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F在考古中应用
无人机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掘

无人机在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够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和监测,为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以下是无人机在这两方面的应用:1. 文化遗产保护:无人机配备的高分辨率相机可以进行航拍,获取文化遗产的全景图像和细节图像。
这种非侵入性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快速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状态和特征,包括历史建筑、考古遗址、古墓葬等。
通过无人机获取的图像可以用于制作数字模型、三维重建等,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展示提供重要参考。
2. 考古调查和发掘:无人机可以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
通过航拍技术,无人机可以覆盖广阔的区域,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和数据。
这有助于揭示地面上不易察觉的地貌特征、遗迹布局和遗址分布等信息,为确定考古目标和研究对象提供重要线索。
同时,无人机还可以配备热成像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设备,用于探测地下文物和构筑物的存在与分布。
3. 灾害监测与保护:无人机可以用于对文化遗产进行灾害监测和保护。
例如,在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无人机可以快速飞越受损区域,获取高清晰度的图像和数据,评估文物的受损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监测文物遗址的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腐蚀等,以帮助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4. 文物监管与管理:无人机可以用于文物监管和管理工作。
通过航拍技术,无人机可以对文物保护区域进行巡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活动,如非法挖掘、盗窃等。
无人机还可以进行边界勘察、立体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模等工作,为文物保护区域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无人机在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和监测,无人机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包括航拍记录、考古调查、灾害监测和文物监管等方面。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
帕纳科xrf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帕纳科xrf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帕纳科XRF原理(即帕纳科X射线荧光光谱仪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它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物质的分析与检测。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是一种基于X射线的分析技术,能够快速、无损地分析样品的元素成分及其含量。
帕纳科XRF原理通过将样品暴露在高能量的X射线辐射下,激发样品中的原子发生内层电子跃迁,从而产生特定能量的特征X射线。
这些特征X射线与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密切相关。
X射线荧光分析原理基于这个原理,通过测量样品中发射出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来确定样品的元素成分。
帕纳科XRF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材料分析方面,它可以用于合金分析、陶瓷成分分析、矿石成分分析等。
在环境监测方面,它可以用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水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等。
在文物保护方面,它可以用于非破坏性地分析文物的元素成分,以了解其制作材料和年代等信息。
帕纳科XRF原理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非常快速和高效,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样品的分析。
其次,它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不需要破坏样品,适用于各种形态的样品。
此外,它还具有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并且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元素。
然而,帕纳科XRF原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对于低能量X射线不敏感,因此无法检测低原子序数元素。
其次,样品的尺寸和形态对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影响。
最后,它对于元素的定量分析相对有限,通常只能得到元素的相对含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帕纳科XRF原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加精确和灵敏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以及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元素分析方法的开发。
综上所述,帕纳科XRF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许多优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帕纳科XRF原理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主要围绕帕纳科XRF原理展开,文章的主要部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科技考古实验 科研文章

科技考古实验科研文章科技考古实验:揭秘古代文明科技考古学是一门使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通过科技考古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和工艺,进一步揭示古代文明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科技考古实验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实验设计、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
一、实验设计科技考古实验的首要步骤是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应基于对古代材料和环境的了解,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如果想要了解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可以进行以下实验设计:1. 收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古代陶瓷样品;2. 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样品中的元素组成;3. 使用显微镜观察陶瓷的显微结构;4. 使用热分析仪测定陶瓷的烧成温度。
二、样品处理在科技考古实验中,样品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陶瓷样品,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法:1. 对样品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杂质;2. 对样品进行切割,以获得所需的测试部分;3. 对样品进行研磨和抛光,以获得光滑的表面;4. 对样品进行干燥,以避免测试过程中出现误差。
三、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科技考古实验的最后一步。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古代文明的重要结论。
例如,通过分析陶瓷样品中的元素组成和显微结构,可以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年代。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地区的陶瓷进行比较,以揭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结论:科技考古实验是揭示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样品处理,以及准确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和工艺,为人类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中的材料科学技术

文物保护中的材料科学技术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遗产。
而材料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材料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文物保护的意义。
一、材料科学技术在文物分析中的应用1. 非破坏性测试技术非破坏性测试技术是指能够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
例如,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技术可以分析文物中的元素成分,帮助确定文物的制作材料和时代。
此外,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等技术也可用于文物分析。
2. 显微镜技术显微镜技术可以帮助观察文物的细微结构和表面形貌。
光学显微镜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鉴定文物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特点。
电子显微镜则能够提供更高的倍率和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研究文物的微观结构和纹理。
3. 光谱学技术光谱学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可用于分析文物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状况。
例如,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确定文物的有机成分和分子结构,从而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变化情况。
二、材料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意义1. 文物保护修复文物保护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科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定文物的病害和损伤程度,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材料分析,可以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保证修复效果的稳定和可持续。
2. 文物保存环境控制文物的保存环境对其长久保存至关重要。
材料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监测文物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并提供相应的控制方案。
通过材料分析,还可以了解文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为设定合适的保存条件提供依据。
3. 文物保护决策材料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例如,在文物决策过程中,通过对文物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判断文物的稳定性和风险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三、材料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挑战与展望1. 多样性与复杂性文物的材料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复杂,因此选择适当的材料科学技术进行分析和保护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复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复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虚拟现实技术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文物复原方面。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还原古代文物的原貌,并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古文化的魅力。
以下将介绍几个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复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复原方面的一个案例是敦煌莫高窟的复原。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重要的古代艺术瑰宝,而其保存情况却日益严峻。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敦煌莫高窟的佛像、壁画等文物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以及纹理和颜色的重现。
通过VR设备,人们可以像亲临莫高窟一样,欣赏到逼真的壁画和佛像,同时还能了解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在文物复原中应用于建筑的重建。
例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与修缮过程中,虚拟现实技术被用于重建消失的宫殿建筑。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现存建筑的数据采集,可以精确地重建失传的建筑。
利用VR技术,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故宫的每个角落,感受到宫殿建筑的雄伟和华丽。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历史中遗失的建筑信息,同时也为文物修缮和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再次,虚拟现实技术还可应用于文物的互动体验。
例如,国内某博物馆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将一具古代人的遗骨进行三维扫描,并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呈现。
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仿佛置身于古代场景中,与古代人物进行互动。
他们可以与虚拟人物对话、交流,并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
这种互动体验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亲身体验感,还提升了文物传承的教育效果。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在文物复原中用于文物的保护和监测。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时收集文物的形态数据,通过3D扫描,可以对文物进行精确的测量和监测。
这种技术允许文物保护人员对文物的损伤和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文物的管理和展览提供重要的支持,包括数据存储、信息共享和展览策划等方面。
xrf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XRF技术,即X射线荧光技术,是一种利用X射线激发物质发出特征荧光的现象来测定元素组成和含量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当X 射线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与物质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原子中的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或者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一定波长和强度的X射线,这就是X射线荧光。
不同元素的X射线荧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强度,因此可以根据X射线荧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识别和测定物质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
XRF技术主要应用在地质、冶金、石油、半导体制造、考古、环保、医学等领域。
例如,在地质学中,XRF技术被用来测定岩石和土壤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在半导体制造中,XRF技术被用来测定硅片中的杂质元素;在医学中,XRF技术被用来测定人体内的元素种类和含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高精度EDXRF多元素分析仪在考古中的应用

诸 多缺 陷 。在 高精 度 E X D RF多 元素 分析 仪 中 采用 了双 同位 素 源 激 发 或 者 低 功 率 X 射 线 光 管、 同位 素源 双 激 发模 式 和相 关 装 置 。在 仪 器
的 S( i i L )半 导 体 探 测 器 ( W HM :10~ F 4
图 1 分析 系统 组成框图
2 1 激发 源 的选择 — —双 源 激发 ( 同位素 源 . 双
收 稿 日期 :0 61 -5 2 0-20
或管 源双 激发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 ( 0 7 0 9 、 技部 国 4 5 4 5 )科
际合作重点项 目(0 5 F1 0 1 ) 2 0 D O 9 O 资助
领域 以来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首先是因为这 是一种完全无损 的元素分析 方法。同时 , 它还 具有现场、 快速 的特点 。对某些大 型文物如石 刻、 壁画的研究 以及开掘现场元素空间分布研 究等都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及时取得有关资料。
2 仪器硬件设 计方案
自 行研制的高精度 E X F分析仪 由激发 D R 部分、 探测部分 、 信号处理 、 数据处理 、 记录显示 等几个 功能 组 成 , 个 系 统 的 结 构 框 图如 图 1 整
中图分类号 : 06 7 3 5.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5 —9 4 2 0 ) 40 3 -3 2 80 3 (0 8 0 —7 70
中国的古陶瓷 、 青铜器、 金器等金属文物是 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 对世界文化 和现代文明 都具有重要 的影 响。现行 的考古工作 中, 如何 精确探究文物所藏成为最有待解决的问题 。自
量。通过 对考古现场 ( 金沙遗 址) 的实际应用发现 , 仪器一次可 以同时完成 5 种元 素 以上 , 甚至 多达 十余
XRF和ICP-MS测定3种稀土元素分析比较

XRF ICP-MS3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简称REE)在现代工业、能源、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永磁材料、催化剂、蓄电池、高温合金等。
因此,精确测定稀土元素含量对于保证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介绍XRF 和ICP-MS 两种方法,并对它们在稀土元素分析中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一、XRF 技术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XRF)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快速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在XRF 技术中,样品暴露在X 射线束下,原子内部的电子会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然后回到基态时会发射X 射线光子。
样品在回收到基态时发射的X 射线是柱质谱仪可以捕捉的,并且每个元素特定能量的X 射线具有唯一的波长和转换能量,因此使用XRF 技术可以获得样品中不同元素的信息。
当应用于稀土元素的分析时,XRF 技术需要特定的仪器来探测稀土元素较低的X 射线发射能量。
XRF 技术对于稀土元素的分析优点在于其速度快、非破坏性、直接、准确和对多种元素分析能力强。
XRF 技术的仪器易于温度、压力和形状适应,可以适用于各种样品类型和形态。
其缺点在于其检测能力有限,不能检测极低和极高浓度中的元素。
此外,XRF 仪器需要更多的样品制备步骤,如研磨和加热,以减少元素包裹在样品表面的污染。
二、ICP-MS 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溶液和气态样品的化学分析技术。
将样品转化成液态后,在高温、低压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内将样品离子化,然后在质谱仪中分离和检测各个离子。
在这个过程中,样品中的分子和离子可以被氧化,减少或氢化。
ICP-MS 技术能够对元素浓度进行极低浓度的定量分析,并可以分类区分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派,形成 了一门新的学科,那就是“科技考古学”。科技考古学 就是:利用自然科学和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分析研究古代实物遗存,获取丰富的“潜”信息,以探 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科 技考古学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考古学的 问题。这样将研究的对象带进了实验室,出现了 Archaeometry( 考古测定 ) 一词。实验室考古就是用仪 器和设备对遗存进行分析,获得充分客观的数据和资 料,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考古学背景,作出分析和判 断,来认识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
早在50年代中期,英国牛津大学就建立了考古 研究室,该研究室中就有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一般 认为,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应用X射线荧光进行文物 考古研究始于20世纪 50年代未到60年代初。此后50 多年的时间内,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的X射线光谱分析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 50年代后期,才在仪器的制造、应用分析等方面开 始研究工作。而对考古样品的分析研究,则始于70 年代。此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陶瓷考古方面, 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 瓷烧制工艺的研究;又如XRF在建立中国古陶瓷成 分数据库方面的应用等等。这些工作说明了X射线 荧光分析技术在我国考古中的丰富实践和丰硕成 果,并成为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中一个极为重要的 应用。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物质文化”的科 学,是“研究如何发现和获取古代人类遗留的实物遗 存,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实物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 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过去遗留下来的、存在于 空间的一切东西,即所谓“遗存”(包括遗址和遗 物),研究的目的是人类的历史。考古学是以过去 的人物、事物、实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来认识 人类的出现、生存、活动的规律,从而系统地描述 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研究的范围:时间上,地 球上人类的产生到现在;空间上,地球上人类曾经 居住或活动过的地方。
例3:毛振伟等人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距今7000~9000年
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成分,经聚类分析,发现这些绿松石来 源于同一矿区。
4,制作工艺的研究:
通过文物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可得到文物的成 分,从成分上推断当时的制作工艺。 例1:埃及第五或第六王朝时期的两个“银面”花瓶, 过去推测,认为是表面含锑(Sb)所致的。经X射线荧 光分析,得知这种花瓶的“银面”是由于表面含砷(As) 所 致 , 从 而 推 测 是 在 铜 (Cu) 表 层 上 涂 一 层 氧 化 砷 (As2O5),加铺炭末烧红,砷被还原渗入表面,冷却后 抛光就成了“银面”。 例2:隋朝敦煌莫高窟佛像上的涂金粉,经X射线荧 光分析,发现铅(Pb)的含量是金(Au)的四倍多,而表 面呈金色,涂层极薄。从而推测,在佛像上先涂铅粉 在涂金粉,这样可以节省金的用量。
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 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四千年前我国就出现铜镜。
铜镜汉代普遍使用高锡含铅 的青铜镜,唐代在青铜镜中 大量加入铅,宋代青铜镜中 含铅量极高,达30%以上, 并开始加入锌,元以后大量 使用白铜镜,明中期后使用 黄铜镜,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 就可以推断它们的年代。
二是鉴定真伪,真的与假的,虽然再外表上一样,但在成分上 存在着区别。 例1:汝官瓷与仿汝瓷,虽然现代仿汝瓷可以以假乱真,但成分上 又区别,X射线荧光光谱图是不一样的,仿汝者1的仿汝瓷含锌量 高,仿汝者2的仿汝瓷含锶量高,用古代的成分含量现代人是烧不 出来的。
仿汝者1
仿汝者2
例2:银元,真的是银,假的是白铜。古代的金、银器与现代 的也不一样,古代的内杂质较多,现代的较纯。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在考古中应用
X射线: 1 8 9 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Roentgen)发现。 X射线透视学 X射线衍射学 X射线光谱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光电子能谱 学也是与X射线学有关的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的学 科。
前
言
自1948年第一台用X光管的商品型X射线荧光光谱 仪问世以来,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迅速,现已 成为国际标准(ISO)分析方法之一。它具有制样简单、 可测元素范围广、分析速度快、测试准确可靠、同时 可测多个元素,并且不破坏样品,检出限可达 10-6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工业 上使用它进行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和产品质量检测。国 内外已经利用它作了许多考古研究。由于它是非破坏 性分析,分析成本又低,特别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青睐。
18X49厘米 估价:RMB60000一65000 釉面青白厚亮,胎 体厚重,青花色泽浓艳; 纹饰以缠枝牡丹纹为主 ,绘满器物,为典型顺 治时期的粗犷作风。
明青花瓷胎的分析结果:
SiO2:73%~76%范围内变动;CaO:0.11%~0.75%; MgO:0.16% ~0.30%; Fe2O3:0.57 %~1.24%; TiO2:0.07% ~0.43%;MnO:0.02% ~0.10%。
有人认为是银的, 有人认为是锡铅合金, 有人还从合金的组成上 推断是锡,经X射线荧 光分析,结果是铅的。
例3:蚁鼻钱,是先秦 楚国的货币,又叫鬼脸 钱,由于是春秋、战国 时期的,很多考古学家 理所当就地认为是青铜 器,经X射线荧光分 析,虽然也是铜锡铅合 金,但有的含铅量达 70~80%,有的含锡量 达68%,含铜量超过50 %的,17个样品中只有 3枚,这说明蚁鼻钱的 配料没有统一的规定, 将它归纳到青铜类显然 是不妥的。
温睿等人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明朝景德镇官 窑青花瓷釉的成分,从青花图纹中的Fe/Mn、K/Ca、Ti/Zn值来 判断明朝各代青花瓷器。
明代各时期青花样品浅色区域Fe/Mn条形图
注:hw洪武yi永乐xd宣德zt正统 ch成化 hz弘治 zd正德 jj嘉靖 wl万历
1.6
1.4
hw yl
1.2
例 1 :德国的拉德肯 (Rathgen) 实验室用 X 射线荧光光 谱分析了尼罗河流域的古陶器,发现一般低质产品各 地都有出产,而高质量产品,则来自于位于尼罗河中 部地底比斯几个中心产地。 例2:朱守梅等人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一批南宋低 岭头越窑青瓷的胎和釉的成分,并与北宋汝瓷和寺龙 口传统越窑瓷的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南宋低岭头窑所 烧的青瓷器的胎是用当地南方瓷石作原料的,为就地 取材;而釉的成份与汝瓷釉相近,是借用了北方汝瓷 釉的配方。因而烧制出与传统越窑风格相去甚远、而 与汝瓷外观颇似的低岭头窑仿汝瓷类型的产品。这说 明南宋低岭头窑在汝瓷技术南传过程中很可能起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例3:古画,古代用的颜料与现代的是不一样的,美国 曾对迭戈在1658年画的奥地利的玛丽安娜皇后的油画进 行鉴定,用X射线荧光分析了画中的白色颜料,用的是 铅白和石膏,证明此画是真的,因为1870年以后油画的 白色颜料只用钛白了。 最后的晚餐
2,文物的断代:
同一类型的古物,各朝代在制作工艺和配料上是不一样的 。反映到成分上是有区别的。可以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进行文 物的断代。 例1:铜镜 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
南宋低岭头青瓷、传统越瓷和汝瓷胎主要成分聚类分析图
从聚类图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低岭头与传统越瓷的胎聚 为一大类,而汝瓷胎单独聚为另一类,这也可以说明南宋低岭 头青瓷是用当地瓷石作胎料。
南宋低岭头青瓷、传统越瓷和汝瓷釉 主要成分聚类分析图
从聚类图上可以清楚看出, 二十一样品分为两大类,所有 的寺龙口窑传统越窑风格青瓷 聚为一大类;除DL7外所有的南 宋低岭头窑青瓷和汝瓷聚为另 一大类。需要说明的是DL7,低 岭头窑遗址分上下两层位,下 层出土的是传统越窑风格粗精 两类瓷器,上层出土的除与汝 瓷相似的南宋青瓷外也有传统 越窑风格的瓷器 。而DL7外表 上与低岭头窑中传统越窑风格 的青瓷相似,现与寺龙口窑青 瓷聚在一起,它应属于传统越 窑风格的青瓷。在聚类图上,低 岭头窑青瓷与汝瓷是聚在一 起,说明低岭头窑青瓷片的釉 更趋向汝瓷釉。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青花瓷的胎的分析结果:
SiO2:65.76%~70.38%;Al2O3:22.97% ~28.57%;CaO:0.36%~0.74%; MgO:0.11% ~0.20%;K2O:3.04% ~3.49%;Na2O:0.69% ~1.87%; TiO2:0.05% ~0.31%;Fe2O3:0.81% ~0.84%;MnO:<0.1%。
从洪武到万历之间,胎中Al2O3含量有一个由低到高而后又 回落到较低的变化情况,如洪武青花瓷胎中含Al2O3为18%~19 %,其含量尚低于元代的若干青花瓷胎。到永乐时期,青花瓷胎 的Al2O3含量已增到19%~20%之间。宣德时期,一部分与永乐 接近,一部分瓷胎Al2O3含量在20%以上。成化时期,青花瓷胎 的Al2O3含量最高,多数在22%左右。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青花瓷 胎又回落到了洪武时期的水平,其Al2O3含量在18%~20%之间。
龙虎对峙镜(高圆浮雕) ,背径 84mm,有一细裂纹,东汉至六朝
例2:陶瓷也是一样,如景德镇的瓷器,瓷胎的主要成 分在各朝代是区别的,唐代SiO2的含量在75%以上, Al2O3的含量在20%以下;宋元明,SiO2的含量在70% 以上,Al2O3的含量在20%左右;清代,SiO2小于70%, Al2O3大于20%。 青花缠枝牡丹罐 清 顺治
3,文物产地及其矿料来源分析:
时空框架的建立是考古学的基础,断代测年是为 古代遗存提供时间标尺,文物产地及其矿料来源是为 古代遗存提供空间坐标。文物的成分与其制作时间、 地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文物通过 X 射线荧光分析可 知其成分,经聚类分析和其他方法的旁证,可确定其 产地及其矿料来源。这可为研究先民迁移路线和各种 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例2:汉代白金三品:
《史记。平准书》:“又造 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 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 莫如龟,故白金三品。 千家驹 郭彦岗《中国货币 发展简史和表解》:“公元 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 行用白金三品。1,上品圆 形龙币,值钱三千(名白 撰,其文龙)。2,中品方 形马币,值钱五百(其文 马)。3,下品椭形龟币, 值钱三百(其文龟)元鼎 二年废。白金三品为银锡 合金,无纯度比例,是中 国用银币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