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摘要:通过对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估,分析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提出针对性的岩溶塌陷勘查手段及预报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关键词: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灾情预测;防治措施一、前言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及成因分析摘要:我国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地区约国土面积约1/3,且其具有显著地可溶性,在降雨及地下水活动强烈地区,易出现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给城镇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以某一典型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生后,通过钻探、辅以物探方法来查明岩溶分布特征、发育规律等,为该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并为类似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及成因分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地质雷达1前言南京汤山景区是江苏省内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区内汤山北麓某税务学校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学校连廊也多次出现塌方,虽经过修缮,但多次塌陷形成陷坑已经连为一体,塌陷范围仍在扩大。

2勘查区概述2.1气象水文工作区气候温暖湿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

汤山附近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工作区内无大河流,仅有汤水河一条排水河,及小型灌溉渠与地面积水池塘,雨季积水成塘,沟渠成河,干旱时池塘缺水,河渠断流。

2.2地形地貌调查区域内按成因类型及形态,可分为低山丘陵地貌单元(Ⅰ区)和侵蚀波状平原区(Ⅱ区)。

其中Ⅰ区山体主要由奥陶系灰岩组成,局部地区可见侵入的石英闪长斑岩;Ⅱ区包含岗地地貌和岗间坳地地貌。

2.3地层及构造工作区及附近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有寒武系中上统(∈2-3)观音台群、奥陶系(O)、志留系(S)、白垩系上统(K2)浦口组、赤山组。

其中观音台群和奥陶系中下统均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在区内大面积分布。

区内汤山山体及羊山南坡为前第四纪地层出露,山前波状岗地平原及冲沟地带皆为第四纪松散堆积覆盖,溶洞中尚有洞穴堆积。

汤山位于宁镇弧形褶皱中部偏西地段,不同期次、性质各异、方向不同的褶皱、断裂十分发育。

3地质灾害发育特征3.1塌陷区的平面位置区内共发现6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塌陷坑3处,地面变形3处,分别位于汤水河河床部位和汤水河两侧,属剥蚀低山丘陵地貌。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潘天录,李小飞,靳文斌,李建华(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湖北黄石435000)摘要:根据水南湾典型岩溶地面塌陷点的地质勘查资料及水文监测数据,岩溶发育是水南湾发育地面塌陷灾害的内在原因,研究区属覆盖型岩溶区。

研究表明,除周边地区矿山疏排水影响研究区地下水,诱发地面塌陷外,作为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大气降水的年际变化,也会诱发地面塌陷的发生。

水南湾岩溶塌陷发生受溶洞发育规律控制,主要分布在导水(F5、F6、)断裂带附近,沿F5、F6断裂带两侧,有溶管或较大的溶隙相连通,溶蚀空间较大。

在上部荷载、地下水位下降的作用下,溶洞顶板冒落,覆盖层形成塌陷。

研究区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面塌陷;岩溶;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20)04-0647-04DOI:10.3969/j.issn.l006-0995.2020.04.025岩溶塌陷指在岩溶发育地区,覆盖层松散土体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影响下,塌落、扩展,形成地表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陷作为地质灾害灾类之一,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及程度加剧,对岩溶作用影响增加而频繁发生。

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影响或破坏,并且影响塌陷区周边环境。

岩溶塌陷除受采矿工程活动抽排地下水影响、采空区冒落塌陷外,与地下岩溶发育状况也密不可分"役湖北省黄石市水南湾岩溶塌陷位于大箕铺镇水南湾村。

近两年来该区域连续发生地面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群众恐慌。

本文依据地质灾害勘查成果,对成因机制其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1地质环境条件1.1气象与水文研究区处在亚热带边缘,具湿润季风亚热带气侯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防治研究

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防治研究

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防治研究摘要:在我国水井钻探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地面塌陷,尤其是在岩溶地区开展水井钻探工作,最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岩溶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非常不稳定,所以,容易出现地面塌陷的情况。

为了实现岩溶地区水井钻探的安全进行避免出现地面塌陷情况,本文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的原因进行分析,而且,就如何防治岩溶地区水井钻探过程中地面塌陷情况的出现,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岩溶地区;水晶钻探;地面塌陷;原因;防治;意见和建议当前,我国在岩溶地区水井钻塔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起地面塌陷事件,地面塌陷情况的发生给我国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减少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出现地面塌陷情况,我国需要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地面塌陷问题的方法。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原因把握不准确,造成解决地面塌陷的方法无从入手。

我国需要仔细研究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地面塌陷案例,具体分析地面塌陷出现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要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运用于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实践过程中,这样才可以提高岩溶地区水井钻探的安全性,避免地面塌陷情况的发生。

一、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防止研究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岩溶地区水井钻探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岩溶地区受其自身地质特点的影响,在进行水井钻探的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地面塌陷事故。

岩溶地区是我国地下水的排泄去和径流区,岩溶地区受其自身水文条件的影响,在开展钻井工作的过程中对其地表造成重大的破坏作用,使得岩溶发育非常强烈,岩溶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最终导致地面塌陷事故的发生。

地面塌陷事故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在水井钻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地面塌陷事故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有些钻井工作人员在地面塌陷事故发生的过程中丧失生命。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1: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述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面塌陷。

[P2]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3]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4]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塌陷。

[P5]1、岩溶地面塌陷分布特点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现代岩溶地面塌陷比较发育,长江以北地区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据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南方岩溶地面塌陷点已发现34072个,占全国总数的96.5%。

其中湖南省有14152个,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为8751个、8735个,再其次为贵州、云南、四川。

矿山排水、开采地下水、水库蓄水等人为干扰岩溶水流场的活动,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导力量。

[P6]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分布目前我国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塌陷点总数达17138个,占全国各种类型地面塌陷总点数44.4%,其中湖南省为12549个,再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2800个,再其次分别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

[P7]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P8]1、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可以从岩土体内、外部条件进行探讨。

(1)岩土体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下存在空洞(先决条件);二是洞穴围岩状况,是否发生塌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一般而论,当洞穴埋藏深度与洞穴高度之比小于25:1时,洞顶上部就会形成三个变形特点不同的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2)岩土体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影响因素(如大气降水、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岩溶地面塌陷是指在岩溶地貌区域中,由于溶蚀作用导致地下溶洞发展,进而引发地表下陷的现象。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岩溶地形特点岩溶地貌是由于岩石中可溶性矿物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

岩溶地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溶洞和地下河道:岩溶地区地下水经过长时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2. 地下溶蚀: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会溶解岩石,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3. 天坑和塌陷陷落:由于地下溶蚀作用的影响,地表会出现天坑和塌陷陷落的现象。

二、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发展和演化导致的。

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渗入地下,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洞。

当溶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表会因为地下溶洞的塌陷而发生下沉,形成地面塌陷。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和评估为了预测和评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风险,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地质勘测:通过对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掌握该地区的地质情况。

2. 地下水位监测: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下水动态,判断地下水对地面塌陷的影响。

3. 地面形变监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地面形变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面下沉的迹象。

4. 模型预测:基于岩溶地区的地质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提前发现潜在的地面塌陷风险。

四、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填充堵塞:对发现的地下溶洞进行填充堵塞,阻止溶洞的继续发展和扩大。

2. 强固加固:对已形成的地面塌陷区进行强固加固,提高地面的承载能力。

3. 松土排水:通过松土和排水措施,改善地下水的排泄,减少地下水对地面塌陷的影响。

4. 监测预警:建立地面塌陷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地面塌陷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岩溶地面塌陷对人类和环境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1. 经济损失:地面塌陷会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农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面塌陷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

地面塌陷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

地面塌陷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作者:杨洪磊韩志新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2期摘要:2010年8月21日,辽宁省海城市牌楼镇庙沟村发生了三处地面塌陷,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地面塌陷已成为威胁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而对于地面塌陷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将会是资源性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分析了导致庙沟村地面塌陷发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面塌陷成因防治对策Abstract:On August 21, 2010, three ground collapses occurred,which was a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of local residents in Miaogou Village of Haiche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ground collapse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threa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study about the ground collapse will be the subject which th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must be faced and re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ground collapse in Miaogou Village, an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Keywords:Ground collapse Cause of formationPrevention measure中图分类号:TU767+.4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地面塌陷是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是指地表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
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
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是地下水允许开采量(3470m3
/d)的1.95 倍。

4地面塌陷成因
导致地面塌陷的因素比较复杂,它不仅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也与地形、地貌及地下水活动有关,还与开采地下水以及其它人类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引发地面塌陷的原因既有地质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可溶岩。

地面塌陷区域基岩为覆盖型灰岩,上覆11.20~26.20 米厚的第四系地层,下伏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具可溶性,在具流动性的地下水介质作用下易被溶蚀成溶洞。

而溶洞,特别是第四系下伏的浅部溶洞又是产生塌陷的主导因素。

溶洞形成后,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把溶洞上部土层颗粒逐渐带走,形成土洞,使土层工程性质局部变差,从而导致土洞顶部土体坍塌,引发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

前文所述村庄塌陷区域岩溶发育,在施工的7 个钻孔中,有6 个钻孔见有溶洞,钻孔遇洞率为85.7%,钻孔遇见溶洞洞高0.67~9.65 米,线岩溶率23.6%。

(2)地下水水位的剧烈变动,主要机理包括:①渗透变形效应:由于岩溶水位的下降,第四系土层孔隙水向下渗透补给岩溶水的作用增强,在集中渗流点(岩溶管道开口、裂缝)附近,作用于上覆土层的水力坡度超过了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力坡度,土体发生渗透变形破坏。

②真空负压效应:由于岩溶水水位下降过快、幅度过大,第四系孔隙水(气)来不及补给岩溶含水层,在基岩面附近的岩溶管道裂隙系统中,就会瞬时产生负压,最大负压值可以达到相当于岩溶水位下降幅度的水柱高度,为了达到新的压力平衡,将会加速土层中的孔隙水(气)向下补给岩溶含水层,提高在集中渗流点(岩溶管道开口、裂缝)附近作用于上覆土层的水力坡度,当水力坡度超过了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力坡度,土体发生渗透变形破坏。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真空负压效应诱发塌陷的本质还是土体的渗透变形,其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导致的水位大幅度快速下降条件下,本塌陷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水位快速下降,引起真空负压效应,而产生塌陷。

③浮托力丧失:土洞的形成导致了地下水位的降低,土体由于浮托力减小而出现下榻和破坏,同时充填在岩溶裂缝中的流塑状黏土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发生流动,使得上覆土层出现变形,从而引起塌陷的发生。

④土体崩解:基岩面溶槽和天窗顶上的黏土在岩溶水的反复波动下不断经历脱水、饱水,导致土体崩解后形成土洞,随着土洞的不断扩大,就很容易最终形成塌陷。

(3)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后得不到恢复,使部分原在水位以下的饱和土层出现在水位以上,土中的含水量逐渐变小,并丧失水的浮托力,土体有效应力增大,产生压缩固结作用,土层孔隙度变小,引起地面下沉。

由于土层具不均匀性,还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房屋墙体开裂。

据现场调查和访问,塌陷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当地地下水位多年来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为0.6~1.1米,部分村民水井枯水期出现干涸。

5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根据资料分析,产生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因为地下水开采量过大,地下水位长期得不到恢复,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为此,提出如下措施。

(1)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塌陷区地下水开采量达6760m3 /d,其中居民生活饮用水866m3 /d,螺旋藻养殖基地943m 3/d,最大开采量1716m3 /d,养鳗场4008m3 /d。

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3470m 3/d,实际开采量是允许开采量的1.95倍,区域地下水位已下降了0.60~1.10 米。

为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位,建议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主要地面沉降点的地下水位降深,根据多井抽水过程,按干扰井群抽水计算,预测各主要地面沉降点的地下水位降深。

(2)在地面塌陷隐患区,对各地面沉降点进行定期监测,当发现沉降加剧时,应加密监测,并划出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及时疏散沉降危险区居民。

(3)在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除对各地面沉降点进行定期监测外,对沉降明显,影响居住安全的地段,建议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加固方法可采用注浆法,即按一定间距钻孔往地基土内注入水泥浆,加固深度以8 米为宜。

(4)增强居民防灾意识,建立防灾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彦华,李昌存;唐山市典型岩溶塌陷概述[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 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
[2]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