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相应的大洋为“泛大洋”。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如下图所示: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是,该学说存在一个致命弱点。物理学家发现,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太小,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这一过程所历时间约需2亿年,它也是海底岩石年龄的下限,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主要有: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生长边界的海岭和转换断层、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2)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3)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东非裂谷带

东非大裂谷横剖面

红海横剖面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南美海沟-海岸山脉

东亚海沟-岛弧

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青藏高原

板块构造理论已被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但对于驱动力问题意见还不一致。

(完整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

外力作用练习 我国东部某校学生在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在下列各地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岩石中化石类型可以判断岩石的形成顺序,已知图示中生物进化顺序是三叶虫—恐龙—哺乳类生物。那么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断块山 2.通过考察,学生进行了如下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好 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 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 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各地质作用的描述,合理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 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 4.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郎山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特征,许多成为重要的旅游区。下面两图分别为与江郎山类似的地貌景观图和江郎山附近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构成江郎山地貌的岩石主要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红色砂岩 6.江郎山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是 ①断层发育②流水作用 ③风力作用④溶蚀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 计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的外力是 A.流水 B.海浪 C.冰川 D.风力 8.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是

A.内蒙古 B.甘肃 C.青海 D.新疆 9.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较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下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图。 10.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11.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最确切的 是 A.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D.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 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 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中方 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 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 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11~12题: 12.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 13.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②过度使用水资源③人口增长 过快④火山喷发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测历史上古城附近地区环境 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是 A.甲 B.乙 C.丙D.丁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 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 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图1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2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 A.1990~1995年B.1995~2000年 C.2000~2005年D.2005~2010年 2.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 A.水位季节变化大B.输沙量大量增加 C.结冰期明显延长D.径流量显著减小 3.推测2005~2007年期间( )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 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 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 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1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C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1995~2000年,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D项正确。第3题,2005~2007年,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增加,径流量增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B项正确;径流量增加,临河段

暴雨频率应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临河径流量会减少。 (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4~6题。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 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D.都变慢 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答案 4.B 5.A 6.D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为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流速快,河流的携带能力强,所以含沙量大,②处位于凸岸,属于沉积岸,流速慢,流水携带泥沙能力弱,含沙量小,故选B项。第5题,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宽,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变窄,越来越靠近河岸,流速越来越慢,故选A项。第6题,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搬运作用无关,A项错误。起伏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不会有砂砾沉积,B项错误。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C项错误。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沉积物颗粒大,流量小时沉积物颗粒小,D项正确。故选D项。 (2017·山东潍坊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如图示意某海底在连续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练习题 1.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读图 ,回答第1、2题。 四川阿坝州九塞沟县发生了口◎级地震 1. 此次地震 A. 震源位于地幔的中部 B .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D .九寨沟景区各处的地震烈度相同 2. 本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给成都、绵阳等地发出了地震预警,同时 3S 技术也 在地震监测及救援中发挥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震源深度是由全球定位系统直接测定 B. 地震预警借助于遥感系统的监测功能 C. 震级越高,市民收到的预警信息越早 D. 地理信息系统可用于震后的灾情评估 干热岩是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普遍埋藏于地下 3到10千米,温度在150 C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的方式加以利用, 可用于发电、供 暖等。目前有开发价值的干热岩地区主要为有火山活动或地壳较 薄的地带。回答第3、4、5题。 3. 下列最可能为干热岩资源富集区的是 21:19;则 33加° 经度 106.82* icva E3川冋耶押九稀沟 是 深质 20千崇 发靈时刻 201?年B 月8日 Art*

A.北美洲东部 B.西伯利亚地区 C.非洲西部 D.欧洲南部 4. 干热岩最可能是 ①沉积岩②变质岩③喷出型岩浆岩④侵入型岩浆岩 阿尔山是我国火山锥和熔岩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龟背岩(呈龟背状的熔 岩地貌)规模大、发育好、保存完整。图甲为呼伦贝尔市局部示意图,图乙为龟 背岩地貌形成示意及景 /132 / I !图。羽 A 1 此回答第 火I 【曲笈前 .P1结成労 火山 —J —阿施 * 火[11 国界 A.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5. 干热岩发电 A.技术水平要求高、利于大规模开发 C.受季节、气候制约,发电不稳定 D .③④ B .资源分布地域性强、利于推广 D.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形成边界的 类型 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和 海洋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互 相挤压碰撞 常形成高峻的 山脉和巨大的 高原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挤 常形成深邃的 海沟,以及与 美洲西岸的山 脉和亚洲东部 消亡边界 →|←

压碰撞之相伴的山脉 或岛弧 的岛弧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 隆起 岩层一般向下 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 著的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层 较老 图示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

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 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 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 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 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 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 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 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 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量度 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 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说以才 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它是 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 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 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以距离地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答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目标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目标3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目标4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重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 图解法、案例分析法形的形成 重难点2:从、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 图解法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 (3)断层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 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重难点探究】 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础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图略。 (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 (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裂。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伴随着板块之间的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 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 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课程标准及考向分析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查内容上看,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高考重点内容。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典型例题】(2018年北京卷)图2为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题。 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基础回扣】 【变式训练】 潮间带是指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位置至潮水退到最低处露出水面的范围。某地质研究团队调查发现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 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 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 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 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带分割成?____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_______状态。板块运动是?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大的○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 ○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 ○31_______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由○32__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褶皱:强烈○33________和○34____________,可以使○35__________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36________和○37_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b 、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38_______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39________,称为断层。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40________,常发育成○41________,如华山西峰;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 ○42____________,常有典型的○43________或谷地。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星球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 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 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 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 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 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 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 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 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 至更远。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 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 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 说以才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 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 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作为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我们就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一次简单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

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一)地理素养 构成要素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而其中又主要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1.地理科学素养 ①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内容。 ②地理科学能力:针对地理问题的相关流程: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 a.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 b.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 c.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 d.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e.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③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2.地理人文素养

专题5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潍坊滨海中学高三二轮复习地理学案 专题五——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2009.4.26 【考点分布】 【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看,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表现形式,形成地貌常出现在高考题中。 2.从考核形式看,多数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布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直接考查名词、概念的试题不多,理论和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概括为: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变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存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存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融化,重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如下图所示: 例1:(2007年海南)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完成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解析】岩石的类型看成因,也看产状。火成岩1显然是侵入岩,而火成岩2位喷出岩;沉积岩不存在侵入或喷出的问题。先确定沉积岩的顺序——应该是沉积岩3、2、1;火成岩2破坏了火成岩1的结构,比较新;火成岩都比沉积岩3和2年轻;火成岩往往是地壳运动剧烈,断裂作用明显时期形成的。当地壳稳定下沉后,沉积形成了沉积岩1.重新排序: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本题的选项首尾都确定了,其实就是辨别火成岩1和2的先后问题。 【答案】1.B 2.D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主要由a作用形成的是 2、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b A. 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 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 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d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探究点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相应的大洋为“泛大洋”。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如下图所示: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是,该学说存在一个致命弱点。物理学家发现,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太小,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这一过程所历时间约需2亿年,它也是海底岩石年龄的下限,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主要有: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生长边界的海岭和转换断层、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是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但是我们看这张图,发生了地形倒置,为什么会背斜山向斜谷会变成了背斜谷向斜山呢? 这是外力作用的影响,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框架,而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外力作用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大家先自学课本41页,找出外力作用有哪些?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大家还记得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吗? 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因为太阳辐射提供了能量来源,就形成了风、流水、冰、波浪这几种外力作用。这四种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来塑造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大家都了解吗?它与风有关系吗?我们看左边这幅图编,它是机械风化示意图,也就是物理风化,从第一幅图和第四幅相比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岩石从完整的一块变得松散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 3.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貌景观照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学生观看】《板块构造学说》展示 【教师提问】1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位于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3 红海的命运将会如何? 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过渡】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教师分析】 1、地质构造定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基本形式:褶皱、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学生活动】归纳并填表比较 【总结】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