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1)集大成者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宋之韵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聂老师指出《宋之韵》重点

聂老师指出《宋之韵》重点第二十集文天祥与林则徐一样都是悲剧英雄!各位文友:到今天为止,《唐之韵》《宋之韵》便全部发完了。
也可能给大家的感觉是匆匆一撇,不过不要紧,在疫情时间,让大家在闲暇时先温习一下,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再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谢谢各位文友!第十九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第十七集17集—辛弃疾最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第十六集济南二居士:易安居士——李清照幼安居士——辛弃疾!宋之韵第16集——一代词雄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沙场秋点兵!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十五集为国尚思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第十三集千秋才女——李清照!多少女士为之骄傲,多少男士为之倾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藕香残玉簟秋。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美哉,易安居士!伟哉,李清照女士!第十二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第十一集周邦彦,所谓宋词集大成者,不知各位是否也如此认为?听过后自己认定!第十集天若有情天亦老第九集婉约派的领头人——秦观(秦少游),苏小妹三难新郎的男主角,一首《鹊桥仙》让大家记住了他: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第八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第七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第六集《旷世奇才》——苏东坡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的大文豪,大诗人,可谓宋词第一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第五集柳永,又称柳三变。
白衣卿相。
词曰:今宵酒醒何处柳永,又称柳三变,白衣卿相。
词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集欧阳修,苏轼的老师,唐宋八大家之一。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第11集:集大成者柳阴烟里,丝丝弄碧。
沉思前事,清泪暗滴。
周邦彦,以雅正为纲,用雍容妙丽的文字诉说幽怨伤感的情事,成为宋词发展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
第12集:战乱年代绕阶独行,白首功名,知音既少,弦断谁听?岳飞等爱国词人写就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而上至被俘皇帝下至飘零隐士,也都在北宋王朝的覆灭后,在凄风苦雨中、怀念着回不去的太平盛世。
第13集:千秋才女帘卷西风,寻寻觅觅,难载多愁,千秋才女。
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自是花中第一流”。
第14集:辛词前奏长淮望断,故宫离黍,扣舷独啸,今夕何夕。
宋金之战的戎马兵戈为宋词注入了一腔热血,豪放派自此正式步入了词坛。
第15集:爱国词人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里,才华横溢的陆游陆放翁,只能无奈地泣血悲鸣,满腹举兵无望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与深爱之人死生离别的憾恨。
第16集:一代豪杰(上)醉里看剑,梦回连营,可怜白发,欲说还休。
辛弃疾兼具文人气质和将军豪气,手执旷世英雄的剑与笔,虎啸风生地书写词坛翘楚的一代传奇。
第17集:一代豪杰(下)众里寻他,蓦然回首,铁笔将军,一代豪杰。
万里江山迟迟未归,行军打仗是辛弃疾壮心不已的追逐,填词作曲是辛弃疾生命价值的转移,豪放词派的巅峰,被永恒地定格在这个时代。
第18集:辛派词人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报国梦碎,不见南师。
辛派词人为抗金救国而呼号,纵笔挥洒着慷慨豪情,巍然屹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节里,却最终没能躲过,末世衰亡的命运。
第19集:风雅游士暗香疏影,梅边吹笛,红萼无言,冷月无声。
姜夔在兵荒马乱中绝世而独立,以其幽香冷韵的气质,绽放成一枝高雅脱俗的孤梅。
第20集:末世悲歌刀兵齐聚,国破家亡,断魂千里,末世悲歌。
遗民漂泊流浪,山河残破动荡,这是一曲亡国的辛酸血泪史。
而文天祥等坚持用生命谱写文人志士的爱国尊严,高昂地为宋词长卷载入了最后的英魂绝章。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宋之韵》解说词

《宋之韵》解说词《宋之韵》篇一:《宋之韵》说起宋之韵啊,那可真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宋朝,就像一个充满韵味的宝库,一打开就有无数的惊喜蹦出来。
我记得第一次对宋之韵有深刻感受的时候,是去参观一个宋代书画展。
一走进那展厅,就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拉进了宋朝的世界。
那些书画啊,就像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看那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一笔一划就像一个个精心打扮过的小精灵,纤细却又有着无比的精气神儿,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傲娇地说:“看我,是不是超级美?”也许有人会说,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
嘿,这倒是真的,可你能说他在艺术上没两把刷子吗?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他可能是“副业”干得太出色,把“主业”给耽误了。
再看看那些宋画,山水之间,那意境就像一阵轻柔的风,慢慢地吹进你的心里。
画里的山水好像是有生命的,山峦像是一个个沉稳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那溪流就像调皮的孩子,在山间穿梭嬉戏。
我当时就在想,宋朝的画家们是不是都住在仙境里啊?怎么能画出这么美的东西来呢?也许他们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把平凡的山水变成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画卷。
宋朝的诗词那也是一绝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这首词就像一阵豪迈的风,吹得人热血沸腾。
每次读起来,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长江边上,看着那滔滔江水,心里充满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可李清照的词呢,又像涓涓细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把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情描写得那么细腻,就像在你耳边轻轻地诉说着她的哀愁。
这一刚一柔,就像太极的阴阳两极,完美地构成了宋之韵的一部分。
在宋朝的文化里,还有那些精致的瓷器。
汝窑的瓷器,那淡淡的天青色,就像雨后的天空,纯净得让人不忍心去触碰。
传说这颜色是宋徽宗梦中见到的颜色,然后工匠们就千方百计地把它烧制了出来。
这要是放在现在,宋徽宗肯定是个超有创意的艺术总监啊。
宋朝啊,它的韵味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的起起落落,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像璀璨的星星一样,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深衣可以为文武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杨杰骈体文

作品赏析
•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 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 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 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 善衣之次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 纯边,广各寸半。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杨傑,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故世称杨无为。无为人。宋神宗时官太常,哲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 点刑狱,故又称杨提刑,历参天下名宿,其中与天衣义怀、芙蓉道楷最为相得。
• 天衣义怀是雪窦重显法嗣,属云门法系。他每引庞居士机缘语句,令杨杰研习深造。杨杰后来奉嗣泰山,某日闻鸡鸣, 「睹目如盘涌,忽大悟」,便作偈呈义杯,曰:「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义怀表示满意。 其后杨杰又遇道楷禅师,相互酬问,更有所见(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国学 骈体文
深衣可以为文武赋 第十一段
北宋 杨 傑
作品赏析
• 《礼记·深衣篇》记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为宾相,可以治军旅, 完且弗费,善衣之项也。”即深衣可以兼用于文事和武事。
• 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它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上下衣裳连在一起 的服装,这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又一形制,即上下连属制。其特点为:方形领、 圆形袖、 下摆开不开衩,“续衽钩边”,即将右面衣襟接长,接长后的衣襟 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以丝带系扎。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 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上部合体,下部宽广。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饰 有素色或绣绘滚边。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 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 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 展。 深衣面料多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带原先用称作大带或绅带的丝 带。战国时期,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以皮带配钩制成带钩,由于其结扎 便利,所以逐渐取代了丝带。《史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当时 带钩的形式多样,已普遍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之韵》解说词【11】集大成者
《宋之韵》解说词【11】集大成者
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
《少年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避免一泄无余,力求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
但结构严谨,沉郁顿挫,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在语言上他追求雅正,即便用口语,也能做到俗中见雅。
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而,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榜样,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
有人甚至把他在宋词中的地位,比作唐诗中的杜甫。
虽说只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实际上无法相比,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融化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佩服的拿手好戏。
比如像他的《西河.金陵怀古》。
第一段写南京形势的壮丽,化用了谢眺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和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
第二段写南京的历史陈迹,化用了“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和刘禹锡上面那首诗的第三四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
第三段写六代兴亡的凄凉,化用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沉雄悲惋,层次分明,是凭吊金陵的名作。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周邦彦这首词虽然是成功之作,但与王安石那首一比,就显得单薄多了,“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显然周邦彦只是看到了许多足以使人感慨生哀的历史现象,有的还是借前人的眼睛看到的。
而王安石则观今吊古,忧愤无端,透过现象还看到了应当吸取的历史教训。
据记载,周邦彦的诗,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不过,他诗中展示的由文人遗传基因带来的那种雄心壮志,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那种悲愤情绪,比他在词中展示的要直白得多,也强烈得多。
比如,像他在《凤凰台》这首诗里,就心情颇为沉重的感叹说:“危台飘尽碧梧花,胜地凄凉属梵家。
凤入紫云招不得,木鱼堂殿下饥鸦。
”李白曾经歌唱过的凤凰台已经破败,一片凄凉改成了寺院,“飘尽碧梧花”说明梧桐都死了,没有了栖息的地方,凤凰于是随云飞走,再也招不回来了。
如今寺院里的木鱼声,招来的只是饥饿的乌鸦,等着吃僧人吃剩的饭菜。
这显然是说,像百鸟之王的凤凰那样的高尚之士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些饥饿的乌鸦,即为糊口而奔走不暇的庸人。
话说得虽然拐了几个弯儿,但把自己比作凤凰,而把他所鄙视的庸碌之辈比作乌鸦,借此以发泄自己想有所作为而不遇时的不平之感,从诗的矿脉中还是能勘探出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不显眼,没有人像整苏轼那样从他的诗中提炼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首诗说不定也就能给他惹来一场灾祸呢。
他的词也一样有漂泊的凄苦,失落的悲哀。
但这一切都淡化成一声自怨自艾的叹息,只是觉得心里有一丝苦涩,却根本没想过,对不愿接受的现实要用目光顶回去。
这种思想底色,与诗中所表现的简直判若两人。
像他的一首《满庭芳》,是他在四十岁前在江苏溧水写的,就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词的上片说节序催人,已近夏至,溧水这里地势低洼,又靠山区夏日宁静,乌鸦欢叫,但空气潮湿使人不舒服。
最后说“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想学白居易贬谪九江时,在“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环境中泛舟去排遣心头的郁闷,这是表示要挣扎一下,不想逆来顺受。
但下片接着却说“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词人沉沦下僚,憔悴不堪,像燕子一样飘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且莫思身外”想放下一切,尽管歌筵上节奏强烈的乐声,也还是无法使他安静下来。
他也只求“长近樽前”,喝醉了算了,“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喝醉了就躺下睡觉,既不想跟柳永那样玩世不恭,也不敢像苏轼那样说话犯忌讳。
既能把住自己,有一种不同流俗的清高,又不像写诗那样说话带辣味儿,惹人不高兴。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种浓郁顿挫的词,到明清两代那些被文字狱吓破了胆的文人,怎么能不摇头晃脑,读得涕泪横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