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概念全览 第一册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第一册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教材,主要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概述、地球与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该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一、地理学的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

它包括两个基本领域: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运动规律,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

而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在地表上的分布、利用和改造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人口学等。

二、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它们分别占地球表面的29%和71%。

地球上存在着大气、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重要地理要素。

水圈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称,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自然地理1. 大气和天气:大气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形成的气体包围物。

主要成分为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

天气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表现,它受到高空环流、水汽含量等影响。

2. 水文地理:涉及水资源、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地理现象。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3. 地貌与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地形则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和。

常见的地貌有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它们的形成受到地质作用和风化、水力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的居民总数。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城市化也是当前人口问题的重要方面。

2. 经济地理: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规模和利用情况。

经济地理学关注产业分布、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表土地的各种利用方式和方式的总称。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册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对该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赤道膨胀、南北向压扁等特性。

地球的形状对航海、天文、气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以平面形式将地球上的信息表现出来。

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经纬度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指包含地球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总称。

太阳系是地球所处的空间,由太阳和其周围的行星组成。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形成了各种自然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地球还有月球作为其天然卫星,并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主要包含地壳、地幔和地核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岩石层,主要由硅、铁、镁等元素组成。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貌运动包括风蚀、水蚀等。

第四章:地表水的分布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受到全球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表水系统之一,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至关重要。

节约用水、科学排放废水、保护水生态环境等措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地理与环境地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地理学角度出发,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册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的形态和结构、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环境问题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作为高中生的你,正式接触地理学科的开始,本文将对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其中,地球是地理学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人文环境则包括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

地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研究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现象背后的人文因素。

二、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理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数据来研究地理现象,实验研究则是在实验室中对地理因素进行模拟和控制,数理统计则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流动层,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液体,内核则为固态。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和地球自转偏向;公转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产生了各种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时间长度差异等。

五、地球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各种差异,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地形差异导致了山地、高原、平原等地理形态的存在;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特征;水文差异则影响了各地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

六、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七、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这些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

总结: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的知识点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自然灾害以及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高一地理第一册全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册全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册全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活动。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第一册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阶段,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

本文将按照章节的顺序,总结高一地理第一册的全章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理解地球的现象。

常用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统计分析和实验室模拟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球的形态结构地球的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线上点的水平夹角,以子午线为参考线。

地球的纬度是指与地球赤道面间的夹角,以赤道为参考线。

地球的形态结构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形态。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外部形态包括大陆和海洋的分布以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它使得一天分为24小时。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它使得一年分为四季。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和昼夜的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陆地的分布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远大于南半球。

大陆主要分布在东半球,东半球的陆地面积也大于西半球。

陆地的分布不均匀,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影响,陆地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

第五章: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分布广泛,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湿地等。

地下水分布在地下,通过井和泉等形式供应人们使用。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在一些地区存在缺水问题。

第六章: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它是由大气环流、水汽和辐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地球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第一册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与地球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就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聊聊地球的结构和大地构造。

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由铁、镍和硫组成;地幔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组成。

地球的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地壳并非整体,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层上相对运动。

而地震带和火山带则是板块构造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集中的地区。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三大要素。

大气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层,主要由氮、氧和水蒸气等组成。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是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部分,由各种地貌和地域性植被组成。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我们还要了解气候、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课题。

其次,我们来讨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活动等。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集中和城市群的形成。

工业化导致了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业活动则涉及到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区位等课题。

此外,人类活动还涉及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破坏与保护、人口迁移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增加我们的地理知识和见识。

地理学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

地理学也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结构、大地构造、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等方面。

高一地理第一册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册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册所有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高一地理第一册是地理学科的入门课程,涵盖了一系列基础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第一册中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概要介绍。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结构、地球的坐标系统以及地图制作与使用的基本知识。

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学到了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并且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地球的坐标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经纬度坐标系统,以及如何通过经纬度定位地球上的位置。

3.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学到了地图的制作原理、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地图来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主要介绍了关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方式以及对地球运动的影响等内容。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关系,例如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等。

2. 地球的运动方式在这一部分,我们学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这些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3. 地球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资源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在这一部分,我们学到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海洋、淡水、冰雪等。

2. 水循环的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等环节。

3.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第四章:地球上的陆地资源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在这一部分,我们学到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如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以及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2.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以及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第一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第一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第一册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其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指向标等元素来表达地理信息。

3. 地图的分类与应用: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类型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等,受纬度、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

- 气候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气候系统的组成,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 海洋的特征与分布:海洋的盐度、温度、深度等特征,以及四大洋的分布。

- 海洋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洋流的形成与影响,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因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时代与地层:地质年代的划分,化石与地层的关系。

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分布的规律:纬度、海拔、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历程和特点,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人口问题与发展策略:人口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

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以及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 工业的布局与发展: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高一地理第一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册重点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涵盖的知识十分广泛。

高一地理第一册是地理学习的开端,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概念和重点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该册的重点知识点展开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和基础,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及其空间分异。

该部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1)地球的构造和形状: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2)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地球的季节变化。

3)大气圈和气候: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组成,气候由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共同决定。

4)水圈和水资源:水圈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5)土壤和植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植被对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生存都具有重要作用。

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涵盖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该部分的一些重点知识点: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迁移等是人口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口过多和过少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会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3)农业与农业区位: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农业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发展。

4)工业与工业区:工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区的选择和布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交通与交通网络:交通是地理环境与经济联系的桥梁,交通网络的发展对区域发展和连接起着重要作用。

3. 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地理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差异。

对于一个地理区域的研究,需要了解以下重点知识点:1)区域与区域内部的联系:一个地理区域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包括经济联系、社会联系和文化联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专题1~15整理(上海地区会考)作者:姚凯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天体系统1、各种天体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它们都有巨大的质量。

①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氢和氦;②星云:云雾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氦;③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

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④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其所环绕的行星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⑤彗星:围绕恒星运动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分为彗头和彗尾两部分,彗头由彗核、彗发、彗尾构成。

彗尾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⑥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的流星体叫做陨星;陨星(非天体)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三种。

2、天体系统说明①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总星系不代表宇宙;②与银河系并列的是河外星系,当然河外星系的大小远大于银河系。

3、月/日地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约为1.5亿千米。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星已被排除)。

2、其轨道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宇宙年:2.5亿年。

4、哈雷彗星:自东向西公转,而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公转。

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三、太阳1、由炽热的气体构成;核聚变产生能量。

2、天文学上将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成:光球、色球、日冕,越向外层,厚度约大,亮度越小,温度越高。

①光球——太阳黑子;②色球——耀斑、日珥;③日冕——太阳风。

其中,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黑子一般以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这个周期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也为11年。

3、太阳活动的影响: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信号。

四、只有一个地球1、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4个、巨行星2个、远日行星2个。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②巨行星(木、土):体积质量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卫星多、有光环;③远日行星(天、海):距日远、体积质量平均、密度介中、表面温度极低。

2、各行星自然卫星个数:水、金:0个;地:1个——月球;火:2个——火卫一、火卫二;木:16个;土:23个;天:15个;海:8个。

3、地球存在物质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液态水,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了大气,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昼夜、季节更替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一、月球1、是地球的卫星(唯一的自然卫星)。

2、特点:无生命、漆黑一片、万籁俱静、昼夜温差大(因为无大气)、起伏不平、环形山密布。

3、恒星月:27.32天,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我们称之为月球正面。

二、月相1、定义: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月球不发光、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

3、月相口诀:上弦月“上上西西”、下弦月“下下东东”。

即上弦月发生在上半月、上半夜、西边天空、亮面朝西,而下弦月恰好相反。

4、朔望月:29.53天,是圆缺周期。

日、地、月三者位置亮面形状亮面朝向农历晚上何时可见新月呈一线,月在中/ / 初一不可见6~18:00 上弦月月地垂直,日地垂直半圆朝西初七、初八上半夜12~24:00 满月呈一线,地在中全圆/ 十五、十六全夜18~6:00 下弦月月地垂直,日地垂直半圆朝东廿二、廿三下半夜24~12:00三、日食和月食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日新月满),但日地月三者夹角使得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次新月、满月都发生。

只有当日、地、月三者真正成一线,才会发生。

四、月球与潮汐(月球引潮力为主)1、连续的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是12小时25分。

2、朔月、望月时大潮,弦月时小潮。

3、潮汐作用下:①加剧海岸侵蚀;②顶托河水入海;③影响海岸生物的分布。

4、潮汐利用:①捕鱼、晒盐;②发展滩涂水产养殖;③利用潮汐发电;④海洋运输业。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非重点)一、太空探索的历程1、世界历史①1957年——原苏联、火箭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②1961年——原苏联、“东方1号飞船”、加加林、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③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月;④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

2、中国历史①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2003年——“神州五号”、杨利委、第一架载人航天飞船;③2005年——“神州六号”、费俊龙、聂海胜、第一次多人多天飞行。

3、我国的四个航天发射基地①太原:山西太原之西北高原地区;②西昌:四川西昌;③酒泉:甘肃酒泉,但位于内蒙古境内;④海南文昌:正在建造,优势:靠近赤道,纬度低,自传线速度、惯性大,节省火箭燃料。

二、太空探索的意义1、人来探索太空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宇宙。

2、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①空间资源: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国际空间站、太空移民……②太阳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③矿产资源;④环境资源:宇宙空间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可以制造和培育出纯度高、性能独特、质量优异的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品种。

专题4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4、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他各地相等,为15º/小时。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7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1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②地方时和区时③地转偏向力。

二、地方时与区时1、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时刻相差4分钟。

2、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3、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5、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变态公式:已知时间-[(已知时区)-(未知时区)]=未知时间(东区“+”西区“-”)三、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四、地球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4时48分56秒。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五、季节的形成1、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两次最大值。

2、昼夜长短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这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12月22日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④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二至日。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 板块运动一、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交界区形成的地形: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②扩张着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海沟;大陆板块收挤压而上拱,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③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形成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碰撞挤压(消亡界)大洋VS大陆:岛弧、海沟、海岸山脉大陆VS大陆:高大山脉张裂(生长界)(大部分)大洋VS大洋:海岭、裂谷、海洋举例:消亡:落基山脉:太VS美;安第斯山脉:南VS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印VS亚;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亚VS太;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张裂。

二、地震与火山1、地震: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②纵波(固、液)先于横波(固)到达地表;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烈度不一;④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主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①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断层带的烈度大);②非自然因素:地面建筑。

2、火山:环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印VS非)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3、地震与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举例:日本(亚VS太)意大利(非VS亚)多地震,印尼位于三大板块(亚VS印VS太)交界处,也是火山地震高发区;英国(亚欧内部)等地区少地震。

专题6 岩石与矿物一、岩石1、分类:根据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①岩浆岩(火成岩)(1)定义: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在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是岩石圈的主体。

(2)分类:侵入岩:冷却缓慢,结晶充分,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喷出岩(火山岩):冷却迅速,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甚至不成晶体,岩石中多气孔。

(3)代表:花岗岩(侵入岩,色泽浅),我国华山、衡山、普陀山等都是花岗岩山体;玄武岩(喷出岩,色泽深),我国的长白山、日本的富士山大洋底部、部分陆地、印度德干高原。

②沉积岩(1)定义: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重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2)分类:砾砂岩:由砾石或沙子胶结而成的。

砾岩、砂岩。

粘土岩:由颗粒非常细小的粘土紧压固结而成的。

页岩、泥岩。

化生岩:经过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而成的。

石灰岩、白云岩。

(3)代表:煤(可以燃烧的“石头”),由植物遗体转变。

③变质岩(1)定义: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