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

合集下载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我国在贵州省黔南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重要设备——反射面单元面板第一批1000个单元“就位”,这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

遥望百亿光年星际射电望远镜,可不是肉眼观测的普通望远镜,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级的太空望远镜。

射电,是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电磁波段。

射电望远镜,跟收卫星信号的天线锅类似,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几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信号聚拢到一点上。

“宇宙空间混杂各种辐射,遥远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没有超级灵敏的‘耳朵’,根本就分辨不出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所有射电望远镜收集的能量尚翻不动一页纸。

要想获得更远、更微弱的射电,“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需要更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简言之,就是“锅”越大,星际穿越的距离就越远。

专家们指出,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提高约10倍。

这意味着,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FAST也有可能“捕捉”到。

中国“天眼”“眼窝”深打开卫星地图,贵州平塘县的地貌好似布满褶皱的大象皮肤。

再提高分辨率,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漏斗”——“天坑”群。

其中有一个就是科学家寻觅十载为这个最大望远镜找的“家”。

天文学家在思考:如何利用天然的洼地作为支架,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

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旨在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中的众多难题。

1995年底,射电“大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了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此后,科学家们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跋山涉水勘察选址。

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在平塘县克度镇找到了“大窝凼”——最适合硕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窝”。

被“天眼”吸引,新华社记者深入黔南“探营”FAST工程进展。

FAST项目馈源支撑系统总工程师孙才红告诉记者,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也被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座射电望远镜,焦比达0.467,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洼地,利用喀斯特洼地的地势而建。

它是我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反射面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大幅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这个设备主要是用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还能够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进行服务。

中国天眼最远能看多远
理论上来说,天眼是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之外的电滋信号的,而这个距离已经接近了宇宙边缘,因此天眼是能够看很远的,中国天眼在正式运行之后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也意味着人类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137亿光年有多远
年是一个距离单位,因此137亿光年就是137亿光年这么远,光年的意思是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9,460‘7304’7258‘0800米,而由于数字太过庞大,因此就发明光年这个新的计量单位。

天眼的工作原理

天眼的工作原理

天眼的工作原理天眼,全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的大窝凼天文台。

它的直径达500米,是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之一,被誉为“中国天眼”,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大科学工程项目。

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射电望远镜接收和处理天体发出的射电波,用于天体物理、射电天文、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

天眼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接收、处理和分析射电信号。

首先,天眼通过其巨大的口径和高灵敏度,能够接收到宇宙中各种天体发出的射电信号。

这些射电信号是宇宙中各种天体活动产生的,如恒星、星系、星云等,它们携带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宇宙的结构、演化和物理规律。

接收到射电信号后,天眼会将这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天线和接收机传输到信号处理系统中。

信号处理系统是天眼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高性能的计算机和专门的信号处理算法。

这些算法可以对接收到的射电信号进行滤波、去噪、频谱分析等处理,从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通过信号处理系统,天眼可以对来自宇宙的射电信号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除了接收和处理射电信号,天眼还需要对信号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一过程需要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参与,他们会根据接收到的射电信号,进行数据分析、模拟和推断,以揭示宇宙中各种天体的性质、行为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射电信号的分析,天眼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天体、探索宇宙的奥秘,推动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的来说,天眼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射电天文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接收、处理和分析射电信号,帮助科学家研究宇宙中各种天体的性质和行为。

它的建成和运行将为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宇宙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对于推动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随着天眼的不断完善和运行,将会为人类揭示更多宇宙的奥秘,为人类认识宇宙的边界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固定式碟形射电望远镜家族简史

固定式碟形射电望远镜家族简史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落成启用。

2021年4月,时隔5年多,FAST 望远镜完成调试,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等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并开始对国际开放。

FAST是一台“固定式”碟形望远镜,其反射面像一个碟子。

所谓固定式指的是反射面不能整体移动。

固定式的碟形射电望远镜并非FAST的专利。

要制造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固定式结构是一种方便、经济的做法。

历史上,天文学家曾制造过多架固定式射电望远镜,其中有与FAST一样同属碟形反射面的,当然也有其他类型的。

因篇幅有限,本文仅介绍如下6架历史上著名的固定式碟形射电望远镜:焦德雷班克天文台附属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它始建于1945年,位于英国曼彻斯特以南大约32千米。

该天文台最为有名的设备是1957年建成的口径76米的洛弗尔望远镜。

洛弗尔望远镜是一台全可动的地平式射电望远镜,并不属于“固定式”望远镜。

接下来要介绍的重点,是焦德雷班克天文台更早建造的一台口径218英尺(约66.4米)的射电望远镜。

1947年,为了研究宇宙线在地球大气层中引发的射电辐射信号,焦德雷班克天文台的建造者伯纳德·洛弗尔建成了这架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218英尺望远镜。

该望远镜使用环形竖立的多根杆子支起多根金属蓝线组成其网状反射面,然后在反射面中心垂直竖立一根126英尺(约38.4米)高的桅杆,桅杆上放置一振子天线作为“馈源”来接收反射面汇聚的电磁波信号。

这个望远镜可以观测波长为4.17米和1.89米的电磁波。

由于这个望远镜一开始的观测目标是宇宙线引发的射电信号,对其观测天区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该望远镜开始的时候不仅反射面固定在地面上不能动,支撑接收天线的桅杆也是不能动的,只能观测天顶区域。

218英尺望远镜在其最初的研究方向——宇宙线上并没有取得什么观测结果,后来转而用于进行天文观测研究。

天眼通原理

天眼通原理

天眼通原理介绍天眼通(Telescope)是中国国家安全监控项目的一部分,也被称为“中国天眼”。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

天眼通的建造始于2011年,于2016年竣工。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旨在提供更广阔的天空观测能力,以支持天体物理学、射电天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天眼通的结构天眼通的主体结构是一个口径达500米的球面反射器,由数千个可操作的面板组成。

这些面板可以被调整以实现不同方向的观测。

球面反射器位于山谷中心的一个巨大的凹形天然盆地内,使其能够有效地接收射电波。

该反射器是由11600个三角形面板组成的,每个面板的边长大约为11米。

这些面板的调整可以使反射器的形状与所接收的射电波匹配,从而提高观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天眼通的原理天眼通的原理是通过接收和分析射电信号来观测宇宙中的天体。

射电信号由天体辐射产生,可以穿透大气层并在地球上接收到。

天眼通的反射器将射电信号聚焦到位于焦点上的接收器中。

接收器主要由射电频率接收和信号放大两个部分组成。

•射电接收器:射电信号经过反射器后,通过射电接收器进行接收。

接收器由一系列超导电磁体组成,通过将射电信号转换为能够被电子设备处理的电信号。

•信号放大:接收到的电信号被放大以增强信号强度。

然后,信号会经过滤波器和调制器,以便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天眼通的科学家可以分析信号中的频率、强度和波形等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他们可以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未知物质和现象。

天眼通的功能天眼通作为一个射电望远镜,具有多种功能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功能:天体物理学研究天眼通可以观测和研究各种天体现象,如射电星系、脉冲星、类星体等。

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天体位置、特征和辐射信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宇宙和天体的形成演化。

搜索地外智慧生命天眼通还可以用于搜索地外智慧生命的迹象。

通过接收和分析射电信号,科学家可以寻找来自宇宙其他地区的类似于地球上智慧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射电信号。

世界八大射电望远镜

世界八大射电望远镜

世界八大射电望远镜中国的“天眼”(FAST)以500米的口径成为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在“以大为美”的天文观测领域,要比较射电望远镜的大小,需要分清射电望远镜的形态,是抛面的、球面的、带形的,还是把许多单个射电镜连起来组成的阵列。

“天马”(65米)抛物面射电镜是最常见的射电望远镜类型。

上海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也叫天马望远镜,坐落于上海松江佘山,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全方位可动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建成于2012年。

它可以探测到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洛弗尔”(76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洛弗尔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76米,1957年竣工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动式射电望远镜,现在则排名第三。

洛弗尔是一名英国天文学家,为射电天文学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所谓射电天文学,是指以无线电接收技术为观测手段来研究天文现象。

“埃菲尔斯伯格”(100米)位于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菲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建成于1972年,其抛物面天线直径100米,抛面盘由2372块长3米、宽1.2米的金属板排列成17个同心圆环构成。

这台望远镜观测波段很宽,从90厘米到3毫米,靈敏度和分辨率较高,率先在毫米波段观测到脉冲星的辐射,在射电星系、活动星系核、星际分子等的观测中也取得了成果。

“绿岸”(110米)罗伯特·伯德绿岸望远镜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抛物面天线直径最长达11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高146米,重7700吨。

该镜采用了独特的离轴设计,这样天体的辐射可以直接到达天线表面,增加了有效面积。

它灵敏到可以捕捉“犹如一片雪花轻坠地面”的微弱信号。

“阿雷西博”(350米)这个望远镜建在美属波多黎各岛上一座天然火山口中,口径305米,后扩建为350米。

由于转动不了,需采用球面主镜,利用“锅”的不同部位,“将就”着扫描不同方向的天体。

自1963年投入运行以来,科学家利用该镜已取得多项重大发现。

2020年12月5日意外坍塌,不再能使用。

世界最大口径球面是什么

世界最大口径球面是什么

世界最大口径球面是什么你知道射电望远镜吗?你知道世界上最大口径球面是哪个国家建立的吗?下面就由店铺给大家带来世界上最大口径球面,希望大家喜欢!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介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即中国建造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

是由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建造的进程FAST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2007年,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获得了国家审批立项,成为中国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2008年12月26日,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工程奠基仪式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一个名为“大窝凼”的洼地举行。

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向全世界开放。

建造优势FAST项目采用了中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同时也利用了贵州独特喀斯特地形条件和极端安静的电波环境。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台址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绿水村的“大窝凼”洼地。

“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约20万平方米的巨型反射面,建成后的望远镜将会填满整个山谷。

石雅镠表示,“望远镜实质上就是一个大的天线,天线的口径如果超过100米,原来的支撑结构一般都要垮塌,所以望远镜本身就要采取比较特殊的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就要依赖于洼地。

”利用贵州南部独特的天然喀斯特洼坑可大大降低望远镜工程造价。

喀斯特地质条件还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而不会淤积在表面腐蚀和损坏望远镜。

天眼: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天眼: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天眼: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作者:韩静来源:《小康》2017年第23期人们把FAST形象比喻为“天眼”,这座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目标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和观测脉冲星以及地外文明。

简而言之,这只“观天巨眼”在未来可以使我们对宇宙产生全新的理解,把宇宙看得更通透。

如一个巨型天坑的大窝凼,是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的一片天然洼地,这里只居住着12户人家。

架在贵州群山中的观天“巨眼”FAST就坐落于此,FAST全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负责建设,用以实现大天区面积、高精度的天文观测。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完全由我国科学家创新设计和研发制造,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它的落成启用,利用了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了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了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这样全新的设计思路,相比于400年前人类第一架4.2厘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FAST的口径是它的12000倍。

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的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2.25倍。

从理论上说,FAST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它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

未来10年到20年它将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肩负实现五大科学目标:巡视中性氢,探索暗物质,探索暗能量,发现脉冲星,寻找地外文明。

为FAST找到“家”台址的选择是中国科学家面临的首要问题。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洼地,是专家们先根据卫星遥感影像,对400多个备选洼地从形态特征、水文、地质、气象及电波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初评,然后又通过计算机模拟工程填挖量,从中选出30多个实地考察,最后才选中了不大不小,深度合适,形状很圆,适于施工建设的“大窝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
1、美国波多黎各岛上的阿雷西博望远镜
为固定在天然火山口当中的单口径球面天线,口径305米,后扩建为350米。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因其壮观的外形受到影视作品的青睐。

007系列黄金眼和电影《接触》的部分场景是在这里拍摄的。

2、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甚大天线阵(VLA)
由27面架设在铁轨上的口径25米的天线组成,排列成Y字形。

每个天线重230吨,架设在铁轨上,可以移动,所有天线呈Y形排列,每臂长21千米,组合成的最长基线可达36千米。

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阿古斯丁平原上,海拔2124米,隶属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3、美国绿岸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
位于西弗吉尼亚州绿岸的国家无线电宁静区内建有世界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100米口径的绿岸望远镜。

高146 米,重7700吨。

4、日本野边山45米射电望远镜(Nobeyama),世界上最大的毫米波望远镜
5、德国的埃菲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
6、俄罗斯叶夫帕托里亚RT-70射电望远镜,克里米亚
7、洛弗尔望远镜,76.2米直径
地点:英国柴郡卓瑞尔河岸天文台,隶属于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和天文学院。

洛弗尔望远镜相继对月球系列探测器和先驱者系列探测器进行了跟踪,阿波罗11号登月时它正在追踪苏联的月球15号,同一时刻卓瑞尔河岸天文台的MARK II望远镜正在对前者进行追踪。

此外洛弗尔望远镜还为苏联的金星及火星系列探测器提供了轨道追踪服务。

8、澳大利亚国家射电天文台帕克斯天文观测站64米射电望远镜
9、加拿大阿尔贡坤射电天文台 46米抛物面天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