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实验一X染色体观察
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及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使细胞中的蛋白质、脂肪、糖、酶等成分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活体的形态;
使组织内各种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便于观察和鉴定; 使不同组织成分对染料有不同的亲和力,便于染色; 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失去原有的形态结构。
醋酸洋红
将洋红粉末1g倒入100mL45%醋酸溶液中,边煮边搅拌, 煮沸(沸腾时间不超过30s),然后悬入一生锈的小铁钉 于染液中,过1min取出,或加入1%~2%铁明矾水溶液 5-10滴,至此液变为暗红色而不发生沉淀为止。静置 12h后,过滤于一棕色试剂瓶中,储存备用。
卡宝品红
配制方法: 先配成三种原液,再配成染色液 原液A: 3 g碱性品红溶于100 ml 70%酒精中. 原液B: 取原液A 10 ml加入到90 ml 5%石炭酸水溶液中. 原液C:. 取原液B 55 ml,加入6 ml 冰醋酸和6 ml福尔马林(38%的甲醛). (原液A和原液C可长期保存,原液B限两周内使用). 染色液:取C液10—20 m1,加45%冰醋酸80~90 ml,再加山梨醇1.8 g,配成 10%~20%浓度的石炭酸品红液,放置两周后使用,效果显著(若立即用,则 着色能力差). 适用范围:适用于植物组织压片法和涂片法,染色体着色深,保存性好,使 用2—3年不变质.山梨醇为助渗剂,兼有稳定染色液的作用,假如没有山梨
6.镜检
• 压好的片先在低倍镜下镜检,找到分裂细胞后,再转换成 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动态变化。 • 如果染色体分散良好,图像清晰,可以进行显微照相保存。
一个解离良好的材料,只要用镊子尖轻轻敲打盖玻片,分生组织细胞就可以铺 展成薄薄的一层,再用毛边纸把多余的染色液吸干,经显微镜检查后,选择理 想的分裂细胞,再在这个细胞附近轻轻敲打,使重叠的染色体渐渐分散,就能 得到理想的分裂相。
遗传学-巴氏小体观察

遗传学—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巴氏小体也被称为性染色质体或X染色质体。
在间期表现为浓缩致密的、深染的结构,在DNA复制期表现为晚复制。
女性细胞中观察到的频率为13~39%,正常男性0~2%。
研究发现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1Mary Lyon提出巴氏小体是通过异固缩形成异染色体而失活的X染色体,是达到雌雄两性X染色体上活性基因剂量平衡的一种补偿方式。
Lyon假说的要点:1. 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受精后的16天左右,胚胎的细胞数达到5000~6000左右,植入子宫壁时),一旦失活,其上的大部分基因也失去表达活性;2. 每一体细胞中哪一条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3. X染色体的失活状态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传递,即一旦某条X染色体失活,在其所有子细胞中都是同样一条X染色体失活。
修正:失活的X染色体上并非全部基因都呈莱昂化(失活)非莱昂化基因:③不完全的剂量补偿效应:。
31.生殖细胞中不发生X染色体失活。
2.失活的X染色体上有活性基因似乎是与失活基因相嵌存在。
1. 清洁口腔:细胞提供者需重复两三次用水漱口,以便去掉松动的上皮细胞和细菌。
用洁净的牙签在女性口腔颊部来回刮取粘膜细胞并涂在洁净干燥的载波片上。
涂片的范围与盖片大小相当。
静置10分钟晾干。
2. 滴加1 mol/L 的HCl水解10 min。
3. 从玻片反面用成45度角的流水冲洗。
晾干5-10 min。
4. 2%硫堇染色1-2 min。
5. 从玻片反面用成45度角的流水冲洗。
晾干。
6. 镜检,观察巴氏小体。
7. 若染色太深可用95%酒精成45度角流加在玻片正面染色区域脱色。
先在低倍镜下检出典型的可数细胞,其标准为:(1) 核质呈网状或细颗粒状分布;(2) 核膜清晰,核无缺损;(3) 染色适度;(4) 周围无杂物.选定细胞后再换高倍镜或油镜进一步观察.巴氏小体(直径大约为1μm) 具有典型的平凸的外形,其形态常表现为一结构致密的浓染小体, 轮廓清晰,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其形状有三角形、球形、短棒状、卵形、微凸形等.。
遗传学实验实验一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用洁净的刀片或镊子压在花药上向一端轻轻抹 去,将花粉母细胞压挤出来,或者用大头针钝端直 接捣碎花药,把花粉母细胞(呈半透明胶状)在小范 围内涂成薄层。
10
4.染色 在涂好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或半滴染液
(视滴管大小而定,由于花粉母细胞在压片过 程中特别容易随染液溢出,所以滴加染液宜 少不宜多),静置染色8-10分钟,染色结束剔 除花药残体。
3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个 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为有性生殖过程中 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细胞染色体制片取材以高等动、植物雄性 生殖分裂较为方便。在适当的时机采集动物精巢或植 物花蕾(花序),经适当技术处理,压片就可在显微镜 下观察到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4
和方法。 2.通过观察进一步熟悉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及各个时 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形态特征。
2
二 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繁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
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进行两次连续的 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Ⅰ)和减数第 二次分裂(减数Ⅱ);每次分裂都可分为紧密衔接 的前、中、后、末四个时期,以前期Ⅰ变化最为复 杂,又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 终变期。通过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四分体细胞(或雌、 雄配子),其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
7
取材时间主要看植物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 而定。气温过低会影响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 这时取材细胞常常处于前期、末期等时期,而 终变期、后期、中期图像少;温度过高(30℃ 以上)时植株新陈代谢旺盛,减数分裂周期缩短, 核质粘连严重,也不易获得理想的制片和观察 效果。为了获得理想的减数分裂图像,取材时 间一般是上午8:00~10:00。
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制备与观察

⼈类X染⾊质(巴⽒⼩体)制备与观察⼈类X染⾊质(巴⽒⼩体)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作者取⼈⼝腔颊部上⽪细胞与发根⽑囊细胞进⾏硫瑾染⾊操作,通过显微观察对巴⽒⼩体进⾏识别与计数,描述巴⽒⼩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在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条X染⾊体外,其余的X染⾊体失活并呈异固缩状态,此即为巴⽒⼩体。
⼜称X⼩体、性染⾊质,直径约1µm,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加拿⼤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种染⾊很深的⼩体,⽽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1]。
通常⼈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没有巴⽒⼩体,⽽⼥性有1个,性染⾊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XXX、XXXY等,巴⽒⼩体的数量=X染⾊体数量-1。
综合巴⽒⼩体与哺乳动物性染⾊体的剂量补偿效应,Lyon M.F 于1961年提出Lyon 假说,主要内容有:(1)正常的雌性哺乳动物两条X染⾊体只有⼀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外⼀条失活;(2)X染⾊体失活是随机的。
因此表达是随机的,结果在杂合⼦中会出现嵌合现象(mosaic)。
例外:有袋类失活的X染⾊体全部是⽗⽅的。
(3)失活发⽣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在受精后的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
⼀个细胞的⼀条染⾊体⼀旦失活,这个细胞的后代细胞中该染⾊体均失活。
Lyon假说虽然可以解释⼀些问题但不是全部,如⼈类中的44AXO型个体表现为Turner 综合症、44AXXY表现为Klinefelter综合症。
随着⽣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们已经认识到单条X染⾊体失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失活的染⾊体上存在失活区和⾮失活的。
如⼈类中位于X染⾊体上的基因,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AHF(抗溶⾎第Ⅷ因⼦)等是⾮失活的,⽽Xg⾎型基因是失活的。
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一、概述细胞遗传学检查是指通过对人体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以确定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诊断遗传性疾病或评估生殖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细胞遗传学检查主要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技术、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等。
二、染色体核型分析1. 检测对象染色体核型分析适用于出现先天畸形、智力低下、性腺发育异常等情况的人群,以及不孕不育患者等。
2. 检测方法(1)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将受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后进行标本制备和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量。
(2)羊水或脐带血培养法:对于孕妇和新生儿,可以采用羊水或脐带血进行培养和检测。
(3)组织培养法:对于出现肿瘤或其他组织异常的患者,可以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3. 检测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主要包括染色体数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正常人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或46,XY,其中XX为女性,XY为男性。
如果出现染色体数量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结构异常(如易位、倒位等)或功能异常(如X染色体失活等),则可能会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三、FISH技术1. 检测对象FISH技术适用于需要检测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区域的人群,如癌症患者、先天畸形患者等。
2. 检测方法FISH技术是一种基于荧光探针原理的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标记DNA序列并与待检测标本进行杂交反应,从而观察目标DNA序列在细胞核内的位置和数量。
3. 检测结果FISH技术可以检测到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区域是否存在缺失、重复、易位等异常情况,并且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遗传风险评估。
四、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1. 检测对象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适用于需要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DNA拷贝数变化的人群,如自闭症患者、智力低下患者等。
2. 检测方法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将待检测标本DNA与参考DNA进行杂交反应,并在芯片上进行信号检测和数据分析,从而确定DNA拷贝数变化情况。
实验五.人体X染色质体的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漳州师范学院 生命别X染色质的简易 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为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 参考条件。
实验原理: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等人在雌猫的 神经元细胞核中首次发现一种染色较深的浓 缩小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他雌性哺乳动 物(包括人类)在间期细胞中紧贴核膜内缘 有一个染色较深,大小约为1微米的三角形 或椭圆形小体,称之为巴氏小体,也称为X 染色质。X染色质的数目总是比X染色体的数 目少1,所以正常女性有一个X染色质,正常 男性则没有X染色质。
三、实验材料 发根或口腔上皮细胞等 四、仪器设备药品试剂 显微镜,载玻片及盖玻片 冰醋酸, 70%酒精,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牙签 等。
五、实验步骤
1.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刮取颊部粘膜上皮细胞→涂片→ 涂抹范围一张盖玻片大小,涂均匀, 晾干滴加1%苯酚品红2分钟→盖上盖 玻片覆以吸水纸用手指轻压后→镜检 2.发根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拔取带毛囊头发一段→45%冰醋 酸解离5分钟→剥取毛囊→染色2-3分 钟→压片观察
镜检: 在女性的间期细胞核内侧靠近核 膜处有约1微米大小的反光极强 的颗粒状亮点,即为巴氏小体。 材料不同,观察结果可能有不同, 且必须和核仁区别开来(核仁往 往离核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部 位)。
四、作业
1.分别观察男女各50个可数细胞, 计算显示X染色质所占百分比。 2.选绘典型细胞,标明X染色质体 的形状和部位。
5日的工作:
1. 准备用品: 消毒棉球 牙签 一次性纸杯 45%冰醋酸 吸水纸 2.配制下次实验的药品吉姆萨染液。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 巴氏小体,男性则低于1-2%。)
注意事项
1.刮口腔上皮前要漱口; 2.刮时用牙签钝头刮取,以免划破口腔; 3.第一次刮下的脱落细胞用酒精棉球擦去,在原位重复刮 一下制片; 4.盛放酒精棉球的小广口瓶,瓶盖用完即时盖好; 5.涂片略干再加改良苯酚口红; 6.染色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核质着色深,X染色质体不易 区分; 7.毛囊细胞要充分解离,压片前可先用解剖针敲片,使细 胞解离; 8.可数细胞的标准: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清晰, 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染色体是细胞中包含遗传信息的结构,对于了解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分析技术,对人类染色体进行研究,以探索其结构、功能和变异。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和制备:从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提取白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使其增殖到足够数量。
2. 细胞处理:使用高渗溶液进行细胞膜的溶解,使染色体暴露在细胞质中。
3. 染色体制备:将细胞悬液滴于玻璃载玻片上,经过干燥固定后,进行染色体染色。
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拍摄。
5. 染色体分析:通过计数、测量和分类等方法,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和描述。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人类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结构,且数量相对稳定。
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着色性质以及着丝粒位置等特征,我们将其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按照大小顺序编号,从1号到22号,性染色体分为X和Y两种。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常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有所不同。
例如,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而21号染色体则是最小的。
性染色体也有明显的差异,X染色体相对较大,而Y染色体则较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染色体上的着丝粒。
着丝粒是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的结构,与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有丝分裂过程密切相关。
我们发现,常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粒,而性染色体上只有一个着丝粒。
讨论:染色体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探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外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外周血细胞是人体中最容易获取的细胞类型之一,其染色体的特征与其他细胞类型相似。
因此,通过对外周血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可以获得对人类染色体的整体了解。
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差异是其功能多样性的体现。
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和分布不同,与个体的表型特征和遗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染色体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人体X-染色质的观察

观察与区别X染色质:通过实验 初步掌握简易方法,识别其形态及所 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体染色质的 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
二.实验原理
1949年Barr等发现,在雌猫的神经细 胞核间期有一个凝缩的深染小体,而在雄 性的细胞中没有。
后来了解,在雌体中的两条X染色体在 间期时有一条(或这条的大部分)处于凝集而 不活动状态,从而形成了这种X-染色质(或 称性染色质、Barr小体)。
1932年美国遗传学家首先在果蝇中发 现了剂量补偿效应,并把它看作是维持雌 雄两性生物基因表达的一致所特有的一种 遗传效应。
剂量补偿效应:在XY型性别决定机制 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 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哺乳类雌体细胞中都 有一条这种表现的X染色体;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口腔颊部黏膜细胞的观察:
a.刮取口腔黏膜细胞: 漱口,用牙签从女性口腔两侧颊部刮取上皮黏膜 细胞,原位刮2-3次,分别涂抹在干净载片上,每 次可涂1-2片,涂抹范围约盖片大小(男性做对照)。 b.染色: 待稍干后,滴加1-2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0-15分 钟。
c.压片: 加盖片,覆以吸水纸,用手指轻度压片。
★ X-染色质的形态:
1.结构致密的浓染小体,轮廓清楚; 2.大小约1u左右,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
近内侧; 3.其形状有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
形及双球形;
FEMALE
MALE
三.实验材料
1.女性口腔颊部黏膜细胞 2.毛发根部细胞
四.实验仪盐酸、蒸馏水、改良苯酚品红
六.实验结果
1.观察50个女性可数细胞,同时观察50个男 性者为对照,分别计算显示X-染色质细胞 所占的百分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yon假说(Lyon hypothesis)
4、杂合体雌性在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 嵌合体(mosaic):某些细胞中来自父方 的伴性基因表达,有些细胞中来自母 方的伴性基因表达,这两类细胞随机 地镶嵌存在; 5、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失活的X染色 体重新激活。
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
Lyon假说(Lyon hypothesis)
1961年Lyon提出: 1、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内的两条X 染色体,仅有一条有活性,另一条无 转录活性,在间期异固缩成为X染色 质; 2、失活发生于胚胎早期(人胚第16 天);
Lyon假说(Lyon hypothesis)
二、实验原理
相同表型的一种遗传机制的观点。 1949年Barr等人发现在猫的雌性个体 内,神经细胞核膜内缘有一染色很深 的小体,而雄性个体细胞中则没有。 后发现在哺乳动物雌性间期细胞核内 均有这一小体而雄性则没有,而称为 X染色质(或Barr小体)。
X染色质(X-chromatin)
Barr小体,在雌性哺乳类间期细胞中 都有这种特征性小体; 在人类女性口腔上皮细胞中X小体一 般为1~1.5μm,呈三角形或椭圆形; X染色质数=X染色体数-1
三、试验材料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人体毛囊细胞
四、试剂与器材
1、试剂 0.85%生理盐水;1mol/L或 5mol/L盐酸或浓盐酸和95%乙醇1:1的 混合液;品红染液。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吸水纸;无菌牙签;计数器等。
五、试验过程
1、口腔粘膜细胞Barr小体显示法 取材前食用水漱口→以无菌牙签刮取口 腔颊部黏膜(第一次的刮取物弃去) →将 刮取物均匀涂在载玻片上,空气干燥→ 品红染色10~15分钟→倾斜玻片倒掉染液 →吸水纸拭干多余染液→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一 人体Barr小体观察
授课教师 邢沈阳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人类X染色体的检测方法。 2、认识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 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
二、实验原理
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个体中,雌 性个体的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而雌 性个体的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由 于在两性个体中X染色体的数量是不相 等的,因而雌雄个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 产物也可能是不相等的。 针对这一现象Muller于1932年提出 剂量补偿效应,说明可以使具有两份基 因的个体和具有一份基因的个体表现出
五、试验过程
2、发根毛囊细胞Barr小体显示法 1)取带有发根的头发,2~3cm,围绕发 根部的1圈长2~3cm的白色物体即是毛 囊团,将其放置于载玻片上; 2)在毛囊细胞处滴加一滴浓盐酸和95% 乙醇1:1的混合液,约10分钟后可使毛 囊细胞得到充分软化;
五、试验过程
2、发根毛囊细胞Barr小体显示法 3) 以清水冲洗2~3次,将酸解液冲洗干 净; 4)拿起发根得到梢部,将其上毛囊细胞 轻轻蹭于另一干净载玻片上(一根发根 的毛囊细胞可以转移到3~4张载玻片 上); 5)滴加1滴染液染色10分钟后镜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试验结果
观察100个细胞,统计X小体的出镜率
七、注意事项
1、取材不要来回刮,要向着一个方向 刮一次; 2、涂片不要太厚; 3、不要让毛囊细胞堆积,要充分转移 毛囊细胞; 4、染色液不要滴多,以免细胞丢失。
七、试验报告
1、你统计的X小体的频率如何?解释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X小体? 2、找以典型的X小体图像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