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2020完整版)
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gE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

H A G Qag YN i —i,fN Xn ,W N n l g Dp r eto e ao g ,Z eag U N in . A G T n x i i a n g A G Ma — n. eat n f H m toy h n i m l i f
Pepl' Hop tl o es sia ,Ha g h u31 0 4, C n nzo 01 hia
过程 【险 , 过 常规化 疗虽 能取得 一定 疗效 , x 通 J 但患 者
【 yw r s Mu i em eo a I Ke od 】 lp ylm ; g tl E; A toos eihrl ods m cltnpat i ; uo gu r ea bo t e asln t n l p p e lr ao
Prg o i o n ss
lE型 多 发性 骨髓 瘤 ( lpem e m ,MM) g mu il y l a t o
21 0 0年 1 第 4卷第 4期 1月
C i JTasl t( l t ncE io ) oe br2 1 V l ,N . hn rnpa Ee r i dt n ,N vm e 0 0, o 4 o4 n co i
・
21 ・
・
临 床研 究 ・
应用 自体 外 周 血 干 细胞 移 植 治 疗 IE型 g 多 发 性 骨 髓 瘤 1例
黄强 杨 天新 金兴 王 曼玲
【 要】 目的 探讨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 IE型多发性骨髓瘤 的疗效 。方法 盐 酸多 摘 g
柔 比星 脂 质 体 +长 春 新碱 + 塞米 松 联 合 沙立 度 胺 方 案 化疗 后 采 用 自体 外 周 血 干细 胞 移 植 治 疗 地 1例 I g 多 发 性 骨 髓 瘤 患 者 。 结 果 治 疗 结 束 后 患 者 临 床 症 状 完 全 缓 解 , 髓 缓 解 , 清 IE E型 骨 血 g 水 平 恢 复 正 常 , 确 诊 至 今 已存 活 4 个 月 , 植 后 存 活 2 从 1 移 4个 月 , 况 良好 。结 论 自体 外 周认 过敏 史 。体 检 : 志清 , 否 神 仰 卧位 被动 体位 ; 睑结 膜无 苍 白 , 膜 皮肤 无 黄 染 , 巩 无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 A b s t r a c t 】N e w d r u g s i mp r o v e d p r o g n o s i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 MM) , h o we v e r i t
【 K e y wo r d s】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 ;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 T r e a t m e n t
多发 性 骨髓 瘤 ( MM )目前 仍 然被 定 义 为一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 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李燕郴 耿 传 营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朝 阳 医 院 血液 科 ( 北京 1 0 0 0 2 0) 【 摘要 】 造血 干细胞移植是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 有效方法 ,特 别是可作为初 次缓 解后 的巩 固治疗
手段 ,也可用于复 发 / 难治 患者挽救治疗 。新药虽然 改善 了多发性骨髓瘤 患者 的预后 ,但仍然 不能 替代造血 干细胞移植 。 自体 干细胞移植 仍是 目前推荐 的首选移植 方式。它可延长 多发性骨髓瘤 患者
【 中图分类号 】R 5 5 1 _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8 4 . 2 0 1 3 . 0 6 . 0 0 1 0
【 文献标志码 】A
L i Y a n — c h e n ,Ge n g Ch u a n -
种 不 可 治 愈 的 血 液 系 统 恶 性 肿 瘤 。但 是 , 临 床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指南(2023年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指南(2023年修订)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指南(2023年修订完整版)简介:本文档是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其医疗团队提供的治疗方案指南。
本指南基于2023年最新修订,旨在为患者提供准确、全面和更新的治疗信息。
概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主要影响骨髓内浆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本指南将提供多种治疗选择,旨在减轻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存率。
治疗方案:1. 初次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特征,医疗团队可选择以下治疗方案:- 化疗:包括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靶向药物等。
- 干细胞移植:可考虑自体干细胞移植作为高剂量化疗的辅助治疗。
2. 确认复发/进展:- 当多发性骨髓瘤出现复发或进展时,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前期治疗应答来进行调整。
- 新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
- 免疫治疗:包括刺激免疫反应和提高抗肿瘤免疫力。
- 继续化疗: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支持性治疗:-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支持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旨在减轻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 支持性治疗包括:- 疼痛管理: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
- 骨密度管理:预防骨质疏松并减少骨折风险。
- 心理支持:提供患者与其家庭的心理援助和支持。
结论:本指南旨在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其医疗团队提供治疗方案指导。
但鉴于患者情况各异,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化特征和医疗团队的专业判断进行调整。
了解最新修订的治疗方案是保持患者疾病管理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李大伟,等。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指南。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44(3):191-203。
- 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IMWG)。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2;40(10):987-1023。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新药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前景

新药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前景侯健;樊建玲【摘要】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在传统化疗时代已成为65岁以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的标准一线治疗。
随着新型靶向药物为基础的化疗在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的广泛应用,MM的缓解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是否需要ASCT成为了新药时代关注的焦点。
目前现有的资料仍然支持ASCT是符合条件的初诊MM患者的一线治疗,新药作为ASCT前诱导治疗以及ASCT后巩固、维持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
但今后仍需要开展更多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ASCT在MM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以期实现MM 治愈的目标。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 is the standard frontline therapy for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MM)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65 years in the era of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The use of novel drug-based chemotherapy in the in-duction, consolidation, and maintenance phases of chemotherap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sponse rates of patients. Thus, wheth-er or not ASCT is still necessary in the era of new drugs has become controversial.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supported that ASCT should be the frontline therapy for qualified newly diagnosed MM patients and that new drugs may be applied before and after ASC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sponse rate and prolong 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f patients. Further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role of ASCT in MM and optimiz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involving ASCT in the era of new drugsto cure myeiona.【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自体干细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新药;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作者】侯健;樊建玲【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血液科,全军骨髓瘤与淋巴瘤疾病中心上海市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血液科,全军骨髓瘤与淋巴瘤疾病中心上海市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侯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024年达雷妥尤单抗联合马法兰预处理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中的应用》范文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马法兰预处理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达雷妥尤单抗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自体移植技术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马法兰预处理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中的应用。
二、达雷妥尤单抗与马法兰预处理1. 达雷妥尤单抗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与骨髓瘤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
它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 马法兰预处理马法兰是一种化疗药物,常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处理。
它能够有效地清除骨髓中的肿瘤细胞,为自体移植提供更好的移植环境。
然而,马法兰的副作用较大,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三、达雷妥尤单抗联合马法兰预处理在自体移植中的应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马法兰预处理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中的应用,旨在通过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首先,通过马法兰的预处理,清除患者骨髓中的肿瘤细胞,为自体移植提供更好的移植环境。
然后,达雷妥尤单抗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达雷妥尤单抗还可以减轻马法兰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在自体移植过程中,达雷妥尤单抗的应用还可以减少移植后骨髓瘤细胞的复发和转移。
同时,通过监测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和疗效,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临床应用与效果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达雷妥尤单抗联合马法兰预处理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患者的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达雷妥尤单抗的应用还显著降低了马法兰的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2021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全文)

2021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全文)为推动领域医生更好地掌握多发性骨髓瘤(MM)规范化全程管理的理论与临床知识,提高我国广大血液科医生对MM的诊治水平,造福广大MM患者。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紧密围绕多发性骨髓瘤的规范化全程管理相关学术内容。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多发于老年人,目前仍无法治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MM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重要价值。
多个历史对照和随机临床研究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较传统化疗显著提高MM患者治疗的反应率、完全缓解率、无事件生存和(或)总生存。
一、新药时代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地位不可动摇1983年,英国Royal Marsden医院团队,首次报道了HD melphalan /AH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显示大剂量马法兰能够使相当数量的患者获得CR。
随后大量研究结果都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显著增加增加CR、PFS 和OS。
但随着新药时代的来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过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可以达到30%甚至更高,这使得部分专家质疑新药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价值和地位。
而新药与传统化疗诱导的临床研究显示,与传统化疗相比,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诱导阶段高质量缓解率,而移植后缓解率和缓解深度进一步提高。
GIMEMA、IFM2009等四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相比不移植,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明显提高患者VGPR或以上深度缓解的比例。
梅奥诊所的Morie A.Gertz在一篇综述中指出,对于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不给予早期ASCT治疗是不符合诊疗规范的。
2016年ASH会议对3个III期随机临床试验(RV-MM-209,EMN441,GIMEMA-MM0305; n=1302)做了汇总分析。
显示,ASCT和维持治疗均提高了患者的PFS1、PFS2 和OS。
生存最好的为R-ISS I期患者,同时接受了ASCT和/或维持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精准医疗:耐药机制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

确。如果说动态异质性是治愈复发或难治多发性 号通路,或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 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间接促进血管
RRMM)的难点和关键点,那么寻找可靠的耐药相 生成,影响MM细胞的存活,并介导MM的耐
STAT与PI3K等,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由此, HSP可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HSP抑制剂则成为 治疗MM的新希望。目前,已有多种HSP90靶向 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坦螺旋霉素
ADPribosepolymerase)抑制剂则能通过抑制 FA/BRCA通路逆转MM细胞对美法仑耐药。另 一方面,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repair, BER)参与抵抗DNA交联的作用也得到重视。在
4 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机制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 大多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由糖皮质激素
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介导的,其属于 核转录因子,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影响靶细胞中 基因表达[24]。研究[25]发现,糖皮质激素耐药细 胞系表达的GR亚型均低于糖皮质激素敏感细 胞,这或许与GR编码基因犖犚3犆1的第2内含 子转录延伸阻滞有关。然而KfirErenfeld等[26] 却指出,只有少数受糖皮质激素影响的基因与细
表现为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和不同治疗选择 resistance,EMDR)是MM细胞的旁分泌效应与
的作用下,不同亚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的生长优 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MM细胞促进可溶性因
势发生改变,即所谓动态异质性。具有新生长优 子(如IL6)的分泌和摄取。IL6可通过直接激活
势的肿瘤细胞克隆亚群极有可能对原有治疗方案 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theJanu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推进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2020完整版)摘要2020年,新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MM)指南发布。
现主要针对MM初始治疗的一些要点进行阐述。
在当今大量新药问世的年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MM患者的首选治疗。
对于适合移植患者的诱导治疗,新版指南推荐以含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及地塞米松的三药为主的方案,并强调了早期移植的优势、二次移植的地位及老年患者移植的适应证。
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的诱导治疗,除适合移植患者的方案外,也可选择马法兰联合新药的方案。
在维持治疗方面,推荐选择新药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时间至少2年。
一、新诊断适合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首选方案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初始治疗分为适合移植和不适合移植两大方向。
新版指南强调了即便在目前大量新药问世的时代,对于适合移植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仍然应作为首选。
同时指南强调了医生对患者整体治疗策略制定的重要性,强调对于拟行ASCT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而言,一旦启动治疗,须告知移植的步骤和获益,使患者配合完成以ASCT 为主的整体治疗(诱导-ASCT-维持)。
为什么目前MM新药层出不穷、疗效显著,ASCT仍是大部分患者的首选治疗?回顾MM治疗发展的历程,MM的治疗大致经过了4个阶段,即传统化疗时代(1968—1999年)、第1代新药时代(1999—2012年)、第2代新药时代(2012年—)和单克隆抗体时代(2015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MP方案和VAD方案为代表的化疗开始了传统化疗年代。
但MP、VAD方案的总体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3%。
因此,国外研究者尝试使用多种不同的细胞毒药物组合方案,希望进一步提高MM患者的疗效,但均未能如愿。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大剂量马法兰(high dose melphran,HDM)序贯ASCT[1],获得了理想的疗效。
1996年IFM90首次比较了ASCT与传统化疗的疗效,发现ASCT组的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率和CR率、7年无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和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均明显高于传统化疗组[2]。
此后多个研究均证实,ASCT可使患者生存期平均延长约12个月。
基于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ASCT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自2003年以来,ASCT开始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推荐作为适合移植患者的一线推荐方案[3]。
以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硼替佐米等为代表的第1代新药为MM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随着新药的出现,诱导治疗的缓解率显著提高,由于其疗效可以与传统时代的移植近期疗效相媲美,有些专家开始质疑移植的必要性。
针对这一质疑,4个临床试验分别进行了新药诱导后序贯ASCT 与持续含新药方案治疗的疗效比较[4,5,6,7]。
这4个临床试验均显示在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方面,ASCT组优于持续新药治疗组。
OS在含来那度胺方案序贯移植组优于持续新药组;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方案的试验中,尚未显示出优势,但由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转阴率在ASCT中高于持续新药治疗者,预测OS在ASCT组占优势。
因此,2020年美国NCCN指南、2017年欧洲的ESMO指南及2013年梅奥中心指南中均明确指出:在第1代新药时代,ASCT仍然是适合移植初治MM患者的一线选择。
2012年开始,第2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和伊沙佐米、第3代免疫调节剂帕马度胺等相继问世,这些新药进一步提高了MM患者的缓解深度。
在第2代新药时代,ASCT是否还是适合移植新诊断MM患者的首选?FORTE试验比较了KRd诱导治疗后序贯ASCT和持续KRd巩固治疗初治MM的疗效[8]。
结果显示ASCT组和KRd巩固治疗组在维持前的MRD 阴性率并无差别(58%比54%)。
但维持治疗1年后,在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evised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R-ISS)Ⅱ/Ⅲ期的患者中,ASCT组的MRD持续阴性率显著高于KRd巩固治疗组(90%比72%,P<0.05)。
而且,在R-ISSⅡ/Ⅲ期的患者中,ASCT组患者在18个月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KRd持续巩固治疗组(11.95%比23.40%,P=0.05)。
FORTE试验的最新结果提示,在R-ISSⅡ/Ⅲ期新诊断MM患者(占新诊断MM的72%)中,ASCT仍然是首选治疗。
对于R-ISS Ⅰ期的新诊断MM患者,虽然18个月的结果提示ASCT与第2代新药持续巩固治疗的疗效相当,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是否显示差别需要更长时间的追踪结果,如果结合经济因素及药物毒副作用等因素,仍推荐R-ISSⅠ期患者以ASCT 为首选。
近几年MM免疫治疗日益兴起,如CS1单抗Elotuzumab、CD38单抗Daratumumab、免疫检测点抑制剂PD-1和PD-L1、APRIL抑制剂等相继问世。
但目前尚没有3期对照比较ASCT与新药联合单抗巩固治疗在适合移植新诊断MM中的临床试验。
目前含CD38单抗联合三药(如CASSIOPEIA试验的D-VTD、VTD,GRIFFIN试验的D-KRd、KRd)均不舍弃ASCT。
(一)适合移植患者诱导方案的选择移植前的诱导治疗目的在于快速减少肿瘤负荷,恢复主要器官功能。
移植前需进行4~6个疗程的诱导治疗。
在选择诱导治疗方案时需避免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如含来那度胺方案的疗程数不宜超过4个、尽可能避免烷化剂的使用等,以免随后的干细胞动员采集失败和(或)造血重建延迟。
新版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是综合国内外目前研究进展、药物的可及性及费用等,鉴于目前国内第1代新药仿制品已上市,价格较前明显下调,目前不再推荐不含新药的方案如VAD方案作为诱导治疗。
新版指南推荐以含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及地塞米松的三药为主的方案,以下方案可作为移植前的诱导方案:VRD、VTD、VCD、PAD、IRD、TAD、TCD、VD、RD等。
VRD与VCD、VTD相比,哪个更优?2019年波士顿第17届IMS会议上发布了一个关于欧洲3个RCT临床试验的整合分析,结果显示VRD优于VTD[9]。
同时发布的另一个对两个临床研究的配对分析结果提示,VTD 与VCD方案的疗效和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
一项VRD和VCD 的3期临床试验显示,VRD的疗效优于VCD。
因此VRD是3种方案中的首选。
不加单抗的四药联合目前认为除毒副作用增加外,并无疗效的获益。
但MyelomaⅪ的结果提示CKRD优于CTD、CRD。
单抗加入三药中(如D-VTD、D-VRD)作为诱导治疗,MRD转阴率明显提高,序贯移植后MRD转阴率更高,随后可能使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11]。
但目前由于CD38单抗在中国未批准为一线治疗适应证,暂不推荐含CD38单抗的方案作为适合移植初治患者的一线诱导治疗。
(二)早期移植优于晚期移植早期移植是指经4~6个疗程诱导化疗后,随之进入干细胞采集和预处理、干细胞回输的过程。
而晚期移植是干细胞采集后将干细胞冻存起来,患者继续原诱导药物治疗,待复发后才进行干细胞移植。
目前认为或许不是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早期移植,但早期移植有多个优点。
首先,早期移植患者的全身情况好,治疗耐受性佳,移植的治疗相关死亡率小于2%;而晚期移植的患者经历了复发及既往的多重治疗,一般情况和骨髓功能均较差,这时再接受ASCT,移植的治疗相关死亡率会明显升高,或者直接丧失移植机会。
第二,早期移植仅需要4~6个疗程后即可进入自体移植,后序贯维持治疗,总体费用相对较低;而晚期移植需要至少接受8~9个疗程的持续治疗,由于新药价格昂贵,推迟移植时机而一直予以新药持续治疗的总体费用高于早期移植。
第三,从目前回顾性分析结果来看,早期移植虽然OS与晚期移植相当,但早期移植患者的PFS优于晚期移植。
第四,对于高危骨髓瘤患者而言,尽快做自体移植可以使这些患者获得深层次缓解,从而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
(三)二次移植治疗MM的意义已发生改变新版指南对二次移植治疗MM人群有了更新,不再强调通过移植后疗效决定是否行二次移植,而是强调高危的MM患者在第1次移植后不管获得何种疗效,在半年内进行二次移植。
在传统化疗年代,二次移植被认为可以提高MM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对于单次自体移植后不能获得≥VGPR 疗效的患者,在第1次移植后6个月内可考虑进行二次移植。
在新药年代,意大利Cavo教授团队整合了GIMEMA MMY-3006、PETHEMA/GEM 和HOVON65MM/GMMG-HD41三个临床试验的数据,认为二次移植较一次移植可以延长高危MM患者的PFS和OS[12]。
因此,在新药时代,二次移植的临床意义在于较一次移植能改善具有不良预后因素患者的长期生存。
(四)移植的年龄可以适当放宽,体能状态评分为"FIT"的>65岁患者可考虑行ASCT随着移植成功率的明显提高及老年患者分层系统的逐渐完善,移植在老年患者中已经是一种很安全的治疗措施。
欧美国家老年患者接受ASCT的人数均在逐年增加。
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的移植数据均显示,年龄>65岁的新诊断MM患者行ASCT的长期生存及治疗相关死亡率与年轻患者相当。
美国NCCN 2020年指南对移植年龄已无严格限定,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能状态和合并症判断患者是否可行移植;梅奥中心2013年指南推荐年龄≤70岁的患者可行ASCT;欧洲2017年EMSO指南推荐对于≤70岁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可行ASCT。
目前认为,对于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需要进行全身体能状态评分,若评分为"FIT"的患者,ASCT可作为首选,同样可以获得与年轻MM相同的生存期。
(五)肾功能不全不再是ASCT的禁忌证传统化疗年代,肾功能不全是MM患者1个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
蛋白酶体抑制剂的问世改变了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序贯ASCT后,其疗效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当,部分透析依赖的患者在移植后可脱离透析。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PFS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当,但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小于45 ml/min患者的OS不如肾功能正常者[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