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过去-现在与将来
老中医: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一、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最大的祸根我国胃癌的发病数在全球占44%,死亡数占50%,全球每年大约有100多万的新发胃癌患者,其中约有50万都在中国。
由此可见,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
关于诱发胃癌的因素,目前已知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感染因素(携带幽门螺旋杆菌)、饮食因素(过量摄入高盐、烟熏食物,缺少蔬菜水果)和习惯因素(喝酒、抽烟、缺乏运动等)。
在这些因素中,最大的外因就是幽门螺杆菌。
据估计,我国有50%以上的人都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总数超过了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也是导致我国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柳叶刀子刊上发布过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胃癌研究,该研究使用我国嘉道理生物库的样本,并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非贲门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94.4%,贲门癌为92.2%,普通人群为75.6%。
这项研究表明,不管是贲门癌还是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我国人群患胃癌的巨大风险。
我国大约80%的非贲门胃癌以及60%以上的贲门癌,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胃窦、幽门等位置的胃粘膜上,在繁殖生长的时候会产生毒素,对胃黏膜直接造成伤害,还会激发人体免疫炎症反应,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
而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展至胃癌,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二、2种食物或加速胃癌进展,少吃为好胃癌的发生和饮食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长期摄入下面几种食物可能会加速胃癌的发展,最好要少吃。
1、烧烤如果长期大量吃烧烤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的副主任雷敏提到,肉类在经过高温烘烤后,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容易变性,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苯并芘、杂环胺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诱发胃癌的发生。
2、腌制食物在腌制食物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产生,硝酸盐进入胃部后会形成亚硝胺,亚硝胺类物质属于致癌物质。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只有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才能降低胃癌风险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只有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才能降低胃癌风险美国最新研究:降低胃癌风险,只有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癌在我国属于高发性癌症,而全球每年新增胃癌患者和每年因胃癌死亡患者一半来自中国。
而其中预防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生率的关键。
在美国,几乎所有关于胃腺癌的研究都依赖于国家癌症数据库,其中不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数据,而Hp是胃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一类致癌物。
最新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胃肠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收集了大量美国患者的数据,从研究背景、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这几方面来评估Hp感染后非近端胃腺癌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并确定治疗和根除Hp感染如何影响癌症的风险。
该研究发现特定种族以及吸烟的Hp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对于Hp的治疗结果,唯有成功根除Hp病菌后,才能降低Hp感染者演变胃癌的风险。
从199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此研究收集了美国退伍军人卫生管理局诊断为Hp感染的371813名患者的数据,患者中位年龄62岁,92.3%为男性。
主要结论是检测到Hp感染后30天或更长时间,被感染者诊断为远端胃腺癌的几率。
研究主要发现:1、Hp感染后5、10、20年,癌症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7%、0.5%和0.65%;2、癌症相关因素包括:发现Hp感染时年龄较大、黑人/非裔美国人、亚裔、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及吸烟史;3、女性患胃腺癌风险较男性低,SHR为0.52;4、根据血清抗体阳性诊断Hp感染的患者,患癌风险也较低;5、Hp感染患者即便接受治疗,患癌风险仍然升高(SHR为1.16),但成功根除Hp后患癌风险降低(SHR为0.24)。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是一定就会得胃癌,但能肯定的是,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风险。
我国山东地区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随访15 年,胃癌的发生率减少了39%,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极为重要的胃癌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够寄生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人类胃部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多年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根据广泛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人类主要通过口-口接触和食物-口接触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意味着亲密接触(如家庭成员之间)、不洁食品及水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虫媒也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母体传播也是导致婴儿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引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尿素酶(urease)和细胞毒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简称CagA)。
尿素酶可以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给细菌。
CagA则可以通过进入寄主上皮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来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介导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致病因子如细菌表面黏附分子(adhesins)、组蛋白变构酶等也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
这些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的产物,如氧化应激、促炎性因子和错过免疫反应等,均对宿主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超过80%)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胃粘膜抵御感染,引起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产生直接损害。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导致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细菌引起的持久慢性肠上皮炎症可导致DNA突变、细胞增殖异常以及凋亡抑制等,从而增加了癌前期阶段及早期癌变的风险。
胃癌、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Rs Ic与靶基因转录出的 m N R A互补结合 , 并使之降
解 , 而诱 导基 因的沉 默 。 从
的预 防、 断和治 疗提 供 了生物 学基础 。 诊
[ 参考 文献 ]
[ ]T n ai D i , si w e a G n p so r l 1 a i k M, a o I k a w g Y h a N, t 1 e e x r s np fe . e ei o s i o s a — ll g acr o cl ga r n ac [ ] f m lc lu ne m l u r i t e o l g ne J . l e n c s e a s n u s fu c r
( ) 2 -0 1 :13 .
SA 3 T T 基因的 S N i A后 , R 其增 殖能力 明显下 降, 提
示 S A 3与小 细胞 肺癌 的增殖 有关 。 TT iN
[ ]G o F X Q We J e a Ih i no S A 3e r s nb 5 a L , u , nL , t 1 n i t T T x e i y D . bi f o p so
sRNA s p r s e rwt n n u e p p o i n lr n e  ̄ c r i u p e s sg o h a d i d c s a o t ssi ay g a c e l
达载 体 , 为 该 载体 能 有效 抑 制 N I 46细胞 认 C— 4 H
( 收稿 日期 :o 80 7 2 o _8 )
・
经 验 交流 ・
胃癌 、 化性 溃疡 与 幽 门螺杆 菌 感染 的相关 性 分析 消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消化系统中的细菌,在人群中感染率相当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关系密切,然而这种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知。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 直接的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胃部后,会引起胃部的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其他细胞的调节等等。
长期的炎症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和修复,而修复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细胞异常,如结节状胃病和肠化现象等,这些都是胃癌可能的前期病变。
2. 菌素作用: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菌菌素CagA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因素。
CagA可以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基本生理过程。
此外,CagA在诱导恶性细胞增殖上有着独特的角色,它可以触发胃黏膜细胞生长并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免疫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包括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等。
然而,幽门螺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深度免疫抑制,这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风险。
总之,以上三个机制都与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进程有关。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化现象存在紧密联系,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肠道炎症可能是预防或延
缓胃癌的有效策略,此外,对CagA和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精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虽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但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认为该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我国于1984年开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来,通过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在H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与遗传变异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振华在国内首先分离培养了Hp,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作了研究。
发现该菌与弯曲菌属在一些重要的酶类(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肽酶等)、超微结构、菌体蛋白质SDS-PAGE、菌体脂肪酸组成及耐热抗原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陈晶晶等对300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Hp检查,阳性率为65%。
用血液双相培养基测定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fu/ml,第4天达2.87×105cfu/ml,以后又开始下降,从Hp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表明Hp与空肠弯曲菌用BagⅢ、BamHⅠ、Xb aⅠ和PstⅠ酶切,均显示出两菌的不同带型。
有关Hp对组织粘附特异性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等(1997)在Barrett食道上皮化生区发现Hp定植,我们(1996)发现Hp菌对胎儿胃粘膜的胃窦和胃体下部有较强的粘附能力。
近年北京医科大学王蔚虹(1997)和中山医科大学陈湖(1997)等应用PCR扩增技术,所得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APD分析)鉴定Hp,可用于区别不同来源的Hp菌株。
北京医科大学(1997)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南京医科大学(1997)用CagA/VacA毒素基因测定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应用菌体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对该菌进行了分型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

不 耐 酸 的纤 丝 , 受 胃酸 的损 伤 。 免
MAL 淋 巴瘤 发 生 与 发 展 的重 要 危 险 因 素 。 T) 人 类 感 染 HP后 的 后 果 如 何 , HP 的 与 菌株 变 异 、 感 染 者 的 个 体 差 异 密 切 相 关 。 被 全球 因地 区不 同 , 群 HP的 感 染 率 在 5 % 人 0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3 期
20 0 2年 8月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Vo . 2 N 0 . ! 2 3 A UG . 0 2 2 0
J OUR NAL OF GANNA ME C OL E N DI AL C L E
幽 门 螺 杆 菌 感 染 与 胃 部 疾 病
张 健 童 竞 亚 ,
(. 西赣 州市 人 民 医院消 化 内科 ; . 南 医学 院 , 西 赣 州 1江 2赣 江 中 图分类 号 : 53 R 7 文献 标识 码 : A 3 10 ) 4 0 0 文 章 编 号 :0 1 7 9 2 0 )3—0 9 1 10 —5 7 (0 2 0 2 6— 6
胃部 细 菌 学 的 研 究 长 期 以 来 被 忽 视 。 至 18 9 4年 , arn及 Mas al L n e W re rh l在 a ct上 报 导 了从 慢 性 活 动性 胃炎 患 者 的 胃粘 膜 活 检
呈 凝 胶 状 态 , 覆 在 胃粘 膜 表 面 , 被 能保 护 胃粘 膜 细 胞 免 受 胃酸 及 胃 蛋 白 酶 的 消 化 。 HP却 很 易 穿 过粘 液 层 , 达 粘 膜 上 皮 细 胞 表 面 定 到 居 , 他 细 菌 很 难 达 到 。 粘 液 层 中 的 糖 蛋 白 其
发现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意义

发现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意义1. 引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寄生菌,由澳大利亚科学家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于1982年首次发现。
这一发现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发现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意义,并介绍其在胃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应用。
2. 幽门螺杆菌与胃疾病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胃溃疡和胃癌是由饮食、压力等因素引起的。
然而,Marshall和Warren的发现改变了这种观念。
通过对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患者进行活检,Marshall和Warren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在这些患者中普遍存在。
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黏膜炎症,并最终导致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
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胃部疾病的认识,为胃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发现幽门螺杆菌后,科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其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组织活检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呼气试验:该方法基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活性,通过检测呼气中是否含有尿素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组织活检:通过内窥镜取得胃黏膜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DNA或RNA。
这些诊断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法发现幽门螺杆菌后,人们开始研究和开发针对该菌株的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联合治疗、酸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抗生素联合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rrea P, et al. Cancer Res. 1990;50:4737–4740.
Bhandari A.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12;14:489-96
❶ ❷
根除幽门螺杆菌逆转胃黏膜变化
实施中存在困难!
日本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新策略
J Gastroenterol 2014: 49:1–8
根除治疗
Lee YC. Gut 2013;62:676–682
Matsuo T, et al. Helicobacter 2011;16: 415–419
Ernst PB,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88–206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癌发病率背离的“非洲之谜”
Jpn J Clin Oncol. 2012;42:987-94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3P (2013) 492-501
√
高效的根除方案中必须包含高效的质子泵抑制剂
在推荐的所有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 中均含有质子泵抑制剂(PPI)
20mg bid
20mg bid
Bhandari A.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12;14:489-96
100% 50% 40% 8% < 1%
Correa P, et al. Lancet 1975;2:58–60. Ernst PB,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88–206
地区差 别
Forman D, et al. Lancet 1994;343:243-244
Correa P, et al. Cancer Res. 1990;50:4737–4740.
Fukase K,et al. Lancet 2008; 372: 392–97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Ma JL,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2012;104:1–5
39 (12–118)months
35 (12–109) months
Takenaka R,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1; 25:805–812
胃癌高发区(妈祖岛)人群干预
Nardone G, et al. Dig Dis 2007;25:214–217
❷
Helicobacter. 2007;12(5):575-578 JAMA. 2013;309(6):578-586
Proc Jpn Acad Ser B Phys Biol Sci. 2011;87:405-14
McNicholl AG,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2; 36: 414-425
Lee VW, et al. J Clin Pharm Ther. 2010;35:343-50.
Hale Waihona Puke (WHO, 2008)1975 - 2005
Gastroenterol Clin N Am 2013;42:219–24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将来
Jpn J Clin Oncol. 2012;42:987-94
胃癌高危人群筛查:ABC法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抗体 联合检测预测胃癌发生风险
“正常”胃
非萎缩性胃炎
轻、中度萎缩性胃炎
重度萎缩性胃炎,广泛肠化
Proc Jpn Acad Ser B Phys Biol Sci. 2011;87: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