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住宅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方案(五)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方案(五)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方案实施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是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设计和制造相结合,实现建筑物自身能源的生产和利用。

这种组件的设计与制造方案对于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原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是通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将太阳能电池板等光伏发电设备融入到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窗户等部位,实现建筑物对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供给建筑物的用电设备使用。

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能源需求,确定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的设计和制造方案。

2.设计方案制定: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太阳能电池板的数量、布局和安装方式,设计逆变器和电池储能系统等相关设备。

3.制造组件:根据设计方案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相关设备,并进行质量检验和测试。

4.安装调试:将太阳能电池板等组件安装到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窗户等部位,进行电气连接和调试。

5.运行监测:监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的运行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优化运行效果。

适用范围: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

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需求,可以灵活设计和制造适用的组件。

创新要点:1.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将太阳能电池板等光伏发电设备与建筑设计和制造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2.灵活布局: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布局太阳能电池板等组件,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3.高效转化: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效率,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预期效果:1.节能减排: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减排。

2.经济效益:通过建筑物自身产生的太阳能电力,减少对外部电力供应的需求,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形式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形式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形式摘要:通过对太阳能技术的探索研究,讨论了光伏技术与建筑屋顶设计结合的几种形式,并且举例简述其优缺点。

关键词:光伏建筑、节能设计、太阳能技术。

0引言在新能源应用中太阳能有着储量丰富、无污染的优点,同时,由于其广泛的使用成本也相对较低,应用的方式方法也较为多样,近年来关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也多有研究实践。

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讲设计、制造、安装均可以集成化,其中最有必要的是,在设计初期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太阳光能源以及建筑二者的有效结合。

[1]现如今太阳能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方式有许多,包括太阳能屋顶、太阳能立面、太阳能幕墙等。

其中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与建筑屋顶相结合使用是广泛使用的一体化设计方法,且通过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方式更加多样。

1太阳能技术应用在建筑方面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主要可分为光热应用、光电作用。

[2]其中光热作用中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这两类。

被动式太阳能是常规使用阳光能量的方式,利用屋顶,墙壁,门窗等基础的建筑构配件,通过太阳辐射热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这种简单利用太阳能的技术称为被动式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光热转化相比光电转化技术来说,发展更为成熟、应用范围也更广。

而建筑光伏系统主要分为附加形式和建筑一体化形式。

其中附加形式是将光伏板直接安装在现有建筑物的屋顶或者立面,优点是可灵活布置。

一体化形式是通常将光伏板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构件使用。

其主要技术包括设计、施工一体化,相对于附加形式来说实现难度更高,而且后期维护也有一定的困难。

2太阳能技术与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建筑太阳能一体化即指在建筑设计方案期,利用立面设计、悬挑设计、遮阳防水等,将太阳能应用主动纳入设计重点,与建筑设计完美融合。

[3]即经过“相加”结合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应该把太阳能系统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添加在建筑设计中,并且能在建筑设计中与设计结合,让太阳能系统不与整个建筑设计分割,太阳能系统不只是建筑设计落成之后的附加条件。

外墙太阳能热水系统与既有建筑一体化工程设计分析

外墙太阳能热水系统与既有建筑一体化工程设计分析

和 医 院装设 太 阳能系 统 者补 助 5%的费用 , 家庭 购 0 凡
置 太 阳 能 系统 者 , 购 置 、 设 等 费用 的 4 %可 减 免 其 装 0 所 得税 [ 由美 国绿色 建筑 委 员会 ( G C 建 立 并推 1 ] 。 US B ) 行 的绿 色 建 筑 评 估 体 系 能源 与 环 境 设 计 先 导 ( 称 简 LE E D)作 为较 完 善 的绿 色建 筑 评估 标 准也 将 新 能源 特 别 是太 阳 能 的应用 纳 入到 绿色 建筑 评估 体 系 中 , 使 其 成 为重要 得 分 点[ 2 ] 。在 国 内除 了政 府在 太 阳 能方面 的扶 持政 策 , 过建筑 设 计 、 通 科研 人 员 、 阳 能产业 界 太 和房 地产 开 发商 的相 互 合作 已建 成许 多成 功 的案 例 ,
并与 建筑 同步 投入 使用 , 易做 到太 阳能热 水 系统 和 容
建筑 的和 谐统 一 ; 然而 对 既有 建筑进 行 太 阳能 热水 系 统 改造 或 增设 , 建 筑 外 观 协调 、 道 布 置和 结构 安 在 管 全等 方面 相对 新 建建筑 有 诸 多复杂 性 , 善 即有 建筑 完 功 能 的 同时还 要 综 合 考 虑提 高 居 民节 能 意 识及 避 免 物业 管理难 度等 。 笔 者通过对 深圳市 6个 2 0世纪 9 代初建 成 的 0年 典型住 宅小区进 行调研 ,太 阳能热水 器使 用 比例 不足 1 即使安装 太阳能热水器 也属业主个 体行 为, %, 安装方 式无法和周 围建筑环境协调 。 面对庞 大的既有住宅建筑 市场 , 对其进行节能 改造增 设太 阳能热水系 统将会 带来
f s a ss i b i n e n e ter ol t o s t iiga agmettesa ly fs m rn igadt yo C o l ytm wt uligap aac,h ai ai se ppn rne n,h t it o e u nn n es t g or e h d p r t n yf y m r b i  ̄t h f O - uai f tesl w e et gsse r o t no h o r t h n y a a r ai tm.

建筑工程中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建筑工程中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建筑工程中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能源供应。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成为了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意义在传统的建筑工程中,建筑只是简单地承载和隔离人类的居住和工作空间,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则将太阳能利用融入到建筑中,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价值。

1. 节约能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实现能源的节约与减排。

2. 提高建筑性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将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等技术融入建筑,提高建筑的热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3. 实现可持续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良好的融合,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原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1. 建筑适应性: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朝向、气候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太阳能设施的布局和性能参数。

2. 能源利用效率: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应当最大程度地提高太阳能的吸收、利用和转换效率,确保能源的充分利用。

3. 综合性能优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能源系统、环境条件等因素,实现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4. 美观与功能统一: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需要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的外观、功能融为一体,实现美观与功能的统一。

三、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具体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已经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涉及住宅、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

1. 太阳能建筑外墙:通过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建筑外墙上,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建筑立面的美观统一。

2. 太阳能建筑屋顶: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或太阳能热水管路覆盖在建筑屋顶上,实现电力和热能的收集和利用。

3. 太阳能建筑阳台:在建筑阳台上设置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实现太阳能资源的合理利用。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探究——以金华地区为例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探究——以金华地区为例
3 1 太 阳能 与建 筑一体 化 应用发 展 不平衡 , . 存在
认 识 误 区

4 金 华 地 区太 阳能 与 建 筑 一体 化 应 用 对 策
分 析
4 1 开展 太 阳能 与建 筑一体 化应 用技 术培 训 , . 更新
设计 理念
为使太 阳能与建 筑一 体化 在金 华 地 区更 好 地发
列 “ 江省 十 大 节 能示 范 小 区 ” 首 。这 也 是 浙 江 浙 之
分 明 , 温适 中 , 量 丰富 , 湿 两 季 明显 。金 华 光 年 雨 干 能资 源较 为 丰富 , 于浙 江省 内高 值 区 , 年平 均 日 处 全 照百分 率 ( 日照时 数 占可 照时 数 的百分 比 ) 4 % , 为 3 年 际 最大 为 5 % , 小 为 3 % 。 日照年 际变 化 明显 5 最 7 且 季节 分 布不 均 , 季 日长 且 晴 朗少 云 , 季 日短 , 夏 冬 春 季 云多 , 夏 间 日照 的增 加 速 率 大 于 夏秋 间 的减 春 少 速率 , 夏 季 日照最 多 , 季 最 少 , 季 日照优 于 故 冬 秋
体 化 应 用 较 少
作去
基本 上没 有进 行过 太 阳能 热 水 系统 的设 计 , 太 阳 对 能集 热 系统 不 熟 悉 , 缺 乏 必 要 的 基 础 设 计 参 数 。 又
3 金 华 地 区太 阳 能 与 建 筑 一体 化 应 用 存 在
的 问题
虽然 金华 市政 府对本 地 区 的建筑 节能 工作 高度
重视 , 立 了建 筑节 能领 导 机构 , 成 建立 了相 应 的管理
机制 , 制定 、 并 印发 了建 筑 节 能 筹 划 , 出 了 近期 建 提 筑节 能 的 目标 和 思路 , 建 筑 节 能 工 作 纳 入 政府 工 将 作责任 目标 中。但 金华地 区太 阳能与 建筑一 体 化应 用还存 在 以下 问题 :

太阳能小屋研究报告

太阳能小屋研究报告

太阳能小屋研究报告太阳能小屋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供能的住宅建筑。

太阳能小屋的特点是具有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系统,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加热水和供暖。

在不依赖传统能源的情况下,太阳能小屋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太阳能小屋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太阳能小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并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

这样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电力需求。

同时,太阳能小屋利用太阳能热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用于加热水和室内供暖。

太阳能小屋还可以通过储能系统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用于夜晚或阴天时的使用。

太阳能小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首先,太阳能小屋可以用作乡村地区、山区和荒漠地区的独立供电系统。

在这些地区,传统能源供应难以满足需求,而太阳能小屋可以利用充足的太阳能资源为居民提供可靠的供电系统。

其次,太阳能小屋可以用作露营车和房车的能源供给系统。

太阳能小屋可以为这些车辆提供电力和热水,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再次,太阳能小屋也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通过在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热能集热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太阳能小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成本。

随着科技的进步,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将不断提高,同时成本也会降低。

这将使太阳能小屋更加普及和可行。

此外,太阳能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太阳能小屋的应用。

储能系统可以储存多余的电能,以应对夜晚或阴天时的能源需求。

而且,太阳能小屋还可以通过与智能家居系统相结合,实现能源的智能管理和优化使用,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

综上所述,太阳能小屋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供能的住宅建筑。

太阳能小屋具有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系统,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电力需求、加热水和供暖。

太阳能小屋可以应用于乡村地区、房车和建筑设计等领域。

未来,太阳能小屋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论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个 “ 方 便 ” 就 足 以击 退很 大一 部 分 的潜 在 用 不 ,
户( 别 是非 顶 层 的 用 户1更 严 重 的 是 这 样 的 “ 特 , 不 方便 ”也许 会 毁掉 太 阳能热 水 器这 个新 兴 的极具
维普资讯
太 阳 能
在 平屋 顶 上安 装 , 一般 视 点是 无 法 看 到 的 , 需 过 不
云南省早 在 8 0年 代 就 开 始 太 阳能 的 研 究 .
但 没有 制定 太 阳能 热水 器 与 建筑 结 合 的相 关 技 术
() 窗 式 : 1 天 使热 水 器完 全 隐人 器 : 筑一 体化 建
太 阳能热 水 器建 筑 一体 化 概 括地讲 .是太 阳 能热水 器 与 建筑 充 分结 合 并实 现 使用 和外 观 的和
谐 统一 。太 阳能 是一 种 长期 的 、 色 的能 源 . 着 绿 随 油汽 1紧 、 3 电力 短缺 , 阳能 的应 用受 到 越来 越 多 太
阳能互 补 的 电加热 或燃 气( 加 热 系统 , 大 提 高 油) 大
了利用率 。
的研究 . 两 年 出现 了一 些新 颖 的集 热 器 . 近 它们 对 传 统 观念 的太 阳能热 水器 形 成强 烈 冲击 。归 纳起
来 有 如下几 种 :
三 、 展 中有 待 解 决 的 问题 发
阶段 很 难 实现 。现 在技 术最 成 熟 也 最 可 能实 现 的
的关 注 。新 的节 能设 计 标 准 明确 提 出鼓励 使 用 太 阳能热 水 器 。 国家颁 布 的《 可再 生 能 源法 》 中也 明 确 规 定 国家 鼓励 单位 、个 人安 装 和使 用 太 阳能热 水 系统 等 设施 ,而且 要 求 从 2 0 0 6年 1 l1起 , 月 3

低层住宅建筑中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

低层住宅建筑中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
鬣 佳 麟 一 屡宅
l 。 | | 薯
薯 臻| 曩 曩l |
一倦 斓 体
●陈 韬

j 。

筑 是 耗 能 大 户 , 筑 节 能 设 计 是 建 筑 业 的 发 展 需 要 。 发 达 国 建 在
习. , 宜 的室温 已经成 为 一种基 本 的需 要。 几年住 宅 节能 的 巴家 适 近
源 的 大 量 开 发 , 们 对 太 阳 能 的 依 赖 相 应 减 少 , 得 在 人 使 相 当 长 的 历 史 时 期 , 太 阳 能 在 建 筑 中 的 利 用 技 术 发 展 缓 慢 。只 是 到 了 近 代 , 们 逐 渐 意 识 到 非 再 生 能 源 会 枯 人
者 继 续 努 力 ,也 需 要 相 关 管 理 部 门 的 支 持 和 房 地 产 开
3太 阳 能 建 筑 的 推 广 应 因地 制 宜 , 对 区 域 气 候 特 征 、 济 发 针 经
达 程 度 以及 建 筑 使 用 特 征 等 因 素 ,采 用 适 宜 的 建 筑 技 术 和 太 阳 能
技术。
图 2 日本 三 洋 太 阳 能 电 池 科 学 馆
4太 阳 能 建 筑 的 发 展 应 基 于 综 合 的 、 角 度 的 比 较 , 括 生 态 多 包
重 要 意 义 已 逐 步 受 到 建 筑 师 重 视 , 何 在 建 筑 设 计 中 , 好 地 利 用 如 更
自然 能 源 ,提 高 建 筑 中 能 源 利 用 效 率 ,则 是 建 筑 师 需 要 探 讨 的 课 题 。而 自然 资 源 中 , 为 丰 富 和 广 泛 的 莫 过 于 太 阳 能 了 。太 阳 能 是 最
设计 、 筑 节能 、 资平 衡 、 合 其 它 可再 生能 源 、 择 配 套 的常规 建 投 复 选 能 源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能住宅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30T17:07:19.42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第10期作者:朱国君
[导读] 太阳能发电成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

而将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一起,就是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

朱国君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310000
【摘要】本文主要先概述了太阳能一体化的含义,接着分析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原则,最后概述了太阳能建筑住宅的一体化设计要点。

【关键词】太阳能;住宅;一体化;设计
随着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渐突出,清洁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在化石燃料快速减少的今天,太阳能发电成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

而将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一起,就是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

1太阳能一体化的含义
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相加”整合出一个崭新的答案。

也就是说,建筑应该从开始设计时,就将太阳能系统包含的所有内容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加以考虑,巧妙地将太阳能系统的各个部件融入建筑之中,使太阳能系统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让太阳能成为建筑的附加构件。

以分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例,太阳能集热板或太阳能集热管是暴露在屋顶上的,在设计时就要想办法让太阳能热水器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实现建筑构件化,使之建筑融为一体,成为与坡屋面、墙面、阳台、窗子等建筑构件相匹配的另一种构件。

太阳能系统要作为建筑构件元素来考虑,与建筑的屋面、墙面、阳台、窗户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设计。

这样,太阳能热水系统科技内容的加入就会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新的造型与外观,增强建筑的表现力。

2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在满足原有功能的前提下注重生态设计。

光伏产品与建筑相结合,不仅通过利用太阳能有效地节约了建筑能耗,还能收到一定的装饰效果。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应以不损害和影响建筑效果、结构安全、功能和使用寿命为基本原则,并要满足光伏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技术要求。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并非在建筑设计完成后将太阳能作为辅助措施,而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建筑的一种体系进入建筑领域,纳入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太阳能系统的融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与建设工程同时投入使用,同步进行后期管理,使其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除了一体化设计外,还要包括一体化制造、一体化安装,而其辅助技术则包括了低能耗、低成本、优质、生态建筑材料的技术。

3太阳能住宅建筑一体化设计
3.1太阳能的利用纳入环境的总体设计
任何建筑设计都必须立足于对周围气候及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和理解之上。

太阳能建筑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的不同气候条件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同时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也应结合地势高差、周围植被生长,环境状况等自然地理特征,合理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创造条件。

建筑南北向带状布置有利于太阳能的利用,而庭院式布局由于部分的住宅为东西不利于太阳能采集器的布置,而且围合式或半围合式的布局也不利于当地夏季闷热天气时的住宅通风。

为了保护原有环境植被和在冬季减少能耗,场地设计中保留大部分北部树木,尽量减少冬季寒风对建筑北立面侵扰,同时根据当地日照情况确立太阳能集热器沿主体建筑南面布置,并在南面安装阳台是太阳房的思路。

3.2太阳能技术的集成优化
技术方案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工程使用性质、经济条件等,调动多种技术手段,选择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加以集成、配套和优化,没必要一味追求最新、最先进的技术。

太阳能热水系统按媒质循环方式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和使用性质本项目采用了运行费用低的自然循环式,自然循环是靠集热器和储水箱之间冷热水密度不同而形成水流循环,不需要外部动力。

自然循环对储热水箱的位置高度有一定要求,在设计中,因势利导,利用楼梯间的平面位置和竖向高度,把储热水箱设在楼梯间顶部,经用量计算确定储热水箱容量。

太阳能热水系统受天气影响较大,供热不稳定,于是在水箱中安装电加热辅助加热系统,管路连接系统采用EPS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内部供热水为集中供水,为减少供水管道过长引起的水资源浪费,热水供水用循环管道,循环管道上设置循环泵当管道内水温下降时,水泵自动开启,保证热水管道保持一定的水温。

在每一个住户位置从循环管道上设配水点,使用户能够在最短距离用到热水。

3.3使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空间美学相结合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太阳能设备构件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与其他建筑构件共同形成建筑的整体造型,在初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太阳能系统对建筑外观的影响,尽量取得太阳能与建筑在功能和美学上的协调。

太阳能系统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比如采集器的面积、朝向角度、储热水箱的位置、管线的布置和保温等等,这就使建筑在外形设计上受到很大制约,增加了设计难度。

从一些试点项目上可以看到,几乎都是采用楼顶部直接排列采集器的形式,单一而刻板,缺乏变化。

这种片面强调技术而不顾建筑作为文化和美学载体的复杂性,在建筑外观设计完成之后再把太阳能系统强加上去的做法,虽然起到了节能的作用但却破坏了建筑与太阳能的一体化,影响到建筑的空间美学形态,最终会影响太阳能建筑的推广发展。

在本方案设计中我们把太阳能构件作为一种积极的设计因素引入到创作中来,让集热板成为屋顶的一部分。

坡顶两侧用民居中的硬山形式封檐。

考虑到集热板的角度要求为了避免坡顶太高增加造价,坡顶设计为半坡式,通过高低错落的屋面组合形成丰富的顶部造型。

从外观上看,既体现了当地民居建筑的朴实、平易,集热板的特殊色泽和质感,又给建筑增加了新异的艺术魅力。

在本设计中,太阳能构件同时成为一个造型要素与其他建筑构件一起共同形成了建筑的外观形象。

3.4太阳能与建筑构造一体化
太阳能系统作为建筑的一个子系统,与建筑同时进行构造设计。

设计良好的太阳能系统应该是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
机结合,甚至合二为一。

要达到使太阳能部件与建筑构件之间的协调,必须对太阳能技术及其产品有相应的认识。

出于综合造价考虑,在本设计中承载集热器的客房部屋顶为平屋顶,为了安放集热板,在屋顶采用覆盖式钢结构框架支撑集热器板。

集热板采用平板式集热器,由多个并联组成大面积弧形阵列。

集热板总面积由太阳能光热转换公式计算确定,每块集热器板的大小规格由房屋内部承重墙的间距来决定,在承重墙位置设突出屋面的混凝土短柱,柱顶预埋铁件与上部钢结构集热板支撑架焊接,短柱伸出屋面防水层20cm,在做结构构件荷载计算时加上太阳能部件的荷载。

太阳能热水系统循环方式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和使用性质在设计中采用了运行费用低的自然循环式,自然循环对储热水箱的位置高度有一定要求,可以利用楼梯间的平面位置和竖向高度,把储热水箱设在楼梯间顶部,经用量计算储热水箱容量3000L。

太阳能热水系统受天气影响较大,供热不稳定,于是在水箱中安装电加热辅助加热系统,管路连接系统采用EPS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内部供热水为集中供水.为减少供水管道过长引起的水资源浪费,热水供水用循环管道,循环管道上设置循环泵。

当管道内水温下降时,水泵自动开启,保证热水管道保持一定的水温。

在每一个客房位置从循环管道上设配水点,使客房能够在最短距离用到热水。

4结语
目前,“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已成为建筑界和太阳能界的响亮口号。

尽管面临着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等问题,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将赋予建筑新的属性,为未来的房地产业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龙文志.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9,(7):36—44.
[2]胡博.太阳能设备与建筑一体化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10(3):39—40.
[3]李英才,李苏兰.试论太阳房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太阳能学报.198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