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填空题(共4题)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答案】yìpānchènyèmǐnzú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答案】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评卷人得分【答案】(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
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4.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二、语言表达(共1题)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5 伤仲永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古今异义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语句方面的条理)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③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④泯然众人..矣(古义: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3)一词多义【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于】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向);②于.舅家见之(介词,在);③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父异.焉(对……感到诧异)父利.其然(以……为利)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②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3.主题解说本文通过方仲永由聪明变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
4.重点突破(1)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提示: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直接原因是“不使学”。
根本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难点攻克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提示: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
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阅读《伤仲永》回答下列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大家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大家,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这样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大家;今夫不受之天,固大家,又不受之人,得为大家而已耶?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穿而有条有理,详略有致而构造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亮。
请仔细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 " ”到" ”详写仲永才华极盛。
⑵从 " ”到" ”略写仲永才华枯竭。
⑶从 " ”到" ”略写仲永才华衰败的原由。
第1页/共4页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而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并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 ”。
⑴ 从上边能够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 、天资聪颖B、平凡无奇C、日趋衰败 D 、日新月异⑵ 产生这类结果的原由是:()A 、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 D 、不使学3、文章的谈论部分,就事说理,表示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以为作者的才能观是如何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 、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B、一个人即便有很高的天分,假如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获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天生就有的,没有天分,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5《伤仲永》同步训练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5《伤仲永》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从先人还家()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不能称()前时之闻③泯()然众人矣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2)利其然:(3)扳:(4)环谒: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1)称()_________(2)泯然()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余闻之也/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2.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答案:B解析:分析:该文主要讲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3.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答案:A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传/一乡秀才/观之”。
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A.余/闻之/也久B.余闻/之也久C.余闻/之也/久D.余闻之也/久答案:D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余闻之也/久”。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5.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并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还自.扬州如此其贤.也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答案:B解析:分析:A.“自”指“自己”;“贤”指“超过”;B“自”指“从”;“贤”指“贤能”。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6.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5伤仲永(测)(基础版)(新版)新人教版

(30分 30分钟)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18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句是()(4分)A.即书.诗四句(题写)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C.从.先人还家(跟随)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作)【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父异焉”中的“异”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邑人奇.之B.稍稍宾客..其父C.父利.其然也D.或以钱币乞.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懂句子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例句中“焉”的字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各句中加字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从词类活用角度来考虑,进行比较。
ABC中加点词用作动词,而D句中“乞”没有活用,与例句“焉”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B.忽啼求之C.余闻之也久D.借旁近与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读懂例句内容,判断“之”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之”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BCD中“之”皆为代词,故答案为A,作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①从这以后,指定物品让他做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习题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文章开头介绍了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仲永的天赋才华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列举。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是怎样的?5、用文章原句回答。
(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照应上文的什么内容?(2)作者认为导致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绝不只一种,你能结合现实具体分析一下吗?答案1、说明方仲永无诗书的熏陶,为下文“父利其然也”埋下伏笔。
2、承上启下。
3、(1)忽啼求之(2)即书诗四句(3)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略。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 )(4)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伤仲永》一文后,七年级(8)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吧!我的开场白:(2)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针对这种情况,你最想对方仲永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想对他说:(3)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 、、。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9.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练基础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3)稍稍
..宾客其父()(4)忽啼求.之()
(5)泯然
..众人矣()(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7)贤.于材人远矣()
(8)彼其
..受之天也()
答案:(1)属于(2)文采和道理(3)渐渐(4)索要(5)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6)承受(7)胜过、超过(8)他
2.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
【解析】选D。
D项“之”是助词,其他三项“之”均是代词。
3.翻译下列语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王安石北宋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5~9题。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
余闻之也久
答案:余闻之也/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答案:(1)对……(感到)诧异(2)聚、团结
7.翻译下面句子。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今那些本来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__________”,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使学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9.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了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练能力
(2014·宁德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注】①过:过人之处。
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书.诗四句()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师谓.其父母曰()
(4)遂辞去.()
答案:(1)写(2)完成(3)对……说(4)离开、离去
2.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让(仲永)作诗,(他)作的诗(已经)不能与先前的名声相当了。
(2)老师对这(他的这种问答)感到十分惊奇(惊讶)。
3.用“/”标注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按语意划分两处)
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案:传/一乡秀才/观之
4.方仲永与许衡资质相似,二人父母均为农民,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截然不同:方仲永的父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衡的父母是“______________”。
(用选文原句回答)
答案: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母强之不能止(或:如是者凡更三师)
5.阅读【甲】【乙】两文,从方仲永和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阅读【甲】【乙】两文,根据方仲永和许衡的特点回答。
答案: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读书要有远大理想;热爱学习;刻苦勤奋。
附【乙】【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
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天质,七岁入学,老师教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
”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这(他的这种问答)感到十分惊奇(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
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
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的阐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
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