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之《伤仲永》

合集下载

上海中考课内复习《伤仲永》《周处》《卖油翁》同步复习拓展

上海中考课内复习《伤仲永》《周处》《卖油翁》同步复习拓展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编号:年级:九年级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授课类型T《伤仲永》《周处》《卖油翁》内容回顾T《伤仲永》《周处》《卖油翁》知识点复习T用好对比,写活人物,点亮你的记叙文授课日期及时段xxxx年xx月xx日教学内容一、课文回顾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内容理解:周处世说新语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本文首先写仲永幼时显露异才。

具体形象的表现仲永天赋之高,同时点出其天赋被不断“挥霍”和没有再好好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

后文交代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余闻之”到“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减。

“又七年”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朝代)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3分)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004至2010伤仲永中考真题汇编

2004至2010伤仲永中考真题汇编

参考答案: 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 (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 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 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 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 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 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 “见事”、“利其然”、“日”、“环”、“谒” 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 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 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 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 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 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 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20.C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 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 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 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 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 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 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 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 文真题汇编 《伤仲永》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 伤仲永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 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 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 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 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 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 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06:伤仲永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06:伤仲永

六、伤1仲永宋·王安石金溪2民方仲永,世隶3耕。

仲永生4五年,未尝识5书具6,忽啼求7之。

父异8焉,借旁近9与10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11父母、收族12为意13,传一14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15物作诗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观者。

邑19人奇之,稍稍20宾客21其父,或以钱币乞22之。

父利其然23也,日24扳25仲永环26谒27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28中,从29先人30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1。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2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33众人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34曰:仲永之通35悟36,受37之天38也。

其受39之天也,贤40于41材42人远矣。

卒43之为众人,则其受于44人者不至45也。

彼其46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47耶48?[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中考复习:《伤仲永》巩固练习题

中考复习:《伤仲永》巩固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伤仲永》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王安石,号半山,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被称为神童到二十岁沦为平庸的常人的过程,以方仲永为反面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2.内容梳理: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①五岁开始显露异才(第①段):写其天赋之高,也交代其天赋被不断挥霍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

这段写“闻”。

②十二三岁才能衰退(第②段开头至“不能称前时之闻”):这段写“见”。

③二十岁沦为才能平庸的普通人(第②段“又七年”至“泯然众人矣”):这段写“闻”。

三、习题A套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伤仲永》选自《》,作者王安石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等人同列于“”。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一段点出仲永极高的天赋被不断消耗,为后文的变化埋下伏笔。

B.本文第二段先“见”后“闻”,交代了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已衰减净尽。

C.本文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以“伤仲永”为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的惋惜。

B套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北宋的______。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题目中的“伤”,是“为……哀伤”的意思。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方仲永从小通达聪慧,可见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

D.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读来有真切感。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知识点梳理《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伤仲永1金溪民方仲永2,世隶耕3。

仲永生五年4,未尝识书具5,忽啼求之6。

父异焉7,借旁近与之8,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9,传一乡秀才观之10。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2。

邑人奇之13,稍稍宾客其父14,或以钱币乞之15。

父利其然也1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7,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18,从先人还家19,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0。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21。

曰:“泯然众人矣22。

”王子曰23:仲永之通悟24,受之天也25。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6。

卒之为众人2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8。

彼其受之天也29,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0?[1] 词句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伤仲永(1271年-1322年),字子臧,号岑安,激愤不平,矢志报国。

伤仲永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官员和抗元护国将领。

他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在南宋末期曾任官吏,后来投身抗元护国之事,直至牺牲。

伤仲永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护国将领,他在南宋末年的风云变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一生身世、成就和思想都颇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伤仲永一生的经历和事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他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南宋末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伤仲永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经历伤仲永出生在南宋末年,家世背景颇为丰富。

他的祖父伤延化曾任嘉州知府,父亲伤问题则是康王赵构的主要宰相之一。

伤仲永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

在家庭的熏陶下,伤仲永自小就饱读诗书,颇有才华,并对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切的感受。

伤仲永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南宋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所带来的种种磨难和挑战。

他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腐朽和衰败,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危难。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逐渐形成了抗元护国的思想和志向,立志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之中。

二、伤仲永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特色伤仲永是一位重视文学的抗元护国将领,他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军事家,所以他的作品和思想特色颇为丰富。

伤仲永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散文和书信等方面。

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后世所推崇。

首先,伤仲永的诗词以豪放、刚健、慷慨激昂著称。

他的诗词之中,笔力雄健,意境深沉,多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社会风俗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如《临江仙·怀古》中的“霜露小窗无喜色,江风斜雨饮愁烛”、“洞房春晓荒台柳,掬水功夫成一年”等都是深情而慷慨的抒发,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之
《伤仲永》
2018/3/22
欣燚工作室
赵捷
1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 王安石 ,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晚 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北宋 政 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题目中的“伤”意 即 悲伤哀痛 。体现了作 伤感 的感情基 调。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 文集》
五、古今异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
此 今:常用做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 渐渐,慢慢地。 今: 稍微。
复到舅家
古: 再,又。 今: 重复,往复。 古: 普通人。 今: 常指大家,许多人。
泯然众人
六、词类活用
• • • • • • • • 邑人奇之 以……为奇 父异焉 对……感到惊异 父利其然 以……为利 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二、重点虚词
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音节助词,无实义。
之 仲永之通悟
卒之为众人
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介词 把
或以钱币乞之
介词 用
介词 比 介词 被
于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 属于 ) 未尝识书具( 曾经 ) 即书诗四句( 写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团结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刻完成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和道理 )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 )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 环谒于邑人( 四处拜访 )
称前时之闻( 相当 ) 又 ) 复到舅家问焉( 泯然众人矣( 消失、普通人 ) 仲永之通悟( 通达智慧 ) 胜过 贤于材人( ) 最后 卒之为众人(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后天的教育 ) 没有达到要求 固众人( 本来 )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闻:1、余闻之也久 (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 然:1、父利其然也 (这样) 2、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于:1、贤于材人远矣 (比) 2、于舅家见之 ( 在)
七、一词多义
六、句子翻译: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6、泯然众人矣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8、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