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2章 行星地球 【圣才出品】

2.地球为什么会成为扁球体?又为什么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 答:(1)地球成为扁球体的原因 地球成为扁球体的原因是地面重力自两极向赤道减少。 在自转的地球上,每一质点的惯性离心力都是背离地轴的。将惯性离心力分解为相互垂 直的两个分力,性离心力的垂直分力,对赤道重力抵消最多,对两极没有抵消,而水平分力 指向赤道,使地球成为赤道鼓起、两极扁平的扁球体 (2)地球是不规则的扁球体的原因 ①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 由于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并没有最后完成,因而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不是严格的同心 均质球层,地球的质心并不位于地心。物质的分布不均就更加显著,这就影响到海面的形状。 ②地球的自引力和惯性离心力 在它们的作用下,地球的形状必然是有规则的,但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在它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III》(生物与土壤)试题(一)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1、土壤次生矿物根据构造和性质大体可分为 、 和三类。
2、土壤的热状况可分为 、 和 三个类型。
3、《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是以土壤 原则,以 作为分类基础。
4、生物进化的方式主要有 、 两种。
5、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生态类型有 、 和。
6、种群根据其年龄结构可分为 、 和 三个基本类型。
7、相同自然带内,草地的生物种类比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 。
8、世界上最大的鸟类是 ,最大的陆栖动物是 。
9、从整个生物圈角度可把物质循环分为 和 两大类型。
10、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 、 和 等三个方面。
1、土壤肥力2、生态系统3、自然区划4、竟争5、生物多样性三、比较题(每题5分,共10分)1、棕壤与褐土2、热带雨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概念有何不同?2、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3、群落的演替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5、什么是土地分等?分等的依据是什么?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土壤矿物质风化的阶段性和地带性。
2、试述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土壤矿物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土壤有机质通常分为两大类: 、 。
3、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包括 和 。
4、在生物进化史上, 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纪是生物界由水生到陆生的转折点。
5、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可分为 、 和三个基本类型。
6、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 、 和 三个方面。
7、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和差异的因素可归纳为和两大类。
8、我国的草原有 、 和 三种类型。
9、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和 。
10、生物多样性是指 、 和 三个主要层次。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七章第一节植物与环境1.试述植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光合作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
2.何谓生态因素、生存条件和生境?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如何达到辨证的统一?生态因素: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因素,生存条件:在生态因素中,对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称为生存条件,如氧、二氧化碳、光、热、水、无机盐类等六个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植物具有主动性,环境具有可变性。
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植物会适应这种改变,植物与环境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3.分别阐述光、热、水、大气、土壤、地形、动物、植物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光谱成分: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影响,如蓝紫光是支配细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线;紫外线能够使植物体内某些生长激素的形成受到抑制,从而也就抑制了茎的伸长,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
光照强度:植物体重的增加与光照强度密切有关。
植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能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直接相联系。
光照时间: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而实现的。
过低的温度和过高的温度都能够直接妨碍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物的吸收。
水分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
大气对植物的影响:化学成分里: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空气运动:影响植物花粉的传播,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由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影响植物对土壤中无机养分的吸收。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8章 动 物 【圣才出品】

第8章动物1.试述动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动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动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产物之一,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2)动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动物的存在使地表自然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的利用更加充分,物质的循环速度加快。
2.什么是Bergman定律?什么是Allen定律?答:(1)Bergman定律气候较冷地区的恒温动物,体型大于较暖地区的同种动物。
例如美洲狮、棕熊、赤鹿、野猪等,分布在寒冷地区的一些亚种比其在温暖地区的亚种的体型大一倍以上。
(2)Allen定律较热地区恒温动物的身体突出部分(尾、耳、鼻等)长于并且大于寒冷地区的同类动物(防止体热丧失)。
如狐、猞猁、野猫等。
3.光照对动物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光照对动物的影响:光照对动物的生理、行为、活动、迁徙和分布产生影响。
(1)光对动物体温的影响许多变温动物依靠光照调节自己的体温。
它们在白天活动前先晒太阳,吸收光热使体温升高。
光对恒温动物的体温影响不大,但在天气寒冷时,恒温动物会利用阳光取暖;天气炎热时,会在遮阴处乘凉。
(2)直接的阳光照射能伤害动物细胞这主要是阳光中的紫外线造成的。
因此,皮肤中的色素层对于保护动物非常重要。
生活在光线缺乏生境中的动物大都没有色素,不能经受阳光的照射。
根据动物对光照的不同反应,可以区分为喜光性动物和避光性动物。
(3)光动物活动周期的影响许多动物的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呈有规则的变化,如在水环境中,许多浮游动物都有夜间游上水面,白昼游入深层的现象。
动物在一年中表现出的生理和行为方面也有周期变化。
如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随季节而换毛和换羽的现象。
(4)动物在一年中的繁殖活动,与各季节的光照条件有关春季繁殖的动物,日照增长时,光通过动物的眼睛,刺激其脑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性腺活动起来;有些兽类如绵羊、山羊和鹿类,白天时间缩短时,才能引起性的活动。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1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圣才出品】

第11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1.指出地球上的三大人种及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答:(1)人类的三大种族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不同的人种主要是根据其体质的性状(如肤色、睛色、发色、发型、面部特征、头型、身材等)而区分。
一般把人类划分为三个基本的种族,即三大人种。
①尼格罗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或波发,鼻梁宽扁,口宽度大,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中等。
②欧罗巴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发或直发,发色浅,睛色碧蓝或灰褐,鼻狭而高,唇薄,胡须和体毛发达。
③蒙古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深或浅的黄色,发直而黑,睛色深,两眼角有特别的内眦褶,面部扁平,颧骨突出,鼻宽度和高度中等,唇厚中等,胡须和体毛不发达。
(2)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人类的起源是统一的,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
然而,人类的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人的身上便留下了各自居住环境的烙印。
①尼格罗人种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照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黏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②欧罗巴人种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睛色都较为浅淡。
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黏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③蒙古人种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眦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
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
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种族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都可以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
2.在地球上自然地理条件有优劣之分,而人种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为什么说种族没有优劣之分?答:(1)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而且其形成年代也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9-11章】【圣才出品】

第9章土壤1.试述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土壤是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是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
(2)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陆地表层。
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有何不同?答:土壤中的矿物质包括了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三个部分。
(1)岩屑是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仍是一种矿物质的集合体。
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砂的形式出现。
(2)原生矿物是岩屑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的产物。
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
(3)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
3.某土壤样品的粒组分析结果为:砂粒41%、黏粒23%,请问此土壤样品的质地属于何种类型?答:土壤粒组是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的不同的组合。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一般土壤的质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1)砂质土类①砂质土类是指以砂粒为主的土壤,通常砂粒含量在70%以上。
由于颗粒组成粗大,相应的空隙也较大,排水和通气条件良好。
②存在保水和蓄肥能力弱的缺点,土体多呈松散状态,结构性不强。
砂质土壤中还可以区分出砂土和壤砂土两种质地类型。
(2)黏质土类①黏质土类是指黏粒占优势的土壤,黏粒的含量一般不低于40%。
黏质土的颗粒细小,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对水分和养分有很强的保持力。
黏质土中空隙属于小空隙,水、气的运动缓慢,排水和通气状况不佳。
②黏质土通常有较强的黏结性和可塑性。
③湿时黏着,干时硬结,胀缩幅度较大。
黏质土类中根据所含砂粒和粉砂的比例,可分出黏土、砂质黏土和粉砂黏土三个具体类型。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名词解释1.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1.试述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1)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0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圣才出品】

第10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自然综合体答:自然综合体是指在地球表层由彼此密切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
2.地理系统答: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是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3.耗散结构答:耗散结构是指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4.旋回性答:旋回性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比较于周期性节律,这是更高一级、更为复杂的自然节律。
在自然界中,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是旋回性节律的典型范例。
5.地理节律答:地理节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规律。
地理节律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
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有叠加性、分级性、变异性三个特点。
6.反馈答: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复杂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因此它有自我调节能力。
7.自然环境的稳定性答: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周期性节律过程中,每一个节律重复,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稳定的空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段相当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
8.地带性学说答:地带性学说是关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学说。
它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9.地域分异答: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发生更替的现象。
10.地域分异因素答:地域分异因素是指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
地域分异因素的基本因素有,太阳能—地带性分异因素和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1)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2)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作用
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未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②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评估资源最大承载力、潜力和潜能,不仅关注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
开发利用规划,也研究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力、性别(妇女)、种族等问题。
上述地理学研究可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③对改善环境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或陆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灾害防治等,是改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聊城大学2012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2章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1.地轴[中科院2015年研]
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
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
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周期是一日。
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南极点相反。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或区时及地转偏向力。
(2)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绕太阳的转动,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期变化。
3.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
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
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北半球较细
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
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5.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
在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
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着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
6.地冕[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地冕是以氢原子和氦原子为主要成分的地球高层大气。
由于氢原子和氦原子发出微弱的辐射而得名。
地冕中明亮的新月形区主要是由原子氧和分子氮激发而生的白昼气辉,叫内地冕,灰白色带为漫射辉光氢的激发气体,叫外地冕。
7.内海[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内海是指深入大陆内部,除了有狭窄水道跟外海或大洋相通外,四周被大陆内部、半岛、岛屿或群岛包围的海域。
如地中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等。
最大的内海是加勒比海。
8.经度与纬度[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研]
答: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