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肉鹅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鹅的八大疾病

鹅的八大疾病

鹅的八大疾病夏季鹅群中常见的八大疾病分别为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鹅大肠杆菌病、鹅霍乱(巴氏杆菌病)、鹅曲霉菌病、鹅软脚病、鹅白痢、鹅中毒症。

1、小鹅瘟:病鹅会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便,鼻孔会流出浆性分泌物,治疗时可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鹅副黏病毒病:病鹅出现拉稀、精神萎靡等症状,可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一、小鹅瘟1、症状(1)鹅发生严重的下痢,排出水样稀便,颜色多为黄白色或黄绿色,鼻孔还会流出浆性分泌物,且经常摇头。

(2)部分患病鹅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2、防治方法(1)种鹅产蛋前1个月,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如果不对母鹅做防疫处理,可在小鹅1日龄时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发病时,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或喂服藿香正气水,每天2次,每次1毫升。

二、鹅副黏病毒病1、症状(1)症状具有3-5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鹅会出现拉稀(排出黄色、绿色、白色、红色的稀粪)、眼中有分泌物、精神萎靡、随水漂流、行走无力的情况,部分鹅在发病后期会表现出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

(2)10日龄的雏鹅,会出现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发病6-7天会有所好转,9-10天后自然恢复。

2、防治方法此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打疫苗进行预防。

三、鹅大肠杆菌病1、症状此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取决于发病年龄、侵害部位以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等因素,发病原因主要为饲养管理不当,其中饲料和饮水被病鹅的粪便污染是传播此病的主要原因。

2、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定时消毒,舍内保持通风干燥,冬季做好防寒措施。

(2)向饮水中添加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轮换使用。

四、鹅霍乱(巴氏杆菌病)1、症状病鹅食欲废绝,从口鼻处流出粘液或泡沫,同时会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的稀便。

2、防治方法每升水中添加0.05克环丙沙星,让病鹅饮用。

每公斤饲料添加0.2克氟哌酸,喂服病鹅。

五、鹅曲霉菌病1、发病原因(1)管理不当,卫生条件较差。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鹅常见病的防治目录1、小鹅瘟。

症状:由小鹅瘟病毒引起。

1-60日龄的小鹅均易发病,其中1—20日龄和30-40日龄是发病的高峰期。

该病发生有周期性,死亡率30%-40%,高达70%左右。

病鹅精神沉郁,吃草减少或衔草不吃,拉灰白色粪便,脱水消瘦,不能站立,滑冰样运动,一般5-8小时死亡。

慢性病鹅可见蜡肠粪。

防治:①搞好孵坊和鹅舍的消毒。

②刚孵出的雏鹅每只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免疫,治病时皮下注射1.5毫升;③母鹅注射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 0倍稀释液给母鹅注射,500倍稀释液给小鹅滴鼻免疫。

④鸡鸭制备的卵黄抗体每只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5)对病鹅和同群鹅要用高免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2.小鹅流行性感冒。

症状:由鹅流行性感冒志贺氏杆菌引起。

主要危害30日龄左右的幼鹅,传染快,死亡率高。

病鹅食欲减退,流鼻涕,下痢,缩头嗜睡,伏卧怕冷,不断摇头,羽毛乱,两脚瘫软无力。

防治:①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防寒保暖。

②病鹅按每公斤体重用青霉素4万单位或氯霉素12-15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

③磺胺嘧啶片每只每次0.25毫克,1次内服;敌菌灵按鹅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内服,每天2次。

3.曲霉菌病。

症状:由烟曲霉和黄曲霉引起,多发于雏鹅。

病鹅精神萎靡,缩头闭眼,减食口渴,气喘,流鼻液,消瘦,体温升高,后期下痢。

防治:①不使用发霉垫料和饲料,鹅舍严格消毒,通风良好。

②多雨潮湿季节,每只雏鹅每天用制霉菌素2-3毫克,拌入料中饲喂,连用3天。

治疗病鹅用量加倍。

4.鹅卵黄性腹膜炎。

症状:由大肠杆菌引起。

病鹅精神沉郁,离群落后,减食,肛门外粘污物,粪便带蛋清或凝团的蛋白、发臭。

停止饮水,衰竭死亡。

病程2-6天。

防治:①搞好鹅舍卫生,及时隔离病鹅。

②按鹅每公斤体重用链霉素50-200毫克,或氯霉素10-30毫克,卡那霉素10-15毫克,壮观霉素30-40毫克,1次肌注,每天2次。

鹅的疾病防治要点

鹅的疾病防治要点

鹅的疾病防治要点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因其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等营养价值,成为了人们饮食中重要的食用禽类。

然而,鹅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

因此,了解鹅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鹅的饲养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鹅的常见疾病和防治要点,以帮助鹅的饲养者更好地管理鹅群健康。

一、鹅的主要疾病1. 鹅霍乱鹅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饮食感染。

鹅霍乱的症状包括粪便稀烂、呈黄绿色,食欲减退,身体虚弱等。

鹅霍乱的防治要点包括定期清洁消毒饮水和饲料器具,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及时发现患病鹅只,进行隔离治疗。

2. 鹅传染性肝炎鹅传染性肝炎是由鹅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

鹅传染性肝炎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羽毛发黄等。

预防鹅传染性肝炎的主要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3. 鹅白血病鹅白血病是由鹅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

鹅白血病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体重减轻等。

预防鹅白血病的关键是做好隔离和检疫工作,确保饲养环境的清洁。

二、1. 预防为主鹅的疾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关键是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定期清洁消毒饮水和饲料器具,及时清理粪便和秽物,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定期对鹅群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鹅疾病的有效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和鹅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接种效果。

3. 饲料营养均衡鹅的饲料营养均衡对于保持其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配置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确保鹅的健康生长和免疫力。

饲料的选择应考虑到鹅群的年龄、品种和季节等因素。

4.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方法。

限制外人进入鹅场,定期检查人员和工具的卫生状况,严禁私自带入禽类和禽类产品,防止疾病通过人为传播。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在鹅的养殖中,常常会因为季节、环境、营养、日龄和免疫情况的不同,及其他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各类疾病。

雏鹅的抵抗力较低,较易发生疾病,处于产蛋期的种鹅也易发生疾病。

鹅发病后会停止生长、停止产蛋,或导致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就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分析,以利于对鹅病及时防治,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

1、小鹅瘟(1)病症此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3-20日龄的雏鹅,发病后雏鹅会呈现精神不振,腹泻严重,很快死亡等病症。

在发病和死亡病例中,以10日龄的占比最高,此病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发展。

(2)诊断本病主要是由病鹅与带菌鹅通过消化道形成传染的,直接接触病鹅或与病鹅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及饮水接触,都会感染此病。

而且,病鹅生的种蛋也可形成传染。

(3)防治措施一是进行疫苗接种。

首先对种鹅进行免疫,用小鹅瘟弱毒活疫苗在种鹅产蛋前进行第1次免疫,5个月以后进行第2次免疫注射,以提高对种蛋孵出的雏鹅的保护强度。

其次,如果未对种鹅进行免疫注射,需在雏鹅7日龄时注射小鹅瘟血清,可预防小鹅瘟病发生。

此病严重流行的地区,需连续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或小鹅瘟血清,以对雏鹅形成切实的保护,控制小鹅瘟的发生。

二是坚持自繁自养。

不轻易从外地引进鹅苗或种蛋。

需要引进时,应对引进地区有无疫病及种鹅是否接受过免疫注射进行充分了解,种鹅引进后应隔离饲养30天左右,确实无病后再合群饲养。

未接受免疫的应列入免疫接种计划。

三是发病后要及时对养殖场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更大范围扩散。

没有治疗价值的病鹅及时淘汰,并做无害化处理,不可乱丢、不可食用,更不可出售。

发病初期应及时对病鹅进行小鹅瘟血清注射,每天注射1次,注射3次后,治愈率可达85%以上。

2、副黏病毒病(1)发病特点此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可以感染各年龄的鹅只。

明显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不食,水样稀便,体重减轻,神经质行为等。

脾脏、胰腺、消化道黏膜出现坏死和溃疡等病理变化,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8%,是鹅养殖中必须非常重视的疾病。

鹅病防治措施

鹅病防治措施

鹅病防治措施鹅是我国广泛饲养的家禽之一,其肉味鲜美,脂肪含量较低,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然而,鹅病常常给鹅的养殖带来很大的损失。

本文介绍鹅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鹅病的种类鹅病是指各种因饲养管理、饲料、环境等原因引起的鹅的疾病,常见的鹅病有以下几种:•烤鹅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鹅出现肝损害、腹水、腹泻等症状。

•大肠杆菌性痢疾:常因饮用污染水源或进食污染饲料而引起。

•鹅瘤病:是由鹅瘤病病毒引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瘤和肉眼可见的黄色肉芽组织。

•气管支气管炎: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或气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导致的呼吸道疾病。

鹅病的预防措施1. 饲养环境的管理鹅病的预防首先要保证饲养环境的卫生,尽量避免鹅舍内外淤积污物,保持清洁干燥。

鹅要养在通风、良好的采光条件下,避免受到恶劣的气候、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利于鹅的健康生长。

2. 饲料的管理饲料是鹅的重要营养来源,合理饲料的配制和存储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鹅的饲料应选用新鲜、干燥、卫生的优质饲料,避免给鹅食用霉变、变质的饲料。

配饲时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繁殖季节的需要,科学搭配饲料。

3. 免疫措施针对鹅的免疫需要,及时对鹅进行疫苗的注射,并做好有效的疫苗管理,防止疫苗失效,提高疫苗接种效果。

鹅在生长过程中,应按照疫苗注射程序进行全面接种。

鹅病的治疗措施在鹅出现疾病后,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免疾病扩散导致更大的损失。

1.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鹅病,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感染了细菌的鹅,可以根据药物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规范进行药物治疗。

2. 鼓励食欲在鹅出现疾病后,鼓励其食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食欲是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

为什么鹅会失去食欲,正是因为它们已经感觉到身体不适。

可以通过给鹅补给高营养的饲料或添加药物促进鹅的食欲。

3. 维持水分水分是维持鹅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鹅在治疗期间应当保持足够的饮水,避免饮水不足导致代谢异常。

鹅典型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典型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典型病的诊断与防治1、大肠杆菌病:病因:本病的病原体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有多种血清型。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也存在于健康鹅和其他禽类的肠道中,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严重寄生虫感染等而使肌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引起感染发病。

本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天气寒冷、气温骤变、青饲料不足、维生素A缺乏、鹅群过度拥挤、闷热、长途运输等因素,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床特征:急性败血型: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但以7~45日龄的鹅较易感。

病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怕冷,常挤成一堆,不断尖叫,体温升高,比正常鹅高1℃~2℃。

粪便稀薄而恶臭,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肛周沾满粪便,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最后衰竭窒息而死亡,死亡率较高。

母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母鹅在产蛋后不久,部分产蛋母鹅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愿走动,喜卧,常在水面漂浮或离群独处,气喘,站立不稳,头向下弯曲,嘴触地,腹部膨大解剖变化:败血型病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

成年母鹅的特征性病变为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浑浊的液体,常混有损坏的卵黄,各内脏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渗出物,肠系膜互相粘连,肠浆膜上有小出血点。

公鹅的病变仅局限于外生殖器,阴茎红肿,上有坏死灶和结痂。

防治措施:消除不良因素。

如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密度适宜,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等。

公鹅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种鹅繁殖季节前,应对种公鹅进行逐只检查,凡种公鹅外生殖器上有病变的,一律淘汰,不能留做种用。

免疫接种。

由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应使用多价大肠杆菌苗进行预防。

母鹅产蛋前15天,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然后将其所产的蛋留做种用。

雏鹅7~10日龄接种,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

药物治疗。

可用氟苯尼考或诺氟沙星进行预防和治疗,但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非常强,因此,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鹅的常见病与防治

鹅的常见病与防治

鹅的常见病与防治一、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特征症状是严重下痢,典型病变为小肠粘膜渗出性炎症,大处理坏死和凝固物形成腊肠样栓状物都塞肠管。

本病主要侵害3—25日龄雏鹅,日龄越小损失越大,3—15日龄为高发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时日龄增大而降低;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症状较缓和,部分可自愈;25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成年鹅感染后不显症状,成为带毒者。

主要传染源是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病鹅的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场地,健康鹅饮食经消化道传染,带毒的种蛋用于孵化更易传染。

l.症状: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常为最急性,病程仅此天左右,大多不显症状突然死亡;15日龄以内为急型,病症为吃食减少、精神沉郁、缩颈、离群呆立、不愿活动、羽毛松乱,继而不吃,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混有气泡的水样粪,鼻分泌液增多,喙、蹼呈青紫色,死前全身由于抽搐或摊痪,有神精症状,病症程1—2天;15日龄以上雏鹅多为恶急性,主要症状多是精神萎顿,不愿活动,少食或不食,下痢、消瘦。

2.病变:最急性的特征病变是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呈弥漫红色,小肠中、下段特别是回盲部极度膨大,像香肠一样的坚实,切开肠管可见腊肠样状的栓子,凝固物堵塞肠腔。

亚急性型病例的主要病变除肠管栓子外,肝脏肿大呈深紫色,胆囊膨大,脾脏充血。

3.预防: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物治疗,及时用小鹅瘟血清治疗,治愈率可达50%左右。

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对种鹅和雏鹅的预防接种工作。

种鹅的免疫程序由于小鹅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种鹅的免疫直接相关,因此应特别重视和加强种鹅的免疫接种工作。

种鹅应于开产前1个月进行首免,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做2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0亳升。

如有条件应定期对种鹅群进行免疫监测,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其抗体水平的消长状况。

雏鹅的免疫程序对来源于免疫监测达标种鹅群的种卵,其孵出的雏鹅应于出壳后7—10天接种小鹅瘟疫苗。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常被养殖于农村地区。

鹅也会出现各种疾病,影响鹅的生长和产蛋,甚至会造成整个鹅群的死亡。

了解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鹅的主要疾病进行介绍,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鹅的主要疾病1. 鸭瘟病鸭瘟病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致命的传染病。

感染鹅之后,鹅会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咳嗽、鼻涕、眼睛发红、异常呼吸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等症状。

鸭瘟病对鹅的危害较大,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

2. 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感染鹅之后,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眼睛发炎、粪便异常等症状。

禽流感病毒对鹅的免疫力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防治起来非常困难。

3. 鸭传染性肝炎鸭传染性肝炎是一种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感染鹅之后,鹅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部膨胀、腹泻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会导致肝肿大、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1. 临床症状诊断通过观察鹅的临床症状来诊断是否患病。

鸭瘟病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咳嗽等症状;禽流感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眼睛发炎等症状;鸭传染性肝炎的患者会出现腹部膨胀、腹泻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测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鹅是否感染病毒。

采集患病鹅的血液、粪便等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病毒抗体检测、PCR检测等,以确定鹅是否感染相关病毒。

1. 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鹅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卫生,保持饲料的干燥和清洁,防止因饲养环境卫生差导致细菌或病毒滋生。

要合理搭配饲料,保证鹅的养分均衡,增强鹅的免疫力。

2. 疫苗接种定期为鹅接种相应的疫苗,增强鹅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可按照兽医部门的指引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鹅的健康。

3. 隔离患病鹅群一旦发现鹅群中出现疾病,要及时将患病鹅隔离开来,避免与健康鹅群接触,防止疾病传播,并对患病鹅进行相应的治疗。

4. 合理用药如果发现鹅患病,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治,并按照兽医的建议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种肉鹅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肉鹅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 鹅霉病:加强肉鹅饲养管理,保持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鹅舍,提高肉鹅免疫力。

2. 大肠杆菌病: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加强肉鹅的饲料卫生,提高免疫力。

3. 鹅脑炎:注射相应的疫苗,并注意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肉鹅饮用水的卫生。

4. 鹅巴氏杆菌病: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提高免疫力。

5. 鹅腹水病: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注意合理饲喂和合理饮水。

6. 鹅肠杆菌病:加强养殖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7. 鹅寄生虫病:定期清理鹅舍,保持环境干燥清洁,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驱虫。

8. 鹅肺病:提供合理的饲养环境,加强饲料管理,注意饲喂卫生。

9. 鹅结核病: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合理饲喂,防止感染源传播。

10. 鹅传染性支气管炎:注射相应的疫苗,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提高免疫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