(100~10Re N ) 当雷诺数达数十时,自桨叶端开始有吐出流产生,并引起整个釜内流体的上下循环流动(可能尚存在四周死角),此时处于层流。

C 区间(1000~100Re N ) 此时处于过渡流态,即在桨叶周围液体为湍流状态,上下循环流动为滞流,随雷诺数增大,其湍动程度增大。

D 区间(1000Re >N ) 整个釜内的上下循环流动都处于湍流状态。无挡板时会引起旋涡, 有挡板时

整釜会处于湍流状态。

3、打旋现象、挡板与导流筒。

打旋现象:当流体粘度不大,搅拌转速较高,而且桨叶放在釜的中心线时,液体将随着桨叶旋转的方向循着釜壁滑动,釜内液体在离心力作用下涌向釜壁,使液面沿袭壁上升,中心部分的液面下降,形成一个漩涡,通常称打漩现象。坏处是:降低混合效率、搅拌效果;影响转轴强度。 挡板:

挡板的作用:使流型从主要生成漩涡的旋转型改变为对混合有利的流动,即将切向流转变为轴向流和径向流;增大被搅拌液体的湍动程度,改变搅拌效果。 挡板型式:平板式、管式、D 型、指数挡板、内冷挡板 挡板安装位置:

? 贴壁安装:J/T=1/12 适于低粘度系数,易导致搅拌死角产生; ? 离壁安装: J/T=1/16 可避免搅拌死角,但搅拌阻力加大,挡板与釜壁之间留有1/6板宽的间隙; ? 倾斜安装:粘度较高,带固体粒子体系,阻力小避免物料堆积。 导流筒:

? 提高釜内流体的搅拌程度,加强桨叶对流体的直接剪切作用。

? 造成一定的循环流型,使釜内所有物料均可通过导流筒内的强烈混合区,提高混合效率。 ? 由于对流体限定了循环路径,减少了短路机会。

4、搅拌器的构型及选择

构型:桨式搅拌器,推进式搅拌器,涡轮式搅拌器,螺杆及螺带式搅拌器 搅拌器选用需要满足的要求:(详细见课本151页)

a. 搅拌器选用应保证物料的混合

b. 消耗最少的功率

c. 所需费用最低

d. 操作方便,易于制造和维修

5、搅拌功率的计算

搅拌器所需功率由三方面组成

1) 搅拌器所消耗的能量(推动液体流动的能量)即搅拌轴功率P ,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

2) 机械传动所消耗的能量 ,机械传动效率0.8-0.95(减速机或增速机组合而得到极低或极高的

速度)

3) 搅拌轴封所消耗的能量, 计算搅拌功率的目的

a. 搅拌功率是衡量搅拌强度的主要物理量,P 的大小反映了釜内液体的搅拌程度和湍动程度

b. 搅拌功率是搅拌器机械设计的基本数据:搅拌桨、搅拌量 、速度范围 、搅拌臂直径 / 长度

c. 根据搅拌功率可选用搅拌电机

均相和非均相流体的搅拌功率的计算(这个比较复杂,整理出来意义不大,看书154页吧,知道怎么算就行)

设计混合及搅拌类型搅拌装置的步骤: ? 由生产任务确定容积V 和釜径T

? 选择D/T 比,求出D 确定桨叶类型:平桨0.5-0.83 涡轮0.33-0.40 推进式0.10-0.33 ? 由搅拌程度确定搅拌等级和总体流速 ? 计算排出流量

42

T u

Q d π=并由Qd N N _Re

图求搅拌器转速N

? 对桨叶直径进行粘度校正F

e D D =

? 计算搅拌器的轴功率: , 颗粒悬浮类型搅拌转速确定(课本167页)

6、搅拌器的混合特性及机理

混合机理 :在搅拌釜中,通过桨叶的旋转把机械能传递给釜内物料,正是在强制对流作用下的强制扩散过程。强制扩散有两种方式,即主体对流扩散和涡流扩散。

主体对流扩散:桨叶把动量传给它周围的液体,产生一股快速湍动液流、这股液流又推动周围的液体,使全部液体在釜内循环流动。循环流动的途径相当复杂,不同形式的搅拌桨叶各不相同,这种大范围内的循环流动称为“宏观流动”,由此产生的全釜范围的扩散叫主体对流扩散。

涡流扩散 :当桨叶产生的高速液流在静止的或运动速度较低的液体通过时,在高速流体与低速流体分界面上的流体存在速度梯度,形成液体相互分散所需的剪切力。涡旋运动十分强烈,这些涡旋迅速向周围扩散,一方面把更多的液体带到这股作宏观流动的液流中,同时形成局部范围内物料快速而紊乱的对流运动,这种涡旋运动称为搅拌釜内的“微观流动”。由涡旋运动造成局部范围内的对流扩散称为涡流扩散。

实际混合过程除了主体对流扩散、涡流扩散外,还有液体的分子扩散。搅拌可以促进混合过程,使“微团”尺寸变小,大大增加分子扩散的表面积,并减小扩散距离,从而提高微观很合的速率。

大多数混合过程,主体对流扩散、涡流扩散、分子扩散这三种机理同时存在。对于高粘度液体大多在滞流状态下搅拌,混合过积主要为分子扩散和主体对流扩散综合作用。对于更高粘度的物料,分子扩散系数更小,在混合操作的有限时间内主要靠主体对流扩散。在湍流搅拌操作中,涡流扩散占有重要地位。

7、搅拌釜中的分散过程

分散:较大的液滴分裂成两个以上的液滴叫做分散。引起分散的推动力是作用于液滴的剪切应力,而抑制分散的阻力有界面张力和液滴内的黏性力。

剪切分散:剪切分散使液滴分散的推动力是粘性剪切力。液滴在粘性剪切力的作用下,由于处在不同流速的流线上而被拉伸,变长甚至分裂成小液滴。

湍流分散 :湍流分散也称涡流分散,搅拌釜内当流体处于湍流时就存在湍流分散。在釜留附近存在各向异性湍流分散,在釜内的液滴分散主要是各向同性湍流分散,即小涡流的分散作用。分散机理:由小涡流剪切速率的涨落,引起桨叶附近的液滴瞬时破裂为小液滴。

合并:分散液滴的合并现象按机理可分为:布朗运动引起的合并,层流速度差引起的合并,湍流引起的合并;搅拌釜中一般认为以湍流引起的合并为主,而布朗运动常可忽略。

快速合并:二个液滴一经碰撞即发生合并称为快速合并。

缓慢合并:如果引起合并的碰撞只是所有碰撞的一部分,即有稳定因素存在下的合并称缓慢合并。

第六章(填空、选择、简答)

1、传热方式和传热装置(认识一下就可以了,课本178页)

5

31D N K P ρ=1000Re >N 3

2D N K P μ=101Re -=N

2、搅拌釜传热计算

传热速率方程:)(0t t KA Q i -=(Q 为传热速率,A 为传热面积,i t 为过程流体温度,0t 为载热体温度,K 为总传热系数)

热阻方程:∑++=λ

δαα21111K (21αα和分别代表釜内壁和釜外壁的传热膜系数,最后一项为釜壁固体导热部分的总热阻,其中δ为厚度,λ为导热系数)

3、搅拌釜内的传质过程

传质过程速率方程:)(L S L C C a K N

-=(N 为单位体积传质速率,L K 为传质膜系数,a 为

单位体积的界面积,S C 为与固相表面相接触的流体中的浓度,L C 为液相中的浓度)(具体见书上187页)

4、聚合反应釜的安全操作

? 加强密闭防漏,防止有毒、易燃、易爆炸物料的泄漏;

? 安装安全泄漏装置,低压操作时可安装简单的防暴膜,低压操作时可采用安全阀,还可采用放

空阀、液面计、预报器等安全附件 ;

? 反应失控时采取紧急措施:加终止剂、注入冷剂、排出部分单体; ? 安全用电。

第七章(填空、选择、简答)

1、反应器放大方法和准则

放大方法:数模放大和相似放大。

数模放大:通过动力学研究和模试,确定催化剂种类、反应物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剪切等对反应速率、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关系,并综合以数学模型来描述。通过冷模试验拿设备的几何尺寸及操作条件对搅拌釜内动量、热量、质量、停留时间分布和微观混合的定量关系,并相应建立传递过程模拟,然后设定各种过程参数,运用上述两个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

相似放大:在配方不变的前提下,不论反应机理如何,若工业反应器中的速度分布、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和停留时间分布均与模试反应器相同。(通常采用相似放大)

2、搅拌聚合釜的传热放大

1) 传热放大的几种方法: 2) 按动力相似放大; 3) 按叶端速度相等放大; 4) 按给热系数相等放大;

5)

按单位体积输入的搅拌功相等放大;

6)按单位体积的传热速率不变放大;

7)按总传热系数K放大。

3、搅拌釜的非几何相似放大

非几何相似放大的实质是,在明确放大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桨型、釜中内部构件、桨叶几何尺寸等手段,使工业釜的操作状态能满足放大淮则的要求。即令工业釜和模试釜之间对过程结果有决定影响的混合参数相一致。因此,运用非几何相似放大需掌握桨型、桨叶尺寸以及内部构件与各混合参数之间的关系。

4、放大准则的确定

按几何相似理论确定放大准则

对于几何相似体系,可在数个几何相似但容积不同的搅拌釜中进行试验,求出在每个釜中能获得合格产品的转速。由此确定N和D间的关系,即该放大准则最终归结为N和D间的比例关系。按非几何相似理论确定放大准则

非几何相似放大法不追求工业釜与模试釜间的几何相似,仅要求工业釜的一个或几个主要混合参数与模试釜相似。非几何相似理论来确定放大难则时,需仔细分析混合参数对过程结果的影响。

电力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概述 1 电力系统:通过各级电压的电力线路,将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用户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起着电能的产生、输送、分配和消耗的作用。 2 电力网:在电力系统中,通常将输送、交换和分配电能的设备叫做电力网,它由变电所和各种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组成,可分为地方电力网、区域电力网、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网三种类型。 3 建立大型电力系统(联合电网)的优点:①可以减少系统的总装机容量②可以减少系统的备用容量③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④可以安装大容量的机组⑤可以合理利用动力资源,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4 电 满足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电能质量:指电压、频率和波形的质量。6 变电 由电力变压器和配电装置组成,起着变换电压、分配和交换电能的作用。7 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①频率偏差(我国电力系统的额定频率是50Hz,正常允许偏差为正负0.2Hz,当电网容量较小时,可以放宽到正负0.5Hz)②电压偏差③电压波动与闪变(电压波动是由负荷急剧变化引起的)④谐波(危害:使变压器和电动机的铁芯损耗增加,引起局部过热,同时振动和躁动增大,缩短使用寿命;使线路的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增加,并有可能使电力线路出现电压谐振,从而在线路上产生过电压,击穿电气设备的绝缘;使电容器产生过负荷而影响其使用寿命;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产生误动作;使计算电费用的感应式电能表的计量不准;对附近的通信线路产生信号干扰,从而使数据传输失真等)⑤三相不平衡(危害:三相不平衡电压或电流按对称分量法产生的负序分量会对系统中电气设备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使电动机产生一个反向转矩,从而降低了电动机的输出转矩,使电动机效率降低,同时使电动机的总电流增大,使绕组温升增高,加速绝缘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对于变压 器,由于三相电流不平衡当最大相电流达到变压器额定 电流时,其他两项电流均低于额定值,从而使其容量得 不到充分利用。对多相整流装置,三相电压不对称将严 重影响多相触发脉冲的对称性,使整流设备产生更多的 高次谐波,进一步影响电能质量。此外,负序电流分量 偏大还有可能导致一些用于负序电流的继电保护和自 动装置的误动,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8 电力系 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中性点不接地(此接 地系统仅适用于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的小电网)②中 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③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低电阻接 地)(在380/220V系统中,一般都采用此种接地方式) 9 课后6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有几种? 一般采用那种 补偿方式?为什么?【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有全补偿、 欠补偿和过补偿,一般都采用过补偿方式。因为在过补 偿方式下,即使电网运行方式改变而切除部分线路时, 也不会发展成为全补偿方式,致使电网发生谐振。同时 由于消弧线圈有一定的裕度,即使今后电网发展,线路 增多、对地电容增加后,原有消弧线圈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章负荷计算与无功功率补偿 1 负荷计算:求计算负荷这项工作叫做负荷计算。 2 电 力负荷按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可分为三级:①一级负 荷: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设备损坏且难以 修复,或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者均属于一级负 荷。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对特别重要的一级负荷, 两个独立电源应来自不同的地点。独立电源是指若干电 源中任一电源发生故障或停止供电时,不影响其他电源 继续供电,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的发电厂或变电所的 不同母线段,均属独立电源:⑴每段母线的电源来自不 同发电机⑵母线段之间无联系,或虽有联系但在其中一 段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将其联系断开,不影响另一段母 线继续供电。②二级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设备局部破 坏或生产流程紊乱且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或大量产品报 废、重点企业大量减产,或在政治、经济上造成较大损 失者均属于二级负荷。二级负荷应由两回线路供电。③ 三级符合:所有不属于一级和二级的一般电力负荷,均 属于三级符合。三级符合对供电电源无特殊要求,允许 较长时间停电,可用单回线路供电。3 负荷曲线:表征 电力负荷随时间变动情况的一种图形。按负荷性质不同 可分为有功负荷曲线和无功负荷曲线。4 年最大负荷利 用小时数Tmax:是一个假想时间,在此时间内,用户 以年最大负荷Pmax持续运行所消耗的电能恰好等于全 年实际消耗的电能。Tmax为 1.显然年负荷曲年线越平坦Tmax值越大;反之, 年负荷曲线越陡Tmax越小。因此Tmax的大小说明了用 户用电的性质,也说明了用户符合曲线的大致趋势。对 于相同类型的用户,尽管Pamx有所不同,但Tmax却是 基本接近的,这是生产流程大致相同的缘故。所以Tmax 亦是反应用电规律性的参数。5 平均负荷Pav:指电力 负荷在一定时间t内平均消耗的功率,Pav=Wt/t,式中 Wt为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量。6 负荷系数: 平均负荷 与最大负荷的比值叫做负荷系数Kl=Pav/Pmax,也称负 荷率,又叫负荷曲线填充系数,它是表征负荷变化规律 的一个参数,其值愈大,说明负荷曲线越平坦,负荷波 动越小。7 计算负荷:根据已知的用电设备安装容量确 定的、按发热条件选择导体和电气设备时所使用的一个 假想负荷,计算负荷产生的热效应与实际变动负荷产生 的热效应相等。【确定计算负荷为正确选择供配电系统 中的导线、电缆、开关电器、变压器等提供技术参数】 8 确定计算负荷的方法①需要系数法:计算简单方便, 对于任何性质的企业负荷均适用,且计算结果基本上符 合实际,尤其对各用电设备容量相差较小且用电设备数

化工分离工程知识点培训资料

1.什么叫相平衡?相平衡常数的定义是什么? 由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状态。热力学上看物系的自由焓最小;动力学上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Ki=yi/xi 2.简述分离过程的特征?什么是分离因子,叙述分离因子的特征和用途。 答:分离过程的特征:分离某种混合物成为不同产品的过程,是个熵减小的过程,不能自发进行,因此需要外界对系统作功(或输入能量)方能进行。 分离因子表示任一分离过程所达到的分离程度。定义式:i j ij i j y y x x α= 3.请推导活度系数法计算汽液相平衡常数的关系式。 汽液相平衡关系:L i V i f f ??= 汽相:P y f i V i V i φ??= 液相:OL i i i L i f x f γ=? 相平衡常数:P f x y K V i OL i i i i i φγ?== 4.请写出活度系数法计算汽液相平衡常数的关系式,并指出关系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5.什么是设计变量,如何通过各单元设计变量确定装置的设计变量。 在设计时所需要指定的独立变量的数目,即设计变量。 )2(+-+∑-∑=∴C n N N N N r e c e v u i ① 在装置中某一单元以串联的形式被重复使用,则用r N 以区别于一个这种单元于其他种单元的联结情况,每一个重复单元增加一个变量。 ② 各个单元是依靠单元之间的物流而联结成一个装置,因此必须从总变量中减去那些多余的相互关联的物流变量数,或者是每一单元间物流附加(C+2)个等式。 6. 什么叫清晰分割法,什么叫非清晰分割法?什么是分配组分与非分配组分?非关键组分是否就一定是非分配组分? 答:清晰分割法指的是多组分精馏中馏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HK)之外,没有其它重组分;釜液中除了轻关键组分(LK)之外,没有其它轻组分。非清晰分割表明各组分在顶釜均可能存在。 在顶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只在顶或釜出现的组分为非分配组分。

(完整版)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题 1、输电线路的网络参数是指(电阻)、(电抗)、(电纳)、(电导)。 2、所谓“电压降落”是指输电线首端和末端电压的(相量)之差。“电压偏移”是指输电线某点的实际电压和额定 电压的(数值)的差。 3、由无限大的电源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时,其短路电流包含(强制/周期)分量和(自由/非周期)分量,短路 电流的最大瞬时的值又叫(短路冲击电流),他出现在短路后约(半)个周波左右,当频率等于50HZ时,这个时间应为(0.01)秒左右。 4、标么值是指(有名值/实际值)和(基准值)的比值。 5、所谓“短路”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的连接),在三相系统中短路的基本 形式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接地),(两相短路接地)。 6、电力系统中的有功功率电源是(各类发电厂的发电机),无功功率电源是(发电机),(电容器和调相机),(并联 电抗器),(静止补偿器和静止调相机)。 7、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 8、电力网的接线方式通常按供电可靠性分为(无备用)接线和(有备用)接线。 9、架空线是由(导线)(避雷线)(杆塔)(绝缘子)(金具)构成。 10、电力系统的调压措施有(改变发电机端电压)、(改变变压器变比)、(借并联补偿设备调压)、(改变输电线路参 数)。 11、某变压器铭牌上标么电压为220±2*2.5%,他共有(5)个接头,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220KV)(214.5KV)(209KV) (225.5KV)(231KV)。 二:思考题 1.电力网,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定义是什么?(p2) 答: 电力系统:由发电机、发电厂、输电、变电、配电以及负荷组成的系统。 电力网: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的设备组成的部分。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和动力部分的总和。 2.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和地理接线图有何区别?(p4-5) 答:电力系统的地理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厂、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电力线路的路径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连接。但难以表示各主要电机电器间的联系。 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电力线路等主要电机电器、线路之间的电气结线。但难以反映各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线路的相对位置。 3.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p5) 答:特点:(1)电能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密切。(2)电能不能大量储存。(3)生产、输送、消费电能各环节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4)电能生产、输送、消费工况的改变十分迅速。(5)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颇为严格。 要求:(1)保证可靠的持续供电。(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3)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4.电网互联的优缺点是什么?(p7) 答:可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为防止设备事故引起供电中断而设置的备用容量;可更合理的调配用电,降低联合系统的最大负荷,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联合系统中发电设备的总容量;可更合理的利用系统中各类发电厂提高运行经济性。同时,由于个别负荷在系统中所占比重减小,其波动对系统电能质量影响也减小。联合电力系统容量很大,个别机组的开停甚至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将减小,从而可采用大容高效率的机组。 5.我国电力网的额定电压等级有哪些?与之对应的平均额定电压是多少?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 (p8-9) 答:额定电压等级有(kv):3、6、10、35、110、220、330、500 平均额定电压有(kv):3.15、6.3、10.5、37、115、230、345、525 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发电机母线比额定电压高5%。变压器接电源侧为额定电压,接负荷侧比额定电压高10%,变压器如果直接接负荷,则这一侧比额定电压高5%。 6.电力系统为什么不采用一个统一的电压等级,而要设置多级电压?(p8) S 。当功率一定时电压越高电流越小,导线答:三相功率S和线电压U、线电流I之间的固定关系为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常用机构 一、零件、构件、部件 零件,是指机器中每一个最基本的制造单元体。 在机器中,由一个或几个零件所构成的运动单元体,称为构件。 部件,指机器中由若干零件所组成的装配单元体。 二、机器、机构、机械 机器具有以下特征: (一)它是由许多构件经人工组合而成的; (二)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三)用来代替人的劳动去转换产生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 具有机器前两个特征的多构件组合体,称为机构。 机器和机构一般总称为机械。 三、运动副 使两构件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四、铰链四杆机构 由四个构件相互用铰销联接而成的机构,这种机构称为铰链四杆机构。 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有以下三种: (一)曲柄摇杆机构 两个特点:具有急回特性,存在死点位置。 (二)双曲柄机构 (三)双摇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判别: a+d≤b+ca+d>b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 最短杆固定与最短杆相邻的杆固 定 与最短杆相对的杆固 定 任意杆固定 注:a—最短杆长度;d—最长杆长度;b、c—其余两杆长度。 五、曲柄滑块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是由曲柄、连杆、滑块及机架组成的另一种平面连杆机构。 六、凸轮机构 (一)按凸轮的形状分:盘形凸轮机构,移动凸轮机构,圆柱凸轮机构。 (二)按从动杆的型式分:尖顶从动杆凸轮机构,滚子从动杆凸轮机构,平底从动杆凸轮机构。 七、螺旋机构 螺旋机构的基本工作特性是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移动。 螺纹的导程和升角:螺纹的导程L与螺距P及线数n的关系是 L = nP 根据从动件运动状况的不同,螺旋机构有单速式、差速式和增速式三种基本型式。

分离工程考题(选择,填空)

重点:掌握分离过程的特征,分离因子和固有分离因子的区别,平衡分离和速率分离的原理。 难点:用分离因子判断一个分离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分离因子与级效率之间的关系。 ?1、说明分离过程与分离工程的区别 ?2、实际分离因子与固有分离因子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怎样用分离因子判断分离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 ?4、比较使用ESA与MSA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5、按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那两类 ?6、分离过程常借助分离剂将均相混合物变成两相系统,举例说明分离剂的类型. 1、下列哪一个是机械分离过程() (1)蒸馏(2)吸收(3)膜分离(4)离心分离 2、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 (1)蒸馏(2)吸附(3)膜分离(4)沉降 3、下列哪一个是平衡分离过程() (1)蒸馏(2)热扩散(3)膜分离(4)离心分离 1、分离技术的特性表现为其()、()和()。 2、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来达到分离目的。 3、分离过程分为()和()两大类 4、分离剂可以是()或(),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 5、若分离过程使组分i及j之间并没有被分离,则()。 6、可利用分离因子与1的偏离程度,确定不同分离过程分离的()。 7、平衡分离的分离基础是利用两相平衡(组成不等)的原理,常采用()作为处理 手段,并把其它影响归纳于()中。 8、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和()两类。 9、速率分离的机理是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作用下经过某种介质时的() 差异而实现分离。 10、分离过程是将一混合物转变为组成()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哪些操作。 11、工业上常用()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称为 ()。 12、速率分离的机理是利用传质速率差异,其传质速率的形式为()、()和()。 13、绿色分离工程是指分离过程()实现。 14、常用于分离过程的开发方法有()、()。 1、分离过程是一个() a.熵减少的过程; b.熵增加的过程; c.熵不变化的过程; d. 自发过程 2、组分i、j之间不能分离的条件是() a.分离因子大于1; b.分离因子小于1; c.分离因子等于1 3、平衡分离的分离基础是利用两相平衡时()实现分离。 a. 组成不等; b. 速率不等; c. 温度不等 4、当分离因子()表示组分i及j之间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分离。 a. ; b. ; c. 5.下述操作中,不属于平衡传质分离过程的是() a. 结晶; b. 吸收; c. 加热; d. 浸取。 6、下列分离过程中属机械分离过程的是(): a.蒸馏; b. 吸收; c. 膜分离; d.离心分离。 7、当分离过程规模比较大,且可以利用热能时,通常在以下条件选择精馏法():

电路基础知识总结(精华版)

电路知识总结(精简) 1.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i>0,反之i<0。 电压的参考方向也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u>0反之u<0。?2. 功率平衡 一个实际的电路中,电源发出的功率总是等于负载消耗的功率。?3.全电路欧姆定律:U=E-RI 4. 负载大小的意义: 电路的电流越大,负载越大。 电路的电阻越大,负载越小。 5. 电路的断路与短路 电路的断路处:I=0,U≠0?电路的短路处:U=0,I≠0 二. 基尔霍夫定律 1.几个概念: 支路:是电路的一个分支。?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联接点称为结点。 回路:由支路构成的闭合路径称为回路。?网孔:电路中无其他支路穿过的回路称为网孔。?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 定义:任一时刻,流入一个结点的电流的代数和为零。?或者说:流入的电流等于流出的电流。?(2) 表达式:i进总和=0 或: i进=i出?(3)可以推广到一个闭合面。 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 定义:经过任何一个闭合的路径,电压的升等于电压的降。?或者说: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电压的代数和为零。 或者说: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电阻上的电压降之和等于电源的电动势之和。 (2) 表达式:1?或: 2?或: 3 (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以推广到一个非闭合回路?三. 电位的概念?(1)定义:某点的电位等于该点到电路参考点的电压。 (2)规定参考点的电位为零。称为接地。?(3) 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位用符号V表示 (4) 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的电位的差。 (5)注意电源的简化画法。?四.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 1.理想电压源?(1)不论负载电阻的大小,不论输出电流的大小,理想电压源的输出电压不变。理想电压源的输出功率可达无穷大。?(2) 理想电压源不允许短路。?2. 理想电流源?(1) 不论负载电阻的大小,不论输出电压的大小,理想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不变。理想电流源的输出功率可达无穷大。?(2)理想电流源不允许开路。 3.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的串并联 (1)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等于电流源的电流,电流源起作用。 (2)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并联时,电源两端的电压等于电压源的电压,电压源起作用。?4. 理想电源与电阻的串并联?(1)理想电压源与电阻并联,可将电阻去掉(断开),不影响对其它电路的分析。 (2) 理想电流源与电阻串联,可将电阻去掉(短路),不影响对其它电路的分析。?5. 实际的电压源可由一个理想电压源和一个内电阻的串联来表示。 实际的电流源可由一个理想电流源和一个内电阻的并联来表示。 五. 支路电流法 1.意义:用支路电流作为未知量,列方程求解的方法。?2. 列方程的方法:?(1)电路中有b条支路,共需列出b个方程。?(2)若电路中有n个结点,首先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n-1个电流方程。 (3)然后选b-(n-1)个独立的回路,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回路的电压方程。?3. 注意问题:?若电路中某条支路包含电流源,则该支路的电流为已知,可少列一个方程(少列一个回路的电压方程)。?六. 叠加原理 1. 意义:在线性电路中,各处的电压和电流是由多个电源单独作用相叠加的结果。 2. 求解方法:考虑某一电源单独作用时,应将其它电源去掉,把其它电压源短路、电流源断开。?3.注意问题:最后叠加时,应考虑各电源单独作用产生的电流与总电流的方向问题。 叠加原理只适合于线性电路,不适合于非线性电路;只适合于电压与电流的计算,不适合于功率的计算。 七.戴维宁定理 1.意义:把一个复杂的含源二端网络,用一个电阻和电压源来等效。 2.等效电源电压的求法: 把负载电阻断开,求出电路的开路电压UOC。等效电源电压UeS等于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3. 等效电源内电阻的求法:?(1) 把负载电阻断开,把二端网络内的电源去掉(电压源短路,电流源断路),从负载两端看进去的电阻,即等效电源的内电阻R0。?(2)把负载电阻断开,求出电路的开路电压UOC。然后,把负载电阻短路,求出电路的短路电流ISC,则等效电源的内电阻等于UOC/ISC。 八.诺顿定理 1.意义:?把一个复杂的含源二端网络,用一个电阻和电流源的并联电路来等效。 2.等效电流源电流IeS的求法:?把负载电阻短路,求出电路的短路电流ISC。则等效电流源的电流IeS等于电路的短路电流ISC。?3.等效电源内电阻的求法: 同戴维宁定理中内电阻的求法。 本章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计算方法,必须很好地理解掌握。其中,戴维宁定理是必考内容,即使在本章的题目中没有出现戴维宁定理的内容,在第2章<<电路的瞬态分析>>的题目中也会用到。?第2章电路的瞬态分析?一. 换路定则:?1.换路原则是: 换路时:电容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Uc(o+) =Uc(o-)。 电感上的电流保持不变, Ic(o+)= Ic(o-)。?原因是:电容的储能与电容两端的电压有关,电感的储能与通过的电流有关。 2. 换路时,对电感和电容的处理?(1)换路前,电容无储能时,Uc(o+)=0。换路后,Uc(o-)=0,电容两端电压等于零,可以把电容看作短路。 (2)换路前,电容有储能时,Uc(o+)=U。换路后,Uc(o-)=U,电容两端电压不变,可以把电容看作是一个电压源。

工程光学Ι复习要点--基本概念汇总

工程光学Ι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汇总 一、四大定律;光路可逆;全反射; 二、光轴;符号规则;如射角;孔径角;视场角;物距;像距;物高;像高; 近轴光线;近轴区域;共轭关系;垂轴放大率;轴向方法率;角放大率;拉赫不变量; 三、基点基面(焦点、主点、节点、焦面、主面);焦距;光焦度;牛顿公 式;高斯公式;焦物距;焦像距;等效光组(组合光组);

四、平面镜;双面镜;反射棱镜;折射棱镜;光楔;主截面;屋脊棱镜;等 效空气层;偏向角;色散; 五、孔径光阑;入瞳;出瞳;视场光阑;入窗;出窗;孔径角;孔径高度; 视场角;视场高度(物高、像高);渐晕;渐晕系数(线渐晕);渐晕光阑; 场镜;景深;焦深;理想像;清晰像; 六、像差;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位置色差;倍率色差;二级光谱; 色球差;像差曲线;子午面;弧矢面;

七、近视;远视;近点;远点;屈光度;分辨力;视放大率;有效放大率; 数值孔径;相对孔径;光圈数(F数);出瞳距; 系统工作原理汇总 远摄系统;反远距系统;望远系统;焦距测量系统;物方远心光路;像方远心光路;景深产生的原理;焦深产生的原理;人眼成像系统(正常、近视、远视);近视眼校正系统;远视眼校正系统;放大镜工作原理;显微镜工作原理;望远镜工作原理;目镜视度调节原理;临界照明;克拉照明;照相系统的调焦原理

方法汇总 全反射;单球面成像;共轴球面成像;反射球面成像(反射镜成像);理想光组成像;薄透镜成像;组合光组、厚透镜成像及焦距主面计算;透镜组成像;平行平板成像;光楔的偏向角计算;孔径光阑的判断;入瞳、出瞳的计算;入窗、出窗的计算;视场大小的判断和计算;渐晕光阑的计算;棱镜大小的计算;景深、焦深的计算;视放大率的计算(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有效放大率的计算;出瞳距的计算;通光口径的计算(物镜、目镜、分划板、棱镜、场镜) 作图汇总 作图求像;棱镜展开;棱镜坐标的判断;各种系统工作原理的光路图;

《生物分离工程》知识点整理(DOC)讲解学习

《生物分离工程》知识点整理(D O C)

生物分离工程 第一章(绪论) 生物分离工程的定义和过程 生物分离工程定义(名词解释): 为提取生物产品时所需的原理、方法、技术及相关硬件设备的总称,指从发酵液、动植物细胞培养液、酶反应液和动植物组织细胞与体液等中提取、分离纯化、富集生物产品的过程。 过程: 目标产物捕获 目标产物初步纯化(萃取、沉淀、吸附等方法) 目标产物高度纯化和精制 细胞分离三种手段:重力沉降离心沉降过滤 第二章 离心分离原理和方法: 原理:离心沉降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的。 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受到的离心力: 式中: r为离心半径,即从旋转轴心到沉降颗粒的距离; ω为旋转角速度; N为离心机的转数,s-1

方法:(1)差速离心分级 (2)区带离心(差速区带离心、平衡区带离心) 离心分离设备: 离心力(转速)的大小:低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超离心机 按用途:分析性、制备性 按工业应用:管式离心机、碟片式离心机 实验室用以离心管式转子离心机,离心操作为间歇式 悬浮液的预处理方法和目的: 方法: 1.加热:最简单和最廉价的处理方法。黏度、促凝聚、固体成分体积、破坏凝胶结构、增加空隙率 调pH值:方法简单有效、成本低廉 2.凝聚:在凝聚剂(如铝盐、铁盐、石灰和NaCl)作用下,细胞蛋白质等胶体去稳定,并聚集成1mm大小的凝聚块的过程。(机理:破坏双电层,水解后胶体吸附,氢键结合等) 3.絮凝:在絮凝剂高分子聚合电解质的作用下,胶体颗粒和聚合电解质交连成网,形成10mm大小的絮凝团过程。(机理:絮凝剂主要起中和电荷、桥架和网络作用)

4.惰性助滤剂: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应范围,减轻细小颗粒的快速挤压变形和过滤介质的堵塞。(使用方法:预涂层;按一定比率混合。 助滤剂种类:硅藻土、纤维素、未活化的炭、炉渣、重质碳酸钙等。) 目的:提高过滤速度和过滤质量是过滤操作的目标。 各种细胞破碎技术原理和优缺点: 原理:许多生物产物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保留在细胞内,需破碎细胞,使目标产物选择性地释放到液相。破碎的细胞或其碎片去除后,上清液用于进一步的分离纯化。 细胞破碎技术分为:机械破碎法、化学法、物理渗透法 机械法和化学法的比较 机械破碎法缺点: A、高能、高温、高噪音、高剪切力,易使产品变性失活; B、非专一性,胞内产物均释放,分离纯化困难; C、细胞碎片大小不一,难分离。 化学破碎法缺点: A、费用高; B、化学或生化试剂的添加引起新的污染; C、破碎速度低,效率差,一般只有有限的破碎,常与机械 法连用。 物理渗透法

电路基础知识总结精华版

电路知识总结(精简) 1、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i>0,反之i<0。 电压的参考方向也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u>0反之u<0。 2. 功率平衡 一个实际的电路中,电源发出的功率总就是等于负载消耗的功率。 3. 全电路欧姆定律:U=E-RI 4. 负载大小的意义: 电路的电流越大,负载越大。 电路的电阻越大,负载越小。 5. 电路的断路与短路 电路的断路处:I=0,U≠0 电路的短路处:U=0,I≠0 二. 基尔霍夫定律 1. 几个概念: 支路:就是电路的一个分支。 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联接点称为结点。 回路:由支路构成的闭合路径称为回路。 网孔:电路中无其她支路穿过的回路称为网孔。 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 定义:任一时刻,流入一个结点的电流的代数与为零。 或者说:流入的电流等于流出的电流。 (2) 表达式:i进总与=0 或: i进=i出 (3) 可以推广到一个闭合面。 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 定义:经过任何一个闭合的路径,电压的升等于电压的降。 或者说: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电压的代数与为零。 或者说: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电阻上的电压降之与等于电源的电动势之与。 (2) 表达式:1 或: 2 或: 3 (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以推广到一个非闭合回路 三. 电位的概念 (1) 定义:某点的电位等于该点到电路参考点的电压。 (2) 规定参考点的电位为零。称为接地。 (3) 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位用符号V表示 (4) 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的电位的差。 (5) 注意电源的简化画法。 四.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 1. 理想电压源 (1) 不论负载电阻的大小,不论输出电流的大小,理想电压源的输出电压不变。理想电压源的输出功率可达无穷大。 (2) 理想电压源不允许短路。 2. 理想电流源 (1) 不论负载电阻的大小,不论输出电压的大小,理想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不变。理想电流源的输出功率可达无穷大。 (2) 理想电流源不允许开路。 3.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的串并联 (1)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等于电流源的电流,电流源起作用。 (2)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并联时,电源两端的电压等于电压源的电压,电压源起作用。 4. 理想电源与电阻的串并联 (1) 理想电压源与电阻并联,可将电阻去掉(断开),不影响对其它电路的分析。 (2) 理想电流源与电阻串联,可将电阻去掉(短路),不影响对其它电路的分析。 5. 实际的电压源可由一个理想电压源与一个内电阻的串联来表示。 实际的电流源可由一个理想电流源与一个内电阻的并联来表示。 五. 支路电流法 1. 意义:用支路电流作为未知量,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2. 列方程的方法: (1) 电路中有b条支路,共需列出b个方程。 (2) 若电路中有n个结点,首先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n-1个电流方程。 (3) 然后选b-(n-1)个独立的回路,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回路的电压方程。 3. 注意问题: 若电路中某条支路包含电流源,则该支路的电流为已知,可少列一个方程(少列一个回路的电压方程)。 六. 叠加原理 1. 意义:在线性电路中,各处的电压与电流就是由多个电源单独作用相叠加的结果。 2. 求解方法:考虑某一电源单独作用时,应将其它电源去掉,把其它电压源短路、电流源断开。

土建工程基础 知识点总结

. 根据材料的1.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三大类。 墙体材料和功能材料大体上可分为结构材料,根据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功能,三类。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实际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材料的密实度与空2. 。隙率(密实率,孔隙率)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3. 吸水性: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其大小用吸水率表示。 表示:材料所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其大小用含水率W b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称为材料的含水率。用软化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耐水性:材料在长期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表示:系数K 以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来表示:材料在外力4.(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强度, 产生的变形不因外力的消除而消失的性质称为塑形 5.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可随外力的消除而完全消失的性质称弹性 无明显的变形特征而突然破坏的性质称脆性 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吸收较多的能量,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致被破坏的性能称韧性。 6.影响材料长期使用的破坏因素复杂多样,可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等。 7.水泥按其用途和性能可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性水泥三类。 水泥强度是评定其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 8.混凝土通常是由胶凝材料、粗、细骨料、水以及其他材料,按适当比例搅拌配制并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具有所需的形体、强度和耐久性的人造石材。 9.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的选用原则:质量相同的石子,粒径越大,总表面积越小,越节约水泥,故尽量选用大粒径石子。 10.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性能,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性质: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 11.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1)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或早强型水泥。 (2)采用低水胶比的干硬性混凝土。 (3)采用湿热处理——蒸汽养护和蒸压养护混凝土 (4)掺加混凝土外加剂(早强剂、减水剂)、掺合料(如硅粉、优质粉煤灰、超细磨矿渣等)。(5)采用机械搅拌和振捣。 12建筑砂浆按用途分为砌筑砂浆、抹面砂浆(如装饰砂浆、普通抹面砂浆、防水砂浆等)及特种砂浆(如绝热砂浆、耐酸砂浆等)。 13.建筑砂浆按胶结材料不同,可分为水泥砂浆、水泥混合砂浆、非水泥砂浆。 14.砂浆的和易性: . .

(完整版)分离工程试题总结(最终版)

一、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熵减过程)。 2、分离因子(等于1),则表示组分i 及j 之间不能被分离。 3、分离剂可以是(能量ESA )或(物质MSA ),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 4、速率分离的机理是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推动力)作用下经过某种介质时的(传质速率)差异而实现分离。 5、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6、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7、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8、流量加合法在求得 ij x 后,由(H )方程求 j V ,由(S )方程求 j T 。 9、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0、三对角矩阵法沿塔流率分布假定为(衡摩尔流)。 11、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热力学效率定义为(系统)消耗的最小功与(过程)所消耗的净功之比。 14、分离最小功是分离过程必须消耗能量的下限它是在分离过程(可逆)时所消耗的功。 15、在相同的组成下,分离成纯组分时所需的功(大于)分离成两个非纯组分时所需的功 16 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物料平衡和相平衡)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17、分离过程可分为 机械分离 和传质分离两大类。其中传质分离过程的特点是过程中有 质量传递 现象发生。常见的传质分离过程有 精馏 、 吸收 、 萃取 。 18、在泡点法严格计算过程中,除用修正的M-方程计算 液相组成 外,在内层循环中用S- 方程计算 级温度 ,而在外层循环中用H-方程计算 汽相流率 。 19、影响气液传质设备处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有 液泛 、 雾沫夹带 、 压力降 和 停留时间 。 20、常见的精馏节能技术有 多效精馏 、 热泵精馏 、 采用中间冷凝器和中间再沸器的精馏 和 SRV 精馏 。 21、常压下 苯-甲苯 物系的相平衡常数更适合于用公式Ki= pis/ P 计算。 22、清晰分割法的基本假定是:馏出液中除了 重关键组分 外没有其他 重组分 ,而釜液中除了 轻关键组分 外没有其他 轻组分 。 23、下列各单元中,混合器 单元的可调设计变量数为0 , 分配器 单元的可调设计变量数为1。 二、简答题 1、怎样判断混合物在T ,P 下的相态,若为两相区其组成怎样计算? 答:对进料作如下检验 = 1 B T T = 进料处于泡点,0=ν i i Z k ∑ > 1 T >B T 可能为汽液两相区,ν>0 < 1 T 1 T D T 进料为过热蒸汽 2、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节省精馏过程能耗有哪些措施? 3、根据两相状态不同 , 平衡分离过程可分成几类 (1) 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 总变更量数Nv; 2) 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 3) 设计变量数Ni;

电路基础知识点大全

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填写以下电路图符号: 二、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四、电压 1 电压的作用 1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 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 连通的。 、认识电路 1. 电路的基本组成: 将其他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导线——起连接作用,传输电能 2. 电源 开关 灯泡 变阻器 电流表 电压表 3. 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常见金属、 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石墨等。 容易导电的原因: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具体情况:金属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酸碱 盐的水溶液中有大量的自由离子) 2.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油、酸碱盐的晶体、陶瓷、橡胶、纯水、空气等。 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3. 良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理想的电工材料,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显的界限。 三、电流 1.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金属导体中,能够做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 子;在酸 碱盐溶液中,能够做定向移动的是正离子和负离子) 2. 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按照这个规定,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 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3. 电流用字母 I 表示,国际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 A 。 比安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 和微安(卩A ): 1A=10 mA 1 mA=10 3 卩 A 4. 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 0.6A (分度值0.02A ); 0—3A (分度值 0.1A )

基础工程课程总结

基础工程 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姓名秦富中学号20120460114

《基础工程》课程总结 《基础工程》课程主要包括土力学和及基础工程两大部分内容,土力学所包含的知识既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下面对本课程的授课情况总结如下: 1、本课程的主要讲述的内容和要求: 土力学部分主要阐述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的应力和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及边破稳定等问题。基础工程主要讲授常见的地基基础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方面的内容,包括地基基础设计原则、浅基础、桩基础、复合地基、挡土墙、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以及动力机器基础和地基基础抗震,其中浅基础、桩基础、挡土墙、地基处理等是应当重点讲述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使学生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熟悉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土坡稳定分析方法,掌握一般土工试验方法,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具有进行一般工程基础设计规划的能力和从事基础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并能对于常见的基础工程事故作出合理的评价。

2、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 土力学和地基基础是一门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课程,涉及到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几个学科领域,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学生要系统掌握土力学和地基基础内容,一定要处理好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掌握必要的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土力学课程当中。在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当中,有很多地方与其它课程内容有些重复,如地基处理部分内容和后续课程《地基处理》重复,土的工程性质和土的力学性质指标与《岩土工程》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桩基础部分内容与《建筑施工》部分内容重复等等,因此讲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和这些课程的关系问题,要和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相互沟通,注意主次关系,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要避免遗漏内容。 3、理论授课与实践的关系 土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充实工程实例,配合工程图片给学生讲解工程处理方法、工程经验和工程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工地,使学生对实际工程有一个直观认识,及早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此外,要重视土工实验,土力学课程中土工实验为10个学时5个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

第一讲 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讲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1) 一、内容提示 这一讲主要介绍2G311000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2G311010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和2G311020电力工程常用水泥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难点 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结构构件常用的连接方式、水泥的品种及其适用范围、混凝土的基本要求及强度等级。 三、大纲要求 大纲要求: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力工程常用水泥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四、内容讲解 2G311000 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2G311010 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2G311011 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连接方式 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连接方式通常有闪光对焊连接、电阻点焊连接、电弧焊连接、电渣压力焊连接、气压焊连接、埋弧压力焊连接。 1.闪光对焊连接 闪光对焊连接采用的设备是手动对焊机、自动对焊机。 闪光对焊可以分为连续闪光焊、预热闪光焊和闪光—预热—闪光焊等三种工艺,根据钢筋品种、直径和所用焊机功率等选用焊接工艺。 (1)连续闪光焊 连续闪光焊的工艺过程包括:连续闪光和顶锻过程。 (2)预热闪光焊 预热闪光焊是在连续闪光焊前增加一次预热过程,以扩大焊接热影响区。其工艺过程包括:预热、闪光和顶锻过程。

(3)闪光—预热—闪光焊 闪光—预热—闪光焊是在预热闪光焊前加一次闪光过程,目的是使不平整的钢筋端面烧化平整,使预热均匀。其工艺过程包括:一次闪光、预热、二次闪光及顶锻过程。 钢筋直径较粗时,宜采用预热闪光焊与闪光—预热—闪光焊。 2.电阻点焊连接 点焊过程可分为预压、加热熔化、冷却结晶三个阶段。 3.电弧焊连接 电弧焊连接采用的设备是弧焊机,分为交流弧焊机和直流弧焊机。 (1)帮条焊与搭接焊 ①施焊前,钢筋的装配与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搭接焊时,钢筋的预弯和安装,应保证两钢筋的轴线在一直线上。 帮条和主筋之间用四点定位焊固定;搭接焊时,用两点固定。 ②施焊时,引弧应在帮条或搭接钢筋的一端开始,收弧应在帮条或搭接钢筋端头上,弧坑应填满。 (2) 坡口焊 ①施焊时,焊缝根部、坡口端面以及钢筋与钢垫板之间均应熔合良好。为了防止接头过热,采用几个接头轮流焊接。 ②如发现接头有弧坑、未填满、气孔及咬边等缺陷时,应立即补焊。 (3) 预埋件T形接头的钢筋焊接 预埋件T形接头电弧焊的接头形式分贴角焊和穿孔塞焊两种。 (4) 装配式框架结构接头的钢筋焊接 在装配式框架结构安装中,钢筋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柱间节点采用搭接焊时,其伸出长度可适当增加,以减少内应力和防止混凝土开裂。 ②两钢筋轴线偏移较大时,宜采用冷弯矫正,但不得用锤敲打。如冷弯矫正有困难,可采用氧乙炔火焰加热后矫正。

化工原理分离工程知识点

说明分离过程与分离工程的区别? 答:分离过程:是生产过程中将混合物转变组成不同的两种或多种相对纯净的物质的操作;分离工程:是研究化工及其它相关过程中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分离过程中分离设备的共性规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分离因子与固有分离因子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答:前者是根据实际产品组成而计算,后者是根据平衡组成而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别用级效率来表示。错误:固有分离因子与分离操作过程无关 怎样用分离因子判断分离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 答:分离因子的大小与1相差越远,越容易分离;反之越难分离。 按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哪两类? 答:平衡分离过程:采用平衡级(理论板)作为处理手段,利用两相平衡组成不相等的原理,即达到相平衡时,原料中各组分在两个相中的不同分配,并将其它影响参数均归纳于级效率之中,如蒸发、结晶、精馏和萃取过程等。大多数扩散分离过程是不互溶的两相趋于平衡的过程。速率分离过程:通过某种介质,在压力、温度、组成、电势或其它梯度所造成的强制力的推动下,依靠传递速率的差别来操作,而把其它影响参数都归纳于阻力之中。如超滤、反渗透和电渗析等。通常,速率控制过程所得到的产品,如果令其互相混合,就会完全互溶。 分离过程常借助分离剂将均相混合物变成两相系统,举例说明分离剂的类型。 答:分离过程的原料可以是一股或几股物料,至少必须有两股不同组成的产品,这是由分离过程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媒介)而引起的,分离剂可以是能量(ESA)或物质(MSA),分离剂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例如,要把糖水分为纯净的糖和水需要供给热量,使水分蒸发,水蒸气冷凝为纯水,糖在变浓的溶液中结晶成纯糖。或供给?令量,使纯水凝固出来,然后在较高剃温度下使其隔出化;这里所加入的分离剂为ESA。也可将糖水加压,通过特殊的固体膜将水与糖分离。这里所加入的分NEW口e录制小视频离剂为MSA。此外,ESA还可以是输入或输出的功,以驱动泵、压缩机;在吸收、萃取、吸附、离子交换、液膜固膜分离中,均须加入相应的MS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