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第3节 摩擦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摩擦力的概念和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体验和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并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现象。
2. 让孩子们掌握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现象,掌握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轮、毛巾、木板、砂纸、气球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其他材料由教师提供。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每个孩子推动自己的小车,感受小车在不同的表面上运动的难易程度,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演示实验:通过滑轮、毛巾、木板、砂纸等不同的表面,让孩子们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和速度,引导孩子们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引导孩子们思考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4. 实践体验: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不同表面上的小车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摩擦力的变化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现象,掌握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现象,掌握了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观察和思考摩擦力的变化原因,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在课后,可以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摩擦力的应用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摩擦力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和了解其他物理现象,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答案:C解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所以D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2.利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条件,观察摩擦力的变化,总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为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养成观察、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2.总结归纳步骤: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c.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7.注重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第3节 摩擦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摩擦力展开,教材为《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
具体内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方向;2. 摩擦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实际的摩擦力问题,如自行车刹车原理、鞋底花纹的作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滑板车滑行时的摩擦力等。
5.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加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摩擦力概念1.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2. 相对运动时3. 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二、摩擦力方向1. 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三、摩擦力大小1. 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2.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四、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 增加压力b.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 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2.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减小压力b.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d.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一个摩擦力的例子,并说明摩擦力的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学会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描述摩擦力的方向。
2. 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木块、滑轮、毛巾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拿东西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接触面脱离。
3. 例题讲解: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自行车刹车、滑板运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防滑鞋底。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摩擦力的方向和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压力2.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压力2.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 使接触面脱离七、作业设计1. 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并说明摩擦力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教案《摩擦力》

教案:《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教材的章节为《摩擦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4. 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可以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方向和计算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现象。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 讲解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5. 讲解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可以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
6. 例题讲解: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friction.8. 板书设计:摩擦力的概念、方向、计算方法和作用。
9. 作业设计:题目1: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是什么?答案: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题目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主要涉及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进而深入探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分类;2. 让学生掌握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行车骑行、写字等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介绍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3)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等。
(4)讲解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七、作业设计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摩擦力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解知识时,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木块、斜面、毛巾、滑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写字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自行车刹车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并提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摩擦力1. 概念:物体间相互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b. 增大压力;c. 变滚动为滑动。
4.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b. 减小压力;c. 变滑动为滚动;d.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a. 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c. 摩擦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2. 选择题:a. 下列哪种情况,摩擦力会增大?A.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B. 接触面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C.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都无关;3. 应用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坡时,为了防止滑下,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大摩擦力?(提示:考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滚动与滑动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
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情景导入法: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讨论法:教师针对课文内容的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点拨归纳法:为落实启发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通过教师的点拔,启发学生动脑,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
器材:玩具车、木块、弹簧测力计、棉布、毛巾、砝码(或钩码)
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演示:玩具车在桌上滑行一段路程后为什么会停止下来?
再来看下面的问题,然后进行思考
1.思考:
①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推出的球,也会慢慢停下来。
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们受到摩擦力
教师: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两个不靠在一起的物体,有没有摩擦力?
学生:没有
教师:说明两个物体必须要接触才有摩擦力,那两个物体互相碰在一起,就肯定有摩擦力吗?
学生:没有
那是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摩擦力呢?
2.动手做三个小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没有)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有)
(3)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有)
即两个接触的物体还要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我们得出摩擦力的慨念。
3.引出摩擦力的定义
(提问学生,个别提问)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木块在桌面上滑动
学生:摩擦力的方向__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_
教师: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在物体内部吗?
学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__接触面上___
动画:人走路时的动力与摩擦力的分析
4.摩擦力的分类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
动摩擦: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例:车轮、圆珠笔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猜想与假设并讨论
教师:摩擦力是力的一种,力都有三要素,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两个要素,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三个: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大家都知道了力的测量工具
学生:弹簧测力计
教师:像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讨论一:分组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用笔记下各人的猜想。
(提问各组情况,代表回答)汇总学生猜想,归纳出五个猜想: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大小有关?
②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④是否与速度大小有关?
⑤是否与方向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器材:木板、毛巾、棉布、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
讨论二:怎样改变木块的压力大小、粗糙程度大小、面积大小、速度大小、方向?
教师:1、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怎样测?
学生: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拉力等于摩擦力
教师:2、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3、改变粗糙程度的实验,小木块与桌面的摩擦力太小,不方便读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小木块上一直压着两个钩码,然后分别在桌面、棉布、毛巾上滑动,再分别测各自的摩擦力
A比较压力的大小和摩擦力的关系(...)
B比较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大小的关系(...)
C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和摩擦力的关系(...)
学生说出方案
D比较滑动速度大小和摩擦力的关系(...)
E比较滑动方向与摩擦力的关系(...)
分小组进行实验
3.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实验结论
实验结束后,分组填表,老师从实验记录表与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①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②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这几点要告诉学生
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基本无关。
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无关
(三)利用摩擦力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摩擦力,因为摩擦力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中我们离不开摩擦,下面来看一看日常中的摩擦。
视频:摩擦力在我们身边
教师:懂得生活的人,就要会享受生活.所以对我们有益的摩擦,我们就要增大,对我们有害的摩擦,我们就要减小;根据刚才所学的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增大摩擦?
学生:一、增大摩擦:①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例:足球守门员戴手套、鞋底、轮胎、防滑链
图片:防滑沙
②增大压力;例:抓鲶鱼、用筷子抢肉片等
图片:电动机皮带
动画:筷子提米
二、减小摩擦: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图片:加润滑油
③由滑动变为滚动;例:如笨重的木箱推不动,在下面垫圆木;车轮是圆的
④使两个接触面相脱离⑴加润滑油
⑵气垫图片:气垫船
⑶电磁场图片:磁悬浮列车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1、摩擦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动画总结。
(以下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动画:自行车前后轮受力分析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