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7《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阅读练习 苏教版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阅读1阅读《最后一课》,回答文后题目。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之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予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3.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4.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作为学生,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你认为知识与美德,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2.不是,哲学家人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2019-2020-《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2页)

2019-2020-《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
最后一课(节选)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中的“号声”暗示______________。
3.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
2.普鲁士兵收操了,普鲁士兵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
3.最后一课结束了,德语将要代替法语了,韩麦尔先生无限悲痛。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阅读练习苏教版阅读《最后一课》,回答文后题目。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之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予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3.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4.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作为学生,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你认为知识与美德,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甲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乙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作者是 __________ 。
2、甲乙两段都以 ___________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 ,乙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
3、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篇一」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
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
“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钉在一起。
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
孩子们,写书并不难。
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1.文中画线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提示从第2至6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1)上课开始,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表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意思对即可)2.(2)老师说孩子们长大了也能写书。
《最后一课》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最后一课》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音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②真奇怪,今天听讲,我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②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③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④突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⑤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⑥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画“ ”线①句中的“监狱的`大门”是普鲁士军队对法兰西人民的政治封锁;“钥匙”是法国语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一个民族,只有牢牢记住自己民族语言,才能激发本民族的爱国意识。
只要大家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就能求的民族的解放。
1、在画“ ”线②句中“我”为什么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都懂”的感受?答:因为“我”被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进而专心听讲,因此全都懂。
2.2《最后一课》阅读理解.(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2《最后一课》阅读理解.(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成语: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5、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阅读练习 苏教版 试题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阅读1阅读《最后一课》,回答文后题目。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之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予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3.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4.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作为学生,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你认为知识与美德,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2.不是,哲学家人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
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访问)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旷野里长满杂草。
”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
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è),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果然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
你们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
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
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
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
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学生们来到郊外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麦子的庄稼地。
他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于是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
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最后补下了这样的内容: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让有用的东西占据它。
同样,一个人要想铲除心灵中丑恶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____,让____________占据它。
1、把()中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3分)
2、为什么学生们会认为老师的最后一课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3分)
3、根据短文内容和你的理解,把结尾补充完整。
(3分)
4. 概括回答:学生们和哲学家铲除杂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分)
5. 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5分)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答案
1.访问果然于是
2.两个要点:老师是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这个问题简单得任何人都知道答案。
3.(多做好事),――让(美好的心灵)或(善良的品质)占据它。
4.学生们都是从如何“铲除”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而哲学家是从“利用”、“占据”的角度考虑的。
哲学家不是像普通的老师那样,在课堂上,用说教的方法,而是(1)将学生们带到旷野中,(2)通过实际问题,从看似简单的事情入手,(3)让学生自己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手心里的字
王芳到学校参加亲子游戏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让孩子通过摸手来辨认自己的妈妈。
学生和家长都很乐意参加这项活动。
妈妈们被一面大大的白纸板挡住,只留一个小洞,让她们把手伸出来。
游戏一开始,孩子们纷纷跑上来仔细辨认这一排手。
有的看,有的摸,还有的拿鼻子嗅,热闹非凡。
王芳下岗后,昨天才找到一份工作,是帮人搬东西。
由于是第一次搬,手起了血泡。
早上和儿子一起去学校的时候,儿子还拉着她的手问:“你的手上怎么有血泡呀?”所以,王芳确信儿子一定能认出自己来。
过了一会,有个孩子在王芳的手心匆匆划了几下后,又走开了。
王芳不知这是什么意思,猜想,大概是哪个学生和自己妈妈约定的暗号吧,也就没有在意。
当那块白板被拉开的时候,王芳没想到,儿子竟站在别人的面前,这让她多少有点失望。
但有几个孩子还是认出了自己的妈妈。
主持人问:“你们是怎么认出妈妈的?”有的说是认出了妈妈的手镯,有的说是嗅出了妈妈手上的香水味……
回家的路上,王芳没有说话,儿子却开口了:“妈妈,其实我认出你了。
”
王芳不解地问:“那你为什么没有站到妈妈面前啊?”
儿子低着头,小声道:“如果我站在你面前,老师一定会问我是怎么认出来的。
如果我说妈妈下岗后当了搬运工,手上起了血泡,别人一定会用同情的眼光看我们。
我们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王芳顿时愣在那里,她突然明白了,儿子在自己手上划下的其实是一个“妈”字。
1、手心里的字是,这个字是写在手上的。
(3分)
2、“有个孩子在王芳的手心匆匆划了几下后,又走开了。
”这句话中的“划”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写”呢?请结合文章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动作的?(4分)
3、“王芳相信儿子一定能够认出自己来”的根据是什么?(3分)
4、儿子真的认不出妈妈吗?那他为什么要站到别人的面前呢?(5分)
5、请用曲线画出说明儿子不站到妈妈面前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分)
答案:
1、妈儿子妈妈
2、“划”是指很快地用手写了一个字,不用“写”的原因是时间来不及,儿子写得很仓促。
这个动作的意思是儿子为了让妈妈知道自己认出了她,要给妈妈留一个记号,但却不能选择妈妈,所以匆忙地划了一个字。
3、因为儿子知道她的手上有血泡。
4、儿子认出妈妈来了,但他不希望大家发现妈妈手上的血泡,并且同情她们母子,所以假装没有认出来。
5、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儿子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孩子,也很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