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 伤仲永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导航1、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2、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一、沙滩拾贝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著名家家、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文题“伤”的意思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世隶.( )耕日扳.( )仲永环谒.(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 )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二、浪里串珠4、解释下列多义词:⑴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⑵书:即书诗四句()未尝识书具()⑶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⑷去:一狼径去()西蜀之去南海()⑸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欲之南海()其邻人之父亦云()忽啼求之()5、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⑵忽啼求之(啼:)⑶父异焉(异:)⑷父利其然也(利:)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⑹从先人还家(先人:)⑺或以钱币乞之(或:)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忽啼求之C、余闻之也久D、或以钱币乞之7、下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8、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A、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B、余闻之也久译: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
C、稍稍宾客其父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9、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导入: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3 伤仲永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
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2.解题:伤:哀伤,叹惜。
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
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3.初读课文,思考,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做诗的非凡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学案

第5课伤仲永(王安石)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二、预习导学完成《评价手册》P9-10之“自主梳理”1、2、3。
三、课堂研讨1.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①父异.焉()②稍稍宾客..其父()③父利.其然也()④邑人奇.之()3.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四、当堂反馈完成《评价手册》P10之“合作交流”1-3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对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5)卒之为众人:于:(1)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3)贤于材人远矣:(4)受于人者不至:其(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以: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或以.钱币乞之()三、课堂研讨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
3、通过预习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使用说明: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1、给加横线字注音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2、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并将不懂的内容写下来。
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二、合作、探究与展示(一)、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余闻之也久。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⑦卒之为众人。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解释加点字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受于人者不至.且.为众人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四)积累虚词,精确翻译: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五)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父异.焉3、邑人奇.之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六)熟读课文三、检测与反馈课文练习三四、课堂小结1、通假字2、意动用法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六、师生反思5《伤仲永》导学案第二课时总课时编号:执行时间年月日班级第组姓名一次过关二次回改学习目标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一、讲故事导入新课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
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1、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令人痛心的故事。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也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你指导是哪篇课文吗?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
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
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复习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doc

课题 《伤 力 思 想
1、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 能衰退的原因。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 的态度 目标 1.2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 师 难点 教具 活 动 目标 2.3 电子白板 学 生 活 动
重点 教法 教 学 程 序 激 情 导 入
自 主 探 究
一、导入:故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正字正音。 四、复述故事内容 根据课下注解说出故事梗概。 五、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课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 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 孩子? 3、他的神奇(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你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4、后来,方仲永还是这么有才华吗?作 者是怎么说的? 5、 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 是什么? 六 、延伸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 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 受。 七、收获总 结思考 1、体会到了文章的先扬后抑的写法了吗 2、明白了仲永变化的原因了吗? 3、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掌握 了吗 教 师 活 动
) ) ) ) 看课件显示, 学生断句朗 读。 学生朗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拓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 展 提 升 6: (1)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 、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 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请一位朗读比 较好的学生范 读一遍课文, 教师随时指 正。
《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5.《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父利.其然也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
..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
..众人而已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随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中考链接】2004年宁德市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
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
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
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
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
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