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民族常识教案 第4课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合集下载

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主题五民族团结教育课

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主题五民族团结教育课
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 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 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的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 权利给予特殊照顾(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返回子目录
目标要求
问题
答案
(1)少数民族参与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受到特
●中国是中华各民族
殊保障。适当照顾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在各级人民
同创造中华
等,爱国、勤劳、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强自立、遵纪守法是
文明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返回子目录
目标要求
问题
答案
●中华各民族 共同开拓祖国 疆域,共同维 护祖国统一, 共同发展经济 和文化,共同 创造中华文明
(1)中华文明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互相交 流学习,彼此吸收借鉴,共同发展进步的结 为什么说中 晶 华文明是由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 中华各民族 都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 共同创造的 文化 (3)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相互依存中 共同繁荣发展,逐渐熔铸成中华文明
返回子目录
3 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
知识点1 伟大的中华民族 民族常识第一课
中考目标要求: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共同创造 中华文明 3.我国民族的分布 4.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 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5.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A
B
C
D
返回子目录
9.(2016·河北,9,2分)米热古丽的父亲要开办一家具有新疆特色的餐厅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1、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了中华民族。

2、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3、我国民族分布。

①分布特点: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错居住的特点。

②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主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主要有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夏、西藏、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自治区和省。

4、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

各民族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这些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5、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7、各民族杰出人物①成吉思汗(蒙古族)、②郑和(回族)、③马本斋(回族)、④关向应(满族)、⑤曲焕章(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

8、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①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

②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的文字形态。

③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9、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①文学作品:《格萨尔》(藏族)、《嘎达梅林》(蒙古族)、《阿诗玛》(彝族)。

②歌曲:《吉祥三宝》(蒙古族)、《阿拉木罕》(维吾尔族)、《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龙船调》(土家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彝族)。

③舞蹈;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筷子舞)、藏族(弦子舞)、傣族(孔雀舞)、族(甩发舞)、苗族(踩鼓舞)、黎族(竹竿舞)等。

④国家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艺术。

苗族(芦笙)、藏族(唐卡、壁画)、蒙古族(马头琴)、维吾尔族(木卡姆)、回族(花儿)。

10、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①服饰蒙古族: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课题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目标1、说出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2、说出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主要史实。

3、了解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教学重点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教学难点1、松赞干布向唐朝提出和亲的原因。

2、本课涉及众多族名、地名、人名、称号、历史词语,学生不易掌握.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栏一、导入新课直接分析课题涉及到两个方面。

二、自主质疑1、在唐朝的感召下,西北各部落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

2、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是吐蕃历史上杰出自学填空答应把嫁给他。

3、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 .4、时, 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定东渡日本。

今日本的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5、是唐朝高僧,又称。

为了求取佛经精义,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

他把西行见闻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著有一书。

三、交流展示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四、互动探究■感受民族大融合●议一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反应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此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少数民族首领怎么称呼他?●探究讨论材料一:图一图二材料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风.-—-—-—(唐)陈陶《陇西行》回答并完成问题小组合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与外国的交流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 multi-ethnic 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关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特点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炼信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壁画、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提炼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4课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

第4课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

第4课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体会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演示。

2. 学生小组合作和讨论。

3. 观看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程,鼓励学生发言。

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的看法和观点。

Step 2 教师讲解和演示。

1. 教师介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起源。

2. 教师向学生阐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3. 教师展示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Step 3 学生小组合作和讨论。

1. 教师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具体实现方式和策略。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Step 4 家庭作业和课后反思。

1.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相关知识和历史背景。

2. 学生在家里对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3. 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分享他们的反思和总结,让其他同学也了解到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评价: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1.3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1.3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概念。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和统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他如何通过推行均田制、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手段促进民族融合。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1.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2.历史教材和相关辅导书籍。
பைடு நூலகம்3.白板和记号笔。
4.历史地图和图片。
课程平台:
1.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发布课程材料和作业。
2.历史学科的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视频。
信息化资源:
1.历史教学视频和纪录片。
2.在线历史文章和学术研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1.3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内容是“北方的民族融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鲜卑族的发展与北魏的建立。
2.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融合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民族融合的基本原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单元《华夏文明》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单元《华夏文明》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单元《华夏文明》教

教学目标
1. 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知道华夏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熟悉华夏文明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华夏文明的成就和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课:华夏文明的起源
1. 了解华夏文明的定义和涵义;
2. 讲解华夏文明起源的传说和历史证据;
3. 研究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和遗迹。

第二课:华夏文明的发展
1. 介绍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
2. 讲解夏、商、周等朝代的特点和贡献;
3. 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第三课:华夏文明的成就
1. 了解华夏文明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 讲解华夏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3. 研究古代科技和发明创造。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2. 小组合作研究:分为小组,让学生合作讨论与华夏文明相关的问题;
3. 视听教学: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华夏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回答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评估
1. 课堂回答问题;
2. 小组讨论展示;
3. 撰写华夏文明小结。

参考资料
1.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2.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手册》。

河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民族常识课件

河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民族常识课件

火 把 节
开斋节 那达慕盛会
知识总结
舞蹈 汉族:敲锣打鼓 扭秧歌 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 苗、侗、壮、水、彝族:芦笙舞 朝鲜族:长鼓舞 傣族:孔雀舞 壮族:扁担舞 蒙古族:筷子舞 藏族:弦子舞 苗族:踩鼓舞 黎族:竹竿舞 佤族:甩发舞。
土家族
服饰
藏 族
朝鲜族
蒙蒙古族
蒙 古 族
维 吾 尔 族
饮食
朝鲜辣 白菜

朝 鲜



回民
蒙 古



土家酱 香饼
蒙古族奶制品
新疆烤羊肉串 新疆抓饭
藏族
住房
回族



土家族吊脚楼 维吾尔族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火把节,泼水节,那 达慕大会,开斋节,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
傣族泼水节
趣味问答---民族知识知多少? 、 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55)
、 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哪个省吗? (云南省)
你知道除汉族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 族还有哪些吗? (满、壮、回、维吾尔、彝、土家
族、蒙古族、藏族、苗族)
4、你知道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吗?
(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
5、你能说出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或传统的体 育项目或风俗习惯吗?
(泼水节、摔跤、唱的中华民族
二: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三: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四:灿烂辉煌的语言文字 五: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六: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 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学习目标
1.了解伟大中华民族的语言文 字,文学艺术,民族风情, 传统节日。
各民族语言文字: 每个民族都有藏自己的语言,回族满 族使用汉语,文其它民族有自己的满文语 言。22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

2、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引人新课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人类早期的居所》
学生自己默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我们祖先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人类早期居住的房子。

3、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不同的住房。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独具特色的住房》,思考:
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
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居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
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定房里?建造平定房的材料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指名回答。

大家评议总结:
4、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图片,更进一步了解南方和北方住房不同的特色。

第二课时
1、继续探讨我国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特色。

提问: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里?建造平顶房的材料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平顶房的图片,并做介绍。

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

这种平顶房以土木为建筑材料,周围用打好的土块砌成。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居住什么样的房子?
给大家介绍。

让学生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

供学生参考:
提问: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

2、探究与体验
出示资料:在新疆吐鲁番的许多维吾尔族人家的房顶上,有一种四面墙壁都布满小孔,有点类似蝈蝈的房子,当地人管它叫“荫房”或“晾房”,它是制作当地著名特产必不可少的设施呢!
提问:你知道这种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3、师小结:
第三课时
1、组织学生议一议
阅读下面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材料一: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在这里的傣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居住在吊脚楼里。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楼房,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

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楼阁。

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看到这些别具一格的住房,我的感受是:
写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

2、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找房子》
游戏规则:
五位同学每人拿一张红色的卡片站在讲台上,卡片上写着不同的住房名称。

老师拿着12张小纸条,找12位同学抽签,每位同学抽到一张纸条,代表着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房子,和持红卡片的同学会合。

做一做,看看哪组的同学反应最快?景颇族
3、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中的故事《哈尼族的蘑菇房》。

学生阅读后在小组里互相演讲,再指派两个小组代表给大家演讲,大家体会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个民族的民居风格最有特色,该民族的居民有什么特点和美丽传说。

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少数民族的居民和传说吧!
3、阅读教材第35页,了解《北京的四合院》
小组内交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再指名说一说。

回忆自己家乡的四合院,给同学们做一下介绍。

4、小调查
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旅游,你会怎么介绍家乡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呢?调查一下家乡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整理成册展示给亲人和朋友,还可以为那些来家乡旅游的客人做小导游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