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

合集下载

武汉市岩溶塌陷分类及防治对策_杨涛

武汉市岩溶塌陷分类及防治对策_杨涛
溶总体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 主要 关山—白沙洲向 分布于武汉市中南部的荷叶山向斜、 斜、 大桥向斜、 流芳向斜、 何家湖—吴泗向斜及五里界— 方咀向斜等构造的核部, 系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及早三 叠世时沉积形成。根据盖层的特点, 武汉市岩溶主要分 为覆盖型和埋藏型两种类型, 裸露型岩溶较少分布。 覆盖型岩溶直接隐伏于第四系全新统砂、 砂砾石 含水层之下, 两者间无隔水层, 上部孔隙承压水与下伏 岩溶水有较好的水力联系。武汉市岩溶塌陷集中发生 在覆盖型岩溶区。埋藏型岩溶隐伏于白垩—下第三系 粘土岩、 砂岩之下, 粘土岩厚度空间展布变化较大。 该
第 27 卷 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资源环境与工程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No. 5 Vol. 27 , Oct. , 2013
武汉市岩溶塌陷分类及防治对策


涛,涂
婧,殷
美,刘鹏瑞
(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湖北 武汉 430034 )
要: 通过对武汉市岩溶塌陷的性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其时空 分 布 特 点 及 主要 影响 因素, 总结 武 汉 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发生时间 ( 年 - 月) 1931 1977 1983 1988 1994 1999 2000 2000 2001 2005 2006 2008 2009 2009 2010 2010 2010 2011 2012 - 08 - 09 - 07 - 05 - 06 - 04 - 02 - 04 - 05 - 08 - 04 - 02 - 11 - 12 - 01 - 04 - 07 - 12 -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市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市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

[ ] 盂 庆山, 5 陈勇 , 汪稔 . 岩溶 洞穴工 程地质 条件 与顶板 稳定性 评价 [ ] 土工基础 ,0 4 1 ( )5 5 . J. 2 0 ,8 5 :5— 8 [ 陈国亮 . 6] 岩溶 地面 塌陷 的成 因与防治 [ . M] 北京 : 中国铁道 出版
层 厚 2 3 q 6~ 0n。下 伏 CT灰 岩 岩溶 发 育 , 江水 、 . 长 孔 隙水 、 溶水水 力联 系密切 , 岩 地下 水位 波动 较强 。上 部
空隙承压含水层与下部碳酸盐岩含水层 间无隔水层或
存在 较薄 的弱 透水层 。区内历史 上 曾发生 过 陆家街 塌
陷、 毛坦 港塌 陷 。
程 地 质 ,0 4 3 ( :8—6 . 2. 岩溶 区高速公路路基 下岩溶顶板 稳定性 的模糊
图 2 岩 溶 地 面 塌 陷危 险 性 分 区 图
1 危 险性较 大区 ;. . 2 危险性 中等 区;. 3 危险性 较小 区; . 本安全 区 ; 4基 5 分 区界线 ;. . 6 钻孔揭露溶洞 ;. 7 物探探测溶洞 。
3 1 危 险性大 区 (I) .
主要分布在 中南轧钢厂 、 阮家巷、 陆家街、 司法学
校 、 火村 等 区域 。该 区上覆 盖层 为单砂 层 或粘 土层 , 烽 较 薄 , 砂 厚 度 比较 小 , 层 厚 2 粘 盖 8~3 0m。下 伏 cT —
灰岩岩溶发育 , 长江水 、 孔隙水、 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 上部 空 隙承压 含水层 与下部碳 酸盐 岩含 水层 间无 隔 水
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 , 并采用专家打分确定单
因素权 重值 , 价结 果将 研究 区分 为 四个 等 级 区 , 中 评 其
危 险性 中等一 大 区为 多 年来 岩溶 塌 陷 高 发 地段 , 价 评 结果 具 有较高 的可 信度 。 参 考文 献 :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
沟、溶槽中易形成土层底部的小径流,在 漫长的潜蚀过程中将土中物质带入溶洞中, 在上覆粘性土层中形成“土洞”。当土洞 顶板土层超越自撑能力时,发生地面塌陷。 土洞形成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岩溶地下 水位低于土岩界面,二是土岩界面高差较 大。因此,土洞多数分布在山前或山间谷 地。
• 2、潜蚀—渗流或振动液化—漏失机理
• 3、钻孔或打桩,尤其是冲击振动成孔引起盖 层砂土液化、漏失、诱发塌陷地质灾害产生。 汉南纱帽镇塌陷和武咸公路塌陷属此类。

后两种情况产生的前提还是地下空洞和通
道存在,因此,本质上还是自然地质灾害。
• 八、防治对策、措施
• 1、绕避、及时回填(如烽火村)。
• 2、严禁在易塌陷区开采地下水或限量抽水 (如汤池温泉)。

这是一种混合类型。当覆盖层为二元
结构冲积层且冲积层下部饱和粉土、砂、
砾石层直接盖在岩面之上时,在粉土、砂、
砾石层中的孔隙水与可溶岩中的岩溶裂隙、 管道水发生直接联系,形成统一运动情况 下,由于水位不断升降变化,尤其是岩溶
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低于孔隙水位时,发 生垂直渗流。

先是在粉土、砂、砾石层中发生潜蚀
作用产生塌陷。此种塌陷一般规模不大,
地表陷坑直径为几米至十几米,数量取决
于土洞数目(图3)。
• 图3 湖北大冶老土桥村土洞剖面
Z126 53.20
2.10
9.60 13.1
Z127 53.20
Z17 53.20
Z131 53.20
1.30
7.50
8.70
9.00
10.7 13.8
12.4 14.3 14.0
1、亚粘土 2、粉细砂 3、含砾粘土岩 4、粘土岩 5、灰岩 6、地下水位 7、钻孔编号及孔深

武汉市汉南长江干堤陡埠段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武汉市汉南长江干堤陡埠段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l 地面塌陷情况
武汉市汉 南 长江 干堤 ( 桩号 3 5 4+6 0 0—3 5 4+
9 0 0 ) 离 堤脚 约 1 0 0 m处 发 生 地 面 塌 陷 。其 中 : 主 塌 陷 区 (I 号 塌 陷区 ) 位 于 场 区北部 , 近东 西走 向, 长 约
3 5 0及 3 6 4+6 0 0— 3 6 4+6 5 0段 堤身 下 穿 过 , 与长 江 水 流 接 近垂 直 , 岩 层 倾 向上 游 , 倾角 6 5 。一7 3 。 。观 音 山 组( T ) 上覆 为 三叠 系 中统 陆水 河 组 ( T : 。 ) 钙 质 泥岩 与
2 0 0 8年 2月 2 9日 1 4时 , 武汉 市 汉 南 长 江干 堤 陡
沉 降量 为 0 . 4 1~ 0 . 8 1 c m之问 , 与 主 塌 陷 区 的距 离缩
埠堤 段 堤 内发 生 了大 面 积 的地 面塌 陷 , 由于地 陷 区 紧 邻汉 南 长江 干堤 , 对 长 江 干堤 的 防洪 安 全 构 成 了极 大 的威胁 。地 陷 发生后 , 国家 防总 、 湖 北省 及武 汉市 政府 高 度重 视 , 有关 领导 亲临 现场 指 挥 。3月 1日, 有 关 专 家对 现场进 行 了查 勘 , 初 步认 为地 陷发 生 的主 要 原 因 系地 下岩 溶造 成 的地 面塌 陷 。
Ab s t r a c t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a s o n s f o r f o r ma t i o n o f l a r g e a r e a g r o u n d c o l l a p s e i n Do u b u S e c t i o n D y k e o f Ya n g t z e Ri v e r i n Ha n n a n r e g i o n re a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f o r m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me c h a n i s m o f k a r s t c o l l a p s e a 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e c o l l a p s e

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

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
厚 度约 4 m。 O
③2 1 年 8 , 00 月 白沙 洲 大 道 高 架桥 桩基 施 工 现场 , 基 旁 边 的地 面 突 然 塌 陷 , 桩 很快 下 沉 6, m, 塌 范 围 延 伸 至 施 工 区 域 外 , 7 坍 形 成 一 个 约 6 m: 大 洞 , 面 上 的 打 桩 机 0 的 地 也 随 之倾 倒 下 陷 。 幸好 , 工地 施 工 人 员及 时 撤 离 , 人 员伤 亡 。 现 场 工作 人 员 介 绍 , 无 具 拟 建 高 架 桥 采 用嵌 岩 桩 , 层 面 位 于 地 面 岩 以下8m, O 当时 桩 基 正 在 施 工 , 孔 深 度 已 桩
Sci ence an Techn o I nova i Her l d ol gy n t on ad
工 程 技 术
浅 析 武 汉 地 区岩 溶 地 陷及 岩 土 工程 勘察 中 的预 防 措施
于政伟 冉俊 张友安 ( 中机三 勘岩土 工程有 限公司 湖北武 汉 403 3 0 0) 摘 要 : 陷问题 日益 引起人 们的关注 。 文结合 了汉 南江城春苑住 宅小区1 #楼 岩土 工程施工勘察报告及 武汉近期 发生的 多处地 陷讨 地 本 2 论 了地 陷的成 因并提 出 了相应预防措施 。 关键 词 : 地陷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 号 : TU4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7 —0 8 2 1 ) Ia一0 1 -0 1 4 9 X( 0 1 () 1 1 6 0 4
洞 , 为粘 性 土 充 填 ;5 2 灰 岩 , 完 整 。 多 (- ) 较 ②2 l 年 1 , 0 0 月 武汉 市 洪 山区 青 菱 乡光 霞村五组 一民宅 门口, 武汉 至 黄 石 城 际铁 路 工程 勘 察 现 场 地 面 发 生 塌 陷 , 径 约 l 直 o 米, 最深 处 约6 具 了解 , m, 发生 塌 陷 前 , 钻探 工作人 员已发现有地面慢 慢下沉的现象 , 马 上 转移 钻 具 及 人 员 , 几分 钟 后 形 成 此坑 。 此 处 距 白沙 洲 大 道 不 远 , 层情 况 从 地 上 至下为 素填土 , 塑土 , 下为淤 泥 质 可 往 土 , 部 为 砂 土 , 伏 基 岩 为 灰 岩 , 盖 层 下 下 覆

武汉地区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处理措施汇报lb20151208-1

武汉地区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处理措施汇报lb20151208-1

灰岩,呈近东西向成条
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 向斜及背斜的两翼;白
云质灰岩主要分布北部
盘龙城一带。 三叠系泥灰岩、灰
岩多分布于向斜的核部
图1-3 武汉市灰岩分布范围图
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Central Southern Geotechnical Design Institute Co.,Ltd
2 岩溶发育形态与发育程度分析
3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3.3 武汉市岩溶塌陷类型
武汉市塌陷类型及典型案例分析
(1)饱和松散层(粉土、砂、砾石)潜蚀—渗流—漏失塌陷型 饱和松散层在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中发生潜蚀——液化,通过岩溶裂隙 直接漏失到岩溶空洞中,造成地面塌陷。 Ⅰ级阶地典型案例:
椭圆形,长约8米,宽约6米
图3-2 Ⅰ级阶地某塌陷实例照片
3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3.2 武汉市岩溶塌陷类型
武汉市历史塌陷
武汉市在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抽取地下水)作用下,自 1931 年以 来,主要在武昌丁公庙、江夏区马鞍山井田、汉阳中南轧钢厂、武昌阮家 巷、陆家街、毛坦港、市司法学校、青菱乡烽火村、江夏区范湖乡金水村、 乌龙泉京广线、鹦鹉洲大道、江夏文化大道鹏湖湾等十处地方发生了岩溶
1 可溶岩地层岩性、工程特性及分布特征
1.2 可溶岩工程特性及分布特征
岩性
石炭系黄龙组灰岩;二叠系马鞍组炭质灰岩、泥灰岩及栖霞组灰 岩,局部白云质灰岩;三叠系厚层泥灰岩、灰岩。
工程特性
石炭系(C)灰岩块状构造,强度很高; 二叠系(P1-2)炭质灰岩、泥灰岩、硅质岩薄层状、层状构造,强
度较高;生物屑微晶灰岩中薄层状,强度很高;白云质灰岩为灰白色,
江夏鹏湖湾
世贸锦绣长江
已建成的7层楼房的一角地基。楼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二叠系 P灰岩,背斜北 角的塌陷坑长约5米、宽约3米、 物,具二元结构,厚26m, 翼,岩层陡倾角 深约10米,里面露出数根水泥桩。 下部砂层厚10m。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倒转背斜北翼至核部, 白沙洲高架桥工程桩基础施工期 物,具二元结构,厚25-30m, 三叠系T、二叠系P、石 间至少发生3次大的地面塌陷 下部砂层厚20m。 炭系C灰岩 二叠系P灰岩,岩层陡倾 椭圆形,5米见方,第1次塌陷深 龙岗地带,上部为老黏土层, 角,向斜北翼,塌陷部 约3米,第2次塌陷深约6米。 灰岩顶面有红粘土 位发育有土洞,深溶沟 与下部溶洞相连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大桥断层西侧,二叠系 椭圆形,塌坑长10米,宽 8米,塌 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物,具二元结构,厚25-30m, P灰岩,向斜北翼,岩层 坑深6米 Central Southern Geotechnical Design Institute Co.,Ltd 下部砂层厚 20m。 陡倾角

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致塌模式分析

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致塌模式分析
Ta b l e 1 S c h e d u l e o f ma i n s u b s i d e n c e e v e n t i n ma in c i t y z o n e
1 . 2 远城 区
塌 陷 总方量 最 大约 1 . 8万 m ; 而 江 夏法 泗 塌 陷则 一 次 性 产生 多 达 1 9个塌 陷坑 , 塌 陷总方 量 约 2 1 . 0万 m 。 江 夏文 化 大道 塌 陷 为 另 一 种 土 洞潜 蚀 致 塌模 式 , 其 机理 不 在本 文探讨 范 围 。
后 的防治 工作 提供 数据 支持 。
1 岩溶地 面塌 陷概况
. 1 主城 区 的加强并 向远城区扩展 , 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 尤其是岩 1 溶地面塌陷的频发 , 极大地影 响了居 民的正 常生产和 以前 武汉 市致 灾 的岩 溶地 面塌 陷主 要集 中在 主城
生 活秩 序 , 也 引 起 了政府 部 门 的高 度 重视 。 本 文在 分析 武 汉 地 区历 年 来 塌 陷事 件 的基 础 上 , 根据 收 集 的资 料 及 数 据 , 为 武 汉 地 区砂 土 渗 流 一漏 失
数 字 出 版 网 址 :h t t p : / , 4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2 . 1 7 3 6 . X. 2 0 1 5 1 0 1 9 . 0 8 4 2 . 0 0 6 . h t m l 数 字 出版 日期 :2 0 1 5—1 0—1 9 0 8: 4 2
资 源 环境 与 工程
4 岩溶 塌 陷 与 土层 厚度 及 力 学 性 质之 间的关 系
上土 下砂 的二元 结构覆 盖 型岩溶 的塌 陷 过程 可拆

岩溶地面塌陷机理预测与防治

岩溶地面塌陷机理预测与防治

慢等效扩容,造成
盖层内部呈球形空
间体向周围扩大,
符合气体压力传导
原理; 腔内真空度越高,
内压
( P 0)
岩 扩容作用越强。 溶

(扩容)
在岩溶盖层底面 之下对盖层底部土


地下水的重力下
水面Βιβλιοθήκη 体施加抽吸作用,降抽真空—瞬间抽
使其冒落,加速微
冒,符合重力原理;
抽吸力 观扩容—宏观造形
Fy
水的重力越大,
( F y)
康彦仁认为,各种外部因素产生的致塌力,可以形成重力、渗流潜蚀、 失托增荷、真空吸蚀、水气冲(气)爆、水击、振动破裂、振动液化、 荷载、水位波动解散、溶蚀、根蚀等12种致塌效应。
康彦仁指出:岩溶塌陷的形成是多机制的,单一成因理论如潜蚀论、 液化论、真空吸蚀论等只能解释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形成塌陷。
.
28
1、岩溶地面塌陷机理
1.1.1 巴普洛夫与潜蚀论
潜蚀作用概念:
目前,在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地理学、水土保持、工程地质以及岩 土工程等领域,不同的学者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采取不尽相同的研究方 法和手段,不同程度地研究了潜蚀作用现象,其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 2010年,李喜安等对该概念进行了梳理,提出如下概念,本人赞同该观点
力的作用位置图示 ( P a-P 0)
地面
作用力的基本原理
作用力是瞬间产 生冲压造形—符合 冲量原理;
真空压差越大, 盖层越薄,冲压造 形越快;
洞壁越陡,洞口 越圆;
力的作用模式 冲压
(外压)
地面
作用力快速或缓 盖

扩容力 ( P 0)
在岩溶盖层内部 进行微观物理机械 吸蚀掏空破坏—微 观吸蚀扩容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发生过多次,损失巨大。

本文介绍了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成因和诱发因素,并依照武汉市的岩溶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与预警方法,对武汉市的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防治;预警
1. 引言
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分布南北3条近东西向覆盖型碳酸盐岩条带,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l)灰岩、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夹炭质灰岩及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泥灰岩[1];武汉市岩溶主要分为覆盖型和埋藏型,裸露型岩溶极少分布。

1978年至今已发生十多起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且近来越发频繁,其中尤以青菱乡烽火村(2000年4月)塌陷规模和损失最大,可见武汉市属于岩溶地面塌陷多灾区。

若能成功防治预警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将会产生巨大实际意义。

2.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及诱发因素
2.1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一般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出现在以一定厚度土体为盖层的覆盖型岩溶区,一般认为,覆盖层厚度<10m者,塌陷严重;10~30m者,容易塌陷;>30m者,塌陷可能性很小;(2)覆盖层以下可溶性基岩浅部岩溶发育,顶界面上有开口岩溶管道(落水洞、岩溶竖井),具有搬运、储存大量冲蚀物所必需的通道和空间;(3)具有引起土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力,该作用力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静、动水压力和土体自重。

[2]
通过查阅武汉市岩溶塌陷记录资料,发现历次塌陷的发生均具有上述条件。

塌陷区上覆土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物(Q4),属长江一级阶地中、前部,地表上层较薄(厚5m左右),物理力学指标低(Ps值一般仅为0.5MPa);中下部砂土层疏松,f值一般在0~5MPa,在地下水的内动力作用下极易被潜蚀;一旦砂粒流失,常形成土洞或扰动土层,表明岩溶地面塌陷处于发育阶段。

在一定外力或自重作用下,即发生地面塌陷。

2.2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
市内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武汉市历次岩溶地面塌陷考察发现,除1978年中南轧钢厂材库塌陷因过度抽取地下水诱发外,其他各处塌陷基本上都属自然因素造成——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发生潜蚀作用造成的。

2.2.1自然因素诱发的地面塌陷
该类因素包括降雨、地表积水入渗以及地下运动加剧,在剧烈的地下水运动中会导致含水层介质(砂土类)被地下水潜蚀并运移走而形成土洞。

降雨或地表积水会使表层土体软化或强度降低造成洞顶失稳而发生塌陷。

如:陆家街地面塌陷,塌陷前地面排水设施堵塞,积水遍地,同时5月份降水3021mm,5月8日一天降量达103.7mm,5月10日即发生塌陷。

丁公庙、范湖乡金水村及毛坦港等塌陷也都发生于丰水期的雨季。

2.2.2人为塌陷
人为因素主要指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或矿坑排水。

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后,
地下水位将大幅度降低,开采漏洞区水力坡度增大,松散岩类孔隙水将大量补给岩溶水,由于水力坡
度大,补给强度亦大,其含水介质(砂粒)将被水流潜蚀带走造成土洞,一旦洞顶破坏后(荷载,自重)即发生塌陷。

中南轧钢厂的地面塌陷即属此类型,塌陷前期其西侧某一地下水井,井深80m,开采岩溶水,日开量1000m3,,动水位下降28~30m,而该地区第四系全新统堆积物厚26.20~28.06m,可见地下水已降至基岩以下,在地下水的渗透作用下,砂土产生潜蚀作用,形成土洞继而产生地面塌陷。

3. 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对策
岩溶地面塌陷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应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

首先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手段,目的是限制人为因素诱发的岩溶地面塌陷,如过量开采地下水;其次要采取技术性的防治措施,如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建立监测网络(对水点、地面、建筑物及坍塌前兆现象进行检测)、工程选址时避开岩溶地面塌陷发育区等,治理时主要针对塌陷发育的三要素,进行堵截水流、强化土层和洞穴充填物、填堵岩溶通道等,具体方法有清除堵填法、地表封闭处理、跨越法、强夯法深基础法、灌注法、疏排围改治理法及平衡地下水和气压力。

4.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预警
岩溶地面塌陷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但其土洞的发育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过程和发展阶段。

即:砂、土流失—扰动土层—形成土洞—诱发坍塌。

如果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预测预警进而降低至最低损失。

目前对岩溶地面塌陷的监测主要有直接监测法和间接监测法:直接监测法有监测地面变形、房屋开裂以及地质雷达和光导纤维等监测地下土体变形等方法;间接法有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 压力的动态变化传感器自动监测技术.但由于岩溶塌陷系统较为复杂,岩溶塌陷具有的突发性、隐蔽性、不确定性,使其监测、预警预报问题一直未解决,加上一些直接监测法又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对岩溶的直接监测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为此,雷明堂等在地质大调查项目支持下,以模型试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以岩溶管道裂隙系统水(气) 压力监测为主、固定测线的地质雷达定期探测为辅的适于由地下水触发的岩溶塌陷的监测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结语
岩溶地面塌陷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在人口稠密的武汉市,地面塌陷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若了解清楚其发育机理,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防治和预警,则可将其损失降至最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李智毅、叶俊林.武汉市陆家街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J].地球科学,1989,
(2):207~211
[2] 唐辉明.工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M].2008.2;
[3] 范士凯.武汉(湖北)地区岩溶地面塌陷[J].环资源境与工程[J],VOL
20,2006,增刊
[4] 盛玉环.岩溶塌陷的勘察与防治.地质灾害[J],VOL 7.2004
[5] 官善友等.武汉市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城市勘测[J].2008
[6] 项式均、雷明堂等.武汉市陆家街地区岩溶塌陷模拟研究报告[R].1993.5
[7] 谢春波、林振天等.武汉市区地质灾害研究水文地质专题研究报告[R].1999.7
[作者简介] 谢良甫(1988一),男,湖北荆州、本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