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有地质灾祸种类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点,常有地质灾祸共有12 类、48 种:1、地壳活动灾祸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祸倒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祸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祸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祸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聚积等;6、河、湖、水库灾祸塌岸、淤积、渗漏、淹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祸海平面起落、海水入侵、海崖侵害、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大海地质灾祸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别岩土灾祸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祸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样灾祸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祸河水漏失、泉水干枯、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凡下降)等。
二、地质灾祸发生的先兆倒塌发生的先兆有倒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停发生,倒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踪迹等。
滑坡发生的先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忽然消逝,有轰鸣声等,房子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辨别滑坡的重要特点。
泥石流发生的先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升和正常流水忽然中止。
岩溶塌陷产生的先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有矿物:石英( 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一般角闪石、一般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有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有堆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有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检查(一)检查重点1、不稳固斜坡检查重点检查的内容包含: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脆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点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规模划可分为:二、主要地质灾害概念及特征:(一)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受降雨、河流冲刷、融雪、地震、人工切坡、弃土加载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别名叫地滑,俗称“走山”、“垮山”、“山剥皮”。
1、滑坡的临灾前兆:(1)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4)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
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
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2、滑坡的应对措施(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
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
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
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立即向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报告。
地面塌陷、地裂缝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体或土体受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
地面塌陷主要破坏房屋、铁路、公路、堤坝等工程设施。
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单个塌陷坑洞的规模不大,直径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个别巨大者达百米左右。
塌陷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一次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洞数量和它的影响范围,据此将地面塌陷分为4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1~3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1KM2;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4~10处,合计影响面积1~5KM2;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11~20处,合计影响面积5~10KM2: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20处,合计影响面积10KM2以上。
地裂缝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现象或过程,大部分地裂缝是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构造蠕变活动引起,部分地裂缝是由于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土膨缩、黄土湿陷以及水的渗蚀、冻融等原因引起。
地裂缝AHA12GAGGAGAGGAFFFFAFAF主要危害房屋与工程设施的安全。
地裂缝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一次地裂缝活动所出现的地裂缝条数、累计长度和影响范围。
根据这些指标,将地裂缝划分为3个等级:①小规模地裂缝:地裂缝累计长度小于100M,影响范围小于0.5KM2;②中等规模地裂缝:地裂缝累计长度100~1000M,影响范围0.5~5.0KM2;③大规模地裂缝:地裂缝累计长度大于1000M,影响范围大于5.0KM2。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38663 9707 震Q 26608 67F0 柰36346 8DFA 跺39556 9A84 骄38579 96B3 隳28478 6F3E 漾=h€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地质灾害安全知识

地质灾害安全知识地质灾害安全知识汇总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的地质异常体或地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安全知识:1.山体崩塌:山体崩塌是指山体上的岩石、泥土等物质突然崩落、滑落的现象。
遇到山体崩塌时,应迅速远离崩塌区域,寻找较为安全的地点躲避。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地震、降雨、融雪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遇到滑坡时,应迅速向两侧逃离,不要朝着滑坡方向跑。
3.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长时间降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使大量土石方被携带而形成的特殊洪流。
遇到泥石流时,应选择低洼、有树木、山沟等较为安全的地点躲避。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石、土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向下陷落的现象。
遇到地面塌陷时,应迅速向两侧逃离,不要待在原地。
5.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地面震动现象。
遇到地震时,应迅速远离地震发生地,不要在地震时乘坐电梯或跳楼。
总之,在遇到地质灾害时,应保持冷静,迅速远离危险区域,并遵循相关安全知识,确保自身安全。
地质灾害安全知识归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的地质异常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安全知识。
1.遇到山体崩塌时,应该向垂直于崩塌壁的方向跑,同时不要停留在山体崩塌的前方。
2.遇到泥石流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两侧跑,跑到开阔的平坦的区域内。
3.遇到地面塌陷时,应该迅速跑到开阔的平坦的区域内,同时不要停留在有隆起的土石的区域内。
4.在山区旅行时,应该注意道路和桥梁状况,不要在有危险的山体或者土石上停留。
5.在山区旅行时,应该避免在河道或者陡峭的山崖附近停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对我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2.什么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3.什么是滑坡?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4.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6.什么是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质砂土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软土层压缩变薄、地势标高降低、地面缓慢下沉的现象。
地面沉降一般出现在滨海平原地区。
7.崩塌、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十大地质灾害

我国10大类31种地质灾害的划分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7、特殊岩土灾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8、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9、地下水变异: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10、河湖(水库)灾害:淤积、塌岸、渗漏(一)地震1、分布发育概况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
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
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
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
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
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
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
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 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塌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四.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指在人为和自然地质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 体中洞穴顶部向下断错坍塌,形成塌陷坑、塌陷洞、塌陷槽 的一种地质现象。
4.1 地面塌陷成因
地面塌陷,实质上是岩、土体内洞穴的抗塌力(洞穴顶 部支撑力)小于致塌力的结果。
在各类地面塌陷中,我国以岩溶地区塌陷分布最广, 已有22个省(区)发生此类地面塌陷,危害最重。矿山采空 区地面塌陷的分布和危害仅次于岩溶地面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区域
贵州构件厂抽水塌陷( 1993.5.2 (据岩溶所) )
云南乌东德岩溶洼地
广州地下通道施工造成 路面塌陷
广西合山电厂灰场塌陷 1999年5月6日
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复杂而种类繁多。归纳主要有①人 为因素:抽取地下水、坑道排水、突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 渗入、荷载及振动等;②自然因素:河流水位升降与地震等。
现将地面塌陷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1.抽取地下水致地面塌陷
洞穴的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中,产生对洞穴顶板的 静水浮托力,当抽取地下水使之水位下降时,支撑洞顶岩、 土体的浮托力随之降低。此外,洞穴空腔与松散介质接触 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地下暗管道内的水流发生变化而产 生的温差效应,为此,出现了与抽取地下水同步发展的塌 陷现象。
5.荷载导致地面塌陷
在有隐伏洞穴部位上人为增载(建筑物荷载、人为堆 积荷载等),当这些外部荷载超过洞穴拱顶的承受能力时, 将引起洞穴直接受压破坏,从而致使地面塌陷。
6.矿山采空致地面塌陷
地下采掘活动形成的采空区,其上方岩、土体失去 支撑,导致地面塌陷。这种由于矿山采动引起地面塌陷 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此类地面塌陷在许多矿区都有 发生,并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即损坏交通设施、水利 设施、建筑物、道路、农田等,甚至引起山体滑坡和崩 塌。
1986年.广西忻城大塘乡遭遇春旱,地下水位下降 产生了40多个塌陷,4月底一场大雨后,塌陷增至140多 个,使两幢房屋倾倒,地面多处裂缝。村舍变电所场地 开挖后,雨水蓄积渗入,也导致地面塌陷。
3.河水涨落致地面塌陷
岩溶裂隙、洞穴管道中的地下水与附近河水相通时, 随着河水位的升降,横向发育的岩溶裂隙、管道中的地下 水位也随之升降,这种作用也可导致地面的塌陷。
2.岩溶的处理
(1)地基不均性的处理:参考地基处理有关部分的内容。 (2)洞隙塌滑不稳定的处理
1)结构措施 在结构措施中,应选用有利于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并可适应小范 围塌落变位、整体性好的基础形式,如配筋的十字交叉条基筏基、箱基 等,同时采取必要的结构加强措施,如砖石结构加强圈梁设置、单层厂 房基础梁与柱连成整体,并加强柱间支撑系统等。 当洞隙深大,而两侧有可靠岩体时,可采用跨越结构,根据荷载及 跨度,可选用调整柱距,有足够支承的梁、板、拱及悬挑等方式。
4.2 地面塌陷分类
根据地面塌陷成因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①自然地面塌陷;②人为地面塌陷;③复合型(自 然——人为)塌陷。
根据塌陷区是否在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发育地段分为:
①岩溶地面塌陷;②非岩溶地面塌陷。
按塌陷坑数量分为:塌陷坑大于100个者为巨型塌陷、 50~100个者为大型塌陷、10~50个者为中型塌陷、小于 10个者为小型塌陷。
广西都安县位于红水河岸的一段公路,由于受河水涨 落影响,公路路面上发生了塌陷。
4.振动致地面塌陷
振动可引起砂质土的液化和粘质土由凝结状态发生液 化而成为溶胶或悬液(即触变现象)与失去液化能力(即失去 原有触变性的陈化现象),土体强度降低、抗塌力减弱, 在振动产生的波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下,可导致潜伏洞 穴的塌陷。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埋 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 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基。 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气降 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或墩 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及 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7)当采用桩(墩)基时,宜优先采用大直径墩基或嵌岩 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墩)以下相当桩(墩)径的3倍范围内,无倾斜或 水平状岩溶洞隙的浅层洞隙,可按冲剪条件验算顶板稳定;
2)桩(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无临空面或倾向临空面 的不利角度的裂隙面可按滑移条件验算其稳定;
3)应清除桩(墩)底面不稳定石芽及其间的充填物。嵌 岩深度应确保桩(墩)的稳定及其底部与岩体的良好接触。
江西省景德镇硬石岭火车站附近,1984年前居民饮用 水均抽取土层的潜水,未见地面塌陷。之后,距铁路50~ 500米附近的工厂掘成深达120米的机井8口,抽水量达4820 吨/天,水位下降至基底岩层面以下17~18米,最大30米, 于是在长3.72公里、宽0.5公用的范围内出现地面塌陷100多 个。塌陷使铁路行车中断、房屋变形、道路裂缝、农田和 果园遭到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昆明新机场岩溶强发育带中所见现象
在预报位置 kh411 : 一场降雪 后发生了 长6米、 宽2米、 深30公分 的长椭园 形塌陷。
2.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致地面塌陷
当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时,水在岩、土体内 的孔隙中运动,产生了一种垂向渗透力,改变了岩、土 体的力学性质。当渗透压力值达到一定强度时,岩、土 体结构遭到破坏,随着水流产生流土或管涌运移,进而 形成土洞,最后导致地面变形、塌陷。地表渗水包括: 河湖地表水、输水管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引起地表水、 工厂排污的化学污水和雨水等下渗。其中以雨水渗入致 塌最为常见,尤其是碳酸盐岩分布的岩溶地区,人为挖 掘的场地、机场、道路等降雨掺入后产生塌陷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