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合集下载

老中医: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

老中医: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一、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最大的祸根我国胃癌的发病数在全球占44%,死亡数占50%,全球每年大约有100多万的新发胃癌患者,其中约有50万都在中国。

由此可见,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

关于诱发胃癌的因素,目前已知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感染因素(携带幽门螺旋杆菌)、饮食因素(过量摄入高盐、烟熏食物,缺少蔬菜水果)和习惯因素(喝酒、抽烟、缺乏运动等)。

在这些因素中,最大的外因就是幽门螺杆菌。

据估计,我国有50%以上的人都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总数超过了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也是导致我国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柳叶刀子刊上发布过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胃癌研究,该研究使用我国嘉道理生物库的样本,并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非贲门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94.4%,贲门癌为92.2%,普通人群为75.6%。

这项研究表明,不管是贲门癌还是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我国人群患胃癌的巨大风险。

我国大约80%的非贲门胃癌以及60%以上的贲门癌,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胃窦、幽门等位置的胃粘膜上,在繁殖生长的时候会产生毒素,对胃黏膜直接造成伤害,还会激发人体免疫炎症反应,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

而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展至胃癌,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二、2种食物或加速胃癌进展,少吃为好胃癌的发生和饮食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长期摄入下面几种食物可能会加速胃癌的发展,最好要少吃。

1、烧烤如果长期大量吃烧烤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的副主任雷敏提到,肉类在经过高温烘烤后,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容易变性,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苯并芘、杂环胺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诱发胃癌的发生。

2、腌制食物在腌制食物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产生,硝酸盐进入胃部后会形成亚硝胺,亚硝胺类物质属于致癌物质。

幽门螺杆菌的元凶终于找到了,医生说尤其这3种食物,千万不能吃

幽门螺杆菌的元凶终于找到了,医生说尤其这3种食物,千万不能吃

胃病在我国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据调查显示,全球每年胃癌发病约98.9万例,有70万例在亚洲,而中国就有46.3万例,占总发病例数的46.8%,导致胃癌的因素很有很多而且又复杂,除了和我们的基因、人种,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系外,最重要的还和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所以胃病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寿命,我们必需重视起来。

老话说的好,病从口入。

胃癌用这个词用在我国在适合不过了,那我们日常需要通过什么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的发生呢?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罪魁祸首:(1)喜欢吃腌制食品:腌腊制品、泡菜以及辛辣食物,这些东西长期对胃产生刺激,更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在漫长的过程中便可能“累积”成胃癌,所以增加患胃癌风险比日常人高4-5倍。

(2)霉变食物:霉变是由污染霉菌所引起,霉菌中有些是产毒真菌,是很强的致癌物质,所以如果多吃的话会造成胃癌的。

常见的霉变食物有霉大米、霉玉米、霉花生等。

调查发现,吃发霉粮食的人比不吃发霉粮食的人的胃癌发病率显著增高。

研究表明,霉变食物中的真菌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癌毒素,同时还可促进致癌物亚硝胺类的合成,具有双重致癌作用。

有些真菌本身可能会导致癌变,有的真菌可使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的含量提高,从而为这些物质合成为致癌的亚硝胺类化合物提供了基础。

(3)饮酒:长期饮酒有可能会得胃癌的,经常过量饮洒,致使胃部屡屡遭受乙醇的劣性刺激,特别是乙醇含量较高的烈性酒,容易引起胃部慢性炎症,进而使胃粘膜重度增生。

这种胃癌的病因是较为常见的。

除了饮食因素外,与胃癌有关的因素还包括遗传因素。

幽门螺杆菌肆虐的原因是胃粘膜损伤,给幽门螺杆菌带来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单杀菌不修复胃粘膜复发率极高,卫乐舒益生菌针对胃粘膜修复,专利复合益生菌杀幽门螺杆菌,增强胃粘膜的免疫能力,大大降低了胃病的复发。

有研究证明,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要高4倍。

此外,胃癌发生还与胃溃疡、胃息肉以及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息息相关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还应该及时地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一定要做到养胃护胃的工作,日常可以多吃些益生菌卫乐舒,调节胃部的微生物,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胃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相关性研究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仍排在第二位。

2016年1月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的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第二位[1]。

从病因学上说,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与环境、宿主遗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2]。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所知的能够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西方发达国家HP 感染率高达5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等环境影响,感染率会更高,可高达80%;有文献报道HP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由于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胃癌前疾病、胃癌以及胃溃疡的重要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各方面机能衰退,全身器官以及自身免疫了均下降,随着胃粘膜变薄,粘膜屏障的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从而导致粘膜上皮细胞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一些癌前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上皮的正常细胞随之减少,对HP的自我清除能力也下降,故导致HP感染的发病率升高,一定程度也提高了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3]。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1994年将其列为了第一类致癌因子,目前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4]。

但是,目前尚未明确HP感染与上消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胃粘膜屏障学相关,HP 感染对上消化道的肌肉张力的变化产生影响,属于上消化道的胃食管的屏障功能的改变;HP感染可以对胃内容物的性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壁细胞的功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因素[5]。

已有动物实验提示,HP感染会产生壁细胞的抑制蛋白,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因胃癌前疾病中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病时也会因HP感染导致胃酸分泌的抑制[6]。

故HP感染以后,会导致胃酸对胃粘膜的损害侵蚀,对胃粘膜细胞类型变化产生影响,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均为胃粘膜重要的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消化系统中的细菌,在人群中感染率相当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关系密切,然而这种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知。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 直接的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胃部后,会引起胃部的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其他细胞的调节等等。

长期的炎症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和修复,而修复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细胞异常,如结节状胃病和肠化现象等,这些都是胃癌可能的前期病变。

2. 菌素作用: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菌菌素CagA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因素。

CagA可以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基本生理过程。

此外,CagA在诱导恶性细胞增殖上有着独特的角色,它可以触发胃黏膜细胞生长并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免疫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包括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等。

然而,幽门螺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深度免疫抑制,这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风险。

总之,以上三个机制都与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进程有关。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化现象存在紧密联系,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肠道炎症可能是预防或延
缓胃癌的有效策略,此外,对CagA和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精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一、黏附与定植机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对胃黏膜的黏附与定植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通过其表面的多种黏附素,如尿素酶、血凝素、脂多糖等,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实现紧密黏附。

这些黏附素不仅增强了细菌在胃黏膜上的定植能力,还通过激活信号通路诱导细胞损伤。

此外,H. pylori还能通过调节自身运动性和趋化性,在胃黏膜上寻找并定植于合适的微环境。

二、炎症与免疫反应H. pylori感染后,胃黏膜会发生慢性炎症,伴随着免疫反应的发生。

这种炎症反应主要由H. pylori的多种毒力因子引起,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等。

这些毒力因子能够激活宿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同时,H. pylori 还能触发Th1/Th2/Th17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胃黏膜的免疫损伤。

三、毒力因子与致病性H. pylori的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CagA和VacA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毒力因子。

CagA能够通过T4SS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

而VacA则能形成空泡,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结构,引起细胞功能障碍。

此外,H. pylori还表达多种其他毒力因子,如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等,共同参与了其致病过程。

四、基因突变与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 pylori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其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抗生素作用靶点相关的基因上,如23SrRNA基因、尿素酶基因等。

这些基因突变使得H. pylori能够逃避抗生素的杀灭作用,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五、宿主遗传因素与易感性宿主遗传因素在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秋冬换季,胃癌高发,身体出现“三多,两痛”,抓紧就医查胃镜

秋冬换季,胃癌高发,身体出现“三多,两痛”,抓紧就医查胃镜

秋冬换季,胃癌高发,身体出现“三多,两痛”,抓紧就医查胃镜展开全文胃癌是一种生活中很常见的恶性肿瘤,生活中有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人特别多,这些人都可能是胃癌的潜在患者。

秋冬换季,气候多变,忽冷忽热,肿瘤专家表示,在这种天气里,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也会有所增加。

胃粘膜易受损病变,因此胃癌的发病率也会提高。

所以,秋冬换季时,是胃癌的高发时段,此时要特别关注胃部健康。

提醒:身体出现“三多,两痛”,抓紧就医查胃镜“三多”:1、便血或呕血多胃癌早期就有出血的症状,比如呕吐物中混有咖啡色或暗红色的血液,大便也是呈褐红色或黑色。

便血当然不一定就是胃癌,但不管何种疾病,带血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最好尽早去医院查看。

2、食欲减退多当你坐下来吃饭的时候,明明你很饿,但是吃了几口之后,你的食欲就消失了,食物变得没有吸引力。

明显的厌食,或食后有饱胀嗳气、厌恶肉食感。

这也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之一。

特别是你食欲变得和以前很不一样的时候,就应该重视起这个问题。

3、体重减轻多许多健康问题,都可能导致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

胃癌也在这份名单里。

如果你没有节食减肥,而体重突然下降很多,这可能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因为减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体重骤减,绝对是身体有疾。

比如胃癌引起体重减轻,是因为肿瘤会与人体争抢营养,它慢慢壮大了,你的身体营养被抢,自然就会变得瘦削。

“两痛”:1、胃中持续疼痛大多数情况下,胃痛属于肠道或腹部疾病引发的结果,不是癌症。

但在某些情况下,胃痛也是胃癌的征兆。

是老胃病还是胃癌,要看疼痛的时间长短,假设原来只是每次吃饱上腹部疼痛,睡觉时不痛,后来演变成吃饱后、睡觉时都持续疼痛,这种改变很可能不单纯是老胃病。

经典的胃癌痛,就是胃中不断地隐隐作痛。

2、腹部胀痛胃癌,是胃里长了肿瘤,多出来一块肉,空间不足,因此可能让你产生腹胀感,或者会扰乱你的肠道运动,引起腹泻、便秘和腹部不适等不良现象。

胃癌引起的腹部胀痛不适,多是没有诱因的,明明你吃的正常,结果还是不舒服,这得考虑下胃癌的可能性。

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幽门螺杆菌

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幽门螺杆菌

■吴华【摘要】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

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

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的症状;传染性;慢性疾病全球有一半的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在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平均为50%。

幽门螺杆菌是人体内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能够在强酸环境中生存,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6岁的小明在家中吃完饭午休时,肚子突然出现一阵一阵地疼,疼得小明直打滚。

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明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胃部和肠道都出现了问题。

小明的妈妈说他们一家5口人,有4人先后被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医生表示,幽门螺杆菌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没有成年人的高,成年人接触的人比较多,相互传染的风险也大一些,而儿童因为年纪小,抵抗力相对比较差,多数是家族聚集性感染的。

幽门螺杆菌可以治愈,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及时到医院就诊即可。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寄生在胃幽门、胃窦附近的黏膜上。

并且会对胃部造成损伤,甚至还会导致胃部细胞发生癌变。

幽门螺杆菌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由于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这也就是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感染率很高的首要原因。

幽门螺杆菌的症状及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大多无任何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肠道平滑肌受到抑制,容易产生反酸、嗳气、胃灼热和胃气上逆。

患者会感觉胃部发胀,有气体或酸水从胃内涌上来,不断打嗝,并且胸骨后有烧灼感。

会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消化不良,容易出现没有食欲、食量减少的情况。

还会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溃疡,甚至癌变、萎缩,进而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幽门螺杆菌:揭秘胃病的隐形杀手

幽门螺杆菌:揭秘胃病的隐形杀手

天,我们将一起揭开幽门螺杆菌的神秘面纱,深入探讨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并了解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它。

幽门螺杆菌的前世今生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1982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发现。

幽门螺杆菌具有在胃黏膜上生长的能力,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重要诱因。

由于其独特的螺旋形态,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1.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胃癌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胃癌。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以产生一些酶类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可以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胃癌风险。

2.多因素综合作用引发胃癌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癌。

胃癌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途径既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它?首先,要了解快速移动。

2.感染途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粪-口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其中,口-口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共用餐具、接吻等。

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家庭为基础的H p感染率远高于以个体为基础的感染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冷食物,尽量分餐或使用公筷。

幽门螺杆菌胃镜评估的必要性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看到胃部的黏膜、溃疡、炎症和其他异常情况,还可以在胃镜下进行活检,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同时评估胃黏膜健康情况,确定是否存在活动性炎症,及萎缩、肠化生,甚至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胃镜评估也非常重要。

通过胃镜评估,医生可以确定感染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下吧
•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水源、食物传染,中国人吃饭
不分餐,互相夹菜,通常家里有一个人感染,几 乎全家都会被传染。这也是为什么有家族胃病史的
人,要格外注意幽门螺旋杆菌。
• 据调查,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9%,几乎每
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
认识一下吧
• 胃病及胃癌有“家族聚集”现象
• 1、家庭的饮食习惯; • 2、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
认识一下吧
• 根除幽门螺杆菌 • 可以让得胃癌的风险
• 降低
• 约39%
吹一口气就可以发现它 • 碳14?碳13?
吹一口气就可以发现它 • 碳14?碳13?
•二图、一数据
近五年,每年新发胃癌40万例, 且70%左右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
IV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4.0%
I期可以达到70%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胃癌?
胃癌它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癌症。
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
一起生活的人,一起“中招”——并不只是巧合。
认识一下吧
• 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是目前所知
唯一 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
微生物种类。
认识一下吧
• 1984年,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胃部感染幽 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炎、胃溃疡、 胃癌等胃病的最主要原因,并因此获得
了诺贝尔医学奖。
认识一下吧 “帮凶”
• 1、分泌毒性物质:氨和磷脂酶以破坏胃黏
膜,使各种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于胃黏膜 的上皮细胞。
• 2、分泌化学物质:直接促进细胞分裂,增
加细胞DNA突变的机会。
认识一下吧
幽门螺旋杆菌 已被
世界卫生组织 列为:
“一级致癌物 ”
认识一下吧
• 不仅致癌,几乎100%的慢性胃炎、67%-80% 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也是由这种病 菌引起的。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胃是怎么样的?
幽门螺杆菌是怎么样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什么是胃癌?
胃癌是发生在胃粘膜的恶性肿瘤,是我国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
4 1 每 个因恶性肿瘤死亡的人中,就有 个
是胃癌。
什么是胃癌?
根据今年国际胃癌大会的报告,中国胃癌
两倍 发病率大约是世界平均发病率的

中国的每年新发胃癌的病例,占到全球新
一半 发病例的

什么是胃癌?
最小的发病人群已低至25岁,40岁之后
的胃癌发病率将增加1倍,其中男性
发病率增长尤为显著。50岁~80岁是
发病的高峰年龄段。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胃癌?
• 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饮食不规律、吃霉变食物、
吃饭速度快、喜食腌制、熏制食品等。
• 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都有
癌变的危险。
• 有胃癌家族史者。胃癌存在家族聚集性现象,
有研究称患者家属中胃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 高2-3倍。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胃癌?
问题:
1.中国胃癌的患病率是全球的多少倍? 2.为什么中国的胃癌患病率如此高?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胃癌?
长期吸烟喝酒、 吃油炸、烟熏、腌制食品, 高油高盐、 食物过烫、 饮食不规律、 暴饮暴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