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

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伤仲永》练习(答案)精编版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伤仲永》练习(答案)精编版

《伤仲永》练习一、解释加点词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忽啼求.之()
3、于舅家见.之()
4、未尝识书具.()
5、父异.焉()
6、还.自扬州()
7、传一乡秀才观.之()
8、自是指物作.诗()
9、仲永生.五年()
10、不使.学()
11、泯然众.人矣()
12、并自为.其名.()()
13、从.先人还.家()()
1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二、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三、填空
1、《伤仲永》选自《》一书,本文作者是代的文学家,积极推进他与
等都是“唐宋八大家”。

2、引起“邑人奇之”的事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用原文回答),神童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作者因此产生惋惜之情,并以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必须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3、第二段以时间为序,写出了仲永的才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由,可用文中“不使学”一句来概括。

4、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父亲利欲熏心,带他遍访同乡人而不让他学习;邑人的吹捧;自己不主动学习。

(上述两点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
5、仲永的变化是忽视后天教育的必然结果。

题目《伤仲永》中“伤”有哀伤、悲伤的意思。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5、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注释伤仲永伤:_____。

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

书具:_____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

之_____父异焉异:_____。

焉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

旁近,_____。

与:_____。

之. _____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

收族:_____收_____意:_____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

就:____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_____。

理:_____。

者_____邑人奇之奇:_____。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

宾客:_____,宾,_____。

或以钱币乞之或_____以_____乞:_____。

利其然:_____。

利,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

扳:_____。

环:_____。

谒:_____。

邑人:_____从先人还家从:_____。

先人:___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复到舅家问焉复:_____焉_____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

泯然:_____。

众人,_____。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_____通:_____悟:_____受:_____天:_____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于:_____材:_____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_____于:_____不至:_____彼其受之天也彼_____其:_____得为众人而已耶?已:_____耶:_____二、解释加横线的字 1、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仲永之通悟其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020年《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020年《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020年《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钞票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咨询焉。

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9.以下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10.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2分)(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11.翻译以下句子。

(4分)(1)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钞票币乞之。

译文:(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12.后天的学习专门重要。

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那个论点。

(2分) 答:9.D此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故正确答案选D)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明白得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10.(1)属于(2)书写 (3)感到惊奇(认为惊奇) (4)相当(2分)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慢慢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钞票求仲水题诗。

(2分)(2)他的父亲认为如此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望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

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伤仲永中考复习及2004至2009年中考试题汇编

伤仲永中考复习及2004至2009年中考试题汇编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 B.未尝识书具( 曾经 ) C.即书诗四句( 写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赡养 ) (团结 )( 内容 ) E.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求取 ) F.从先人还家( 跟从 ) G.贤于材人远矣( 比……优秀 )
归纳词性活用现象
1、“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 泊无以明志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 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 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分)
二、2005年乌鲁木齐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 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 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 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 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 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 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 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中考一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七下伤仲永测含解析试题

中考一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七下伤仲永测含解析试题

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时间:2022.4.12 单位:……*** 创编者:十乙州伤仲永?分值:30分时间是:30分钟一、〔2021届中考〕古诗词名句默写〔8分〕①,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②,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③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④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⑤,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瘼。

〔李清照<醉花阴>〕⑦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⑧,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答案】①何当一共剪西窗烛②正是江南好风景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天涯假设比邻⑤鸡声茅店月⑥莫道不消魂⑦赢得生前身后名⑧举杯邀明月【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才能层级为识记A。

二、〔龙马潭区江北2021—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者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选出加点字用法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A.自:自以为大有所益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C.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舅家见之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5、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注释伤仲永伤:_____。

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

书具:_____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

之_____父异焉异:_____。

焉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

旁近,_____。

与:_____。

之. _____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

收族:_____收_____意:_____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

就:____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_____。

理:_____。

者_____邑人奇之奇:_____。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

宾客:_____,宾,_____。

或以钱币乞之或_____以_____乞:_____。

利其然:_____。

利,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

扳:_____。

环:_____。

谒:_____。

邑人:_____从先人还家从:_____。

先人:___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复到舅家问焉复:_____焉_____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

泯然:_____。

众人,_____。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_____通:_____悟:_____受:_____天:_____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于:_____材:_____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_____于:_____不至:_____彼其受之天也彼_____其:_____得为众人而已耶?已:_____耶:_____二、解释加横线的字 1、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仲永之通悟其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5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2分)【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贤于材人远矣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