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要点:听觉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要点:听觉1.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外耳廓、耳道à收集声音中耳:一膜(鼓膜)、两窗(卵圆窗、正圆窗)、三骨(锤骨、砧骨、镫骨)à机械振动被传递到内耳淋巴液,这是声音的生理传导途径内耳:前庭器官、耳蜗à实现能量转换3.听觉理论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音调不但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Ⅰ 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合。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
是赫尔姆霍茨提出。
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 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动,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能够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
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升,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大脑皮层及其机能知识点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1页共1页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大脑皮层及其机能知识点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理论却复杂枯燥的学科,各种原理主义错综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其中的知识点做个清晰地整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复习,一起来看看吧。
1.感觉区(1)位置:①视觉区位于枕叶;②听觉区位于颞叶;③机体感觉区位于顶叶中央后回。
(2)特点:①各部位感觉区的投射面积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手、舌、唇面积最大);②颈部以下的在感觉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则是正置的;③感觉联合区是指临近感觉区的广大脑区,不接收任何感受系统的直接输入。
2.运动区(1)位置:额叶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
(2)功能: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3)特点:与机体感觉区相似。
①运动联合区:位于运动区前方,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
②前额联合区:与高级认知功能、行为控制和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
3.言语区(1)位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
(2)功能:①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位于额叶,受损会产生运动性失语症;②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位于颞叶,受损会产生听觉性失语症;③言语视觉中枢:角回,位于顶枕叶交界处,受损会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1)通常情况下大脑是两半球协调的,信息通过胼胝体相互传递。
(2)斯佩里割裂脑研究(切断胼胝体)和大量研究发现,左右半球在功能上是不平衡的。
①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②右半球在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艺术、舞蹈、雕塑等方面起主要作用;③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
跟很多资料一样,我们的整理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切不可过于依赖,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努力把复习资料的用处最大化。
希望各位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实验心理学-听觉

一、声音的特征
波频率(物理特征)——音 高(心理特征)
波振幅(物理特征)——响 度(心理特征) 波混合(物理特征)——音 色(心理特征)
声波频率
频率(frequence)是物理量,指每秒钟振动 的次数,单位赫。 声源的振动频率主要决定于声音自身的属 性。
声波振幅
振幅是指声波振动的幅度。
响 度
响度是声波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它是由 声波的振幅引起的,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 响度是与声波振幅这个物理量相对应的心 理量。 响度主要与声波的振幅有关,但同样亦受 频率的影响。 测量声音响度的的国际标准单位是sone, 1sone为40dB时所听到的1000赫的音调的响 度。
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声压 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对频率、 振幅和响度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 人耳所感受到的响度大小,首先依声音的 强度为转移,与声音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其次,不同频率的声音,若在我们主观感 觉上听起来一样响,它们所要求的强度是 不一样的。
4. 响度与时间
响度与时间有关,对一个声音的响度进行 估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在这个 最短时间值以上时,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 (减少),响度也会增加(降低)。若一 个人要对一个持续时间太长的音进行感知 的话,则其响度也会变化。
密拉贝勒和泰钦纳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 要求被试对一个持续几分钟的音连续进行响度调整。 结果表明,对高强度的音,为了要获得同样的主观响 度,被试逐渐随时间的加长而增加音强;而对低强度 的音,则结果相反:随时间的推移,音的知觉响度不 断加大。
多分法(这里以四分法为例)是给被试者 一个高频声S1和一个低频声S5,让他在两者 之间调出三个音,使各个相邻两音的音高 距离相等,即S1-S2=S2-S3=S3-S4=S4-S5,而 求得各点相应的频率值。以上两种方法所 制成的量表基本相同。
声音听觉理论

人耳对不同强度、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高频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物理量的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在多种音源场合,人耳掩蔽效应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以上问题。
实验表明,闻阈和痛阈是随声压、频率变化的。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弗莱彻—芒森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认为,对于1kHz纯音,0dB—20dB为宁静声,30dB--40dB为微弱声,50dB—70dB为正常声,80dB—100dB为响音声,110dB—130dB为极响声。而对于1kHz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小于0dB闻阈和大于140dB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3kHz—5kHz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于800Hz)和高频区(如大于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一般应特别重视加强低频音量。通常200Hz--3kHz语音声压级以60dB—70dB为宜,频率范围较宽的音乐声压以80dB—90dB最佳。
心理声学基本知识

⼼理声学基本知识⼼理声学的基本要素是到达⼈⽿的声⾳的频率、强度和谱结构。
以下将进⼀步讨论基于⼼理声学的声源定位、距离感知及包围感等。
2.2.1 ⼈⽿对声源的定位在⾃然听⾳中,⼈的听觉系统对声源的定位取决于多个因素——双⽿接收到的信号差异⽤来决定声源的⽔平位置,由外⽿对⾼频信号的反射所引起的⽿郭效应决定声源的垂直位置,⽽⼈⽿的某些⼼理声学特性对于声源的定位也起到很⼤的作⽤。
2.2.1.1 双⽿效应在⾃然听⾳环境中,双⽿信号之间的差异对于声源的定位是⾮常重要的。
该因素可以在直达声场的听⾳环境中得到最好解释,如图2-6所⽰。
图2-6 声源S与镜像声源S′引⼊最⼤程度相似的双⽿因素声源位于⽔平⾯上,⽔平⽅位⾓为θ,与⼈头中⼼的距离为r,到达左右⽿的距离分别为SL和SR。
由于SL>SR,声⾳⾸先到达右⽿,从⽽在到达双⽿的时间先后上形成时间差。
这种时间差被定义为双⽿时间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ITD),它与声源的⽔平⽅位⾓θ有关。
当θ = 0°时, = 0;当θ = ±90°时,达到最⼤值,对⼀般⼈头来说,为0.6~0.7ms 的数量级。
在低中频(f <1.5kHz)情况下,双⽿时间差是定位的主要因素,这时对固定频率的声⾳,双⽿时间差与双⽿相位差是相对应的。
然⽽对于更⾼的频率,虽然双⽿时间差的概念依然正确,但双⽿相位差的概念将变得模糊不清。
以正弦声⾳为例来进⾏解释,设双⽿时间差的最⼤值为Δtmax,则⾓频率为ω的正弦声⾳在左、右两⽿产⽣的相位差为ΔΦ = ωΔtmax。
可以看出,当ω较⼩时,声⾳频率较低,波长较长,由时间差所造成的相位差有确定的意义,双⽿可以根据它来判定声源的⽅位;当ω较⼤时,即声⾳频率较⾼、波长较短时,由时间差所形成的相位差数值将较⼤,甚⾄会超过180°,使⼈不能判断是超前还是滞后,因⽽失去了作为声源定位因素的意义。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听觉实验)

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五、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1.听觉现象的测定(1)声⾳的⼼理特性⾳调:⼜叫⾳⾼,是对声⾳频率属性反映的⼼理量在低频,随⾳强增加⾳调变低;⽽在⾼频,随⾳强增加⾳调变⾼⾳⾼的单位被命名为美(Mel),响度级40⽅,频率1000Hz 的纯⾳⾳⾼被定为1000美。
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响度的单位是宋(Song),⼀个宋被定义为声级40分贝的1000Hz纯⾳的响度。
把响度⽔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的声压级(单位Phon,⽅)连成的曲线。
在该曲线圈上,横坐标为各纯⾳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条曲线代表⼀个响度⽔平。
下⽅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些特点:①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响度级也相应增加;②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个因素;③不同频率的声⾳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2)声⾳的掩蔽听觉掩蔽:⼀个声⾳的存在使另⼀个声⾳的强度阈限提⾼的显现①频率掩蔽:纯⾳对纯⾳的掩蔽,两个声⾳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的具体特点为:a.频率⽐较接近的纯⾳⽐频率相差较⼤的纯⾳有更⼤的掩蔽效果b. ⾼频对低频掩蔽的效果⼤于低频对⾼频的掩蔽c.掩蔽声⾳的强度越⼤,掩蔽效应越好②噪⾳对纯⾳的掩蔽:对纯⾳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成的③⾮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的条件下发⽣的掩蔽现象掩蔽声作⽤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④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分别作⽤于两⽿⽽产⽣的互相掩蔽效应(3)听觉疲劳与适应听疲劳:达到⼀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间都有关。
听适应:声⾳的响度在刺激作⽤最初⼏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较稳定在⼀个⽔平适应与疲劳最⼤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个平衡过程,能够达到⼀个稳定的⽔平2.声⾳的空间定位实验(1)声⾳⽅向定位线索①⽔平⾯上的声源定位主要⽤双⽿间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周相差②在垂直平⾯定位的主要线索是⽿郭引起的频谱线索③强度混响频谱线索判断距离④⼈对声源⽅位判断的准确性与声源位置和频率有关⑤视觉对定位有影响(2)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法⾃变量:声源与被试的相对⽅位;因变量:被试判别的正确率听觉⽅向定位的规律:①来⾃⾝体两侧的声⾳⽅位容易分辨②来⾃头部中切⾯上声⾳容易混淆③如果以两⽿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个圆锥,在圆锥⾯上的点发出的声⾳容易混淆3.语⾳知觉实验(1)语⾳及其声学特点语⾳的成分:元⾳、辅⾳、特殊语⾳、声调(元⾳是最强的语⾳)语⾳的组成要素:⾳调、⾳强、⾳⾊、⾳长是能将复合⾳或语⾳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频率—强度—时间间的变化的仪器,它能将听觉特征⽤图的形式表⽰出来。
听觉的机制

听觉的机制听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官之一。
听觉可以让我们与其他人沟通,它通常是有关安全威胁的第一信息源,可以让我们获取有关周边环境的非常细节的信息。
1.定义声音在物理学上,声音被定义为压力的变化。
物体振动在物体所在的介质内造成分子运动时便产生声音。
为了方便本节的讨论,我们只考虑空气,虽然介质也可以是液体。
这种振动在空气中移动,形成振荡的传递性压力波。
图1是这种波形的示意图。
图1:波形及其基本元素示意图振动有两个主要的特性:频率和振幅。
这两个特性决定着空气分子的移动方式,从而决定声音产生的方式。
频率是分子因物体振动产生运动时的移动速度,其测量单位是赫兹(Hz),即每秒的周期数。
频率决定音高。
频率越高,则穿过空间某个点的波纹周期数越多,从而声音越高。
振幅表示在一个声波内空气分子的最大位移。
声音的振幅越大,则在空气中产生的压力变化越大,从而声音的强度也越高。
最常用的声音强度测量单位是分贝(dB)。
对于纯音,比如餐叉转动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空气分子受压形成的均匀间距的波纹。
如果分子还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内移动、扩张,则会变得越来越稀薄(如图2所示)。
图2:声波振动和稀薄化的功能特性示意图不论是什么频率或振幅,声波均以相同的速度在空气中运动。
在海平面、干燥空气、20°C (68°F)的条件下,声音的速度大约是1225公里/小时。
因此,波长较大(音调较低)的声音比波长较小(音调较高)的声音到达耳朵的频率低,但速度是一样的。
图3是这种现象的示意图。
图3:波长较大的声波比波长较小的声波到达的频率(按波前)低,但速度一样 1.1回声与混响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如果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则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包括反射、折射和衍射。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着下面的山谷或在学校的空体育馆内发出很大的声音时,回声会反弹回来,当然反弹回来的声音比原始的声音要小。
这种声音的反射称为回声。
如果墙壁或障碍物超过17米,则反射的声音需要0.1秒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返回到你的耳朵,这个时间是由声音的速度决定的。
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十六理论

一.脑功能学说理论1.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
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大脑行使的各具体功能自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布洛卡和威尔尼克区的相继提出丰富了定位说。
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证实了记忆定位于大脑颞叶。
2.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
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
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
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
即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①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②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③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4. 机能模块说模块(module)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二.睡眠的功能理论:1.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2. 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3.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1.听觉的含义
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Hz,最敏感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
2.听觉现象
(1)听觉三种属性:①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②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音响也与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同样声压水平,音响可能不同;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③音色: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
(2)听觉现象:①声音掩蔽:纯银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②听觉疲劳: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③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其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
(1)人耳:①外耳:收集声波。
②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震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其中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2)耳蜗:换能作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4.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罗·费尔得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接近蜗底。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反映频率和声音频率是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做出反映,而是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5)声音频率在5000Hz以上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频率理论适合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于500~5000Hz,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均可解释。
跟很多资料一样,我们的整理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切不可过于依赖,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努力把复习资料的用处最大化。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