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输穴的主治主特点与临床发挥
深度剖析五输穴,锁定五组“特效穴”

深度剖析五输穴,锁定五组“特效穴”I导读: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为什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昆仑治疗暴喘效果特别好,这就是来源于五输穴原理。
昆仑穴充分得气后的针感可以使整个后背发热,环跳的针感要从臀部放射到脚底心,一个穴位应该达到什么针感,你能否做到心中有底?(编辑/如一)针灸:心中有底,手下得气作者:郭帅整理:胡溪恬用针灸治病的时候,你有没有试想过这样一种状态。
选穴的时候很清楚每一个所选穴位为什么要选它,进针前也很清楚这个穴位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针感,进针后能够清楚是否得气以及是否得气充分?想要在短期内做到这三个清楚,关键是要从这三个方面提升:手法确保得气充分,医患沟通验证针感,明白选穴原理为何。
郭氏针灸在三代传承的过程中,要求得气要充分,捻针要到位,选穴少而精。
得气充分是建立在“轻针慢捻慢针细捻”的手法基础上;捻针到位是基于对穴位针感的精准把握;选穴少而精是基于对穴性的深入研究和经络辨证的切实运用,并且在长期临床总结出很多特效穴。
判断得气得气是针灸取效的重要因素,郭廷英老师说:“蚊子是最好的针灸师,因为它细细软软的针能轻轻地叮进皮去,它会品那个劲儿。
”郭帅老师说:“《标幽赋》描述得气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是一种针下沉紧,像被揪住的感觉。
没有得气的话,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是一种针下虚空,像扎在豆腐上的感觉。
”验证针感在郭廷英老师长达六十多年的针灸临床中,他非常清楚要针刺的穴位应该是什么感觉,达到什么感觉才算是得气充分了。
因为他早期学针灸的时候在自己身上扎过所有能够扎到的穴位,并且为了体验针感而求学,很多位针灸大家都在郭老身上扎过针。
郭老在亲传班演示“风池透风池”郭氏针灸非常注重在针刺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
郭帅老师说:“要与患者多交流,及时询问针下什么感觉?判断针感是否到位?肿胀酸麻都是针感,最好的针感是麻蹿感。
针刺之前就要有针感预期,要做到心中有底,手下得气。
现代穴位临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现代穴位临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1.命名、含义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
历代医家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做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深入浅,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来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2.部位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
《难经·六十四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由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备注:表里经:阳克阴、阳合阴。
本经:五行相生。
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首载于《灵枢·本输》篇。
但该篇在列举五输穴时,凡属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皆加一金字,其余阴经或阳经的荥、输、经、合诸穴,均无明确的五行属性。
《难经·六十四难》记述了五输穴的全部五行属性:”《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由此可知,五输穴的五行配属是由阴井木,阳井金开始,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
既说明五输如水流的连续性,又说明阳经对阴经的五行排列是相克的。
这种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观点和阴阳互根道理的。
阴、阳五输的不同五行配属演化的五门十变,进一步密切了阴、阳经五输穴之间多种联系,对五输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性能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
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求、输及经穴适用于与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

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的特定要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即指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作用重点就在五输穴。
《灵枢·官能》也说:“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指出五输穴的刺法运用、气血出入都是很有条理的。
《内经》、《难经》中曾有多处论述。
其选穴方法,可分以下几类:(1)五输主病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载:“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后来《难经》在此基础上作了补充和归纳。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上述记载,其立论有相通之处,现结合临床应用作些说明:井穴,临床上多用于昏迷、厥证。
《乾坤生意》说:“凡初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指少商)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从所列穴名可知,这些都是井穴。
这是由于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气相交之所。
如《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而厥证多由阴阳之气厥逆错乱所致,故常取井穴,以疏通其气血而泄热清神。
荥穴,主要用于各经的热证。
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常取肝经荥穴行间以泻肝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要治疗各经的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
阴经之输即原穴,能反应、治疗所属脏器病症,如心包经输穴大陵,常用于治疗心悸、心烦等症。
经穴,用于喘咳并不普遍,于循经远道取穴时可配用。
合穴应用,“合治内府”主要指下合穴;手三阳的合穴多用于外经病;手足阴经的合穴适用于胸部和腹部病症。
(2)分配五行《难经》开始将五输穴分配五行,根据其间的生克关系,“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用相应的输穴。
五输穴的主治作用??1

五输穴的主治作用 1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各为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荣”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
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应用,五输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来,凡属于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并以此类推出现:“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这种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和阴阳互根的道理的。
现将十二经的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于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什么是五输穴

什么是五输穴什么是五输穴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紧的井穴属金。
《难经·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
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浅析中医中的五输穴,临床价值非常重要

浅析中医中的五输穴,临床价值非常重要周身经脉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五输穴即属于特定穴中重要的一类,其分布特点: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其排列次序特点: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其经气流注特点:经气由小到大,由少而多,由浅入深地出入、流注,分为井、荥、输、经、合穴五类。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五俞(引文中俞通腧、输,下同),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古人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比喻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特点。
即“井”为初出之意,像水的源头,比喻脉气运行起始的部位;“荥”为小水流之意,像水流刚形成小流而未成大流,比喻脉气逐渐充盈的部位;“输”为灌注、输送之意,像水流灌注由少向多变化,比喻脉气运行较盛的部位;“经”同径,为直行道路之意,像水在河道中畅行流过,比喻脉气运行通畅的部位;“合”为汇集之意,如江河水归入大海,比喻脉气运行汇集的部位。
由此可见,五输穴是脏腑经脉气血运行出入的部位,也是调节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重要穴位。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总体上的论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即荥穴、输穴多治疗经脉病证,而合穴多治疗与经脉配属的脏腑疾病。
《难经·六十八难》又有所发挥,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这就是五输穴所主之病。
如井穴能通接十二经之大气,能苏醒厥逆,兼有清热、通络止痛活血之功,所以临床上用于治疗急症或慢性病的急性发作。
例如厥证,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病机则主要在于气机紊乱,升降乖异,气血妄行。
其主要证候为:手足或四肢逆冷,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井穴因能通接十二经气,使阴阳顺接,从而达到开窍苏醒之功。
五输穴及临床应用

治疗相乘病变,调节平衡。
详细描述
通过相乘配伍,可以治疗因五行相乘 引起的各种病变,调节机体平衡,缓 解症状。
五输穴的相侮配伍
总结词
治疗相侮病变,调节平衡。
详细描述
通过相侮配伍,可以治疗因五行相侮引起的各种病变,调节 机体平衡,缓解症状。
04
五输穴的治疗原则与技巧
五输穴的治疗原则
调和阴阳
补虚泻实
五输穴的分布与作用
总结词
五输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 用。
详细描述
五输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每条经脉各有一个井、荥、输、经、合穴。这 些穴位能够调节相应经脉所主脏腑的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治疗相应 脏腑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五输穴的特性与功能
总结词
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对应五脏,可以调节气机升降、促进气血流通等特性与功能。
详细描述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对应五脏,具有调节气机升降、促进气血流通等特性与功能。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 输穴可以用来调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同时,五输穴还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调节人体的 阳气和阴气,以保持身体健康。
五输穴对胃痛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胃痛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证之一,五输穴因其 特定的经络联系和调节作用,在胃痛治疗中 具有显著疗效。根据胃痛的证候类型和疼痛 部位,选取适当的五输穴进行针刺或按摩, 可有效缓解胃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案例四:五输穴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五输穴对腰痛具有良好调节作用
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五输穴因其特有的经络联系 和调节作用,在腰痛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针 刺或按摩相关五输穴,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同时,五输穴的应用还可根据腰痛的证候类型和 疼痛部位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
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
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输穴的主治主特点与临床发挥
摘要: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由于五输穴的主治规律较明显、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治疗范围广,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关键词:五输穴;主治特点;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相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而各经五输穴的名称和位置则在《灵枢·本输》才得到具体阐述。
五输穴的分布是根据标本根结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单向、向心排列。
五输穴的诊治方法是通过先选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系列程序,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1]。
1 主治特点五输穴的临床运用最早记载见于《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高度精辟地概括了五输穴中每个穴位不同的主治特点。
五输穴在单独使用时,每个穴的作用侧重点不同,即具有特异性。
如井穴具有宣通阴阳、促进行气化血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某经的气血壅盛或闭阻。
荥穴可清热、养阴。
所谓“荥主身热”指治疗伤寒、热病但不出汗的身热以及阴虚所致的潮热。
输穴可益气化湿。
所谓“俞主体重节痛”指治疗经气不足,湿邪留滞引起的倦怠、肿满、咳喘、肢体关节疼痛的一类证候。
经穴温经通络,疏风散寒,用于因风寒客于经脉引起的身寒、经血不通、诸节作痛。
合穴调理脏腑,补益经气,用治逆气、胀满、泄泻等[2]。
而现代则明确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按其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如杨甲三主编的《针灸学》中,认为井穴具有疏肝熄风、理气解郁的作用;荥穴可清心安神、泄热凉血;输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经穴有宣肺解表、止咳降气的作用;而取合穴以补肾育阴等[3]。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五脏归属五行,“五行互藏”即是“五脏互藏”,意思是五脏中的每一脏又蕴含着五脏。
由于五输穴也可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因而五输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也可根据各自的五行属性用于治疗所属脏腑的五脏病证。
五输穴位于不同的经脉上,为什么却有相似的主治作用?翻阅各类文献资料,其中较合理的解释是,阴阳各经的五输穴分布于四肢末端的部位相似,经脉
虽有不同,但各经脉远端具有相同属性的井、荥、输、经、合的经气的深浅大小是相似的,其与人体皮、脉、肉、筋、骨、脏腑的对应关系也是相似的,因而具有相似的主治规律[4]。
2 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自古以来便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2.1辨证取穴五输穴的具体运用时在经络学理论指导下,以《内经》循经取穴为原则,结合《难经》中五输穴的主治病证而形成的一种方法。
它以《灵枢·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和《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的十二经病证为主要依据,通过四诊和参,先定其属于哪一经病变,然后以《难经》中五输穴的主治病症及病机作为选穴的主要标准。
[5] 外经病的实证取荥穴以清热,虚证治取输穴以补虚除寒;内脏(腑)病证,取相应五输穴。
2.2五输穴的具体应用
2.2.1 井穴“井主心下满”。
井穴是阴阳交会之处,具有调和阴阳、行气化血、开窍醒神、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上用治热病、昏迷、惊风、中风猝然昏倒等急性热病以及气血壅塞的实证。
如刺少商可治疗咽喉肿痛。
2.2.2 荥穴“荣主身热”。
荥穴具有清热养阴的作用,临床用以清泄脏腑、经脉之热,既清伤寒、热病汗不出的实热,也清阴虚而致的潮热。
如针刺鱼际可泄肺热,针内庭可泄胃热治牙痛,针少府可清心泻火等。
2.2.3输穴“输主体重节痛”。
输穴具有理气化湿、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用于身体沉重、关节肿痛等各种风湿痹症。
少腹痛可取太冲,偏头痛可取中渚、足临泣,风湿性腕、肩、腰背痛可取后溪,上肢内侧痛可取大陵、太渊,下肢痛可取太冲、太溪等。
[6]阳经的输穴治疗肿痛范围较广,可治循经通路上的多处病痛。
阴经的输穴治疗疼痛的病位较深,治疗范围较局限,主要为相应脏器的疼痛。
[7]
2.2.4经穴“经主喘咳寒热”。
经穴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临床用治喘咳、寒热、妇女月事不通的病证。
由于经穴位于手臂、足胫的经脉由浅入深之处,因此经穴尚能鼓动经脉之气驱邪外出。
此外,阳经经穴可清热泻火、行气通络,临床多治火热实证。
如支沟治热盛便秘,解溪治胃火牙痛、口臭。
2.2.5 合穴“合主逆气而泄”。
合穴祛瘀通络、行气活血,临床常用治呃逆、胸闷、胁胀、泄泻等脏腑不合的病证。
由于合穴处于气血旺盛之处,其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的效果较明显。
临床常用曲池治肠系病,委中治腰背痛,少海治心系病等慢性疾病,可提高脏腑功能。
3讨论五输穴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配伍应用的方法都有很多,因其理论与根结标本理论密切相关,常常可在远离部位取得明显的疗效。
其临床运用既要抓
住共性,也要注意其个性。
因此,只有谨慎辨证、合理取穴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金凤. 浅谈五输穴的诊治方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7):1726.
[2] 李瑞.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2002,22(10):711.
[3] 程海英.五输穴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7:31.
[4] 赵百孝. 从输穴的主治特点谈五输穴原理[J].中国针灸,2004,24(6):418~419.
[5] 李金凤,李凤云,高蕊. 五输穴的辨证运用[J].2002,11(18):1800~1801.
[6] 马俊儒,李光华,李文选. 浅谈五输穴的临床应用[J].2002,23(4):348.
[7] 刘颖,张学丽,解秸萍. 《难经》五输穴主治作用临床发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