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汇编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集锦题(含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17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2)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4)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2017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完整版)送东阳马生序_中考试题大全48页含答案,推荐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大全 48 页含答案一、(2007 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 18—22 题。
(17 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 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 分)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 分)二、(鄂州市 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D 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 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
逮,及、到。
③大姓: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⑥资: 借。
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 分)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门人弟子填其室B 弗之怠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 分) 甲文 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幼时的我就喜欢研究。
由于家境贫寒,无法买书看,所以每次都要借书,自己手写笔记,然后按约定时间归还。
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墨水都结冰了,手指也弯曲不了,我也不敢懈怠。
写完后,我会赶快送回去,不敢拖延。
因此,很多人都会借书给我,我也因此得以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等到我加入读书会,我更加崇拜圣贤的道德。
但是,我很苦恼没有名师和名人可以向他们研究。
于是,我去拜访了一个住在百里之外的乡村先生,向他请教经书。
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门生弟子满屋子,从来没有放下高傲的姿态。
我站在他的左右,提出我疑惑的问题,低头倾听他的回答。
有时他会责备我,我会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
等到他满意了,我再请教其他问题。
虽然我很愚钝,但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在我拜访老师的时候,我背着书包,穿越深山峡谷,寒冬冰雪中,我的脚和皮肤都裂开了,但我并没有放弃。
到了老师家里,我的四肢僵硬,动弹不得,需要别人喂汤喝,盖好被子,很久才能恢复。
我住在别人家里,每天只有两顿简单的饭菜,没有肥美的食物。
同住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珠宝,左边佩刀,右边备用香囊,看起来像神仙一样。
而我穿着旧衣服,没有追求华丽的东西。
虽然我没有享受到丰盛的食物和华丽的衣服,但我很快乐,因为我有足够的研究。
现在的学生在大学里研究,县官会提供食物,父母会送衣服,不会感到饥寒交迫;在大厦里研究,不用奔波劳累;有司业、博士等名师指导,不会有问题得不到解决;所有需要的书籍都在那里,不需要像我一样手写笔记,等借书才能看到。
但是,如果他们的学业不够精,品德不够成熟,那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赋较差,而是因为他们的专注度不够。
文中通过对比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我自己的粗袍破衣,以及现在大学生的优越条件和我当时的艰苦研究,说明了要想学业精进,品德成熟,必须刻苦专一。
在文章中,表达了我不畏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的词句有:“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四支僵劲不能动”、“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汇编(89我)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汇编27.选文采取对比的句式阐明道理。
如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同我的作对比,将今日大学生优越的条件同我的对比,说明的道理。
(2分)答:(2分,正确填空1分,指出阐述的道理1分,言之有理即给分)自己的粗袍破衣艰苦的学习业要精,德要成,必须刻苦专一。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2、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
〔甲〕文写宋濂的故事;〔乙〕文写宋濂的故事。
(2分)1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2)色愈恭,礼愈至至:(3)濂具以实对具:(4)间问群臣臧否臧否:1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语必须准确译出。
(4分)(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诚然,卿不朕欺。
1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3分)答:12、艰难(谦恭)求学诚实待君(大意对即可得分,每空1分,共2分)13、(1)担心(2)周到(3)全,都(或通“俱”)(4)善恶(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14、(1)等到他(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大意正确1分,译出加点词1分。
每小题2分,共4分)15、示例1:从…甲‟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
示例2:从…乙‟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紧扣文意谈出启示2分,语言表述1分,共3分)22、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
(2分)23、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答:22、(2分)计日以还(1分)不敢稍逾约(1分)23、(2分)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汇编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汇编一、 1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 |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⑩C.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⑨ | ⑩D.①②③④⑤| ⑥⑦ | ⑧⑨ | ⑩15.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B.变现了老师的性情浮躁。
C.写出了“我”的胆寒胆寒。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16.以下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修业困难的一项为哪一项()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此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17.对文章的解析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善用比较是本文的特色,经过“我”和“同舍生”的比较,突出了“我”修业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勤苦。
C.学习生活的艰辛没有摇动作者的修业意志,他勤奋勤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 2. 以下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此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或遇其叱咄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C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前行,欲穷其林 D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3. 对以下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无从致书以观一一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 离逆旅,主人曰再食——借居在酒店里,主每在也只吃两顿饭。
C.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因此不感觉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
D. 假诸人此后见也——向好多人借才能借获取书看。
4. 以下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店A.宋濂的修业之路能够用“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修业还要看老师的神情。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既.加冠(已经)B.俟.其欣悦(等待)C.缀.公卿之后(点缀)D.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给予、赠送)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皆集于.此B.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C.足肤皲裂而.不知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D.流辈甚称其.贤其.将归见其亲也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宋濂,明初文学家,这是一篇写给马君则的赠序。
B.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引出了求学的艰难。
C.第二段中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几个动词,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的破败衣着形成对比,写出作者的羡慕。
D.《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力透纸背,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生,以教化太学诸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 未尝稍降辞色..(言辞和脸色) B. 无冻馁.之患矣(气馁)C.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D. 援.疑质理(引,提出)5、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鲜肥滋味之.享当余之.从师也B. 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C.足肤皲裂而.不知未有问而.不告D. 今诸生学于.太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B. 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C. 文章从记叙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
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
D. 作者写了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这些方面的艰难。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加冠既:已经 B.俟.其欣悦俟:等待C.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负担 D.礼愈至.至:周到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走送之.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贤于.材人远矣C.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其.真无马邪D.足肤皲裂而.不知人不知而.不愠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课文第一段段,完成1~3题。
(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2.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送东阳马升序中考试卷大汇编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卷大汇编【一】幼时即嗜学。
家贫,……。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26.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语。
(1分)⑴录毕,走送之走()⑵腰白玉之环腰()27.选文采取对比阐明道理。
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同我的作对比,将今日大学生优越的条件同我的对比,说明的道理。
(2分)28.将下边这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二】〔甲〕……〔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2、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
〔甲〕文写宋濂的故事;〔乙〕文写宋濂的故事。
(2分)1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2)色愈恭,礼愈至至:(3)濂具以实对具:(4)间问群臣臧否臧否:1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语必须准确译出。
(4分)(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诚然,卿不朕欺。
1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3分)【三】同第一篇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⑴媵人持汤沃灌()⑵同舍生皆被绮绣()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2、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
(2分)。
23、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汇编一、1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5.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16.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17.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或遇其叱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C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前行,欲穷其林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一一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离逆旅,主人曰再食——寄居在旅店里,店主每在也只吃两顿饭。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
D.假诸人而后见也——向很多人借才能借得到书看。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三、余幼时即嗜学。
卒获有所闻。
6.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余幼时即嗜学()(2)余因得遍观群书()(3)卒获有所闻()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 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8. 选文中两处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2分)四、某孝廉,家贫落魄,无以为生,贷于亲友,皆莫之应。
有一博徒,独善遇之,时有馈遗,以资薪米。
及公车北上,又为治装,且赡其家。
未几,孝廉捷南宫,授县令,感念旧恩,使人招之。
谢不往,曰:“吾侪呼卢喝雉,使我居君之所仍日日外出从博徒游不于君官声有损乎非所以爱君也。
”孝廉乃使人赠之千金,亦不受,曰:“君虽日赠我千金,亦不过供我博场之一掷而已,徒伤君惠,而无救我贫,不如其已也。
”谁谓市井中无英雄哉!【注释】①孝廉:清明两代对举人的称呼。
②公车北上:到京城应试。
③南宫:指进士考试。
④呼卢喝雉:指赌博。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 无以为生贤能为之用B. 时有馈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 及公车北上及郡下,诣太守D. 且瞻其家且焉置土石10.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使我居君之所仍日日外出从博徒游不于君官声有损乎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分)贷于亲友,皆莫之应。
12. 作者为何赞叹“博徒”是“英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五、【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乙】《精骑集》序(节选)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
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
③惩艾:惩戒。
④曩:从前。
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⑥搴:读qi ān。
⑦善:认为……是对的。
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1)走.送之()2)援疑质.理()3)然.负此自放()4)故虽有勤苦.之劳()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2分)(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答:(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答:六、【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
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乙】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2)余服.官二十年()(3)四支.僵劲不能动()(4)腰.白玉之环()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 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戴朱缨宝饰之帽C. 可以处乐以衾拥覆D. 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4分)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译文: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
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2分)七、[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 [资]盘缠。
\② [审]详细。
\ ③ [稽]探究、考察。
\ ④ [庶几]差不多。
⑤ [子羔、原宪] 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或遇其叱咄()2)人之为学()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益慕圣贤之道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共同之处:不同之处:5.阅读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谈谈你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八、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10.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九【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3分)十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幼时即嗜学嗜学:爱好学习。
B.既加冠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虽: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之:的。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一、 15. A 16. D 17. C三就能够终于,最终译文:因此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我。
第一个“不敢”,写出了作者坚守诚信;第二个“不敢”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