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诊疗指南
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一、隐斜视二、内斜视(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4.周期性内斜视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三)继发性内斜视1.外斜视手术后2.知觉性内斜视(四)非共同性内斜视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三、外斜视(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
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斜视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则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斜视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
通过定期的眼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斜视 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长时间用眼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如保 持适当的距离、调整屏幕高度和角度等, 以减轻眼睛的负担。
均衡饮食
控制儿童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素,特 别是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有助于保持 眼部健康。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患者为50岁男性,因右眼斜视就 诊。
症状表现
患者右眼眼球偏斜,伴有视力模 糊、头晕等症状。
既往病史
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 病。
治疗过程与效果
01
02
03
04
中医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中医诊断 为“肝风内动,气血不和”。
治疗方案
采用中药汤剂调理气血,针灸 治疗调和阴阳,推拿按摩舒缓
发病机制
01
02
03
先天性斜视
多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 胎儿在母体内的育异常 有关。调节性斜视
由于屈光不正、眼外肌发 育异常等原因导致调节功 能失衡,进而引发斜视。
麻痹性斜视
由于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 的神经受损导致眼球运动 障碍,进而引发斜视。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斜视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 高,约为1%-3%。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 指南-斜视的中医辨 证治疗原则
目录
CONTENTS
• 斜视的概述 • 中医对斜视的认识 • 斜视的中医治疗原则 • 斜视的预防与调护 • 案例分析
01
斜视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内斜视手术的指导意见书

内斜视手术的指导意见书内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指的是眼球向内倾斜。
内斜视手术是纠正内斜视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和外貌。
为了指导内斜视手术的临床实践,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书,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一、手术适应症1. 临床明确诊断为内斜视,且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2. 有明确的内斜视病因,如肌肉功能异常、神经病变等。
3. 经过非手术方法治疗(如矫正眼镜、康复训练等)后无效。
二、手术前检查1. 视力检查。
评估患者的视力状况,排除其他视力问题。
2. 眼球运动检查。
通过外展、内斜视和摆动试验等方法,评估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
3. 眼底检查。
评估患者的眼底情况,排除其他潜在眼部病变。
4. 眼球电图检查。
评估患者的眼球电位,判断眼肌神经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三、手术方法内斜视手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来选择手术方法。
1. 常规肌腱拉长术。
适用于肌肉收缩性内斜视,通过切除或缝合调整眼外肌来改善眼球位置。
2. 肌肉移位术。
适用于肌肉功能异常所致的内斜视,通过调整肌肉的位置和长度来纠正眼球偏斜。
3. 肌肉脱附术。
适用于肌肉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通过移除功能障碍的肌肉来减轻症状。
4. 晶体切割术。
适用于伴有晶体深分离的内斜视,通过切割晶体的一部分来纠正眼球偏斜。
四、手术后管理1. 患者应接受定期复查,评估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2. 术后禁止剧烈运动,避免强烈刺激眼睛。
3. 根据术后情况,适当调整矫正眼镜,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视力。
4. 如出现术后并发症(如眼球活动受限、眼球漂移等),应及时处理。
五、术后康复训练内斜视手术后,患者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眼球运动功能。
1. 渐进性康复训练。
从简单的眼球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如追踪运动、目标捕捉等。
2. 双眼协调训练。
通过双眼同时进行的训练,促进眼球运动的协调性。
3. 眼球运动抑制训练。
通过训练抑制眼球运动,达到控制眼球位置的目的。
中医眼科常见病斜视的中医诊疗指南

加强安全意识,避免眼部受到 外伤,以免引起斜视。
保健方法
眼保健操
定期进行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增强眼 部肌肉力量。
调整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的时间,避免过度用眼。
热敷和冷敷
适当进行热敷或冷敷,有助于缓解眼部不适 和斜视症状。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缓解 因斜视产生的焦虑和自卑情绪。
针灸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斜视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发 现针灸能够调节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从而达 到治疗目的。
临床研究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医眼科在斜视诊疗方面积累 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为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提 供了有力支持。
THANK YOU
中医眼科常见病斜视的中医诊疗 指南
• 斜视概述 • 中医对斜视的认识 • 中医治疗方法 • 斜视的预防与保健 • 病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01
斜视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一 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出现偏斜,导 致双眼视觉轴不一致。
分类
根据偏斜方向,斜视可分为内斜视、 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根据病因 ,可分为先天性斜视、调节性斜视、 机械性斜视和神经性斜视等。
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斜视症状,应及时就医,以 便早期治疗。
避免自行诊断和治疗
不要自行诊断和治疗斜视,以免延误 病情或加重症状。
遵循医生建议
遵循医生的诊疗建议,按时服药、定 期回诊复查。
注意用眼卫生
保持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避免长时 间连续用眼和不良姿势。
05
病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典型病例介绍
先天性内斜视诊疗指南2020

先天性内斜视诊疗指南2020先天性内斜视是一种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内就发生的斜视类型,这可让家长们操碎了心呢。
一、什么是先天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呀,就是宝宝的眼睛看起来老是往鼻梁那边斜,就像两个小眼珠在互相“挤眉弄眼”,想要凑到一起似的。
这可不是宝宝在故意调皮哦,是眼睛出了点小状况。
一般来说,这种斜视是先天性的,可能是因为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眼睛的发育受到了一点影响。
二、先天性内斜视的症状。
1. 眼睛向内偏斜。
这是最明显的症状啦,宝宝的眼睛就像被什么东西拉着往中间跑一样,而且这种偏斜是比较持续的,不是偶尔才出现一下的。
2. 视力可能受影响。
有些宝宝因为先天性内斜视,视力的发育也会受到阻碍呢。
可能会看东西不清楚,或者对距离的判断不准确。
就像宝宝想去拿个小玩具,却老是抓不到,这可能就是视力不好在捣乱哦。
3. 可能有代偿头位。
为了让自己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宝宝可能会不自觉地歪着头看东西。
这就像是宝宝自己发明的一种特殊“看东西姿势”,其实是眼睛斜视导致的。
三、诊断方法。
1. 眼部检查。
医生会对宝宝的眼睛进行全面的检查,就像给眼睛做一个超级细致的“体检”。
会看看眼球的结构有没有问题,比如角膜、晶状体这些部位是不是正常的。
2. 视力检查。
虽然宝宝还小,可能不太会配合视力表的检查,但是医生有很多办法哦。
比如说通过观察宝宝对光的反应,或者用一些特殊的仪器来大致判断宝宝的视力情况。
3. 眼位检查。
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检查呢。
医生会用专业的方法来确定宝宝眼睛内斜的程度,看看是轻微的还是比较严重的。
四、治疗方式。
1. 眼镜矫正。
对于一些先天性内斜视的宝宝来说,先戴上眼镜可能会有帮助哦。
眼镜就像是给宝宝的眼睛请了一个小助手,帮助调整眼睛的聚焦,有可能会让眼睛的偏斜情况得到改善。
不过呢,宝宝可能不太喜欢戴眼镜,会老是想把它扯下来,这时候家长就得有点耐心啦,就像哄宝宝吃饭一样哄着宝宝戴眼镜。
2. 手术治疗。
如果眼镜矫正效果不好,或者宝宝的斜视情况比较严重,可能就需要手术了。
内斜视诊疗指南

内斜视诊疗指南一、先天性内斜视【概述】先天性内斜视为生后6个月内发病,一般不合并明显屈光异常,如双眼交替出现斜视则无弱视。
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由于双眼视野交叉。
可以有假性外展限制。
先天性内斜视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临床表现】1.生后6个月内发病。
2.无明显屈光异常。
3.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4.斜视度数较大。
5.假性外展限制,娃娃头实验可以排除。
6.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诊断要点】1.依据病史。
2.对婴幼儿视力的检查重在定性,确定是否有一单眼弱视及注视能力。
3.睫状肌麻痹下验光。
4.眼底检查排除先天性异常。
5.眼球运动检查确定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1.排除单眼弱视,如有单眼弱视,需先行治疗至双眼视力平衡。
2.先天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
3.合并下斜肌亢进和DVD者,手术设计时应给予相应的考虑。
4.手木后应保留10°微小内斜,以利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
二、共同性内斜视(一)调节性内斜视【概述】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因素出现在2岁半左右,个别也可以出现在1岁内。
有些患者可由混合因素所引起。
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临床表现】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
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方法,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正眼位。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1)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看远时可以为正位。
(2)可以合并远视性屈光不正。
斜视科临床诊疗常规

眼肌科诊疗常规屈光不正、弱视诊、疗常规:检查常规:1、病史:查明视力欠好的发生年龄,询问有无斜视、遮盖治疗及手术史。
一般检查:检查裸眼及矫正视力,14岁以下者应麻痹睫状肌验光,14岁以上者则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散瞳。
精查眼底、眼位检查。
2、初诊患儿无论视力如何均须行屈光常规(眼压、眼轴、角膜曲率)检查,对8岁以下视力差的首次就诊患儿建议用阿托品散瞳验光。
眼压检查建议对>4岁的患者进行。
3、弱视患儿建议2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例行检查眼位并行屈光检查,常规每8-12个月换眼镜(屈光度与原镜度数相差小于1.0D时可暂不换镜)。
4、对弱视患儿存在视力差别者(视力表大于2行者)应行遮盖治疗。
根据年龄不同调整健眼的遮盖时间并进行相应的弱视训练。
5、电脑组合验光:根据验光结果:散光>2.00DC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近视>6.00DS行眼部B超检查6、诊断弱视标准:对弱视患者矫正视力<0.5(3—5岁);矫正视力<0.7 (>5岁),如常规的弱视治疗满6个月视力提高不明显者则选择行以下检查(只要患儿能够配合):间接检眼镜检查(或前置镜);黄斑OCT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VEP);眼底照相(后极部)7、根据复诊验光结果:进行配镜和弱视训练。
强调定期更换眼镜。
<2岁者3-6个月更换一次,3-10岁者则8-10个月更换一次,>10者则1年更换一次。
治疗常规(治疗年龄小于12岁):1、配戴正确的矫正眼镜。
2、遮盖加精细操作疗法:当两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时,须行健眼的遮盖治疗,即除睡眠外,全天对所谓“好眼”遮盖。
遮盖时间随年龄不同而延长:3岁儿童遮盖3天打开遮盖眼,双眼视物一天;4岁遮盖4天;5岁遮盖5天;6-8岁则遮盖6-7天,同时加穿珠子等精细操作。
一般来说,年龄超过12岁的患者治疗效果虽然很差,但有条件还是应该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严格的弱视治疗。
因为人类的视觉可塑性终生存在。
斜视角检查法诊疗常规

斜视角检查法诊疗常规(一)角膜映光法:检查者手持电筒置患者约33厘米处,嘱患者注视灯光,如两眼光点位于角膜中央,则眼位正常,若斜眼光点位于瞳孔缘,则斜视角约为15,位于角膜缘时则为45,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中间者约为30。
(二)弧形视野计测量法:病人坐在视野计前,让斜眼正对视野中心,另眼注视正前方5米远目标(检查视远斜视角)或注视33厘米处视野计弓中心目标(检查视近眼斜视角)。
医生取一小灯光或烛光在视野计弧上往返移动,并使自己的眼、灯光及患者眼球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观察,直至映光点恰好落在斜眼角膜中央,此时烛光在视野计上的所在度数即为斜视角度。
(三)三棱镜加遮盖试验测量法:将三棱镜置于患者斜眼前(内斜时底朝外,外斜时底朝内),并加遮盖物,嘱患者另眼注视6米处(检查视远斜视角)或33厘米目标检查视近斜视角',将遮盖物由斜眼移至注视眼,如斜眼仍有转动,则加大或减少三棱镜度数直至消除眼球运动为止,此时三棱镜度数即为斜视角度数。
(四)同视机测量法:视力0.1(包括矫正视力)以上的患者方能进行检查。
1.患者坐于同视机前,调整下颌及额部支架,调整双目镜筒位置及瞳孔距离。
2.以大象和笼子知觉画片为例。
将画片分别置于两镜筒中,笼子在注视眼侧,大象在斜眼侧,把注视眼筒固定于同视机刻度板之0处让患者自己推动斜视眼侧的镜筒摇把,自0度处作前后移动,使大象进入笼内中央,此时刻度板上所示度数即是主觉斜视角。
如在0前某度,则表示内斜视某度,在0后某度,则表示外斜视某度。
3.在测出主觉斜视角后交替熄灭镜筒灯光,并观察左右眼转换注视时是否有移动,如无移动,证明他觉斜视角等于主觉斜视角。
如有移动或光点不在角膜中央时,检查者应在边推动斜视眼侧镜筒摇把,一边交替熄灭灯光,直至光点落于瞳孔中央,且眼球不移动为止。
此时刻度盘上所示读数即为他觉斜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斜视诊疗指南
一、先天性内斜视
【概述】
先天性内斜视为生后6个月内发病,一般不合并明显屈光异常,如双眼交替出现斜视则无弱视。
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由于双眼视野交叉。
可以有假性外展限制。
先天性内斜视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临床表现】
1.生后6个月内发病。
2.无明显屈光异常。
3.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4.斜视度数较大。
5.假性外展限制,娃娃头实验可以排除。
6.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诊断要点】
1.依据病史。
2.对婴幼儿视力的检查重在定性,确定是否有一单眼弱视及注视能力。
3.睫状肌麻痹下验光。
4.眼底检查排除先天性异常。
5.眼球运动检查确定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
震颤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排除单眼弱视,如有单眼弱视,需先行治疗至双眼视力平衡。
2.先天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
3.合并下斜肌亢进和DVD者,手术设计时应给予相应的考虑。
4.手木后应保留10°微小内斜,以利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
二、共同性内斜视
(一)调节性内斜视
【概述】
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因素出现在2岁半左右,个别也可以出现在1岁内。
有些患者可由混合因素所引起。
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临床表现】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
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方法,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
正眼位。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1)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看远时可以为正位。
(2)可以合并远视性屈光不正。
(3)少数患者在10岁后斜视有自愈趋势。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
(1)有远视性屈光不正。
(2)戴镜后斜视度减少,看远减少明显,看近仍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
【诊断要点】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3)散瞳或戴镜可以矫正眼位。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3)散瞳或戴镜斜视度数减少。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根据临床特点可以诊断。
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
(1)戴镜后斜视度减少,提示有屈光性调节因素。
(2)戴镜后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说明有高AC/A因素。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2)全屈光处方戴镜。
(3)此类斜视不应当采用手术矫正。
(4)一般每年重新验光一次,根据屈光变化决定是否调换眼镜,需要时可以提前验光。
(5)调换眼镜时应满足视力和眼位正常。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1)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2)全屈光处方戴镜。
(3)戴镜6~12个月后眼位不能完全矫正,非调节部分应
手术矫正。
(4)调节部分继续戴镜矫正。
每年重新验光一次,并根据屈光变化决定是否调换眼镜,需要时可以提前验光。
(5)调换眼镜时应满足视力和眼位正常。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1)戴双光镜:全屈光矫正下加+1.5~+3D球镜。
应定期复查。
(2)缩瞳剂:局部形成药物性近视,减少中枢性调节,但不宜长期应用。
(3)对合适的病例可以考虑双内直肌减弱手术。
为减少对视远时眼位的影响,也可行内直肌后固定术。
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参见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二)非调节性内斜视
【概述】
内斜视的发生没有或很少有调节因素,散瞳或戴镜时眼位无明显改变。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较晚,常在2岁以后。
2.没有明显调节因素。
3.单眼斜视可合并弱视。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较晚,无明显调节因素。
2.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2.双眼视力平衡后,应及时手术矫正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