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001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以五脏为中心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发病--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讲义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侵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可导致体质类型的改变等方面。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或正虚生“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无邪则一般不病;病邪影响病情和病位;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亦能起主导作用。
故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一般来讲,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并能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主要体现于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2)体质与发病:具体表现在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等方面。
(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0101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考情分析各单元节基本上都会有考题出现,其中重点考查的章节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气血津液、病因、病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一节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第二节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由于知识重点和难点众多,对于基础差、信息不足的考生来说是一道很难渡过的坎儿,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对于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是一场必须经历的考试,但是中医执业医师考点是很难掌握的,为了帮助报考中医执业考试的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让大家作为参考。
一、关于总论和阴阳学说的考点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一、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一)阴阳学说。
1. 基本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 原因:这种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在古代,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现象,如日月、昼夜、寒暑等,通过归纳这些现象的属性,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2.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
例如,就人体而言,气为阳,血为阴,它们都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属于同一范畴。
- 普遍性: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属性,人体的脏腑经络等也都有阴阳之分。
- 相对性:阴阳的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在人体病理状态下,寒证(阴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热证(阳证)。
这是因为阴阳双方在不断运动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属性的转化。
(二)五行学说。
1. 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含义与“五材”有关,即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五种基本物质。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的概念逐渐抽象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2.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所以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归属于火。
-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归属于土。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纲领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系统的主要特色详目一:整体观点重点:整体观点的观点整体观点的内容详目二:辨证论治重点:病、证、症的观点和关系辨证论治的观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详目一:精气学说的观点重点:精的观点气的观点详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来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详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建立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建立中医学的整体观点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详目一:阴阳的观点1.重点: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详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对峙限制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变阴阳的自和与均衡详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在组织构造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详目一:五行学说的观点重点: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征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详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1.详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重点:藏象及藏象学说的观点与特色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色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观点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详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征重点:心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肺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脾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肝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肾的生理功能与特征命门的观点和功用详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重点: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1.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肾与命门的关系详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重点: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详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重点:胆的生理功能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征小肠的生理功能大肠的生理功能膀胱的生理功能三焦的观点和生理功能详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重点: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详目一:脑重点:1.脑的生理功能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详目二:女子胞重点: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详目一:精重点:人体之精的观点人体之精的功能人体之精的分类详目二:气重点:人体之气的观点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人体之气的功能人体之气的分类详目三:血重点:血的基本观点血的生成血的运转血的功能详目四:津液重点:津液的基本观点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1.津液的功能详目五:神重点:人体之神的基本观点人体之神的生成人体之神的分类人体之神的作用详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详目一:经络学说概括重点:经络的基本观点经络系统的构成详目二:十二经脉重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散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序次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详目三:奇经八脉重点: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色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色和基本功能详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重点:经其他观点、特色和生理功能别络的观点、特色和生理功能经筋的观点、特色和生理功能皮部的观点和应用详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重点: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详目一:体质的观点和构成重点:体质的观点体质的构成体质的特色详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重点: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影响体质的要素详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重点: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因病机体质与诊治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详目一:六淫重点:1.六淫的观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色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详目二:疠气重点:疠气的观点疠气的致病特色详目三:七情内伤重点:七情内伤的基本观点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色详目四:饮食失宣重点: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详目五:劳逸失度重点:过分劳苦过分安适详目六:痰饮重点:痰饮的观点痰饮的形成1.痰饮的致病特色详目七:瘀血重点:瘀血的观点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色瘀血致病的症状特色第十三单元发病详目一:发病的基来源理重点:正气与邪气的观点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要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的输赢与发病详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要素重点:环境与发病体质与发病精神状态与发病详目三:发病种类重点:感邪即发徐发伏尔后发继发合病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详目一:邪正盛衰重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详目二:阴阳失调重点: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详目三:精,气、血失态重点:精的失态气的失态血的失态精、气、血关系失调详目四:津液代谢失态重点: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阻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详目五:内生“五邪”重点:内生“五邪”的观点民风内动寒从中生1.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详目六:疾病传变重点:疾病传变的形式病性转变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详目一:预防重点:预防与治未病的观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详目二:治则重点: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观点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治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详目一:养生重点:养生的原则养生的方法详目二:生命的寿夭重点: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1.决定寿夭的基本要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方剂的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 膏剂、酒剂等,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 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常用方剂的组成与功效
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组 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用于肾阴不足证。
逍遥散
由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七味药组 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肝郁脾虚证。
手段进行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为主
03
中医学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
力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制约的,同时也 是不断变化的。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影 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
五脏
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瘀血
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形成,也是引起疾 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02 中医诊断学
CHAPTER
望诊
望神
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表情、 面色等来判断病情,如眼神明 亮、表情自然、面色红润等。
望色
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颜色和光 泽来判断病情,如面色苍白、 萎黄、灰暗等。
望形态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 动作等来判断病情,如体型肥 胖或消瘦、姿态自然或拘谨等 。
小青龙汤
由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炙甘草、芍药七味药 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外寒内饮证 。
左归丸
由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八味药组成,具有滋补肾阴的功效,用于肾阴 不足证。
05 中医临床医学
CHAPTER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11

第十一单元体质第一节体质的概念和构成一、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父母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二、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三、体质的特点1.先天遗传性遗传因素维持着个体的体质特征的相对稳定,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差异多样性它通过人体形态、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个体多样性差异现象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者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的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因此,体质具有群类趋同性。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赋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体质的连续性体现在不同个体体质的存在和演变时间的不间断性,体质的特征伴随着生命从始至终的全过程,具有循着某种类型体质固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缓慢演化的趋势,这使得体质具有可预测性,为治未病提供了可能。
8.后天可调性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和连续可测的,这就为改善体质的偏倾,防病治病提供了可能。
例题解析下列不属于体质的特点的是A.先天遗传性B.差异多样性C.动态可变性D.群类趋异性E.相对稳定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体质的特点是群类趋同性。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中与手三阴经交会。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2)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
均行于腹胸面。
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与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如《素问·血气形志》说:“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贯、依次衔接,因而脉中气血的运行也是循经脉依次传注的。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
第三节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特点
(1)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奇者,异也。
奇经八脉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如上肢无奇经分布;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循行;奇经八脉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相互间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
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与女子胞、脑、髓及肾脏等关系较为密切。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督,有总管、统率的含义。
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考点):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与六条阳经在大椎穴相交会(考点)。
②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关: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及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考点)。
(2)任脉:任,有担任、妊养之意。
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②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功能有关(考点)。
(3)冲脉:冲,有要冲、要道的含义。
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故有“十二经脉之海”(考点)、“五脏六腑之海”之称。
②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皆以血为基础,冲脉又称“血海”(考点),因此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娠与冲脉盛衰密切相关(考点)。
(4)带脉:带,有束带之意,指带脉循行绕身一周,“束带而前垂”的特点。
主要生理功能:
①约束纵行诸经;②固护胞胎;③主司带下。
(5)跷脉:跷有轻健敏捷的意思,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司眼睑开合(考点)。
②主司下肢运动(考点)。
(6)维脉:维有维系连接之意。
主要生理功能: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别概念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生理
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别络概念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别络有15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特点别络是络脉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
生理
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别络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经筋概念
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
生理
功能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皮
概念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称为十二皮部
部功能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2)运输渗灌作用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4)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
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络属脏腑,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故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3)指导疾病的治疗:
①指导针灸和按摩: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②指导用药:
“药物归经”——某种药对某脏、某经有特殊治疗作用,即将该药引入该经。
“引经报使”——某种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的治疗某脏、某经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