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是我国重要的家禽之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鹅也容易罹患一些疾病,这些疾病对
鹅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控制措施。
鹅常见疾病包括:鹅立叶菌病、鹅肺炎、鹅流感、鹅脑炎、鹅传染性胃肠炎等。
以下
将重点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首先是鹅立叶菌病。
该病是由鹅立叶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腹泻、病死率高等。
该病通常通过病死鹅的病理学检查来确认诊断,同时也可以通过血液、粪便
等样品的细菌培养来确诊。
在防治方面,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
可以使用抗
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保持合理的饲养环境和饲料卫生。
其次是鹅肺炎。
该病是由鹅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鸣
叫减少等。
该病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来确定。
预防方面,主要采取疫苗
接种和合理饲养管理。
可以给鹅群定期接种相应的疫苗,同时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卫
生。
鹅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
加强
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条件也是预防鹅疾病的重要措施。
只有做好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工作,
才能保证鹅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鹅的疾病防治要点

鹅的疾病防治要点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因其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等营养价值,成为了人们饮食中重要的食用禽类。
然而,鹅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
因此,了解鹅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鹅的饲养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鹅的常见疾病和防治要点,以帮助鹅的饲养者更好地管理鹅群健康。
一、鹅的主要疾病1. 鹅霍乱鹅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饮食感染。
鹅霍乱的症状包括粪便稀烂、呈黄绿色,食欲减退,身体虚弱等。
鹅霍乱的防治要点包括定期清洁消毒饮水和饲料器具,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及时发现患病鹅只,进行隔离治疗。
2. 鹅传染性肝炎鹅传染性肝炎是由鹅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
鹅传染性肝炎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羽毛发黄等。
预防鹅传染性肝炎的主要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3. 鹅白血病鹅白血病是由鹅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
鹅白血病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体重减轻等。
预防鹅白血病的关键是做好隔离和检疫工作,确保饲养环境的清洁。
二、1. 预防为主鹅的疾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关键是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定期清洁消毒饮水和饲料器具,及时清理粪便和秽物,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定期对鹅群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鹅疾病的有效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和鹅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接种效果。
3. 饲料营养均衡鹅的饲料营养均衡对于保持其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配置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确保鹅的健康生长和免疫力。
饲料的选择应考虑到鹅群的年龄、品种和季节等因素。
4.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方法。
限制外人进入鹅场,定期检查人员和工具的卫生状况,严禁私自带入禽类和禽类产品,防止疾病通过人为传播。
鹅重要疾病的防治

鹅重要疾病的防治当前,严重危害养鹅业的疾病主要有:小鹅瘟、蛋子瘟、鹅副黏病毒和鹅禽流感等。
一、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超过三周龄雏鹅仅少数发生,一月龄以上雏鹅基本不发生。
(一)临床特征临床上见到的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死前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二)防制措施1.紧急防治:雏鹅群一旦发生小鹅瘟时,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并每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0.5~0.8毫升抗血清,或1~1.6毫升卵黄抗体,在血清或卵黄抗体中可适当加入广谱抗菌素。
每只病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
患病仔鹅每500克体重注射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
紧急预防时,应用鹅副粘病毒病灭活苗进行免疫注射,比用油乳剂苗产生免疫力快。
2.免疫预防:(1)种鹅免疫若使用活苗,有两种方法:一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5天左右,用1∶100稀释的鹅胚化种鹅弱毒苗(简称种鹅苗)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
在免疫12天后到4个月内,鹅群所产蛋孵化的雏鹅能抵抗病毒感染,有较高的保护率。
4个月后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必须再次进行免疫。
二次免疫法:种鹅产蛋一个月以前用1∶100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产蛋前15天用1∶10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雏鹅的保护率可达到免疫后5个月。
或在一次免疫法后10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用1∶10种鹅苗1毫升免疫,使免疫期再延5个月左右。
若使用灭活苗:单苗,产蛋前15~30天用小鹅瘟油乳剂灭活苗,每鹅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后15天到5个月内出炕的雏鹅均具有较高保护率;联苗,种鹅产蛋前半个月左右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联苗均具有免疫力。
鹅常见的10种疾病是什么?怎么预防与治疗

鹅常见的10种疾病是什么?怎么预防与医治在众多家禽养殖中,大家都知道,鹅是其中最难养的,特别是雏鹅阶段。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养好鹅,本文在这里详细介绍了常见的10种鹅病,并附有防控策略建议,供参考。
1、小鹅瘟此病应主要以预防为主。
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用2次小鹅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也可对雏鹅用抗鹅瘟血清实行紧急免疫,预防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可达90%。
病鹅医治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注射1次,治愈率可达70~85%,也可用高蛋黄注射液进行紧急防治。
2、软脚病该病主要是由于鹅饲料中缺少维生素D和矿物质所致。
医治方法是每只鹅喂服维生素D10毫升,每天2次,连服3~5次。
3、鹅白痢此病主是要由于细菌感染所致,可用辣椒粉、生姜适量,放入锅内炒几分钟,然后拌入米糠再炒。
待米糠炒熟放凉后饲喂,连喂2天即可治愈。
4、鹅流感主要产生于雏鹅,大多因温度突变所引发。
病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摇头晃脑。
方法是给病鹅肌肉注射青霉素,也能够口服碘胺嘧啶片。
5、副伤寒7~10日龄的雏鹅最易感染,主要表现是食欲废绝,口干喘气,痉挛抽搐。
医治此病可用氨0.6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饲喂,连喂3~8天,即可见效。
6、禽霍乱病鹅闭目呆立,食欲丧失,体温高达40~43℃,发病后2~3天死亡。
发病后应及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肌肉注射3~4天,每天2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02%的复方新诺明。
7、风湿症此病又称"风脚病"。
防治此病将雏鹅的脚掌叉剪开,挤出污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钟即可痊愈。
8、中毒症主要是由于鹅误食了喷洒农药的青绿饲料所致。
鹅产生中毒现象,可给鹅嘴中塞入干尿素10~15粒,然后喂水。
喂水后将鹅赶入水塘里自由饮水,一样中毒较轻的鹅,2小时后便可渐渐复原正常。
9、球虫病该病主要危害21~90日龄的雏鹅。
预防应主要集中于21~90日龄。
可在饲料中加入氯苯胍。
农家养鹅常防啥病

2023-11-09•常见疾病种类•疾病防治措施•常见病毒性疾病目录•常见细菌性疾病•常见寄生虫性疾病•疾病防治建议01常见疾病种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可引起鹅的大量死亡。
禽流感鹅细小病毒病鹅痘主要侵害雏鹅,具有高度传染性,死亡率高达90%。
由禽痘病毒引起的,多发生在雏鹅和青年鹅,以皮肤和黏膜的痘疹、丘疹、脓疱和痂皮为特征。
030201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
鹅副黏病毒病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等。
禽大肠杆菌病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表现为败血症。
禽霍乱由球虫引起的,常发生在雏鹅,主要表现为腹泻、便血等症状。
寄生虫性疾病鹅球虫病由蛔虫引起的,可引起鹅生长迟缓、消瘦、下痢等症状。
鹅蛔虫病由螨虫引起的,可引起鹅瘙痒、脱毛等症状。
鹅螨病由于饲料中某些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而发病。
营养代谢病由于药物、农药等中毒引起,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中毒性疾病如感冒、中暑等常见疾病。
其他疾病其他疾病02疾病防治措施饮水管理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避免水源污染和饮水不足。
饲料管理提供新鲜、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饲料霉变和营养缺乏。
饲养环境保持饲养环境安静、通风良好,避免环境过于拥挤和潮湿。
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免疫接种选择优质疫苗选择来自正规渠道、质量可靠的疫苗,确保接种效果。
正确接种方法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注意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
制定免疫计划根据当地疫情和鹅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定期清理鹅舍、水池等饲养场所,保持干净、整洁。
消毒措施定期对鹅舍、水池、饲养工具等进行消毒,预防疾病传播。
粪便处理及时清理鹅的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避免污染环境。
1定期药物预防23根据疾病发生规律和季节变化,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
预防用药选择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的药物,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合理用药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在鹅的养殖中,常常会因为季节、环境、营养、日龄和免疫情况的不同,及其他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各类疾病。
雏鹅的抵抗力较低,较易发生疾病,处于产蛋期的种鹅也易发生疾病。
鹅发病后会停止生长、停止产蛋,或导致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就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分析,以利于对鹅病及时防治,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
1、小鹅瘟(1)病症此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3-20日龄的雏鹅,发病后雏鹅会呈现精神不振,腹泻严重,很快死亡等病症。
在发病和死亡病例中,以10日龄的占比最高,此病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发展。
(2)诊断本病主要是由病鹅与带菌鹅通过消化道形成传染的,直接接触病鹅或与病鹅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及饮水接触,都会感染此病。
而且,病鹅生的种蛋也可形成传染。
(3)防治措施一是进行疫苗接种。
首先对种鹅进行免疫,用小鹅瘟弱毒活疫苗在种鹅产蛋前进行第1次免疫,5个月以后进行第2次免疫注射,以提高对种蛋孵出的雏鹅的保护强度。
其次,如果未对种鹅进行免疫注射,需在雏鹅7日龄时注射小鹅瘟血清,可预防小鹅瘟病发生。
此病严重流行的地区,需连续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或小鹅瘟血清,以对雏鹅形成切实的保护,控制小鹅瘟的发生。
二是坚持自繁自养。
不轻易从外地引进鹅苗或种蛋。
需要引进时,应对引进地区有无疫病及种鹅是否接受过免疫注射进行充分了解,种鹅引进后应隔离饲养30天左右,确实无病后再合群饲养。
未接受免疫的应列入免疫接种计划。
三是发病后要及时对养殖场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更大范围扩散。
没有治疗价值的病鹅及时淘汰,并做无害化处理,不可乱丢、不可食用,更不可出售。
发病初期应及时对病鹅进行小鹅瘟血清注射,每天注射1次,注射3次后,治愈率可达85%以上。
2、副黏病毒病(1)发病特点此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可以感染各年龄的鹅只。
明显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不食,水样稀便,体重减轻,神经质行为等。
脾脏、胰腺、消化道黏膜出现坏死和溃疡等病理变化,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8%,是鹅养殖中必须非常重视的疾病。
鹅的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鹅的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但在饲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
本文将为
您介绍鹅的常见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管理鹅的健康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鹅常见的疾病有哪些。
鹅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骨骼疾病、以及寄生虫感染等。
当我们发现鹅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对症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针对感冒,我们可以采取保暖措施,给鹅提供温暖干燥的环境,同时可以适当
添加维生素C来增强免疫力。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我们可以调整饲料,给予易消
化的饲料,避免过度喂食或饮水不洁造成的感染。
骨骼疾病常见于生长期的幼鹅,可以通过添加钙质和维生素D来预防和治疗。
寄生虫感染则需要进行驱虫治疗,
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对症治疗外,我们在日常饲养中也应该注意预防措施。
首先要保持饲养环
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鹅舍和更换饲料、饮水,避免因环境污染导致疾病的传播。
其次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避免因饲料问题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另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问题并进行治疗,也是保障鹅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对于鹅的常见病,我们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加强预防工作,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饲料的质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鹅的疾病问题。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到您,让您更好地管理鹅的健康问题。
鹅的常见病与防治

鹅的常见病与防治一、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特征症状是严重下痢,典型病变为小肠粘膜渗出性炎症,大处理坏死和凝固物形成腊肠样栓状物都塞肠管。
本病主要侵害3—25日龄雏鹅,日龄越小损失越大,3—15日龄为高发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时日龄增大而降低;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症状较缓和,部分可自愈;25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成年鹅感染后不显症状,成为带毒者。
主要传染源是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病鹅的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场地,健康鹅饮食经消化道传染,带毒的种蛋用于孵化更易传染。
l.症状: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常为最急性,病程仅此天左右,大多不显症状突然死亡;15日龄以内为急型,病症为吃食减少、精神沉郁、缩颈、离群呆立、不愿活动、羽毛松乱,继而不吃,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混有气泡的水样粪,鼻分泌液增多,喙、蹼呈青紫色,死前全身由于抽搐或摊痪,有神精症状,病症程1—2天;15日龄以上雏鹅多为恶急性,主要症状多是精神萎顿,不愿活动,少食或不食,下痢、消瘦。
2.病变:最急性的特征病变是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呈弥漫红色,小肠中、下段特别是回盲部极度膨大,像香肠一样的坚实,切开肠管可见腊肠样状的栓子,凝固物堵塞肠腔。
亚急性型病例的主要病变除肠管栓子外,肝脏肿大呈深紫色,胆囊膨大,脾脏充血。
3.预防: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物治疗,及时用小鹅瘟血清治疗,治愈率可达50%左右。
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对种鹅和雏鹅的预防接种工作。
种鹅的免疫程序由于小鹅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种鹅的免疫直接相关,因此应特别重视和加强种鹅的免疫接种工作。
种鹅应于开产前1个月进行首免,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做2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0亳升。
如有条件应定期对种鹅群进行免疫监测,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其抗体水平的消长状况。
雏鹅的免疫程序对来源于免疫监测达标种鹅群的种卵,其孵出的雏鹅应于出壳后7—10天接种小鹅瘟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
1.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
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濒死时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防治措施:①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因此孵坊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②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在母鹅产蛋前作二次免疫接种,所产后代可获得坚强免疫力。
③对出壳雏鹅每羽注射1毫升小鹅瘟高免血清,病鹅每羽注射2~3毫升用于治疗。
2.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鹅的大肠杆菌病俗称“蛋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成鹅,但近年来育成鹅也时有发生。
母鹅剖检病变以腹膜炎、卵巢炎和输卵管炎为主,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液体和卵黄块,卵巢萎缩、变性、坏死,输卵管管腔中含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子宫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病程一般为2~6天,少数病鹅能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是交配器出现红肿、溃疡,其上常覆盖着黄色黏稠液体,并有坏死痂皮;仔鹅表现行动迟缓,拉黄白色稀粪,病死仔鹅常见心包积液,且包膜混浊增厚,肝肿大,气囊壁增厚、混浊,常覆盖有干酪样物,有的小肠有出血点。
防治措施:①药物防治。
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疗效较好。
②减少授精污染。
带菌公鹅可通过交配将病原传给母鹅,因而有严重病变的公鹅应作淘汰处理。
治疗:将交配器上的结节切除,清创消毒,肌注抗菌药物,使其康复。
③免疫预防。
当前较有效的办法是用从本场发病鹅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灭活菌苗,对后备种鹅群2月龄、4月龄时各注射一次,可控制发病。
3.鹅鸭瘟。
该病是由于鹅群与鸭瘟病鸭、鹅频繁接触或到疫区放牧而感染鸭瘟病毒所引起,可呈区域性流行。
雏鹅较易感,一般鸭发病后1~2周,鹅开始出现症状。
病鹅食欲减退,行走困难,眼睑肿胀,流鼻液,下痢。
剖检见口腔、食道有淡黄色假膜或溃疡,肝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充血出血。
防治可用5~10倍量的鸭瘟弱毒活疫苗在疫区对鹅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加强饲养管理,使鹅群不与病鸭接触,不到发病地区下游放牧,同时做好病鹅群的隔离消毒。
病鹅或疑病鹅可用鸭瘟高免蛋黄液每羽肌注3~5毫升,效果较好。
4.软骨病。
该病属营养代谢性疾病。
由于肉鹅生长发育快,当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即易发生。
病鹅腿无力,常以飞节着地,呈蹲伏状,喙和爪变软,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
剖检可见黄色黏稠关节液增多,关节面软骨肿胀,常见粟粒大突起或溃疡,有的有较大软骨缺损或
粘附纤维样物。
预防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保证钙磷正常需要。
治疗:给予易消化含矿物质及维生素较多的青草,并把病鹅赶出鹅栏,增加日光照射和适当运动。
补喂骨粉或贝壳粉,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骨粉4千克或贝壳粉5千克左右。
喂鱼肝油,每只病鹅喂几滴,每天1~2次,连喂7天。
严重者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