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3. 课文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道德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表达与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爱。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

(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文中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把握。

(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让学生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5. 拓展延伸:(1)比较《齐桓晋文之事》与其他篇章的异同,探讨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课文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介绍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 写一篇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心得体会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心得体会文章:评估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

六、教学过程6. 案例分析:(1)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的治国方略。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对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物的评价及其仁政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齐桓晋文之事》,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通过对文章中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和节奏,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 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访谈或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2. 参考资料:与课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解读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4. 拓展阅读材料: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等。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初步理解。

2. 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

3.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如孟子对齐宣王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等。

4. 第四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语文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文章中非常有影响的名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二至三遍。

正音。

二、熟读下列重点段,并参考注释,弄通这几段话的大意。

见中学语文网中网对译。

①“齐宣王问曰”至“可”。

②“无伤也”至“君子远庖厨也”。

③“挟太山以超北海”至“王请度之”。

④“五亩之宅”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思考以下问题。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明确: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

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2、孟子的论辩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文章的结构层次来说明。

明确: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

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
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

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

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

“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

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四作业。

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思考下列问题:
1、复习旧课: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在文章中有三个波折。

请你具体说说这三个波折的内容。

明确: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

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

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

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

这就进一步
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

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