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高中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高中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概述考古摄影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摄影技术来记录和保存考古现场的发现,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对古代遗迹和文物进行准确的记录和研究。

考古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工作更加科学化和精确化,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摄影设备1. 相机:在考古摄影中,通常采用单反相机或者中画幅相机来拍摄考古遗迹和文物,这种相机的分辨率和像素高,能够更好地还原考古现场的细节。

2. 镜头:考古摄影中常用的镜头有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微距镜头,不同的镜头可以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例如标准镜头适合拍摄遗迹整体的照片,广角镜头适合拍摄遗迹的全景,微距镜头适合拍摄文物的细节。

3. 三脚架:在拍摄考古遗迹和文物时,需要使用三脚架来保持相机的稳定,以免因为手持拍摄导致照片模糊或者失真。

4. 其他设备:在考古摄影中,还需要使用灯光、滤镜、遥控器等辅助设备来提高拍摄的效果和质量。

三、摄影技术1. 光线:考古遗迹和文物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拍摄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光线条件,例如在室内需要使用人工灯光来调节光线的亮度和角度。

2. 景深:景深是指画面中能够保持清晰的范围,考古摄影通常需要使用较小的光圈来提高景深,以保证整个遗迹或者文物都能够清晰呈现在照片中。

3. 白平衡:在考古摄影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设置正确的白平衡,以保证照片中的颜色能够准确还原。

4. 对焦:考古遗迹和文物通常有很多细节,因此对焦非常重要,需要确保关注点清晰,同时还要考虑整体的构图和细节的呈现。

5. 后期处理:在拍摄完后,还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包括裁剪、调整亮度和对比度、修复缺陷等,以提高照片的质量和美观度。

四、拍摄技巧1. 视角选择:在拍摄考古遗迹和文物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呈现不同的效果,例如从不同的高度、角度、距离拍摄,以展示遗迹或者文物的特点和魅力。

2. 细节展示:考古遗迹和文物通常有很多细节,因此在拍摄时要注重细节的展示,可以使用微距镜头来拍摄,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裁剪来突出细节。

考古学方法应用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进行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方法应用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进行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方法应用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进行考古学研究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痕迹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为了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的面貌,考古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应用各种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非破坏性探测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非破坏性探测技术是指在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对其进行扫描、测量和成像等方式来获取关于文物内部结构和特征的信息。

例如,高分辨率的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观察文物内部的构造,甚至发现尚未被发掘的宝藏或隐藏在墙壁中的绘画。

此外,地貌雷达和地震勘探等技术也能够提供关于地下遗迹的详细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碳14测年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碳14测年技术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碳14同位素衰变来测定古代有机物年龄的方法。

通过对文物中的有机物进行碳14测定,可以确定其年龄。

这一技术的应用广泛,例如可以对古代人类遗骸、动植物遗存以及古建筑木材等进行测年,从而推断其所属的历史时期。

碳14测年技术的出现,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为准确地对古代文明进行时序排序,推断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时间轴。

三、远程感应和遥感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远程感应和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手段来获取大范围地表物体的影像和信息。

这项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表影像的解析和处理,考古学家可以发现地貌特征的变化、发掘尚未发现的古代遗址。

例如,在一些草地或沙漠地区,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发现地表以下深埋的遗址,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实地勘探。

四、化学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化学分析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方法对文物、遗存等样品进行成分分析的方法。

例如,通过对陶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可以推测陶器的生产地,从而揭示古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此外,借助化学分析技术,考古学家还可以对文物进行材料鉴定和病害分析,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考古学方法的应用包括非破坏性探测技术、碳14测年技术、远程感应和遥感技术以及化学分析技术等。

考古学中的技术创新

考古学中的技术创新

考古学中的技术创新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迹和文物的发掘与研究,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技术在考古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中的技术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推动考古研究的进步。

一、非侵入性探测技术传统的考古发掘通常需要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挖掘,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然而,随着非侵入性探测技术的进步,考古学家现在可以使用各种仪器和技术手段,无需对遗址进行挖掘,就能了解地下的文物和结构情况。

地质雷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非侵入性探测技术,它能够通过向地下发送雷达信号,然后通过接收反射信号的方式,确定地下的物体情况。

借助地质雷达,考古学家可以发现埋藏的建筑遗址、地下室、甚至埋葬的人类遗体等珍贵的文物。

二、摄影技术摄影技术在考古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家通过摄影记录遗址和文物的外貌和结构,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提供重要的参考。

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考古学家可以拍摄高清晰度的照片,以展现细节和特征,增加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此外,航拍摄影也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利用无人机和其他航空设备,可以从空中俯瞰整个遗址或遗迹,发现以往难以察觉的地形和特征。

这为准确定位和记录文物的位置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遗址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宝贵参考。

三、三维重建技术传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考古学家需要在现场进行记录和绘制,以了解遗址的结构和特征。

然而,随着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考古学家现在可以通过将文物和遗址数字化,生成精确的三维模型,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展示。

三维重建技术利用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将遗址和文物的表面进行扫描,得到大量的点云数据。

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重建,最终生成准确且逼真的三维模型。

这使得考古学家能够轻松地对遗址进行浏览、分析和研究,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生动形象的展示。

四、DNA分析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进步,DNA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也开始发挥作用。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考古摄影的意义考古摄影是一种重要的考古学辅助工具,通过摄影可以记录下考古发掘现场的真实情况,对文物、遗址、建筑等进行详细记录,保存下来,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展示。

同时,考古摄影还能够帮助研究者进行立体重建、测量和图像处理,提高考古研究和保护水平。

因此,掌握一定的考古摄影知识对考古学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

二、考古摄影的基础知识1. 摄影工具考古摄影通常采用相机、三脚架、灯光和测距仪等工具,其中相机是用来记录考古现场的主要工具,一般选择高像素、画质好的数码相机。

三脚架是为了保持相机的稳定性,避免震动和模糊。

灯光则是为了提供足够的光线,拍摄清晰的照片。

测距仪是用来测量景物与摄影机之间的距离,包括远距离激光测距仪和近距离测距仪,以便进行实际距离的测量。

2. 摄影参数摄影参数是指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和焦距等参数的设置。

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多少,决定景深的深浅;快门速度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决定照片的清晰度;感光度是指底片的感光程度,决定照片的明暗程度;焦距决定景深的大小。

这些参数的合理设置对考古摄影的效果影响很大,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摄影构图摄影构图是指在摄影时对景物进行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合理的构图可以使照片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人。

考古摄影中,构图要求对被摄物体的形状、纹理、线条、色彩等要素进行合理搭配,同时考虑到照片的整体风格和表现力。

4. 光线处理光线处理是考古摄影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光线的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明暗、层次和质感。

考古摄影中常常需要进行对比、补光、避光等处理,以保证被摄物体的真实性和清晰度。

5. 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是指在摄影完成后,利用电脑和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编辑、修饰和优化的过程。

常见的图像处理操作包括剪裁、调色、锐化、去噪等,使照片更加精美和真实。

三、考古摄影的应用1. 考古发掘记录考古发掘现场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遗址、文物和建筑,通过考古摄影可以对这些进行详细记录,保留下来供后续的研究和展示。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初中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初中

考古摄影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摄影概述1.摄影是一门通过光线在感光材料上映射影像的艺术和技术。

2.摄影术是古今中外的一门重要的可视艺术二、考古摄影的概念1. 考古摄影是指运用摄影技术进行考古实地工作的记录和研究。

2. 考古摄影是考古学中的重要应用领域,它通过摄影器材记录考古工作现场的情况以及考古文物的外观、纹饰、文字等细节,为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考古摄影的重要性1. 考古摄影记录详细的考古实地工作内容,包括挖掘过程中的发现情况、结构遗迹、文物保存状态等,为后续的研究和整理提供重要的信息。

2. 考古摄影能够将考古现场的实际情况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物的变化,可以作为重要的资料用于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

四、考古摄影的技术要求1. 考古摄影需要使用专业的摄影器材,包括相机、镜头、三脚架等。

2. 考古摄影需要掌握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曝光、对焦、构图等。

3. 考古摄影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拍摄,如室内、室外、光线暗淡等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4. 考古摄影需要掌握后期制作的技术,包括照片修图、色彩处理、文字标注等。

五、考古摄影的应用范围1. 考古摄影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发掘现场的记录、文物的拍摄、遗址的测绘等。

2. 考古摄影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文物的鉴定、考古图书的出版、学术论文的发表等。

3. 考古摄影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包括文物的数字化存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等。

六、考古摄影的实际操作1. 在拍摄考古发掘现场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光圈、快门速度和ISO感光度,保证曝光的准确性。

2. 在拍摄文物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光线,突出文物的特色,无失真的表现文物的外观和纹饰。

3. 在进行后期制作时,要注意照片的修图和标注,保证图像的质量和真实性。

七、考古摄影的注意事项1. 考古摄影要尊重文物和考古现场,不得对文物和考古现场造成损害。

2. 考古摄影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私自擅自拍摄受保护的文物和考古现场。

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考古学也逐渐运用各种新技术来辅助研究,以提高考古学的效率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图像、空中摄影或激光扫描等技术,可
以快速、精确地发现地下或地表的考古遗址,甚至可发现人类历史上未知的文化遗存。

遥感技术可在短时间内调查大面积的地区,并在地面实地考察前提供重要信息。

2.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可将考古遗址的数据管理和保存工
作更加高效化、精准化。

数字化数据可应用于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可用于考古学中的DNA分析,帮助确定
人类、动物和植物遗存的物种和血缘关系,以及还原近亲族之间的肉体特征和基因组成。

4. 碳14测年:该技术可用于准确地测定有机物质的年龄,如古代文物、骨骸、植物和动物的遗骸等,以帮助考古学家确定这些文物的年代和历史背景。

总体而言,科技的进步为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前进的动力,也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 1 -。

图像处理在考古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图像处理在考古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图像处理在考古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研究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来揭示过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在考古研究中,图像处理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考古学家更好地获取、分析和展示考古信息,还能为考古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图像处理技术在文物修复与保护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许多出土的文物由于年代久远、环境侵蚀等原因,往往存在破损、残缺的情况。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考古工作者可以对这些受损文物的图像进行数字化修复。

例如,利用图像拼接和融合技术,将文物的碎片进行虚拟拼接,以还原其原本的形态。

同时,还可以对文物表面的污垢、锈迹等进行去除,增强文物的细节和特征,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资料。

在考古遗址的测绘与分析中,图像处理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利用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的考古遗址图像,经过图像处理软件的分析,可以生成高精度的地形图、地貌图等。

这些图像能够清晰地展示遗址的地形起伏、布局结构等信息,有助于考古学家了解遗址的整体范围、功能分区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此外,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遗址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发现遗址的变迁过程,为研究古代人类的活动和文化演变提供重要线索。

图像处理在考古文物的分类与鉴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量出土的文物,传统的人工分类和鉴定方法往往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提取文物的形状、纹理、颜色等特征,并运用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文物的自动分类和鉴定。

例如,对于陶瓷器,可以通过分析其器型、纹饰等特征来判断其年代、产地和制作工艺;对于金属器,可以通过分析其表面的锈蚀程度和成分来推测其制作工艺和使用历史。

在考古绘图方面,图像处理技术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过去,考古绘图通常需要考古工作者手工绘制,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精度难以保证。

如今,通过数字化摄影和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将文物的图像直接转换为精确的线图,并进行标注和注释。

考古学的创新新技术的应用

考古学的创新新技术的应用

考古学的创新新技术的应用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明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揭示并还原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和思想演进过程。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考古学也借助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更精准、高效的研究手段和成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创新新技术。

一、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技术是一种通过激光束测定物体距离和形状的方法。

在考古学中,激光雷达技术常被用于地面勘测和遥感观测,可以快速、精确地获取古代遗址的地形和构造信息。

通过激光雷达扫描,考古学家可以获得高精度的数字模型,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地电阻率成像技术地电阻率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分布的方法,来揭示地下结构和遗迹的技术。

该技术利用电流在地下的传导特性,通过在地面上布设电极,并通过测量电阻率来重建地下的结构。

在考古学中,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遗址勘探和探测,可以帮助考古学家非破坏性地探查出地下的文化遗迹和建筑结构。

三、无人机航拍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是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摄影和图像采集的技术。

在考古学中,无人机航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遗址的勘测和摄影,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影像数据。

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图像,考古学家可以获取到全新的视角和尺度,更好地分析和研究古代遗址的布局、形态和环境特征。

四、三维重建技术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将物体或场景以三维模型的形式重现的技术。

在考古学中,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从现场采集的遗址数据或文物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动态漫游和交互式探索。

这使得考古学家和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古代遗址和文物,同时还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和模拟重建,提供更多线索和解释。

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考古学在创新新技术的助力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激光雷达、地电阻率成像、无人机航拍和三维重建等技术的应用,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同时也拓宽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作者:————————————————————————————————日期: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科学论文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尹航,孙永刚(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1)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数码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在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考古摄影的基本拍摄内容、摄影图像信息基本要求以及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等方面,对摄影技术在考古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室内文物摄影;外置离机闪光灯系统;完整性;真实性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28-0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数码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在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摄影技术如何在考古资料获取与研究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考古摄影的基本拍摄内容考古摄影要明确拍摄目的是什么、与传统的摄影区别、考古摄影的侧重点在哪里。

首先是要明确拍摄目标,即考古调查对象、发掘的古城遗址、古代祭祀地、古代战场、古代窑址等。

然后跟据所要拍摄地点准备所需的摄影器材,拍摄环境不同,采用的拍摄方法与器材也不同。

利用数字摄影我们更好地完成考古所需的拍摄,能更全面直观地反映详细的考古信息。

有别于传统的胶片摄影,内存卡完全可以替代胶片,通过内存卡所存储的图像信息,在pc端能进行后期处理,最终获得我们所需的考古图像信息。

为了尽可能多地采集考古图像信息,就要带容量较大的存储卡,户外考古摄影还要带两张或者两张以上的存储卡。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摄影架和外置离机闪光灯系统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是必要的器材,因为利用外置离机闪光灯系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考古图像细节,而摄影架是保障图像清晰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采用快门线活wifi控制快门的方法,任何的抖动都会对画面的清晰度有所影响,即便是用光学防抖镜头。

此外要力求全面,对于户外的遗址、发掘对象的环境,例如遗址周围的山川、河流、水土、植被环境、相邻的建筑群等,还有发掘平面上的一些细节,如地面暴露在外的器物、遗址破坏的情况、发掘现场的情景都要拍摄。

二、考古摄影图像信息的基本要求考古摄影图像信息要达到:(1)曝光要准确,(2)构图合理简洁,(3)成像信息清晰,(4)拍摄内容要全面,(5)拍摄要有重点。

所以我们要从整体到局部地拍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在不同光源下拍摄。

用俯拍表现整体,以反映整个发掘现象和研究员的发掘活动。

对于需要表现细节的探方或遗物就要应用外置离机闪光灯打出一个柔和散射光作为主光源,以采集到更多的考古图像信息。

至于曝光,要尽量要采取一个包围式的曝光,即过曝、合适、欠曝,三张或三张以上的曝光,宁多无缺。

如果不认真拍摄,有些特殊的情景可能就再也无法挽回,会给该遗存的研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图像数据的存储格式方面,要采用RAW格式+优质JEPG格式。

RAW主要用于后期图像的处理,优质JEPG 格式用于图像的预览。

及时观察图像信息中的不足,能进行后期处理的可以不用补拍,有些特殊遗迹或器物一定要进行再次的补拍。

拍摄完毕后,要对图像认真检查,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漏拍或多拍。

重中之重就是对拍摄器物或遗址进行编号和记录,时间地点气候等重要信息都要详细记录,这样拍摄才有利于日后的研究。

(一)室内拍摄室内摄影,主要是对那些可移动文物进行的拍摄。

因为是可移动的,所以我们能选择更好地条件和环境进行拍摄,以全面直观地反映拍摄对象,记录更多的信息。

最好选择专业摄影棚,即便条件不好,几盏室内摄影灯和闪光灯、反光板,也能解决考古摄影的基本拍摄。

人造光源的效果有别于自然光源,它的可控性能轻易营造出我们需要的效果。

要根据拍摄对象的肌理、质地、形状、大小采用不同的光源方式。

一般的器物,拍摄台面要做背景。

立面和平面是需要一个平滑过度的,不能形成角,如果是白背景,加闪光灯适当调节,可以制造出自然的从暗到亮的渐变效果。

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盏灯作为主光源即可,其他灯源作为辅助光源,用于去掉阴影、补光等。

对于一些较为细小、反光强、透明的器物,如小型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纺织品等,就要制作一个特殊的载物台。

用透明玻璃板做台面,玻璃板离地面要有一定的距离,把被拍摄物体置于玻璃板上(如图1),这样,拍摄金银器就不会产生很重的投影。

在玻璃板下铺上黑色绒布,有助于消除投影,还渲染了气氛,更主要的是黑背景有良好的吸光效果,能更好地突出拍摄主体。

采用此种方法,相机的镜头要垂直于地面,三角架要用一个重物加固,以防相机与三角垂直而侧倾翻倒。

拍摄时用快门线拍摄。

文物的摆放也很有讲究,色彩、肌理、形状、大小,金石、青铜、丝质物品等如何去搭配,如何构成画面,是利用传统的摄影的三分法构图,或者绘画中的点线面的图形构成,都有一定的规律。

但文物摄影讲究的是古朴、典雅,切记使用较为强烈的对比,如色彩上采用互补色进行配色,形状上采用极大极小的对比,画面空间上采用大面积留白等,都不适于文物摄影。

文物摄影追求的是真实性,拍摄要遵循器物本身的真实,做到忠于历史,忠于现实,还原器物原有的面貌。

所以在镜头的选取上要采取尽量畸变小的镜头,焦段上采取中长焦段,距离要稍远一些,不要采用广角镜头拍摄,容易造成畸变。

有闪光灯的参与,光圈要采用最佳光圈,中长焦镜头采用F10-F16的光圈,档位用M,快门在100-200之间,切记调到250以上。

一般的闪光灯最高能达到1/250秒的同步,高于这个数值,被拍摄物体可能无法正常曝光,造成曝光过度或形成慢门同步的效果,被拍摄物体一半没有曝光。

拍摄前要先调整白平衡,或者调成自动,在后期统一调整白平衡。

至于滤镜,数码相机最新产品基本可以取代滤镜效果。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搭配光学滤镜,条件有限可以在后期进行调整。

为达到精确对焦和准确的白平衡,要采用三合一对焦板对焦和校准白平衡,精确对焦后,拍摄物体和摄影架就不能移动了,然后将自动对焦调成手动对焦。

在对焦点的选取上,尽量采用中心点对焦,对焦点要在器物的中部,例如拍摄“鼎”(如图2),就要在“鼎”的耳部对焦,配合小光圈,避免虚化效果,力求拍摄更多的器物细节。

(二)室外拍摄1.拍摄记录。

2.先拍下遗址、遗迹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层关系、灰坑范围以及采取品的分布情况。

3.开始正式挖掘时,按照发掘进度逐层拍摄。

拍摄的内容包括发掘地点的地形、地貌,发掘现场的工作情况、挖掘方法、发掘过程,发现的城址、沟渠、柱穴,墓葬的坑位、结构、葬具、人骨、兽皮及随葬品等。

4.现场全部暴露出来后,俯拍一张平面全景图。

5.室外拍摄设备。

镜头选择,如果对象是遗址的大面积拍摄、局部探访和器物等的特写,需要一只广角镜头,局部特写要用一只微距头,以便对焦,表现更多细节。

所以要选用14-24mm的广角头、105mm的定焦微距头、24-85mm中长焦段。

三脚架要选择重量相对较轻便的碳纤维三脚架,稳固还便于携带,可适当在架子上加重物来增加稳定性。

离机引闪系统:支持ttl的闪光灯3只、离机引闪器、反光板、多功能反光伞(有反光和柔光功能的反光伞)、闪光灯架3只、测光表、快门线等。

6.光的应用。

(1)自然光。

首先要讲讲几种光的类型及其特点,顺光光线均匀,拍摄不是凹凸有致的形体,其表面能均匀受光,不产生高光和亮调,可拍出柔和的效果。

侧光适合拍凹凸有致的文物,例如碑刻上的字,陶罐上的之形纹饰等。

逆光能营造更好的空间感。

拍摄时要根据光的不同特性以及拍摄对象选择合适的光源形式。

(2)室外摄影的光线相对复杂,光线过强或不足都不适用拍摄,所以要借助于辅助光源,针对不同的光照条件,闪光灯和反光的配合,打出合适光源。

例如,光线较强的时候,拍出来的墓坑反差过大,利用闪光灯或反光板对墓坑补光,使整个画面反差减小,变得柔和。

阴天的时候,光线不足,或者画面很灰,对比相对较弱,就要用强制闪光灯,使拍摄物体的轮廓、线条变得清晰。

利用离机闪光灯制造侧光的效果,可以很好地呈现物体表面的纹饰、浮雕、碑刻等。

(3)光线极为不好情况下可采取外拍灯制造大面积持续光源进行拍摄,携带大容量电池或者电瓶是很有必要的,大功率的灯具耗电量极大,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柴油发电机。

(三)室内影棚拍摄考古摄影的对象是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所以要了解所拍摄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这样才能拍出器物的特点。

与此同时,也要遵循艺术的基本原理,正确构图,合理摆放及搭配,做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

室内摄影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采用更多种类的光源,合理地使用光源。

基本光源有两种,即散射光源和聚光光源,文物摄影一般用散射光源,极少的情况下才能用到聚光光源。

散光灯的照射效果是光照广泛、均匀,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逐渐减弱,而聚光灯照明集中、强烈,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明显减弱。

拍摄文物大多用散射光,因为它的光强性质接近于自然光,适合于人的视觉习惯。

三、具体介绍几种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一)常用光源前侧光与拍摄方向相同,并成45°角的光线,这时物体表面2/3 受光,1/3背光,形成明显的明暗对比(图3)。

但此时暗部往往亮度不够,不能反映暗部的影纹及层次,所以应该加反光板或加闪光照明。

在利用前侧光拍摄时尚要注意背景的颜色与拍摄主体的颜色的区分,拍深色物体时,以用淡色背景为好。

背景颜色的调整可以采取换背景布和调整灯光的距离来实现,背景远离灯光则颜色深,背景离灯光近颜色浅。

(二)侧光侧光是指与拍摄体成45°~90°角照射的光线。

用这种光线照明可以突出表现粗糙和有凹凸花纹的器物,如陶器上的绳纹、铜器上的饕餮纹、甲骨上的刻字或器物上的附着物(布纹、席纹等)(如图4)。

根据侧光角度大、阴影短,角度小、阴影长的特点,在拍摄凹凸起伏的器物时要采用高位置的侧光,反之要采用低位置的侧光。

如果凹凸变化很小,侧光的位置就要很低,甚至采用接近90°角的正侧光,这样才能把要表现的细部色刻划出来。

玉器、石器、骨器上的使用与加工痕迹以及古纸、丝织器的纤维组织需要用聚光灯的侧光来照明;凹凸起伏比较明显的器物,如陶器上的纹饰,铜器上的铭刻,铜镜、纸币、印章、封泥、瓦片、陶片、墓志、碑文、砖刻、画像石、石雕和玉雕、骨雕等要用散光灯的侧光来照明。

运用侧光照明要防止光比过大或光线不匀,通常采用加辅助光的方法克服以上缺陷。

考古摄影技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考古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供了重要的可视性资料,针对不同的器物和不同的遗址可以采用不同的摄影技术与方法。

考古摄影的布光要根据器物来定,器物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肌理要采用不同的打光角度及光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