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腐,大乾坤——浅谈豆腐所体现的哲理
看《雷哥老范》的豆腐哲学有感

豆腐哲学由范伟主演的24集都市情感剧《雷哥老范》正在电视台热播,他在剧中最经典的段子当属“豆腐哲学”了。
豆腐,是典型的贵族食品。
它的发明者是汉淮南王刘安,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几千年来谁都离不开豆腐。
人们在品味着豆腐的美味,感悟着豆腐的哲学。
豆腐的形成,就是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一个人生出来,就像一粒又圆又硬的黄豆。
豆子,梆硬梆硬的,谁也不服谁。
可是,因为它又生又腥,没人稀得吃它。
于是就把它放在磨盘里,浇上水,一圈一圈地磨。
刚开始,豆子疼啊,嘎巴嘎巴地直叫唤,慢慢、慢慢地就温柔了,软乎了,就变成了又白又嫩的大豆腐。
所以说,每个人哪,从不成熟到成熟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说豆腐里面有哲学,生活就是一盘磨。
这是范伟饰演的雷哥在剧中提出的“豆腐哲学”,雷哥又曰:“豆腐,发明于贵族,流传于民间。
豆腐可以是皇上餐桌上的御膳,也可以是老百姓家中的粗茶淡饭。
人家不光能上能下,而且还能随遇而安”。
你做干了,我是干豆腐、豆腐皮,还可以做腐竹;水大了,可以做水豆腐、豆腐脑、豆浆;你就给我放臭了,可以成为酸豆腐、臭豆腐、豆腐乳,人要能达到这个境界该多好!范伟的这套豆腐理论,细细一琢磨,实在话里还真是透着人生大道理,其实,又何尝不透着健康饮食的大学问呢。
小小的一块豆腐,也是随遇而安,怎么吃,都是当之无愧的健康食品!说起豆腐的营养,那真是随口就能说出一箩筐,不过,卫生部北京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李长平总结说,其中“三高”最突出,也就是高钙、高优质蛋白、高植物固醇。
这植物固醇和“人人喊打”的动物胆固醇可不是一回事,恰恰相反,它可以和胆固醇产生竞争作用,从而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豆腐虽然营养丰富,但它却很“低调”,本身没什么味道,因此做菜时口味可浓可淡,既可做成口感浓烈的麻婆豆腐,也可以做成清淡爽口的白菜豆腐。
而且它“性格随和”,和所有食材几乎都“百搭”。
“贵族出身”的豆腐既可以做成上得台面的鲍汁豆腐、蟹黄豆腐,也可以“放下身价”随时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餐桌上,鱼头豆腐、家常豆腐、什锦豆腐、豆腐海带,李长平副主任营养师认为,无论是素素搭配还是荤素搭配,豆腐都可以为菜肴的营养和口味加分。
豆腐的来历故事读后感

豆腐的来历故事读后感
《豆腐的来历故事》讲述了一个孝子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发明了豆腐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孝顺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为了让母亲能够吃得下东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豆腐的制作方法。
最终,他成功地做出了美味的豆腐,让母亲能够享用。
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母亲的爱,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毅力。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他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从未向我们索取过什么。
我们应该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尽我们所能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豆腐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口感细腻,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故事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孝顺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豆腐一声天下白读后感

豆腐一声天下白读后感读了“豆腐一声天下白”这篇文章啊,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趣味又满是生活哲理的小世界。
文章一开头提到豆腐,我就感觉特别亲切。
你想啊,豆腐这玩意儿在咱日常生活里可太常见了,白白嫩嫩的,像个安静的小团子。
可这篇文章却把豆腐写得特别有“魔力”。
作者描写豆腐的制作过程时,我就像在看一场奇妙的魔术表演。
从一颗颗豆子,经过泡发、研磨,最后变成豆腐,这其中的变化就像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惊人。
这让我想到,生活里很多东西其实都是这样,经过各种磨砺和转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模样。
就像我们人,不断学习知识,不断经历事情,就从懵懂的状态变得成熟睿智起来,就像豆子变成豆腐一样,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
而且文中把豆腐和天下联系起来,这脑洞可真够大的。
不过仔细想想也对,小小的豆腐虽然不起眼,但它可是能登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的。
这就好比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说不定哪一天,一个小小的创意或者一个平凡的人就能做出改变世界的大事呢。
就像豆腐一声“白”了之后,它就成为了美食界的“大明星”,在无数菜肴里发光发热。
这篇文章还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简单与纯粹。
豆腐本身味道很淡,但是它能和各种各样的食材搭配,吸收其他食材的味道,变得丰富多彩。
这就好像做人,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锋芒毕露,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地做好自己,就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和事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一盘豆腐做的佳肴,看着平常,吃起来却是满口香醇,越品越有滋味。
让我从豆腐这个小小的视角,看到了大大的世界和生活的真谛。
读完之后,我再看豆腐,就不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食物了,而是当成一个充满故事和智慧的小宝贝呢。
关于豆腐美食的演讲稿

关于豆腐美食的演讲稿各位: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是关于豆腐美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豆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饮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豆制品企业和行业工作者在弘扬中国豆腐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国豆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丰厚的精神内涵:勤劳、诚信、包容、创新、智慧、清白、朴素等。
对于中国豆腐,可以说它既是高端的,又是大众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包容的。
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去传颂、传承、传播、传扬。
创新精神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有其宝贵的精神内涵,章丘龙山水豆腐制作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生产工艺。
4000多年来,龙山水豆腐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断地传承,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首先,豆腐的发明是古人的智慧、创新的结果。
豆腐的发明,是我国先人对世界食品的一大贡献,被称为“20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
古人能把一颗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用水研磨的方法提取出来,然后加入天然的石膏或盐卤,变成豆腐。
而龙山水豆腐,不用膏,不用卤,就用龙山当地的天然开水点浆——漤水点浆,故又称为漤水豆腐。
这个过程既包含有物理过程,又有化学变化,即便是放到现在的食品加工业,也可谓是创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自此法发明以后,有关豆腐的制作技术、设备、产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仅从制作工艺和产品方面,中国豆腐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八大系列:一为水豆腐,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水制品,主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四为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诸如熏素肠、熏素肚;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
豆腐 感想

豆腐感想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备受人们喜爱。
每当我想起豆腐,都会浮现出小时候的记忆。
记得那时候,我跟着父母在农村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
每逢逢年过节,我们家都会自制豆腐来招待亲朋好友。
那是我第一次亲手参与豆腐的制作,我还记得当时的豆浆味道,浓郁而香甜。
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将豆浆倒入石膏砂糖水中,慢慢搅拌,待其凝固后,便是鲜嫩的豆腐了。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成就感。
除了自制豆腐,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豆腐供人们选择。
有嫩豆腐、老豆腐、豆腐脑等等,形态各异,品味独特。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麻婆豆腐。
那麻辣的口感和豆腐的柔嫩相结合,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品尝到麻婆豆腐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满满的家乡味道,那种温暖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豆腐在饮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既可以作为素食的代替品,也可以与各种食材搭配烹饪。
比如,麻婆豆腐、豆腐汤、豆腐炒肉等等,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餐馆宴请,都少不了豆腐的身影。
它不仅口感丰富,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
豆腐,这个看似平凡的食材,在我的心中却有着不平凡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代表着家乡的味道、亲情的象征。
每一次品尝豆腐的时候,我仿佛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豆腐,是我心中最美味的食物,也是我对家乡的一种思念和怀念。
我相信,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外就餐,豆腐都会继续陪伴着我,成为我美食之旅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豆腐的来历故事读后感

豆腐的来历故事读后感(最新版2篇)目录(篇1)1.豆腐的来历故事2.故事读后感正文(篇1)一、豆腐的来历故事豆腐,这个源于中国的古老食品,具有独特的营养和美味。
它是由大豆或其他豆类经过加工和发酵制成的。
豆腐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石膏作为凝固剂,将豆浆转化为豆腐。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食品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见证。
二、故事读后感读完豆腐的来历故事后,我深深地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它让我了解到,豆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理念的体现。
它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执着追求。
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
豆腐的发明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追求。
目录(篇2)1.豆腐的来历故事2.故事读后感正文(篇2)一、豆腐的来历故事豆腐,这种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传统食品,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喜爱的食物。
据传,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由淮南王刘安发明。
当时,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命令数百名工人负责炼丹,并偶然发现了将豆浆加热凝固的方法。
经过多次试验,他最终成功地制作出了一种凝固体,这就是豆腐的起源。
二、故事读后感豆腐的来历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故事中的淮南王刘安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让我敬佩。
他在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没有气馁,反而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另一种有价值的事物。
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
通过不断尝试和努力,我们可能会发现新的机遇并取得成功。
其次,豆腐的制作方法也让我惊叹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豆浆的凝固体化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精确的控制和严谨的工艺。
这种工艺不仅在当时具有创新性,而且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和发展。
这种创新思维和实用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从“做豆腐”感悟基层成长之道

从“做豆腐”感悟基层成长之道做豆腐是一项看似简单却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艺。
在我刚开始学习做豆腐的时候,我对其基本工艺的要求和细节没有仔细考虑,只是觉得豆腐是一种普通的食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了这个过程中的深意,发现其中蕴含了一些基层成长之道。
首先,做豆腐需要耐心。
制作豆腐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
首先,需要浸泡黄豆和石膏片,然后磨豆浆,再将豆浆加热至凝固。
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排气,以保证豆腐的质地和口感。
这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操控,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和马虎。
对我而言,这就像是从事一项基层工作,需要不断地坚持和付出,艰辛却值得。
其次,做豆腐需要技巧。
豆腐的质量和口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的熟练程度。
例如,磨豆浆时需要控制黄豆和水的比例,豆浆加热时需要适时调节火候。
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至关重要。
这就像在基层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最重要的是,做豆腐需要谨慎。
豆腐制作过程中,一丝杂质或一丁点的不慎都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失败。
例如,豆浆过滤时不能有杂质进入,豆腐凝固时需要轻轻地搅拌。
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谨慎态度,不能有丝毫的纰漏和马虎。
只有谨慎地对待工作,才能够确保最终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做豆腐,我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成长之道。
这种耐心、技巧和谨慎的态度不仅适用于做豆腐,也适用于我们在基层工作中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将这些道理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我们才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价值。
做豆腐,看似简单,实际却需要耐心和技巧。
当我刚开始学习做豆腐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是觉得它是一种普通的食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做豆腐所蕴含的深意,发现其中蕴含了一些基层成长之道。
首先,做豆腐需要耐心。
制作豆腐的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豆腐,作为一种传统的食材,源自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除了在美食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豆腐在文化和哲学中也有其特殊的含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豆腐的名言,它们代表着人们对于豆腐的理解和思考。
1. 惟愿世间若如豆腐,温和以待,洞达宽容。
2. 豆腐虽然没有牛羊肉多,但是它百搭,做菜没有限制。
3. 豆腐有心食者,万物可演。
无心食者,万物可演变。
4. 豆腐如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蕴丰富。
5. 豆腐虽不豪华,却是料理中的精华。
6. 豆腐从不自卑,它有自己的独特风味。
7. 豆腐的纯洁代表着一种坚持与追求。
8. 豆腐是大自然的恩赐,滋养人体,保持健康。
9. 豆腐象征着朴素与和谐,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10. 豆腐的滑嫩口感,让味蕾领略知足与满足的美好。
11. 豆腐,无需锦上添花,它的本身就是一种华丽。
12. 豆腐教会了我们如何以柔克刚,它是坚韧的象征。
13. 豆腐的制作需要耐心和智慧,其实如同生活。
14. 豆腐寓意着生活中对于平凡和简单的热爱。
15. 豆腐的风味无处不在,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
16. 豆腐可以变化成千变万化的美食,就如人性也是多变的。
17. 豆腐的白色代表纯净,象征善良和真诚的品质。
18. 豆腐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四季,它是岁月的见证。
19. 豆腐的健康饮食理念,传递着健康生活的智慧。
20. 豆腐像人生的经历,从原始到油炸,都有不同的美味。
以上是关于有豆腐的名言,这些名言展示了豆腐在文化和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豆腐的感悟和想象。
无论是在饮食还是生活中,豆腐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代表着和谐、纯净和滋养。
无论是珍馐美味,还是哲理思考,都能从豆腐中找到一种独特的智慧与品味。
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篇二」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摘要: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豆腐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句有关豆腐的名言,这些名言以幽默、智慧和哲理的方式描绘了豆腐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豆腐,大乾坤——浅谈豆腐所体现的哲理
我们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我们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很多诸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各种发明创造。
不过,在国外历来都有人在质疑这些发明是否系中国首创。
但是,外国人却均毫无争议地公认,豆腐的确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
也没有哪个国家跳出来跟中国争夺豆腐的“专利权”。
俗话说,“和尚不吃豆腐——怪哉(斋)”。
豆腐不仅在国内成为日常菜肴中必不可少的“座上宾”,还以其多变的物理形态和丰富的烹饪方式深深地征服了外国人的味蕾。
据说,当年李鸿章的公子就是靠组织人员在法国卖豆腐而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企业家之一。
我认为,豆腐之所以能如此风靡,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用于制作豆腐的黄豆含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而是因为豆腐的高度灵活的变通性、可塑性和对烹饪条件的适应性。
同样的黄豆,做出来的豆腐可以是多种多样,例如豆腐干、豆腐脑、老豆腐、嫩豆腐、油豆腐等等。
豆腐可加工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有臭豆腐、豆腐汤、煎豆腐等,不胜枚举。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种豆腐在各种烹饪方式下,丰富的黄豆蛋白均得以保留。
因此,豆腐的这些特性,不正是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高境界的“外圆内方”么?这其中的“圆”,就
是豆腐的各种形态和烹饪方式;这其中的“方”,就是豆腐所富含的黄豆蛋白。
我不得不惊叹,豆腐的出现正是对“外圆内方”的完美诠释。
也许正是由于中国古人最早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最先发明了豆腐这种神奇的食品。
“外圆内方”的内涵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豆腐恰恰就具备了这一“优良品质”。
可硬可软,可香可臭;可煮可蒸,可炒可煎。
在笔者的家乡,有一道客家名菜,“客家酿豆腐”。
相传,当年因为岭南少产小麦,思乡的中原移民便以豆腐代替面粉,把肉塞入中空的煎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作为北方饺子的替代品。
豆腐具有如此之“功效”,怎能不讨人喜欢?
庄子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向他的子弟解读何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庄子同他的弟子们一同出游,看到一山民伐树,高大笔直栋梁之树皆被砍到,而歪扭的小树则幸存下来,庄子对学生说:“无用乃大用。
”晚上在一农家借宿时,农家杀鸡待客。
恰有两只公鸡,一只会打鸣,另一只不会打鸣,农夫对他妻子说:“先杀那只不会打鸣的!”此时庄子对学生说:“有用乃大用”。
学生们当时就晕了,问:“到底该无用还是有用?”庄子总结,“当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在天为龙,在地为蛇。
一龙一蛇,游刃有余,逍遥人生,何其自在。
”天与地,龙与蛇,其实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因形势、时宜不同而已。
当在天
空需要飞时,自然就要像龙一样;当在地上需要爬时,自然就跟蛇一样。
就像黄豆,如果只是煮熟后直接食用,非但不能激发食欲,反而会使肠胃胀气。
如果此时在黄豆与其他能促进食欲且不会导致胀气的食物之间进行二选一,想必谁也不愿选择黄豆,即使它更富含蛋白质。
此时的“有用”不见得就是“大用”。
然而,一旦黄豆制成豆腐,就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食材。
在保留营养的前提下,可以用多种烹饪方式制作,成为美味佳肴。
做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既要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保持独立的个性,又要讲究技巧方法,认清时务,懂得变通。
法国著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曾在素有“饮食圣经”之称的《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中说道,“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同理,一个民族喜欢吃的食品,也能反映这个民族的特性和文化传承。
广大“吃货”们,当你们在大快朵颐,享用饕餮盛宴之时,可曾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奥妙?谨以小诗一首作结——
豆腐块虽小,各式味皆妙。
此中有乾坤,世人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