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质灾害全解

合集下载

涟源市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建议

涟源市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建议
期 及 近 期 发 生 了地 质 灾 害共 7 6个 , 其 中 崩 塌 6处 . 岩溶地 面
引 言
涟 源 市 位 于 湖 南 省 中部 . 湘江 支流涟 水上 游 . 行 政 隶 属
2处 , 采空地 面塌 陷 3 6处 、 地 裂缝 7处 , 矸 石 流 1处 。 娄底市, 地理 坐标 : 东经 l l 1 。 3 3 一 l 1 2 。 0 2 , 北纬 2 7 。 2 7 ~ 2 8 。 塌陷 3 各 类 地 质 灾 害 的 影 响 范 围 达 1 0 1 9 . 5 h m , 直接 经 济 损 失 4 8 6 . 6 0 2 . 国土面积 1 8 9 9 . 5 5 k m 涟 源 市 煤 矿 业 开发 始 于 明 朝 洪 武
年 间, 迄今 已有 6 0 0 多年 的 光 景 , 上世 纪六十年 代 , 国 家在 涟 源 市 大 量投 资 兴 建 资 源 和 资 源 消 耗 型 企 业 。 截止 2 0 1 0年 底 , 全 市 开发 利 用 的 矿 种 主要 有 煤 、 灰岩 、 石膏 、 粘土等 1 O余 种 ,
能源 ・ 地矿
L O C A R B 0 Nl r / 0 R L D 2 0 1 4 / 1
涟 源 市矿 山岩溶地 面 塌 陷地质灾 害特征 及 防 治对 策 与建议
姚 鹏, 文 0 博( 湖南省地 质科学研究院, 湖南长沙 4 1 0 0 0 7 )
【 摘 要 】 涟源市 是我省重要 的煤炭 资源开发基地 , 煤层赋存于 石炭 系测水组和 二叠系龙潭组地层 中 , 由于矿 山在 矿产资 源的开发利单位为 t ;
3 结束语
综上 . 爆 破 施 工 对 于施 工 人 员 、 施工机械 、 施 工 环 境 等 都 具 有 重要 的影 响和 作 用 .所 以 必 须加 强 对 爆破 施 工 的 控 制 和

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埋 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 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基。 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气降 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或墩 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及 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现将地面塌陷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1.抽取地下水致地面塌陷
洞穴的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中,产生对洞穴顶板的 静水浮托力,当抽取地下水使之水位下降时,支撑洞顶岩、 土体的浮托力随之降低。此外,洞穴空腔与松散介质接触 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地下暗管道内的水流发生变化而产 生的温差效应,为此,出现了与抽取地下水同步发展的塌 陷现象。
江西省景德镇硬石岭火车站附近,1984年前居民饮用 水均抽取土层的潜水,未见地面塌陷。之后,距铁路50~ 500米附近的工厂掘成深达120米的机井8口,抽水量达4820 吨/天,水位下降至基底岩层面以下17~18米,最大30米, 于是在长3.72公里、宽0.5公用的范围内出现地面塌陷100多 个。塌陷使铁路行车中断、房屋变形、道路裂缝、农田和 果园遭到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昆明新机场岩溶强发育带中所见现象
在预报位置 kh411 : 一场降雪 后发生了 长6米、 宽2米、 深30公分 的长椭园 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1. 岩溶与岩性的关系 岩石成分、成层条件和组织结构等直接影响岩溶的发育程度和速度。 一般地说,硫酸盐类和卤素类升层岩溶发展速度较快;碳酸盐类岩层则发 育速度较慢。质纯层厚的岩层,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 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较弱。结晶颗粒粗大的岩石,岩溶较 为发育;结晶颗粒细小的岩石,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是地壳岩石圈内可溶岩层(碳酸盐类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 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等和卤素类岩如盐岩等)在具有侵蚀性和腐蚀能 力的水体作用下,以近代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包括水体对可溶岩层的机 械侵蚀和崩解作用,而被腐蚀下来的物质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 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又称为喀斯特(Karst)。由岩溶现象造成 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称为岩溶作用。
(3)地形地貌。地表水文网发育特点、区域和局部侵蚀基准面分布,地面坡度 和地形高差变化。新构造升降运动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4)岩溶地下水。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水位动态及连通情况,尤其 是岩溶泉的位置和高程;场地可能受岩溶地下水淹没的可能性,以及未来场地内 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污染岩溶地下水的可能性。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 地质作用。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安全、财产、工程或环境安 全的事件,又称为地质灾害。
在各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主要有岩溶、滑 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震等。这些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引发的各种地质 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场地稳定性、建筑适宜性等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同 时对工程建设后期安全运营也会产生重大、直接的危害。因此,重视不 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给出客观评价等,对工程建设活 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一项重要工作。

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 土洞和塌陷的分布、形态和发育规律;6.土洞和塌陷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7. 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

5.1.4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综合物探为主,勘探点的间距不应大于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岩溶发育地段应予加密。

测绘和物探发现的异常地段,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验证性钻孔。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表层岩溶发育带。

5.1.5详细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线应沿建筑物轴线布置,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2. 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外,当基础底面下的土层厚度不符合本节第5.1.10条第1款的条件时,应有部分或全部勘探孔钻入基岩;3. 当预定深度内有洞体存在,且可能影响地基稳定时,应钻入洞底基岩面下不少于2m,必要时应圈定洞体范围;4. 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宜逐柱布置勘探孔;5. 在土洞和塌陷发育地段,可采用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小口径钻探等手段,详细查明其分布;6. 当需查明断层、岩组分界、洞隙和土洞形态、塌陷等情况时,应布置适当的探槽或探井;7. 物探应根据物性条件采用有效方法,对异常点应采用钻探验证,当发现或可能存在危害工程的洞体时,应加密勘探点;8. 凡人员可以进入的洞体,均应入洞勘查,人员不能进入的洞体,宜用井下电视等手段探测。

5.1.6施工勘察工作量应根据岩溶地基设计和施工要求布置。

在土洞、塌陷地段,可在已开挖的基槽内布置触探或钎探。

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可在槽底采用小口径钻探,进行检测。

对大直径嵌岩桩,勘探点应逐桩布置,勘探深度应不小于底面以下桩径的3倍并不小于5m,当相邻桩底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加深。

5.1.7岩溶发育地区的下列部位宜查明土洞和土洞群的位置:1. 土层较薄、土中裂隙及其下岩体洞隙发育部位;2. 岩面张开裂隙发育,石芽或外露的岩体与土体交接部位;3. 两组构造裂隙交汇处和宽大裂隙带;4. 隐伏溶沟、溶槽、漏斗等,其上有软弱土分布的负岩面地段;5. 地下水强烈活动于岩土交界面的地段和大幅度人工降水地段;6. 低洼地段和地表水体近旁。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岩溶区是指由于地下水与石灰岩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地貌,其地质特征复杂多变,常常伴随着岩溶洞、地下溶洞和地下水流等地质灾害问题。

在岩溶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存在许多特殊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文将重点讨论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勘察难度大1.地质调查难度大岩溶地区地下水信息复杂,地下水位变化大,常常需要时刻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动情况。

在勘察中需要进行地下水调查,确定地下水位、水质等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案和安全措施。

2.洞穴勘察难度大岩溶区常常伴随着洞穴地貌,洞穴的数量、规模和分布不规则,对勘察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勘察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洞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勘察的难度。

3.地质灾害隐患难以检测岩溶区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表下可能存在地下导水通道、地下水土流失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这些地质灾害往往难以通过常规的勘察手段进行检测和监测,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以上问题使得岩溶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难度较大,需要勘察人员具备专业的地质知识和技术能力,以确保勘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勘察技术需创新1.地下水位监测技术针对岩溶区地下水位变动大、水文条件复杂的特点,需要引入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地下水位、水质和地下水流动情况,为勘察提供准确的地下水数据。

常用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包括井内测压法、压力式测井仪和电测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勘察人员及时了解地下水情况,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案和安全措施。

2.洞穴勘察技术针对岩溶区的特殊地质条件,需要开发适用于洞穴勘察的专业设备和技术。

如地下雷达勘察技术、地下视频勘察技术和洞穴勘察机器人等,可以帮助勘察人员更准确、更安全地进行洞穴勘察,提高勘察效率和勘察质量。

以上创新的勘察技术可以提高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地质数据和技术支持。

三、勘察方案需科学2.安全的勘察措施针对岩溶区常伴随的地质灾害问题,需在勘察开始前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勘察过程中的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处理效果的反馈方式:监测、 检测、评估报告
处理效果的持续监测:定期检 查、长期观察
处理效果的改进建议:根据反 馈进行优化和调整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技术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更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处理效果 应用前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处 理技术难度大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地区地 面塌陷的现象通 常是由于地下水 位下降或地下溶 洞发育所致。
原因:地下水位 的下降可能是由 于地下水开采、 降雨量减少等原 因引起的;地下 溶洞的发育是由 于地下水溶蚀石 灰岩等可溶性岩 石形成的。
影响:岩溶塌陷 会导致地面塌陷、 建筑物损坏、农 田淹没等危害严 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如不良地质现象、地温异常等。
地面变形:岩溶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流动速度快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岩体稳定性问题:岩溶地区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洞穴与地下工程问题:岩溶地区存在大量洞穴和地下工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缺点:处理方法可 能受到地理环境、 技术条件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实施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案例分析:以某实 际工程为例说明处 理措施在解决岩溶 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
结论:处理措施的 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最适合的处理 方法。
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稳定性、 安全性、经济性
预防措施:对岩溶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暗河等分布情况采取适当的桩基、地 基加固等措施预防建筑物沉降和塌陷。

桂林岩溶区民宅基地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桂林岩溶区民宅基地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2 0 1 3 年 第3 2 卷 第3 期3 2 4 ~ 3 2 7 页
云 南 地 质
C N 5 3 — 1 0 4 1 / P I S S N 1 0 0 4 — 1 8 8 5
桂 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岩溶 区 民宅 基 地地 质灾 害分 析 及 防治措 施
范汝 海 ,戴 昱 ,周 游 ,谢 永 彬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估 ;防治思路 方法 ;确保工程安全 ;居 民住宅 区;广西桂林胆陡村 中图分类号 :P 6 9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4— 0 1 8 8 5 ( 2 0 1 3 ) 3 - 3 2 4 - 0 4
广西 桂林 市地 处南岭 山 系西南 部 ,平 均 海拔 1 5 0 m,为典 型 的 “ 喀斯 特 ” 岩 溶地 貌 区 。区 内峰 丛 、峰 林 陡立 。 因长 期风 化及构 造作 用使 岩体表 面 岩溶沟槽 、溶隙发 育 ,节理 、裂 隙深切 岩体 ,岩 体 的完整性 遭 受破 坏 ,稳定性 差 ,从而 容易 导致 崩塌 、滑坡 发生 。此外 ,岩 溶 、土洞 、地下 暗河 十分 发育 ,地 面塌 陷亦
面积2 3 8 5 2 7 m ,容 积率 4 . 6 ,建筑 密度 2 4 . 5 5 % ,绿地 率 3 0 . 8 %。
2 地 质 环 境 条 件
2 . 1 地 形地貌
安置 点位 于侵 蚀溶蚀 地貌 区之 孤峰 平原 亚 区 ,地 貌 类 型单一 。区 内海拔 标 高 1 5 6 . 1 m~2 4 2 . 6 m,东 部
2 . 3 地质 构造
安置 点位 于小 律街 向斜北 西翼 。该 向斜 展布 于横 山 、大 皇 山一线 ,区内可见 长度 大于 7 k n、宽 3 i k n~ i 5 k n,核 部地 层为 下石 炭统 ,两翼 为上 泥盆统 ,N i E —s w 向展布 ,倾 角 3 0 。~ 5 O 。 ,向斜 南部 被北 东 向灵 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科学与工程
1 2 3 4
5
概述:
岩溶即喀斯特(KARST),是水对可溶性岩 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 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 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 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 地貌,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貌特征
大的地貌形态:峰丛;峰林;孤峰;溶蚀平原;干谷
地表形态
石林、石笋、峰林、孤峰 溶沟、落水洞、漏斗
地下形态:溶洞、溶隙、暗河
岩溶形成基本条件:
▪ 具有可溶性的岩石; ▪ 具有溶蚀能力的水; ▪ 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 水循环交替条件是其中最活跃
的因素。
岩溶地质灾害
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隧道灾害
(2)隧道顶部溶隙与地面漏斗、地表水系相连通,贯通坍塌 可上延至地面,使地表产生较大沉降。
(3)隧洞切穿岩溶有压管流通道或暗河出现突水,涌水将洞 内堆积物携出造成突泥、淹井等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4)地下洞体的存在使隧洞部分悬空,隧道底部溶洞充填物 厚度大且松软,暗河水流给隧道基底处理造成困难。
施工期:(施工揭露的岩溶影响) (1)充填物(水、泥、沙)突涌 (2)隧道顶板塌陷
长期:(隐伏溶洞的影响) (1)引起隧道围岩弱化 (2)支护结构变形、开裂甚至失稳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
(1)溶洞的存在使地基承载力减小,增加了围岩的不稳定因 素,降低了结构的安全可靠度,溶洞顶板坍塌会造成盾构 的沉陷,带来严重后果:
2、土洞形成条件—下伏基岩中垂直(开 口)岩溶发育(运移);上覆土层较松 散有一定厚度(成拱);水动力条件变 化大(动因)。
形态特征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 园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 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 复岩、土体的性质在乎面上分布的 均一性有关。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 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 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 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 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 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 状。
TSP 法
R24 浅层数字地震仪法
地震波法 负视速度法
TRT 法
波法
多波工程地震仪法
电磁波法:地质雷达法
物探法
HSP 法 声波法
CT 法
场法:红外线探水仪法
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超前深孔钻探法(30~100m) 超前水平钻探法
超前浅孔钻探法(5~6m)
超前导洞法
塌陷机理
地下水位升降致塌 地表水下渗致塌 动荷载致塌
岩溶塌陷的形成多数情况下是多重因素复合叠加作用的结果;
防治措施
岩溶地表塌陷具有隐伏性、突发性的特点
(1)避让。当拟建工程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可能产 生 岩溶塌陷时,建筑物布置时应尽可能避开岩溶塌陷 易发区(段)。
(2)合理布置地下水开采工程,调控地下水位。对于 需开采地下水的地段,要解决供水与岩溶塌陷的矛盾, 可在合理布井、分层取水、强化统一管理等方面寻 找出路。对于已出现地下水超采的地段,地下水水位 下降过快,自然补给不足以恢复地下水位时,可采用 人工回灌措施。
研究热点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测预警模型 研究
岩溶地表塌陷机理与应对措施研究 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研究 岩溶地下水污染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滨,李治广,董昕,陈立. 岩溶塌陷的致塌力学模型研究——以泰安市东羊娄岩溶塌陷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11,04:119-125. [2]邓启江,李星宇,吕琼,李坚峰. 昆明市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和防治措施[J]. 中国岩溶,2009,01:23-29. [3]张丽芬,曾夏生,姚运生,廖武林. 我国岩溶塌陷研究综述[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03:126-130. [4]林传年,李利平,韩行瑞. 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预测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32(7): 1469-1476. [5]雷金山. 广州地铁隐伏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及充填处理技术研究[D]. [出版地不详]: 中南大学, 2014. [6]赵文智,沈安江,潘文庆,等.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研究及对勘探的指导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岩溶储层为例[J]. 岩石学报, 2013,
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 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 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 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地表塌陷成因
1、岩溶地表塌陷机理—地下水位变化形 成动水压力,在土层中产生潜蚀,下伏 溶洞提供运移空间,潜蚀形成土洞,成 拱隐伏于地下(或直接塌至地表),后 期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塌陷。
(3)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 。①应注意雨季前 疏通地表排水沟渠,降雨季节时刻提高警惕,加强 防范意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躲避;②加强地下输 水管线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做好地表和 地下排水系统的防水工作,特别应加强居民厨房下 水道的防水。
工程措施
当区段内已发生岩溶塌陷或是存在岩溶塌陷隐患时, 可采取消除或改变形成岩溶塌陷条件、影响因素的 工程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包括防渗封闭、结构物跨越 和地下加固处理等。
1404. [12]李利平,李术才,陈军,等. 基于岩溶突涌水风险评价的隧道施工许可机制及其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2(7):
1345-1355. [13]罗炳佳,杨胜元,罗维,等. 岩溶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以贵阳市某加油站为例[J]. 地球学报, 2014, 32(2): 255-261. [14]邹胜章,李录娟,卢海平,等. 岩溶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方法[J]. 地球学报, 2014, 32(2): 262-268. [15]许振浩,李术才,李利平,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J]. 岩土力学, 2011, 32(6): 1757-1766. [16]李利平,李术才,张庆松. 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力学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10, 32(2): 523-528.
32(9): 3213-3222. [7]周宗青,李术才,李利平,等. 岩溶隧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 岩土力学, 2013, 32(3): 818-826. [8]卢平. 风险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评价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出版地不详]: 成都理工大学, 2014. [9]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0, 32(4): 355-362. [10]李术才,石少帅,李利平,等. 三峡库区典型岩溶隧道突涌水灾害防治与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2(9): 1887-1896. [11]许振浩,李术才,李利平,等. 一种典型的岩溶隧道衬砌压裂突水灾害成因与防治[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2(7): 1396-
防治措施:预防为主
风险控制手段:
(模糊数学方法)
(1)勘察初期评估 (2)设计阶段预评估 (3)施工阶段动态评估
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方法
超前导洞素描法
地质分析法
地质素描法 正洞工作面素描法
地下地质构造与地表构造相关性分析法
地质作图法 地下水观测法
(5)洞穴堆积物松软易拥塌下沉,使洞穴周边地层产生应力 量分布,应力变化对隧道结构受力不利。
(6)富含可溶性物质的岩溶水在隧道周边流动,可侵蚀隧道 及支护结构,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
岩溶突涌水
岩溶突涌水已成为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主 要地质灾害之一。岩溶隧道突水一直被认 为是世界性的难题,灾害一旦发生,轻则 淹没隧道、施工中断,重则造成重大的人 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有些工程被迫停 建或改线。
(1)防渗封闭。包括地面回填、夯实、排水、水泥土 封闭、隔水土工布封闭、氯丁橡胶板防水等方法。
(2)结构物跨越。从结构形式来看,跨越可分为桥跨、 梁跨、板跨、拱跨等。
(3)地下加固处理。方法有压浆、强夯、旋喷、锚杆、 锚桩、换填碎石、桩基、钻孔充气等多种方法,可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