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青藏区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二节人文环境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第二节东南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俄罗斯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巴西第十章极地地区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家庭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5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二节人文环境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第二节东南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俄罗斯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巴西第十章极地地区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二节多民族的家庭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节特别行政区------ 香港和澳门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四节西部幵发的重要阵地一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一一珠江三角洲5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一一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人教版初中地理目录

人教版初中地理目录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二节人文环境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第二节东南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俄罗斯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巴西第十章极地地区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家庭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5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第一章:青藏高原的地理概况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和特点。

3. 理解青藏高原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和特点。

3. 青藏高原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地图展示青藏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讲解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和特点。

3. 分析青藏高原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教学目标:1. 掌握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

2. 理解青藏高原气候的垂直变化。

3. 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

2. 青藏高原气候的垂直变化。

3. 青藏高原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

2. 讲解青藏高原气候的垂直变化。

3. 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青藏高原的水文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

2. 掌握青藏高原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3. 理解青藏高原的水文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

2. 青藏高原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3. 青藏高原的水文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展示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图。

2. 讲解青藏高原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3. 分析青藏高原的水文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第四章: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

2. 掌握青藏高原的动物种类和特点。

3. 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

2. 青藏高原的动物种类和特点。

3.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

2. 讲解青藏高原的动物种类和特点。

3. 分析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对农业的影响。

第五章:青藏高原的农业特色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农业分布。

2. 掌握青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

3. 理解青藏高原农业的特色和挑战。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目录(页码)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目录(页码)

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2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43.纬线和纬度P64.经线和经度P75.利用经纬网定位P9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P112.地球的公转P13第三节地图的阅读1.学会阅读地图P162.选择适用的地图P19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P242.分层设色地形图P263.地形剖面图P28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地球?水球?P302.七大洲和四大洋P32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P37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P383.板块的运动P4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及其影响P46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P48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P51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变化P532.气温的分布P55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降水的变化P582.降水的分布P60第四节世界的气候1.气候的地区差异P62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6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P664.气候与人类活动P67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增长P702.世界人口的分布P723.人口问题P734.不同的人种P74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的语言P772.世界三大宗教P79第三节人类的聚住地──聚落1.聚落与环境P812.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P84第五章发展与合作1.地域发展差异P88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P903.国际经济合作P91七年级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1.雄踞东方的大洲P22.世界第一大洲P4第二节自然环境1.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P62.复杂的气候P10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P142.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P173.东西方兼容的文化P19第二节东南亚1.十字路口的位置P22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P23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P264.热带旅游胜地P28第三节印度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P30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P333.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P35第四节俄罗斯1.横跨亚欧大陆北部P372.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P393.发达的交通P40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中东1.三洲五海之地P442.世界石油宝库P463.匮乏的水资源P484.多元的文化P49第二节欧洲西部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P522.现代化的畜牧业P543.繁荣的旅游业P57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黑种人的故乡P602.快速发展的经济633.人口、粮食与环境P65第四节澳大利亚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P67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P68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P70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1.民族大熔炉P742.农业地区专业化P763.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P79第二节巴西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P822.发展中的工农业P84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P87第十章极地地区1.独特的自然环境P922.科学考察的宝地P96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P98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1.优越的地理位置P22.海陆兼备的大国P33.行政区划P6第二节众多的人口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P112.人口东多西少P13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1.中华民族大家庭P152.民族分布特点P19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1.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P22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P26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P30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P33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P38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P40第三节河流和湖泊1.以外流河为主P42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p44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P49第四节自然灾害1.常见的自然灾害P54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P563.防灾减灾P58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P62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P64第二节土地资源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P672.地区分布不均P69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P71第三节水资源1.时空分布不均P752.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P77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P84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P86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农业及其重要性P90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P93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P954.走科技强农之路P98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1.工业及其重要性P1002.我国工业的分布P1033.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P104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1.地理差异显著P22.四大地理区域P5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黑土地黄土地P8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P11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P132.从“北大荒”到“北大仓”P17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P19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1.文明的摇篮P232.风吹来的黄土P263.严重的水土流失P274.水土保持P30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1.政治文化中心P322.历史悠久的古城P363.现代化的大都市P39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P44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P47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江海交汇之地P49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P52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P56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1.特别行政区P58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P61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1.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P652.美丽富饶的宝岛P673.外向型经济P69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草原与荒漠P722.牧区和灌溉农业区P74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1.沙漠和戈壁广布P782.油气资源的开发P80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世界屋脊P842.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P88第二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江河的源地P91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P94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1.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P982.发展中面临的挑战P1003.做负责任的大国P102。

初中地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初中地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3.纬线和经线4.利用经纬网定位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2.地形图的判读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地球?水球?2.七大洲和四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3.板块的运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及其影响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与我们2.气温的变化3.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与我们2.降水的季节变化3.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1.气候的地区差异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增长2.世界人口的分布3.人口问题4.不同的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的语言2.世界三大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乡村和城市2.聚落与环境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第五章发展与合作1.国家和地区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3.国际合作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七年级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1.世界第一大洲2.地形和河流3.复杂的气候第二节人文环境1.人口最多的大洲2.多样的地域文化3.经济发展差异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2.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3.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第二节东南亚1.十字路口的位置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4.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第三节印度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第四节俄罗斯1.国土辽阔2.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3.发达的交通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1.长期的热点地区2.三洲五海之地3.丰富的石油资源4.匮乏的水资源5.文化差异第二节欧洲西部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3.传统的畜牧业4.繁荣的旅游业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黑种人的故乡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3.人口、粮食与环境第四节澳大利亚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1.移民国家2.农业地区专业化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资源消耗大国第二节巴西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3.热带雨林的危机4.城市化问题第十章极地地区1.冰雪覆盖的地区2.科学考察的宝地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八年级上: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1.位置优越2.国土辽阔3.34个省级行政区第二节众多的人口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人口东多西少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1.56个民族2.民族的分布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2.地形复杂多样3.山区面积广大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1.南北气温的差异2.东西干湿的差异3.季风气候显著4.气候复杂多样第三节河流和湖泊1.众多的河流2.黄河的治理3.长江的开发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自然资源与我们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1.土地资源的利用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第三节水资源1.水是宝贵的资源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4.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农业与我们2.农业的地区分布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1.工业与我们2.工业的空间分布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不同的地理区域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干旱的西北地区2.高寒的青藏地区3.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1.政治文化中心2.历史悠久的古城3.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1.人多地狭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1.祖国神圣的领土2.美丽富饶的宝岛3.出口导向型经济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高山、荒漠和绿洲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3.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1.对外开放的前沿2.外向型的经济3.城镇的发展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1.丰富的旅游资源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2.严重的水土流失3.脆弱的生态环境4.生态建设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3.沿江地带的城市4.沿江地带的工业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在世界中求发展。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二节人文环境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第二节东南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俄罗斯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巴西第十章极地地区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家庭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5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二节人文环境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第二节东南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俄罗斯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巴西第十章极地地区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家庭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5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第二节 高寒干旱气候
一、辐射量大,光照充足
1、太阳总辐射量高
青藏区地势高峻,空气洁净,尖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 当阳光透过大气层时,太阳能损失少,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 辐射量最高的地区。绝大部分在6000 mJ/m2以上,阿里地区和藏南 谷地高达8000~9200 mJ/m2。与我国东部为5000mJ/ m2左右,川西 甚至只有3500 mJ/ m2相比较,其差值之悬殊不言而喻。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概述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80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 70 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 60 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 50 东部 山脉。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 40 西部 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中新世的喜马拉雅 北部 30 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 20 不高。 10 0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 第一季度 第三季度 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孢粉组合特征表 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图16-1 青藏高原隆起的理想模式(据李吉均,1983)
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其势总体自西北向东 南倾斜。高原边被巨大的山系环绕,内部耸立着数十 列北西向和东西向的山脉。地球上所有超过8 000 m 的山峰无一例外地分布于高原南部和西部边缘。 在高 原与其南 邻的恒河、 印度河平 原之间, 就成了全 球陆地上 相对高差 最大的地 区。 图16-2 青藏高原的山系(据徐近之,1961)
青 南 高 寒 草 甸 草 原 地 带 昆 仑 高 寒 荒 漠 地 带 羌 塘 高 寒 草 原 地 带 山 地 针 叶 林 地 带 高 原 温 带 下 属 的 川 西 藏 东 藏 南 山 地 灌 丛 草 原 地 带 阿 里 山 地 荒 漠 半 荒 漠 地 带 柴 达 木 山 地 荒 漠 地 带 东 祁 连 山 地 草 原 地 带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植被垂直带分布状况
图16-5 海洋性系统各主要土类的相互关系及发育趋势(箭头方向表示强度增加方向)(据张荣祖等, 1982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二、青藏区的土 青藏高原土壤发育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 甸 土和海洋性森林土两大系统。 高寒干旱相结合,形成了羌塘的高寒荒漠植被和高山漠 土,干旱程度不亚于羌塘,但热量条件略好的柴达木则形成 山地荒模植被和灰棕漠土。自羌塘高原向东南依次分布高山 草原土和高山草甸土。
二、高寒低温的特点显著
1、年平均温度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青藏区是全国年平均温度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年均温 0℃线在青藏区形成一小一大两个闭合圈;年均温-4℃线的分布。青 藏区气温年较差小,平均年较差只有18-20℃,而东部纬度相近的 据研究发现:由于气候的 长沙年较差高达25℃、南京达26℃,但气温日较差很大。 波动变化和近几十年来的显著 变暖,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冰川 2、高原温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点 末端虽然出现过两次退缩速率 ≥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青藏区普遍低于2000℃,青南、藏 减缓或相对稳定甚至小的前进 北及边缘山系高山带甚至只有0~500℃,持续期0~50天。至于平均 阶段,但总的变化过程仍然呈 日最低温≤0℃、≤-10℃和≤-20℃的日数,高原内部分别为300天, 明显的退缩趋势,并且退缩速 200天和100天,但≤-30℃和≤-40℃的日数极少。表明青藏区虽然 率在逐渐加剧。研究还发现, 冬季漫长或说长冬无夏,但其寒冷程度尚不及东北北部地区。 受到高原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 高原中部冰川的退缩幅度明显 小于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冰川退 3、高原气温变化趋势 缩幅度,以高原东部和东南部 的冰川退缩最强烈。
2.冰缘作用和冻土地貌
青藏区冰缘作用的范围远远超过冰川作用区。各大山系 雪线以下附近一定高度内,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西部,以地 表冻融作用强烈为特征的冰缘过程占绝对优势。
3.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在青藏区的不同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貌。强大 的侵蚀作用使边缘山脉形成具有多级谷肩,俗称谷中谷的深 切峡谷,包括世界之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4)藏南山地与谷地:包括冈底斯山、藏南谷地和喜马拉
雅山地。冈底斯山是西藏南部内外流域的界山。其南侧的藏南 谷地由象泉河及雅鲁藏布江谷地组成。 这是一条巨大的构造 纵谷,喜马拉雅山由多列平行山脉组成,长度接近2 500 km, 宽200~300 km,平均海拔6 000 m,是全球最高大雄伟的山 系。
பைடு நூலகம்、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
1、降水少,地区分布不均匀
由于喜马拉雅山阻挡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北进青藏区降 相对多雨区由于冬春降水量相应增 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单位距离内的 加,雨季(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 递减率大。 %~70%。降水量少的地区雨季降水量 比例却高得惊人,例如,拉萨为97%, 从东南向西北降水分布表 藏北各地为90%,青海茫崖为93%,茶 干湿度 面积比例(%) 降水量(mm) 方向 卡89%,巴颜喀拉山以北地区80%。少 数地区仅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42%~ 30 东南 湿润 400以上 46%。这种情况在青藏区外就十分罕见。 37 200~400 半干旱 冬季降水量一般很少,但那曲和青南高 西北 33 干旱 200以下 原东南部在个别年份因降雪过多而造成 “白灾”的现象不可忽视。
2、降水的季节分配高度集中
返回目录
本节完!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青藏区是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民族地 理区。从西藏最西端的班公错与森格藏布(印度河)之间的分水岭, 经过昂龙岗日—亚龙赛龙日、冈底斯山、青藏公路西侧、布尔汗布 达山、日月山至冷龙岭一线为南西—北东向的内外流区分界线。 界线东南面是外流区,界线西北面是内流区。
风光图1:青藏区的河流
返回
风光图2:青藏区的湖泊
本节完!
返回目录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 地带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青藏区的植物区系虽统属泛北极区,但高原大 部分与南部边缘山地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高原植被 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随着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种类占 优势,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与亚洲中部成分。东南 部边缘山地以印度—马来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为主,是高原隆起的阶段性和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 造成多种植物区系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结果,为青藏高 原植物种类最丰富、最年轻的地区。
2、年照时数多
除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至察隅一带仅约1600h外,高原大部分地 区年日照时数均在2600 h以上,藏南谷地和阿里地区达3000~3 200h,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冷湖则以3553.9h高居全国榜首。素有 “日照城”之称的拉萨,年日照总时数为3005小时,而同纬度东部 地区的成都只有1239小时,岳阳1849小时,九江1938小时。
4.其他外动力作用
包括湖水作用、岩溶作用、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在 青藏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五、主要地貌单元
(1)青海北部山地盆地:由阿尔金—祁连山地、柴达
木盆地和昆仑山地(东段)组成。
(2)青南山原:包括长江源山原和黄河源山原。
(3)唐古拉山地与藏北高原:唐古拉山是长江与怒江
和藏北内陆区间的分水岭,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海拔6 621 m。 藏北高原海拔4 500~5 000 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 倾,西 部为大片内陆区,多湖盆,东部地形切割较强,渐显山高谷 深特点。
二、河流
青藏区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等。除长江、黄河外,其 余都是国际河流。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大河 干流多沿主要构造线走向发育,但水系格式比较多样化。径流的年内 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并且,内流河多以冰雪融水 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图1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海洋性系统主要土类的分布在水分充足的前提下形成了 最复杂的土壤垂直带谱
图16-6 喜马拉雅山的植被垂直带(据张经纬等,1975)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三、高原自然地带
从区划角度考虑,郑度等(1979年)共划分出9个自然 地带 青
果 洛 那 曲 高 寒 灌 丛 草 甸 地 带
三、湖泊
青藏区是我国著名的湖区。如果把位于现代冰川末端的冰碛湖和分 布于多年冻土区的小热融湖等包括在内,湖泊数以千计,面积≥1km2的 湖泊有800个左右,其中青海266个,西藏600余个。全区湖泊总面积约 为36 610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8%。 图2 青藏区湖泊的特点: (1)成因类型以构造湖占绝对优势; (2)湖面海拔普遍在4 000~5 000 m之间; (3)依湖泊水文地理特征分类,以内陆湖居多; (4)依据湖水矿化度分类,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5)湖水化学类型复杂,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兼备; (6)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内陆湖尤甚。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 带
一、高原地带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 背景,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总是偏向极地。海拔愈高,偏向极地特征愈显著。 二、高原自然地带是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而 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这种扩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本来间断的垂直带由 此获得了空间连续性,从而不仅在海拔高度上,而更主要的是在水平方向上 发生更替。 三、青藏高原多级夷平面海拔高度不同是形成不同高原地带类型的根本原因。在 干旱背景下海拔最高的夷平面北羌塘形成高寒荒漠或草原地带。相对较低的 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漠地带。在湿润半湿润下,海拔较高的夷平面形成草甸 地带,较低的则形成山地森林地带。 四、高原地带是高原内部山地自然景观再次发生垂直分异的基带。例如,东昆仑 山南翼,唐古拉山北翼,都以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基带。 五、高原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受多种因素制约,既不沿纬线方向延伸,更 不可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因此不宜以纬度地带或所谓“经度”地带硬套高原 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